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舉國上下鬧元宵(2 / 3)

正月十三至十五為龍燈期,俗稱之弄龍。龍竹製糊以彩紙,連多數竹環成身。身內有燈座,下有柄,人持柄而弄。晝則身披彩衣,夜則具燈火,鼓樂隨之。按戶循行,戶必奉香禮之。年中生兒必掛紅於角,供以三牲。求子者往往許旗炮,弄龍人遇富戶必盤繞多時,以耗鞭炮,富者亦是獎大勵之。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生了兒子要感謝龍,沒有生子的要向龍祈求。湖南長沙亦有類似習俗:“婦人多年不生育者,每遇龍燈到家時,加送封儀,以龍圍繞婦人一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繞行一周,謂之麒麟送子。”在秦晉交界的河東一帶也頗盛行此俗。每到正月十五鬧龍燈時,龍身上騎一手舉紙花樹枝的小孩,伴以花鼓樂隊,走街串戶。每到一戶,引龍者喊道:“麒麟送子。”宅主便出迎,敬引龍者一杯喜酒。引者送紙花給宅主,宅主接紙(子)後,以送封還禮為謝。

舞龍發展到今天,常見的有紙龍、草龍、綢龍、竹龍。有用木板或鐵架連接的節節龍,有單人與雙人龍。每條長龍由1 1人或13人組成,最長的由百人組成,在龍前麵都應有一位手舉繡球者引誘著龍去撲搶、玩耍、戲耍的主要動作是模仿想像中的蛟龍撲搶寶珠的形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或搖頭,或擺尾,或盤旋,或騰挪,可在不同大小的場地上表演不同規模的花樣動作。在表演時,都有鑼鼓在旁邊按照龍舞步姿助威。

舞龍之所以又稱舞龍燈,是因為舞龍和花燈是分不開的。有的地方,龍頭本身就是一盞燈;更小的地方,在舞龍的同時,周圍就有不少的彩燈助威。如果是晚上,除了周圍是一片燈火輝煌之外,還要“放花”。所謂放花,就是將裝在若幹竹筒或鐵管中可以點燃的禮花,在不同的方向,同時噴射在龍身上,舞龍者則以最敏捷的速度和蜿蜒盤旋的動作,將四麵八方噴射而來的火花擋在龍身之外。沾在身上的火花越少,表明舞龍者的技藝越高。這種火花如果是大量地集中在龍衣的布幅上,會把整條龍燒得千瘡百孔,表演者如果動作不協調,或技藝較差,或是掌握時間沒有恰到好處,最後此龍就被燒得隻剩下一個骨架。每到此時,舞龍者仍是個個精神煥發,被觀眾視為英雄一般。正因為如此,所以有的地方幹脆就把它叫做火龍或燒龍燈。

燒龍燈最為驚險壯觀的是放“鐵水花”,即一個人預先將生鐵熔化的鐵水用小勺舀出一點,從高處向下倒。與此同時,另一個人用木板迎上猛擊鐵水,將火紅的鐵水頓時擊打成一片很細的扇狀微細顆粒從天而降,猶如天女散花一般。如果有幾個人從不同的方向同時向空中擊打鐵水,整個舞龍場地就會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場麵十分壯觀。據說舞龍隊員技藝高超者,全都不穿上衣,赤膊上陣,表現了硬漢子們的英雄氣魄。

6.舞獅子 春節期間,舞獅子是春節社火的一大特色。舞獅起源於何時?曆史上有三種說法:

其一相傳它最早是從西域傳人。據《後漢書》記載,是從安息國和月氏國派使者送獅給漢王。中原的華夏先民把獅子看成是威武和祥瑞的象征。

其二漢武帝派張騫到西域後,是張騫把獅子與孔雀一同帶回國。

其三南朝宋文帝時,交州刺史檀和之奉命討伐林邑。林邑王範陽當時使用了象軍應戰,這支象軍由於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前來討伐的宋軍吃了大虧。後來宋文帝讓大將軍宋愨想辦法以製服林邑。宋愨說:“獅子乃獸中之王,百獸都怕獅子,當然大象也不例外。”於是他連夜用布麻等做了許多假獅子,塗成五顏六色,都張大了嘴巴。每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於草叢中,並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又深又大的陷阱,當對方驅象攻戰時,宋愨即放弓為號放出大批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鬥大的血口,張牙舞爪地奔向大象,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宋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發,受驚的大象頓時似沒命一般向四圍亂奔,不少跌入陷阱。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後來才傳到民間。白居易《西涼使》詩曰:假麵胡人假麵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起毛衣擺雙耳。

由此可見,至晚在唐朝已有了獅子舞。

舞獅發展到現在,形成南北兩大派。北獅的特點是有成獅(或稱大獅、太獅)和崽獅(或稱少獅、小獅),成獅有時還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主要表演獅子的溫馴神態,如舔毛、抖毛、搔毛、打滾等;武獅主要表演獅子的勇猛性格,如躍撲、爬高、騰躍、踩球等。大獅由兩人表演,小獅由一人表演,獅子身上的裝飾全由長毛遮住,舞獅時隻見獅子不見人。南派的造型要大一些,獅子身的裝飾是大片鱗甲狀的花紋,每個獅子由兩個人來表演,但在做各種動作中可以露出入來。引獅子的人可以是個武士,也可以是個大頭佛。無論南派還是北派,舞獅中都伴有鑼鼓奏樂,舞時也有程式性的套路,如獅子滾繡球、武士戲獅、兄妹戲獅等。獅子也因各地風俗不同而其舞也有差別,如河北有雙獅,安徽有青獅。

獅子作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美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

7。踩高蹺

高蹺亦稱“高趼”、“紮高腳”。踩高蹺、紮高腳扭秧歌,實為秧歌的一種,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春節技藝表演,早在春秋時代就已出現。《列子·說符》中雲:“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贈金帛。”可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而且還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幾種,最高者一丈多,最低者也有一尺多。據唐杜佑《通典》記載:“北魏有‘長趕’之說。”到了宋代出現了踏蹺,而清代則曰高橇、踏蹺。

清代,高蹺已是正月裏重要的文娛活動項目之一,當時的《百戲竹枝詞》日:“農人扮以村公村母,以木柱各二,約三尺,縛踏足下,幾於長一身有半矣。所唱亦秧歌類。”可見這種紮高腳之戲,即今日之高蹺秧歌。《紮高腳》之詞為:村公村母扮村村,履齒雙移四柱均。高腳相看身有半,要知原不是長人。

踩高蹺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其一 高蹺源於古代先民為采集樹上野果的一種技能性措施。在上古時代,農業還不十分發達,那些還生活在山洞裏的先民們,為了生存,對於樹上的野果往往難以采摘,在長期的摸索中,發現當把自己腿上綁上兩根長棍時,不僅不影響自由活動,而且可以采摘樹上的野果。久而久之,當初這種謀生的舉措,便相沿成踩高蹺的風俗。

其二傳說,從前城裏的人和城外的人,每年春節都要合夥舉辦社火活動。有一年,城裏和城外人準備好了社火,計劃著沿街串巷大鬧一番。可是新來的縣太爺是個詭計多端的壞東西,他想借舉辦社火搜刮民財,大撈一把,但又無法說出口,於是便以“聯辦社火,會影響盛世之安寧,甚至會引鬼入城”為借口,下令守門人將西、南、北三麵城門都關閉,隻放下東麵護城河上的吊橋,規定凡過此橋者,得先付橋費,否則不得入城。

城裏和城外人得知進出城門要交銀錢的消息,十分氣憤,決定這年的社火就不聯辦了,隻好各辦各的。城外東關有位足智多謀的高參,他想:這個新縣令實在太可惡。不辦吧,當然這個狗官想撈錢的黃粱美夢自然就會破滅,可大夥氣憤難以平息,同時這個傳統習俗就會破壞,會傷害城裏城外群眾的感情……他一夜沒合眼,非要想個辦法治治這個狗官不可。就在即將拂曉時,他突然看到他家牆上掛的《鬆鶴遐齡》圖,由此聯想到,如果自己也能像白鶴一樣有兩條長腿,不就可以過河了嗎?於是他就找來兩根又細又長的柳木棍,做上腳踏,綁在兩條腿上.拄著竹竿沿城試走一圈。天色大亮時,他踩著木棍走下了護城河,守吊橋的一見此狀,急忙報告縣太爺。縣太爺的手下人簇擁著縣太爺要看個究竟,當他從牆垛口探身下望時,被後麵湧上來觀看的人擁下了城牆,掉進了護城河。手下人為救縣太爺,就放下了吊橋,城外的社火隊伍乘機湧進城內,從此社火隊裏就又多了一個節目——踩高蹺。

高蹺皆屬木製品,即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安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用繩索綁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舞劍、劈叉、跳凳、過桌、扭秧歌等。在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小子、憨媳婦、尼姑、和尚,還有戲曲角色如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鬼等。他們邊走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

晉南萬榮縣太趙村,在上個世紀50年代,表演的高蹺“十不閑”很有特色,備受當地群眾喜愛,影響很大,成了這裏正月十五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每次演出,河津、稷山等地鄰村百姓,都要扶老攜幼,接踵而來。這個表演是由十幾個扮成農村婦女形象的高蹺隊模仿婦女紡紗、織布,惟妙惟肖,歌詞貼近生活,內容十分豐富,充分表現了翻身後農村婦女紡紗織布支援前線的動人情景。其歌詞如下:

引子(組長唱):

紡織小組十不閑,正月十五沒停產。

叫聲諸位姐和妹,快快歇歇看月圓。折花者(與組長同唱):

桂花娃娃手兒尖,低頭細瞧把花揀。

葉葉柴柴全除掉,棉花才能真正好。彈棉花者(與組長同唱):

張大嫂快快過來,聽我把話說端詳。

要想棉花彈得好,續棉勻敲不能停。搓棉花者(與組長同唱):

巧手搓花你精通,粗細均勻要一樣。

不能鬆來不能緊,這樣花條才好紡。紡線者(與組長同唱):

紡線高手王婷婷,我這組長把你訪。棉線紡得這樣好,快把經驗講一講。漿線者(與組長同唱):

牛兒嫂嫂本事強,漿線漿得出了名。

一斤水來四兩麵,揉出線子勻又光。繞筒者(與組長同唱):

繞筒經驗頭一條,兩頭低來中間高。

飛車旋轉不能快,不緊不鬆應記牢。纏穗者(與組長同唱):

黑醜婆娘王旦旦,一天纏穗二斤半。

照你這樣著實幹,一朵紅花掛胸前。拐線者(與組長同唱):

拐線劉媽叫冬冬,日夜拐線忙不停。

為啥幹勁這樣大,心裏常想毛澤東。織布者(與組長同唱):

織布能手數慧慧,手中梭子快如飛。

如果觀眾不服氣,誰敢和咱比一比。納軍鞋者(與組長同唱):

麻錐錐底實納幫,戰士見了喜洋洋。

送給親人解放軍,快把蔣匪消滅光。尾聲(大家齊唱):

毛主席朱總司令,他們二位給咱們真正辦事情,他叫咱們翻了身,咱們應該去報恩,唉嗨唉,要加緊生產去報恩。

8.跑旱船

跑旱船簡稱旱船,亦稱蕩湖船、采蓮船、旱龍船等,是正月裏鬧社火伴隨著秧歌的一種表演形式。據民間相傳,跑旱船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大禹乃夏時部落領袖,他奉命治理洪水,鑿山成穀,導水人海,在安定民生發展生產方麵卓有成績,為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帶領人民在治理四處泛濫的洪水時,曾教民造船,從而拯救了人民。在他的努力下,終於治服了洪水。後來洪水流歸大海,船就被擱淺在陸地上,孩子們便把船弄到穀場上拉來拉去,玩得都十分有趣,久而久之,就演變為一種跑旱船的娛樂形式。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係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在船中一樣,手裏拿著槳,做劃船的姿勢,一麵跑,一麵唱些地方小曲,十分有趣。也有的是姑娘駕著船,由老船翁引船劃行。有的地方還有一男一女扮成坐船的船客,以醜角形式出現,用各種滑稽動作來逗樂觀眾。

旱船發展到唐代就已基本定型,宋代已有劃旱船之名。範成大《上元征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描寫旱船的詩句日:“旱船遙似泛。”句下注說:“夾道陸行,為競渡之樂,謂之劃旱船。”到了清代,旱船的表演形式就更加多彩多樣。《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元宵節的跑旱船時寫道:“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架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學遊湖而采蓮者……”這已與傳至今日的跑旱船表演很相像了。清代《百戲竹枝詞》中有《旱船》詩一首:罔水行舟古所難,居坐一葉下銀灘。無邊陸海吾何懼,穩坐鼇頭背上看。9.扭秧歌

每逢佳節,城鄉的街頭巷尾都有各種各樣載歌載舞的秧歌隊活動。其實秧歌最早是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必備娛樂內容。秧歌也有隻舞不歌者,是由鑼鼓、嗩呐伴奏。其原為農村春天插秧時的一種活動,故名。《廣東新語》記載:“農者每春時,婦女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老撾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競作,彌日不絕,是日秧歌。”

清吳錫麟《新年雜詠抄》記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秧歌中的女角)、田公(村夫)、漁夫、裝貨郎、雜遝燈街,以博觀者之笑。”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秧歌之源《村田樂》不僅表演形式多樣,而且角色多種多樣,農民占主導地位,表演內容多以農民生活和生產勞動為主,是歌頌農業勞動的田間舞蹈,是對勞動生產過程的模擬。

秧歌發源於農業勞動,其初始的活動範圍在村鄉。因其形式活潑,內容新穎,表演形式更貼近人民生活,所以為群眾喜聞樂見,後來很快便發展到城市。清代的北京宮廷就有秧歌活動。據記載當時有“燕九之會”,秧歌就是其中的一項活動。“燕九之會”即正月十九,人們要雲集到白雲觀丘長春修煉之地表演秧歌。丘長春為元人,相傳他於農曆正月十九日修煉成仙而去。人們為了紀念和緬懷這位仙人,故在這天聚集慶賀。清人袁啟旭等人曾參與“燕九之會”,並寫了《燕九竹枝詞》對秧歌活動進行了描寫:秧歌初試內家裝,小鼓花腔唱風陽。如蟻遊人攔不住,紛紛擠過蹴球場。袁啟旭早春戲館換新腔,半雜秧歌侑客觴。偏是醉歸人似蟻,太平鼓鬧蹴琢場。

陸又嘉《燕九竹枝詞》第五首秧歌小隊鬧春陽,轂擊肩摩不暇狂。人說太平行樂地,夏須千看築球場。

柯煜《燕九竹枝詞》第五首

從這些歌詞可以看出:參加“燕九之會”的觀眾是“轂擊肩摩”,唱秧歌的花姑娘穿的是“內家裝”,看熱鬧的群眾“如蟻遊人攔不住”。“早春戲館換新腔,半雜秧歌侑客觴”,說明當時的秧歌已經進入到戲園表演了。

10.迎廁神 正月十五,各地要進行各種各樣的迎廁神活動。我國民俗宗教神靈多到無處不有,連廁所汙穢之處也有個神靈所主。廁神是指紫姑、坑三娘和三宵娘娘。古代的廁神雖有不同的叫法,但曆來都是女性,婦女每天都要上廁所,放個男神自然不方便。舊時婦女在家裏的地位很低,生育也被認為是汙穢不淨之事,常被迫在廁所內生產。

對廁神的說法有三種不同的傳說:

一,紫姑,相傳是唐時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山東華陽人,自幼知書達理,長大後嫁給一個唱戲的。武則天時,壽陽刺史李景害死了她的丈夫,把她納為侍妾。何媚年輕漂亮,李景的大老婆又妒又恨,哪裏肯容何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夜裏,競將何媚“陰殺於廁中”(《顯異錄》)。何媚冤魂不散,“(李)景如廁忽聞啼哭聲。常隱隱出現,且有刀兵嗬喝狀,大著靈異”。此事讓武則天聽到了,“賜為廁神”,或說“天帝憫之,命為廁神”。

二,另一種傳說,紫姑是戚姑,因“紫”與“戚”音近。《月令廣義?正月令》中說:“唐俗元宵請戚姑之神,蓋漢之戚夫人死於廁,故凡請者詣廁請之。”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跟呂後因為立太子之爭,結下了仇恨。劉邦一死,呂後就惡毒地報複戚夫人,先罰她當奴隸整天幹苦力。呂後還覺得不解氣,要把她變成“豬”,就把戚夫人的兩隻手、兩隻腳砍得跟豬腿一樣長,削光了頭發,挖掉雙眼,薰聾了兩耳,還逼她喝啞藥,最後扔到廁所裏,還給起了個名字叫“人彘”——人豬!然後讓兒子和大臣去參觀,致死於廁所之中。後人對戚夫人的慘死十分同情,尊她為廁神。

三,有的地方稱廁神是“三姑”,故後人附會為三個姑娘,即“坑三姑娘”。坑是茅坑、糞坑。在《封神演義》裏,坑三娘是指雲霄、瓊霄、碧霄三姐妹。她們還有個親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財神爺趙公明。趙公明助商抗周,被周將射死,雲霄三姐妹齊來上陣為兄報仇。開始他們以混元金鬥金蛟剪屢戰屢勝,後來元始天尊和老子臨陣,把她們的法寶收去,姐妹三個戰死,三道靈魂直往封神台去了。薑子牙封神時,三宵娘被封為“感應隨世仙姑”,執掌“混元金鬥”。何謂“混元金鬥”?即“人間之淨桶!凡人之生育,俱從此化生也”!嬰兒降世,先要落在淨桶內,雖王子、聖賢出生亦不免,廁神當然威風榮耀。有趣的是,三霄當初與薑子牙鬥陣時擺出的九曲黃河陣,正是當時華北一帶的農家大糞坑。故三霄就是名正言順的坑三姑了。

迎廁神在南北朝時比較盛行,據說有的人真的見到了後帝。《異苑》中記載,晉人陶侃有一天夜裏在廁所見到後帝,對他說:“你在三年之內不說(見到此事),將來就會貴不可言。”後來陶侃果然做了大官。這裏的後帝就是指紫姑。

此俗相沿至唐,並在唐代成為一種賽事,唐李商隱《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曰: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中賽紫姑的賽事,即迎紫姑的比賽,看誰能真的把紫姑神迎來,看誰能得到紫姑的保佑,獲得蠶業的豐收等。

唐人熊儒登在《正月十五夜》也寫到紫姑:漢家遺事令宵見,楚郭明燈幾處張。深夜嬌歌聲絕後,紫姑神下月蒼蒼。

這就是說,家家都在迎紫姑,於是紫姑便在蒼蒼的月光下來到人間。可見,元夕節迎紫姑在唐時已成為普遍習俗。

迎廁神,亦稱祭娘娘,一般是由婦人和未婚5到16歲的姑娘參加,備以花生、水果、菜飯和雞頭在廁所中祭祀。參加者每個人要做一隻很小的布鞋,祭後焚燒,將鞋灰用紙包好,然後拋到廁所中以供娘娘之用。但是在後來的發展和演變中,摻和了扶乩的迷信色彩。對於扶乩捉鬼活動,當然應屬禁忌。明高文升《覆奏四事疏》雲:“宜令各該巡城監察禦史及五城兵馬並錦衣司巡捕官,逐一搜訪,但有扶鸞禱聖驅雷喚雨捉鬼耳報,一切邪術人等及無名之人,俱限一月內盡逐出京。”

11.元宵趣事

元宵節除了保留著諸多的習俗外,還流傳著許多軼聞趣事。

(1)破鏡重圓 公元4世紀到6世紀末,宋、齊、梁、陳四朝先後在我國南方建立地方政權,叫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後主的妹妹宋平公主,嫁給陳太守舍下一個叫徐德言的人為妻。徐德言眼看著陳朝腐敗無能,即將滅亡。於是一天,夫妻倆約定,如果將來國亡人散,兩人就各持銅鏡一半,正月十五於街市上相尋,以鏡子合上為證。後來,果然陳朝滅亡了,兩人各分一方。最後離散了的夫妻果然於正月十五日“破鏡重圓”了,並從此偕老終生,被後人傳為佳話。為什麼要約定在正月十五日呢?大概是以十五月圓來象征夫妻必將團圓吧!

(2)蔡君謨還輿燈擺宋代福州有個太守蔡君謨,他為了給皇帝臉上貼金,粉飾太平,於是便下了一道旨令,強令福州一帶庶民,各家須在上元節燃燈七盞。當時有個叫陳列的人,做了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麵寫了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無妙曲。

太守蔡君謨看見了這首詩,不得不收回規定。陳列的燈詩可謂窮苦人民生活的寫照,而這個太守也算是個識時務者。

(3)竊杯女子詞宋徽宗趙估,為了做出與民同樂的樣子.每年元宵節都要親自上宣德樓觀燈賜酒,每個在樓下仰觀聖顏的仕女,都能獲得天子賜酒一杯。據說有個婦女趁觀燈熱鬧之機偷了一隻金杯,結果被衛士發現,押至禦前盤問。那婦女急中生智,競吟出《鸕鴣天》詩一首: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舞,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侍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杯作照憑。

趙佶聽罷大喜,不僅不懲辦這婦女,反而“以金杯賜之”。其實,這個縱情享樂的皇帝殘酷壓迫人民,朝政腐敗不堪,後與欽宗同被金兵所俘,最後死於異域,他給人民帶來的隻是亡國之苦!

(4)太祖觀燈謎一年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宮,去看看南京百姓如何歡度佳節。來到一個猜射燈謎的地方,見一群人正在圍猜一張畫謎。畫上畫著一個赤腳婦人抱著一個西瓜,謎目要求猜當地一句俗語。結果被人猜破,謎底是“淮西婦人好大腳”。燈謎講究別解,此處淮西的諧音是懷西,意思是懷抱西瓜婦人好大腳,這是南京人譏笑當時安徽婦人的一句俗語。朱元璋在一旁聽了大為惱火,以為是暗譏皇後馬氏。因為馬皇後就是淮西人,並且有著一雙特大腳。朱元璋就暗暗記下畫謎人家的住處,第二天派兵把這條巷子裏的人都殺光了。殘忍的朱元璋,為了一條畫謎競下如此毒手,早已把“與民同樂”的外衣撕得一千二淨了。

(5)元宵改湯圓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還想著當皇帝,因美夢難成真終日煩惱。一天他的姨太太在家裏聽見外麵“吃元宵、吃元宵”的叫賣聲,便給大總統撒嬌似地說:“俺也吃元宵。”話音未落,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子,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凱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應改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詩曰: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使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