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楚國平定鬥越椒叛亂這年,公元前605年,鄭國又出事了。什麼事?跟一隻大鱉有關。
鄭國這一年頭上,國君鄭穆公死了,兒子鄭靈公即位,是凡叫靈公的人,都是行動乖張,不得好死(比如從前的晉靈公)。這個鄭靈公收到楚莊王送來的一隻大鱉,請他吃,為了祝賀他當政。大鱉在那時候哪都有出產,但楚國的雲夢鱉鱉體更大,肉更鮮美。公子宋進宮辦事,走到門口,他的食指,突然就動了,他根據以往經驗說,肯定是要有好吃的啦。進宮一看,果然殿裏綁著隻大鱉,鄭靈公要請大家吃好飯了。
吃飯前,我們還得囉唆幾段。金庸大俠在《射雕英雄傳》裏用到過“食指大動”這個詞,成語出處就在這裏。“老叫花”洪七公聞見黃蓉炒的人間美味,就要“食指大動”。
原始人吃飯是直接把獸肉放到火上烤,但是很容易烤焦,所以也用泥土包了肉再烤,就跟現在飯館裏的叫花雞、紙包雞差不多,香味全在裏邊,肉也不焦。還有一種辦法是石煮法,先取大樹葉或大樹皮,折成船形的容器,注滿水,放進魚肉菜蔬。然後撿取石卵,以火燒烤,烤熱了扔進水裏去,慢慢把食物燙熟。這是最原始的灶,目前飯館裏的“桑拿蝦”很接近它,又回到原始的吃法了。
後來有了陶器,石煮法改在盛水的陶器中進行。隨著青銅冶煉的發明,出現鼎、鬲,可以架在火上做飯,鼎、鬲帶有支腳,下邊可以容納火柴,鼎、鬲就兼具灶和鍋的功能。春秋以後,出現獨立的灶了,鼎、鬲的支腳就不必要了,或者隻有很短的腳,鼎下也沒有填柴的空間了。可以把鼎直接坐在灶台上。至於灶台的樣子,兩千年來沒什麼大變化,幾乎就是現在農家還在沿用的那種。
鄭靈公請大臣們吃飯,是煮的鱉羹,《儀禮》上說,“大羹須熱”,意思就是說,肉羹應趁熱吃。鄭靈公的夥夫把肉連同烹肉的鼎,一同端上堂,擺在堂上,預備分給大臣們吃。
鼎可以煮粥、煮肉、煮菜羹,還可以搬到餐廳,真是好東西。當然它還是國家神器,雕飾上精美的龍紋、夔紋、鳥紋、象紋、饕餮紋,裝上高級的牛羊豬肉,燉好了,抬到祖廟裏,給老祖宗的神靈吃,這就是祭祀的寶鼎了,也是楚莊王想問的那個東西。
據說,“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就是在堂上吃飯,列鼎而食,還要奏樂,其中天子可以抬上九個大鼎裏燉的肉來。九個大鼎裏燉的肉還不一樣,分別是牛、羊、豬、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吃飯用七鼎,隻有牛、羊、豕、魚、臘、腸胃、膚。卿大夫和士,當然就得胃口再小點。
在侑酒的鍾鼓樂中,鄭靈公和大臣們圍了大廳的一圈案子坐好,和諧的音樂和著編鍾的敲擊,大家伴隨著節奏進行咀嚼。吃飯的時候,除了好些鼎以外,還有煮粥的鬲、蒸飯的甑(裏邊有小孔和屜布,架設在盛水的容器上,水的蒸氣可以透過小孔將米炊成飯),而每人案子上還有盛菜羹的籩豆,飲酒用的尊、爵及醬、醋、鹽、蜜等蘸肉用的調料盤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