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城濮之戰前,蒸賈當時還是個小孩,他就論定和預言說:“令尹子玉剛而無禮,帶兵超過三百乘,肯定就甭想全師而歸了。”蔿賈是蔿氏,不是鬥氏的,所以對老鬥家的子玉看不順眼,說子玉的能力最多隻夠帶三百兵車。說這種風涼話的應該不隻這個小孩。子玉非要去打城濮之戰,也是想打個勝仗來回敬他們,堵住他們的嘴(原話是“願以間執讒匿之口”)。楚成王不給子玉增加兵馬,子玉就帶出自己的若敖氏六卒,也夠可憐的。然而子玉終於是打敗了,命也沒了。從此,為了奪權,其他楚國貴族對鬥氏的攻擊和讒言,再沒有一天間斷過。)
鬥越椒執政,家族的興盛與挫折,先人的偉大與莊王的猜疑,使這個處境尷尬的人終於邁出了鋌而走險的一步,在楚莊王問鼎歸來的次年,公元前605年秋天,殺掉了政敵蔿賈。蔿賈的小兒子孫叔敖被媽媽帶到海邊,孤兒寡母度日。
擅殺國家大臣,這等於是叛亂了,“狼子野心”的鬥越椒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叛亂,帶領彪悍的若敖氏武裝,主動進攻年輕的楚莊王。
鬥家的故事和趙盾家的悲劇很近似啊,功高震主嘛,難怪曾國藩老頭子怕死了出風頭,看他的家書,翻來覆去全是囑咐子孫如何裝糊塗的,他想這樣能把曾家支持得久遠點。可是他也料不到,沒幾十年,我們就解放了,老曾家也早沒影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再怎樣為子孫計算,也是徒費功夫。
於是,楚莊王與叛亂的令尹鬥越椒展開激戰。鬥越椒率領的本家族武裝,即鬥氏武裝,因為鬥氏也叫若敖氏,所以也叫若敖氏之卒,非常精銳。戰鬥剛一打響,楚莊王站在自己的戎車上忙著擊鼓,鬥越椒向楚莊王連射兩枚重箭,兩箭疾勁有力,穿過車轅,透破鼓架,叮當一聲鑿在戰鼓後邊的銅鉦上,第二枝箭劃過車轅,穿破戰車傘蓋的中心骨架,差一點戳著楚莊王。王軍見狀,無不驚駭,陣形波動。楚莊王一邊擦脖子上的冷汗,檢查出自己的腦袋還在之後,急中生智,大喊:“先君楚文王攻滅息國的時候,曾經得到三支利箭,鬥越椒偷走兩支,現在全射完啦,大家不要害怕兮。重新給我上——”一聽敵人的核武器已經用完了,王軍陣腳略微穩定,莊王猛擂戰鼓,王軍奮勇進擊,終於殺潰若敖叛軍。
這都是史書上的真實記載,鬥越椒發出的那兩枚超級重箭,當的一聲把銅鉦敲起多高,那銅鉦的回響,透過史書,仍然縈繞在兩千四百年後我們的耳邊。鬥越椒戰敗,隨後若敖氏被滅族。
鬥越椒用的箭,應該是青銅質地的箭頭。春秋時代的箭頭都是青銅的了,並且已經由從前商代和西周的雙翼扁平體開始鼓起了棱角,成了三棱體,箭頭還長出了倒鉤的尾巴,射上去,再拔下來,就得帶上好大一塊瘦肉。弓的製作也複雜多了,是多層複合體弓,彈性更大。一般用四層竹片疊合而成,外纏膠質薄片,再用蠶絲繞緊,表麵塗漆,弓的拉力很大,一撥弓弦錚錚作響。
叛亂平息了,完成“攘外必先安內”的楚莊王除去心頭大患,加強了自己的王權,可以捋袖子跟晉國大幹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