是珍珠就要發光,是屎殼螂就要升天。楚國,這個不入流的從前蠻夷,在中原文化熏陶和民族融合的促進中大踏步跟進。到了東周初年,公元前741年,鄭莊公即位第三年,楚國的熊通同誌,殺侄即位,成為新的楚子。
楚子熊通掌權之後,就繼續在漢水流域開拓疆土。
漢水自北向南,垂直地投入長江,在武漢實現彙流。楚子熊通時期,漢水、長江之間南北四百裏的衝積平原上,散綴著很多魚卵大的小國,諸如庸、盧、彭、濮,他們與周王室異姓,曾經參加武王伐紂戰爭,因功被封在這裏。此外,在漢水北岸和東北岸(漢水在湖北省的西北部先是橫流,從襄陽南拐人長江,所以它有北岸和東北岸),周王室還分封了許多同姓諸侯國,稱為“漢陽諸姬”,其中以隨國(今湖北隨州)最大,其次是隕、鄧、唐、絞、息等等,作為防範南方的屏障。
漢水西岸五十裏還有一個權國(在湖北當陽),都是山地,易守難攻,楚子熊通先是就近擴張,進攻權國。磨兵修甲,一仗下來,滅了權國。這時候,齊國還沒有長成中原大恐龍(此時還是齊僖公老爹在位呢)。
滅權之後,楚子熊通幹了一件露臉的事,把原權國設為了縣,創建了到今天我們還在沿用的行政縣製度。當時的城邑,要麼是屬於國君直接轄有,要麼給了卿大夫家族作為世襲封邑。比如“京”這個城就給了京城大叔,世代私家擁有。這樣做的缺點是分割了國家的財富和人力,也不利於君權的集中和強大。而熊通發明的縣,是縣官聘任製,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兒,廢除幹部終身製和世襲製,是對周朝分封製的反動。縣官直接彙報給楚子,楚子可以任免他,這樣楚子就通過縣長把這個縣直接攥在手中,而不再像傳統那樣給卿大夫私家。這樣有利於君權強大。縣的賦稅也直接交給國家,能壯大國家財力。這無疑是一種進步,開創了未來戰國郡縣製的先河(兩百年後戰國時期各國才普遍設郡縣)。
遺憾的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任縣官鬥緡同誌(我們應該記住他),不好好維持安定團結局麵,不安心幹基層工作,他在權國老貴族的簇擁下整天琢磨造反。英明果斷的楚子熊通包圍並捕殺了鬥緡,然後把權縣貴族平民遷到今湖北荊門,改設為那處縣。此後,楚滅掉一國後,往往就把它設成縣,比如後來楚文王滅申國、息國,設為申縣、息縣。並且,在滅國後,還實施大規模移民,讓被占領國公族推著小車到湖北其他地區乃至楚後方的湖南、安徽一帶的原始森林砍樹。那裏是落後部族的天堂,當地土著像印第安人那樣捏著弓箭,藏在大樹後邊,向這些古怪的伐木工放出致命的毒箭。讓被占領區人民去開發更新的被占領區,無疑,這不論對資格老的江漢奴才還是資格新的森林土著奴才,都是痛苦的,但文明的曙光就是用血和淚水衝刷出來的。楚國設的縣,一般都是邊地新占領區,原既有地區,也還是搞分封。楚國這種把新占領國設為縣並且移民的政策,與中原諸侯很不一樣。中原諸侯更多是把新占地封給攻戰中有功的卿大夫。比如後麵晉獻公滅掉魏國(一個小國),就封給了他戰車上的保鏢畢萬,做其世襲的封邑。
合計後來的楚王,百多年間,楚先後滅掉四十餘國和數十個蠻夷部族(比齊國滅掉的還多),成為南方首富。滅國後被迫遷往湖北各地乃至長江以南的合計有鄖、羅、貳、軫、申、杞、六、蓼、麇、庸、蔣、唐、頓等三十餘國,是他們把文明的火種傳到更幽深的祖國腹地。楚國人所征伐的這些倒黴的小國,是因為他們多數是楚人眼裏的“南蠻”,雖然整個楚國,在中原人眼裏也是南蠻。(看來南蠻也分級別的。)
中原波濤夜驚,楚蠻風雨驟至。到了公元前706年,鄭莊公與周桓王發生長葛之戰,周桓王被射中王肩,周王式微,諸侯離心,楚子熊通再也坐不住了。下一年,他率軍北上四百裏,渡過漢水在襄陽拐彎部分,去進攻“漢陽諸姬”最大的隨國。隨國也不是陌生的地方,成語有“隨珠彈雀”,比喻不識貨,拿珍貴的肉包子打狗,說明隨國濱水,是珍珠產地。隋文帝楊堅和他老婆獨孤皇後在發達之前,曾經在隨州當官,所以後來的楊堅帝國叫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