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悼襄王回答說:“可我還是想跟她一起看日升日落。”終於娶來當了姨太太。
這位姨太太胸懷大誌,不甘居人下,掀起了一股搗太子浪潮——派人衝撞太子,引太子犯罪,終於太子被一怒之下的趙悼襄王廢掉了,並罷黜了原有的王後。這位酒吧女出身的姨太太就榮升為王後,兒子趙王遷成了太子。趙王遷即位以後,她就成了王母,我們叫她酒吧王母。
這位酒吧王母從此荒淫無度,貪財愛色,拚命接受秦國的賄賂,並且跟李牧結下了梁子。當秦國人提出殺李牧的要求時,他就讓兒子趙王遷把李牧殺了。
後來,趙國亡國以後,趙大夫們怨恨這位酒吧王母,就一起鼓噪,殺了酒吧王母,滅了王母的全家。但是趙王遷僥幸沒有死,他被秦人流放到陝西以南的漢中,每天像李煜一樣思念故鄉,作山水之謳(“一江春水向東流”之類的),聞者無不流涕。
關於李牧的死法,還有其他幾個版本,其中“韓倉”版的如下:
趙王遷寵信一個很八卦的人,叫作韓倉。韓倉用讒言誣陷李牧,並且得到趙王遷誅殺李牧的“聖旨”。然後他跑到朝廷的傳達室宣布:“李牧,你知罪嗎?有一次你戰勝回朝,大王賜酒招待。你向大王敬酒的時候手裏卻握著一把匕首!”
李牧一下子蒙了:“我冤枉啊!我胳膊有病伸不直,身子雖然高大,胳膊卻著實短。跪坐的時候胳膊夠不著地麵,唯恐如此應對大王顯得不夠恭敬,所以讓工人做了一塊木頭接在手上。如果大王不信,可以讓他來看。哪裏是匕首啊?!”於是伸出袖子中的木手。
“你不用解釋了。大王已經以‘持匕首罪’論定你死,不赦。”
李牧心中的萬丈豪情,一下子全漏在了沙裏,他拔出寶劍,遙望著朝堂上的聖君拜了兩拜,剛要自裁,突然想起什麼來似的,說:“做人臣的不能在宮中自殺。”(大約是怕君王看了不忍,或者打掃起來麻煩吧。)[注釋4]
於是李牧疾趨而出,出了宮門,右手舉起寶劍準備自刎。但是他胳膊短啊,右胳膊彎曲著,仍然夠不著脖子(唉,李牧長得像袋鼠啊),便把寶劍的尖銜在口裏,對著柱子猛衝上去,撲哧一聲自刺而死。忠臣的鮮血,染紅了這個國家的柱石。
五
公元前233年,李牧“肥下大戰”的當年,亦即趙國滅亡前的第五年,有一個當時的高級人物——韓國王族的公子,坐著古代馬車,從中原的新鄭到秦國的鹹陽去。當時的高級人物,活的其實也挺累的。比如他們的腰帶上除了有好幾組玉佩,還懸著很多大小不一的玩意兒:寶劍啊,錢包啊,鏡子、香囊、弓、印章、火石、古代打火機啊(燧石),還有毛巾(絲的,當時還沒有棉花)——越是有身份的人越不嫌麻煩。雖然會妨礙走路,卻正能表現貴族階級不事生產、悠閑儒雅的形象。韓非子的腰帶上,這類東西就不少。他四十出頭年紀,衣光鮮亮,神采飛揚。
不過韓非子這次的使命卻並不輕鬆,難度堪稱與虎謀皮:韓國處於中原西部,離秦國最近,經過秦昭王等人的前後侵削,地盤日漸縮小,現在隻有十幾個城,全境不過一個郡大,三麵被秦人包圍,感覺死期已至。死神沿著樓梯,沉重的腳步盤旋而上,就要扣打韓國的大門。韓王安本能地想逃跑,但是已經沒門兒了,秦國國內滅韓呼聲很高,秦軍即將出動,於是他派韓非子作說客,到秦國遊說。
四郊多壘,大夫之恥辱,韓非子早就有報國之誌,可惜說話有點結巴,性格又“孤憤”,諸種原因吧,一直不得韓國領導人的任用。如今韓王安派他入秦,韓非子大有臨難受命之慷慨。他不愧為一大作家,到了鹹陽,給秦王政獻上書信。信中希望秦國繼續保留韓國的附庸地位,不要滅韓。韓非子援譬設喻,因勢利導,寫得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得秦王政如醉如癡。如果不是李斯駁斥,差點就給韓非混過去了。
韓非子是這樣寫的:“韓國近三十年來,一直充當秦國的小弟,出門就當雨傘,入門就當枕席。秦國出動銳師攻打諸侯,韓國就隨著發兵讚助。韓國懸怨於天下,戰果卻全歸於強秦,可韓國還是無怨無悔當您小弟。近日竊聞貴國有滅韓之議,萬萬不可啊。”為了說明存韓的意義,韓非必須為秦國樹立起趙國這個敵人,於是他接著寫道:“趙國目前聚集士卒,聯絡諸侯(指的是李牧初勝以來,趙人仍然感覺力孤,所以聽司空馬意見,到處結好諸侯,特別是拉攏齊國),有合縱西向之意。趙國告訴諸侯,如果不削弱秦國,秦國必把諸侯各國都滅亡,以此約說諸侯。如果大王寬釋趙國這個敵對惡分子,卻滅掉韓國這個小弟自家人,正向天下證實了趙國人說的秦國有滅亡諸侯社稷的心思,趙國聯絡諸侯合縱西進的想法必然得逞,所以竊為大王不取也。”[注釋5]
接下來,韓非子進行恐嚇:“而且大王攻韓,未必一年能下,諸侯——特別是齊國看見秦軍頓挫,勢必信心倍增,也就敢於接受趙國的拉攏,幫助趙國與您為敵了。趙國本來與秦國力量敵衡,又有齊國鼎助,兩個萬乘之國並在一起,加上韓國又已經被迫與您為敵,魏國更必然應之,如此則天下與秦爭強之勢成矣,則大王兼並天下的日程表,隻得一再延期啦。
“以賤臣的愚計,不如您團結韓國、魏國、楚國,以伐趙國,即便齊趙合作,也不足為患了。願陛下謹慎從事,一個決策做錯了,而造成自己的被動,一次興兵打錯了,而使諸侯有圖秦之心,危險而殆哉啊!”
韓非子的利害陳述,如果在若幹年前還行得通,但是如今列國局勢已是強烈的一邊倒,韓國再想以“齊趙威脅論”來挾持秦國,迫使秦團結韓國,從而再讓韓國苟延殘喘幾年,已經不那麼有說服力了,比如他說的趙國與秦國力量敵衡,就已不是事實。但是秦王政一直是韓非子的追星族(老秦一輩子可能就服過韓非這一個人),對韓非子的大作愛不釋手,頗有中大獎與韓非歐洲五日遊死而不恨的夢想,今日親得韓非的墨寶,還是激動不已,很想給韓非麵子。[注釋6]
於是李斯趕緊上書勸阻。李斯是韓非的同學,兩人一起在荀子老師的門下鍍金,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但是,李斯的上書更具說服力。
李斯說:“韓國不是我們的狗屁小弟,而是我們的腹心之病。平時它還好,但如果遇上雨天潮濕,韓國就會讓我們鬧肚子。韓國目前不敢讓我們鬧肚子,是因為外邊尚未下雨。但以目前形勢來看,齊國確實很有可能與趙國結合(李牧初勝以來,趙人拚命拉攏齊人,秦人也速至齊破壞齊趙關係)——雖然我們派出特使‘荊蘇’前往齊國離間齊趙關係,但是未必成功。韓國並不是服從秦國,它隻是服從強國。如果齊趙相合,那麼韓國必然投奔齊趙。如此,齊趙就是下雨,韓國就是肚子疼。他們互相合作,我們秦人就又複見函穀關危機了。”
李斯試圖創造“韓國不可信用”論,說韓國唯強是從。當今齊趙與秦國懸衡對峙,韓國這個不講信用的家夥一定會附從齊趙而成為秦國的危險。所以妥當之計,不如先滅韓以絕後患。李斯這種先從弱國動手,逐漸剪除強國的羽翼,然後再圖謀強國的戰爭路線,被古今曆史證明,是對的。
而韓非試圖證明秦國必須團結韓魏,才能抵對齊趙陣營,首先這有點危言聳聽,不甚符合當時曆史大勢,進而李斯又論述說韓國不可信用,未必肯忠於秦國。
兩種觀點針鋒相對,水火不容,到底秦王政該相信誰呢?李斯不遺餘力地又攻擊了韓非子上書的動機:“韓非表麵上都是些淫詞,仿佛處處為秦國著想,其實都是護著韓國。他來鹹陽的目的就是存韓,所以他嚷嚷秦韓團結,共同對趙齊,這其實是為了他回去邀功的。一旦秦韓團結,這團結又是他韓非促成的,韓非勢必在秦韓兩國之間成為重臣,謀得他在韓國的政治地位。所以韓非淫詞靡辯,飾非詐謀,其實是想盜您的心,圖他的私利來的!”
李斯這些話,不免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但秦王政畢竟被兩人說得迷糊了。滅韓吧,擔心激起齊趙聯盟反秦,不滅韓吧,擔心韓國一邊倒向齊趙,給自己增加一個惡鄰。李斯看見秦王政舉棋不定,就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暫不滅韓,但由我李斯出使韓國,把韓國總統給誑來秦國,以其為人質,確保韓國不敢一邊倒向齊趙,威脅秦人。
秦王政覺得還是李斯最能體諒寡人,於是暫時放棄滅韓打算,派李斯人韓。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結果還是加強了秦韓合作,秦國畢竟放棄了滅韓計劃,韓非子出使鹹陽的目的,基本達到了。韓國暫時沒有亡國之憂了。韓非子一生能辦成這樣一件大事,死亦不醜啦。
隻可惜,韓非子為韓國所拖延爭取的時間也不過就兩三年而已,韓國在公元前230年(趙國被滅掉的前兩年),還是被秦國滅掉了——當趙國已經自身難保,齊趙聯盟最終又沒有建立起來,韓國自然也就失去了倚仗,秦國敢於毫不猶豫地滅它了。韓非子文辭遊說再有力量,也必須建立在前方赳赳武夫衝決險阻、破城殺傷的形勢基礎上的。
李斯入韓以後,似乎並沒有實現他所吹牛的誆騙韓王安人秦為“肉票”的大話。但是李斯、姚賈、尉繚這些秦王政重用的文臣,一再鼓吹和平演變。就是派出大批間諜前往六國活動,用黃金收買六國豪臣,離間六國君臣關係,煽動臣下造反,或者陷害忠臣良將(如李牧案)。對於那些不肯就範的臣子,就用利劍刺之,完全陷六國官僚體係於癱瘓。秦王政在武功方麵並不如從前的秦昭王顯赫,但是“和平演變”是秦王政的特色亮點。
“和平演變”政策在韓國也獲得巨大成功,韓國南部重鎮南陽的長官Mr。騰被策反,宣布投降秦國,並且率領偽軍一路打先鋒,北上攻取新鄭,虜韓王安,韓國遂告滅亡,時間是公元前230年,趙國滅亡前兩年。
韓國前相國張平一貫是親秦派,但他兒子張良卻在亡國之後,率領家僮三百,流落江湖,散盡家財,招募和訓練恐怖分子,時刻準備刺殺秦王政,為韓王族報仇,這是後話不提。
瀟水曰:韓非子最終沒有看見祖國破亡的那一天。他和李斯發生大辯論之後,李斯覺得韓非的政治立場頑固,不利於泰國也威脅了自己的官運,於是他和另一位“和平演變”專家姚賈(後者因為四處離間諸侯君臣而為韓非子所不恥,而且曆史上曾經偷過老鄉雞蛋,被韓非子當著秦王政叱罵,於是結下梁子)合作,一起要求秦王政處死韓非子。他們說:“韓非最終還是替韓國設計考慮,不為秦所用(這是實話)。如今韓非在秦國的時日已久,如果把他遣送回去,又會泄露秦國的政治、軍事策略與計劃機密,患害我們的擴張大業。不如把他處死算了。”
秦王政以為然,就把自己的偶像關起來了。李斯怕秦王政反悔,就製造韓非自殺假相,讓韓非仰藥自殺。韓非大罵:“李斯,你這個差生!你要,要害……害害害……矮矮……死我啊!”(他一激動就結巴。)
李斯不準韓非子寫信上訴,終於迫其自殺。
一代文豪,大思想家韓非子,就這樣追逐茫茫的流水去了。秦王政思前想後,覺得不該殺韓偶像,於是派人赦免韓非,但是韓非已經仰藥“自殺”了。秦王政嗟歎良久。
韓非子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思想主宰了有秦一代,是秦始皇的冥冥之師,而且對中國整個未來兩千年社會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韓非子一言而為天下法,亦不朽也。
[注釋1]當時秦王政是個小孩,所以呂不韋專權程度高於範雎。
[注釋2]據《史記·甘茂列傳》。
[注釋3]“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勝秦之名,而國破矣。”——《戰國策·齊策一》、《張儀列傳》。
[注釋4]在王宮中自殺,給外人留下感覺是大王逼迫他的,這樣對大王形象不利。他出去或者回家自殺,就跟大王沒關了,是他自個兒想不開的。
[注釋5]據《韓非子》中的《存韓》一篇,下同。
[注釋6]據《史記·韓非列傳》:當秦王政如饑似渴地讀完韓非的《孤憤》《五蠹》時不禁拍案讚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