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死掉,齊國沒了擎天柱,齊桓公發八國兵馬征討過的楚國,日漸成為江漢流域的明星。楚國對中原構成更大威脅。我們不得不花些工夫研究研究它。

關於楚國王族的人種,多愁善感的牢騷大王屈原先生在《離騷》開篇就做了自我介紹,“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雍”,說楚族是華夏貴胄,是遠古五帝之一高陽的後代。的確,楚王先祖是從中原遷徙來的,但漸漸跟當地蠻族雜交得不成樣子了,好像酒裏兌了水。楚王族的遠祖,確實是中原古老的姓,但在東西南北遷移流轉了上千年,最後在周朝初期時,去了南方的江漢流域,即漢水與長江交叉的湖北省地區。

由於地域關係,江漢流域的楚文化與黃河兩岸的華夏文明互相隔絕,於是南蠻之地的楚國人也成了大家開涮的靶子,買櫝還珠啊,刻舟求劍啊,畫蛇添足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啊,都安楚人腦袋上了,把傻乎乎的楚人編排得簡直可愛。其實楚文明有落後處,也有領先處,特別是到了春秋中後期和戰國時期,文明堪稱與華夏並駕,乃至某些方麵勝出,比如戰國初期的弩機就是楚國人發明的,導致諸侯的戰車逐漸走向淘汰。在春秋晚期的楚墓中,經常發掘到鐵劍和大量鐵製農具,而中原地區相對卻少,說明楚在鐵的冶煉方麵領先。至於青銅器製作,楚國後來也獨有特色,也比中原的更加雕飾繁美。

據《國語》說,從前遠古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中的帝嚳(就是屈原說的高陽,它是帝嚳的號),下麵有個臣子叫“黎”,做了帝嚳的火正,就是負責管火。黎先生把火管得很好,熱熱乎乎的,於是帝嚳很高興,就命了一個稱號給他——祝融。後來楚國人就祭祀祝融(火神爺)。

祝融不管是人還是神,但下麵的情況是可信的,就是祝融的子孫產生了八個姓,如己姓、斟姓等,這些姓在夏商周的時候都成了諸侯,其中有的還很知名,比如夏朝的昆吾就是“己”姓。後來楚靈王還說:“我的遠祖的伯父昆吾,如何如何。”斟姓則在夏朝時有斟灌、斟尋兩家諸侯。這八個姓中就有一個“羋”“注釋1”姓,是楚王族的姓。

祝融的後代,第一個羋姓的人,叫作季連,隨後傳下來,又有一個叫鬻熊的,是季連的後人。關於季連和鬻熊,實在沒有什麼可考的事跡,然而可以知道,楚族(即羋姓楚王族)是個很古遠的家族,與它近親的家族都是夏商諸侯,楚王族也屬於華夏子孫,是遠古家族了,並且在山東地區和中原北部都留下了“楚丘”這樣的地名,是他們曾經居住過的,或許還建立了國家。實際上,有姓就應該是國家。不過,不知是什麼原因,可能是遭到了某些力量的迫害,羋姓的楚族(經曆完夏、商時期)在商末周初之際,卻從中原南下,朝著湖北遷去,進入蠻族地帶,最終成了中原人眼裏的異類。

所謂華夏,周人自認為自己延續的是從前夏朝的文明,於是稱呼自己和下麵的諸侯為“諸夏”,也稱“諸華”,因為“華”與“夏”音相轉接近。所以也稱“華夏”。但是周人不承認楚國是諸夏之列。楚國就成為與華夏對立的蠻夷了。語言也不一樣,楚言不同於夏言,夏言也叫雅言。

楚國的羋姓先人中,知名的就是鬻熊了,關於鬻熊有這樣的故事,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就是娶媳婦。鬻熊在遷徙中,遇到一個叫妣列的女孩正在河上坐船,而且這女孩耳朵特別大。鬻熊覺得耳朵大漂亮,就搶了她或者怎麼樣,於是妣列做了鬻熊的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