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舉國上下鬧元宵(1 / 3)

元宵

明-唐伯虎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謎節、上元節。節期即農曆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又稱元夜、元夕。“元”指正月,“宵”和“夕”都是指夜晚的意思。元宵節之所以稱為“燈節”是因為元宵節當晚要張燈、觀燈、耍龍燈。元宵節之所以稱為“燈謎節”,是因為正月十五夜,在燈的海洋裏,五花八門的“燈謎”寫在燈上,人們一邊觀燈一邊開動腦筋猜燈謎。元宵節之所以稱為“上元節”,是因為元宵居於“三元”之首的“上元”。所謂“三元”即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還有人把正月十五叫“元宵節”是因為正月十五吃元宵(湯圓)。

大年剛過,春寒料峭,人們便耐不住圍牆之內的寂寞,心裏像長了翅膀似的,奔向廣場,衝到街頭鬧元宵。何緣過正月十五稱“鬧元宵”呢?妙就妙在這個“鬧”字上。且看到底怎麼個鬧法:這一鬧傳統的民間社火,什麼高蹺、鐵棍、旱船、龍燈、耍獅子、扭秧歌、跑驢、地戲、威風鑼鼓、花鼓、耍扇,還有近年來的老年秧歌、時裝表演、彩車及雜耍,都要敲鑼打鼓粉墨登場奉獻技藝,好不熱鬧。於是人們爭先恐後,扶老攜幼,你擁我擠,人頭攢動,先睹為快。越是偏遠的山村越是紅火熱鬧。傳統民間社火是又一枝芬芳的奇葩。

1.元宵節的由來

其一相傳在很久以前,大地曾出現過一群凶惡的禽獸。這些家夥十分可惡,整天踐踏農民的莊田。有一次,人們打死了一隻鵝,就惹下了一場大禍。原來這隻鵝是守護天宮大門的神鵝,玉帝得知後,拍案大怒,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後,把人間的人畜財物燒光,以此來為神鵝報仇。這個決定傳到一位被玉帝殘害的宮女那裏,宮女看到人間將要遭此大災,就偷偷下凡,把此事告訴了人們。人們為了避過這場災難,就想出了一個欺騙玉帝的辦法,即在正月十五夜裏,家家戶戶都掛上燈籠,同時燃放煙火和花炮。是日,玉帝站在南天門上,把人間的燈火看成是燒毀人間的火光,非常高興,以為這下子可算給神鵝報仇了。從此之後,每年正月十五,人們都要張燈結彩,燃放花炮,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元宵節俗。

其二.傳說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外出回官的途中發現江麵上飄浮著一個白色的圓物,船工撈起後獻給昭王。昭王令人剖開,見其瓤紅如胭脂,香味撲鼻,食之,味道美好,便令人請孔子賜教。孔子說:“此為浮萍之果也,得之者主複興。”此時正值正月十五,楚昭王大喜,遂詔令每年這一天,需用粉麵仿製此果煮熟食之,以圖吉祥如意。從此正月十五成為元宵節。

其三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元宵節起源於漢代初年。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呂氏死後,劉邦的舊臣周勃、陳平等人在正月十五這天掃除了呂家勢力,並擁立劉氏家族的漢文帝即位,將國家權力重新交回到劉邦的後人手中。漢文帝於是就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晚出宮與民同樂,以示慶祝。這天的晚上就被叫做元宵、元夕、元夜。

其四漢武帝時,京城長安有個年輕美貌、心靈手巧的姑娘名叫元宵。因為她製售的湯圓又香又甜軟滑爽口而馳名京城,後遂被選人宮為宮女。元宵身陷皇宮三年,時常想念家中年邁體弱的父母,日夜掛懷她和小弟的湯圓小店生意,但因宮廷戒備森嚴,無法逃出去。為此,她常常傷心落淚。忽一日聞聽其父母身染重病,因家中無錢治療,病情日趨加重。元宵聽後十分著急,恨急交加,心想在世不能為雙親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於是她就跳入宮中禦井,正好被漢武帝近臣東方朔看到,急忙上前搭救,然後又問其原由,並十分同情地對元宵說:“姑娘,何必如此輕生?這樣吧!我試著想個辦法,讓你正月十五與父母家人團聚……”

東方朔是漢武帝時的文學家,不僅才華橫溢,詼諧幽默,而且主持正義,樂於助人,常以善辭巧辯,博得武帝的歡心,是武帝身邊的近臣謀士。於是東方朔就炮製了四句偈語:“長安在劫,焰紅宵夜,十五大火,火焚帝闕。”後密謀由卦人傳出,一時之下,長安城內謠言四起:“不好啦!不得了啦!因為我們待玉帝不周,玉帝下令火神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城,以此懲罰庶民,恐怕連陛下也在劫難逃……”漢武帝聞言大驚失色,急忙召集左右謀士討教避災妙計。這時,東方朔胸有成竹地獻策日:“陛下聖明,據臣所知,火神善食湯圓,聽說宮娥中有個叫元宵的姑娘,做得一手好湯圓,不妨請陛下傳旨,讓姑娘出宮指教庶民百姓,必須於正月十五趕製一批湯圓,奉敬火神,借此消災。”接著東方朔又說道:“至於玉帝方麵麼,還得請陛下再下一道聖旨,即全城奉獻火神品嚐湯圓的同時,必須張燈結彩,燃放鞭炮,點燃焰火,通宵達旦,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定保陛下平安!”武帝聽後笑逐顏開,頻頻點頭,遂即傳旨,照辦勿誤!

元宵接旨後,便乘出宮趕製元宵之機,見到了數年未見的父母雙親與小弟。與此同時,漢武帝在隨從簇擁下,帶上愛妃宮娥,離宮與庶民一起掛燈燃鞭炮。在大街小巷燈火通明、壯觀美麗的燈海中,人們早已把那天災忘得一幹二淨。漢武帝也因正月十五皇宮安然無恙而大喜,於是便下旨:今後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做湯圓,燃鞭放火,張燈結彩,從此就形成節俗。由於湯圓是元宵製作的,所以正月十五亦叫元宵節。

其五據史料記載,元宵節起源於漢代對太一神的祭祀。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載《史記》日:“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時到明。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跡。”類似這樣的記載甚多,說明元宵節是由祭祀太一神演變而來的。漢時文帝、武帝、明帝都曾多次先後下旨,正月十五要燃燈放鞭,這就是說元宵節最早定型於漢代,其源應是古代先民對太一神的祭祀。漢代以後,曆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所發展。總之,“太一”為天之尊貴之神也好,為北極星神也好,為充塞於天地萬物之間的元氣也好,都是古代人民崇拜和祭祀的對象。因此,元宵節起源於古代先民對太一神的祭祀。

2.吃元宵看燈與吃元宵,是元宵節的兩大特色,正如清代著名詩人李調元詩中所說:

兀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翠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

元宵作為一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是由當時叫“讎子”的一種食品發展而來的。髓子,實際上是一種圓薄的餅,《玉篇》記載,蜀人“呼蒸餅日鎚”。詩人薑白石在一首《詠元宵》中寫道:“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在宋代,元宵的稱謂較多。北宋稱“上元油鎚”,又叫“油畫明珠”、“焦子”、“乳糖元子”、“寶糖鎚”、“圓子”等。“圓子”之所以後來逐漸被選定為元宵食品,主要是因為它的形狀是圓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圓圓的,人們食“圓子”有祭月和拜月的意思,圓圓的“圓子”象征天上的月亮。元宵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圓圓的“圓子”,仰望天上的圓圓的月亮,寄托著人們希望團圓幸福的情思。宋代女詩人朱淑真《圓子》詩曰: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縱有風流無處說,已輸湯餅試何郎。

詩人把圓子比喻成“雞頭”的果實。雞頭又名芡,“雞頭肉”即“芡實”。宋代詩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寫道: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爛烏雲裏,珠浮濁水中。歲時偏雜詠,附此說家風。詩中的“團圓事事同”是說,元宵夜裏月是圓的,圓子也是圓的,寓意人團聚的意思。詩中描寫的水煮圓子的情況與今天水煮元宵的情況基本一樣。圓子浮在水裏,像珠子一樣地翻滾,盛在碗裏又是白白的,圓圓的,多麼像天上的月亮。這可能就是後來把圓子稱謂“湯圓”的原因吧!元代尹士珍在《琅環記》中講了一個吃圓子的故事:“自從嫦娥奔月之後,其夫羿晝夜想她成疾。正月十四夜裏,一個童子來到有窮國宮殿求見羿,稱是嫦娥派來的使者,說‘夫人知你非常想念她,她無法降至,明日正月十五,你用米粉作成丸,圓圓的如月,放在西北方向,呼叫著夫人的名字。三日夫人可降!後來果真夫人降,羿與嫦娥團圓了!”這個傳說極富人情味,反映了在元宵之夜人們追求團聚的願望。

到了清代,可以說是“元宵”、“湯圓”、“圓子”多種名稱並存的時代,這可從清代劇作家孔尚任“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的詩句中得到證明。“效內做”即仿效內廷做的意思,正月十五內廷禦膳房要做八寶元宵。清人符曾在《上元竹枝詞》中寫道: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詩中描寫了馬家製作元宵的方法和賣元宵的情況。馬家即馬思遠家,馬思遠是清代製作元宵的高手。清代已經把“圓子”稱作“元宵”了。其做法已基本與今天的做法一樣。

近代,元宵不僅是正月十五的專用食品,而且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甜食小吃。正如台灣民歌《賣湯圓》中唱的“一碗湯圓圓又圓,吃了湯圓好團圓”。久而久之,大家都直接把“湯圓”叫作“元宵”。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之後,一心想複辟登基當皇帝,但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嗓子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個字有“袁消”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必須呼“湯圓”或“粉果”。然而,在民間照樣流傳著元宵的叫法。

元宵的品種很多,近代的元宵已經有了幾十種做法。從大類分,有帶餡的和空心的兩大類;從口味來分,有甜、鹹、香、酸、辣五大類;從餡的材料上分,有以糖為主和以菜為主兩類,在以糖為主的餡中又有芝麻、桂花、棗泥、豆沙等若幹種;從製作方法上分,有水煮、油炸和蒸製三大類。在元宵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變化的還有裹糯米的珍珠湯圓,外裹芝麻的芝麻湯圓等。總之元宵之發展和精良製作,完全可以充分滿足種種不同口味的人們食用。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元宵已成為平時人們喜愛食用的甜食小吃。四川的賴湯圓、郭湯圓,安徽安慶的韋家巷湯圓等,已成為老小婦幼四季鹹宜的美食名吃。

3.張燈結彩

元宵節一到,人們都有張燈結彩的習俗,所以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節張燈起源於漢初。那時,正值佛教自印度(或說西域)傳人,東漢明帝劉莊十分篤信佛教,知道在印度有燃燈習俗,故曾下令燃燈表佛,並親自到佛燈寺燃燈。佛教利用元宵節俗,擴大了自身的影響,融合了佛教習俗。到唐代,元宵節由掛燈發展到盛況空前的燈市。因為節日需要燈的人特別多,其製作工序繁雜,於是製燈與售燈的“燈市”應運而生。京城燈市“作燈輪高二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唐明皇李隆基令人製作過高達150尺、30間大的燈樓。燈樓上掛著珠玉、金銀穗墜,風吹金玉,錚錚作響。楊貴妃的二姐韓夫人令人製作的燈山“百枝燈樹,高十八尺,豎之高山,上元之夜,百裏皆見,光明奪目也”。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唐明皇時元宵節所製作的燈規模之大。正如詩人崔液所吟: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到了宋代,燈節更是通宵達旦,熱鬧非凡。當時有人以五色琉璃巧妙製成各種奇異燈形,燈上還繪有花卉百鳥、山水人物。為了鼓勵人們到禦街觀燈,朝廷甚至規定:“凡來觀燈者,賜酒一杯”。因此觀燈者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前呼後擁,比肩接踵。《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十五元宵,大內前自歲前至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還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種,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裏。”

古代元宵節比之今天要熱鬧的多。隋代京城在宮門外,準備的戲場長達八裏,歌舞者多達三萬。唐代把觀燈的時間延長為三天,而且是法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辦公。宋代規定的放假時間為五天。明代的燈節時間最長,是從正月初八掛燈,直到正月十七才落燈,百姓庶民都傾城出動,成為一年之中街頭最為熱鬧的時候。毛澤東同誌筆下的“火樹銀花”,原來就是出自於被稱為絕唱的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這首千古流傳的不朽詩篇“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中。

元宵節除了保留著許多有趣的遊戲習俗外,還流傳著一些軼聞趣事。“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成語,就是出自於元宵節。相傳,宋代有個叫田登的人,會考當了州官,為了避“燈”與“登”同音之諱,他驕橫跋扈,不許老百姓說“燈”,“點燈”隻能說是“點火”。這個田登上任當了州官不久,在元宵節時,貼出布告上寫:“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於他平時胡作非為,人們根本不買他的賬,針對布告便譏諷他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另一個故事是,公元1115年,居住在東北鬆花江中遊的阿什河女真族建立了金國。1124年,有個中原的和尚被掠到金國,恰逢上元佳節,這個和尚就製作了一個大球燈,用高竿升掛起來。金都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玩意兒,都十分高興地前來賞燈。這時,金國的皇帝吳乞買也來觀看,他驚訝地問群臣:“這個亮亮的玩意兒是什麼東西?是不是一顆新出現的星星呀!”群臣將這盞燈球的來龍去脈向他做了稟報。恰在這時,發生了一場被掠在金都的其他漢人嘩變事件,吳乞買便把這盞燈的升起與之聯係起來,錯誤地認為這盞燈是聚眾鬧事的信號。由於他的無知,下令殺死了這位把中原文化傳播到東北的無辜和尚。後來,他遷都北京,才懂得了中原慶祝燈節乃是一種節日習俗,根本不是什麼嘩變信號。後悔之際,他也開始大張燈火,大鬧燈節。

花燈在爭奇鬥妍中不斷發展與翻新,到明清時,北京王府井大街和前門外廠甸一帶,都曾開設了燈市,懸掛各式各樣的花燈,且以詩謎貼於燈上,供觀燈遊人猜射,謂之“春燈謎”。其實,花燈最早隻有宮中和京師達官貴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門口掛幾盞,借以炫耀門庭。後來,民間富戶也相繼效尤,燈市就應運而生。隨之民間也買燈、掛燈、賞燈,久而久之即成為習俗。後來賞燈發展到賽燈,如在杭州舉行全國燈賽,福州與蘇州的花燈被評為上品,有詩日:春燈絕勝百花香,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鼇山聳處現祥光。

這是描寫當時福州與鼇山的盛況。這些福州花燈“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福州、蘇州的花燈在宋代就很有名聲,種類也多,如萬眼羅燈,是在羅帛上剪鏤百花等極精巧圖案,點燃燈燭,透出萬眼。還有安徽的玻璃燈,其骨架是用玻璃製成,點燃後,明亮無骨,所以當時就叫“無骨燈”。宋代還有一種走馬燈,宋人對其作了生動描寫,“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走馬燈至少發明在1500年前,它的奇妙在於自動化。由於燈罩的旋轉,畫在上麵的馬宛如在不停地奔跑,故日“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走馬燈的關鍵部件,是放在蠟燭上方的一個紙輪。由於蠟燭燃燒,周圍空氣變輕而急速上升,引起燈內空氣持續對流,這股熱空氣推動風輪繞軸旋轉,帶動與紙輪軸聯在一起的燈罩“擁騎飛繞”。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走馬燈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重大發明。

謂之燈節,當然必須有燈。對於元宵之燈,我國曆代詩人也竭盡詠歌之能事。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在元宵之夜詩興大發,曾有盛讚元宵燈會的絕妙詩句:“有燈無月為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繞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我國元宵節的花燈品種繁多,五光十色,應有盡有,如玲瓏剔透的熊貓燈、獅子燈、老虎燈,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武鬆打虎、孫悟空大鬧天宮,還有民間年年都有的龍燈、雲燈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的燈節會更加絢麗多姿。

4.鬧元宵

元宵節突出的特點是“鬧”,而且是晚上“鬧”。眾多的群眾遊樂內容,都是在“鬧”中取樂,以“鬧”逗人。這一晚上,舉國上下,長城內外,都在鬧元宵,這一夜是一個難得的狂歡之夜。顧祿《清嘉錄》“鬧元宵”條記載:“元宵前後,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交,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清代的鬧元宵主要是指元宵節時的一種樂鼓遊行活動,正如清代範來宗《鑼鼓》詩描寫的那樣:轟連爆竹近還遙,到處喧闐破寂寥。聽去有聲兼有節,鬧來元旦過元宵。太平響徹家增樂,開道聲稀巷轉器。取次春風催劈柳,賣餳時近又吹簫。

以樂舞鑼鼓為主體的鬧元宵節俗,據一些資料記載,至少可以上溯到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每逢燈節,開封禦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裏。”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鞭炮聲齊鳴,百裏燈火不絕。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吟道: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描寫了元宵節夜繁華熙攘的動人情景。在這燈月交輝的夜晚裏,似有一位美麗多情女子,卻自甘寂寞,獨立於冷清之處,詞意蘊藉深厚,別有寄托,耐人尋味。元宵燈夜,男女青年傾城出動,這也給有情戀人提供了相見良機。唐宋時,閨中女子一向禁止外遊。《女論語》“立身章”中日:“內外各處,男女異群,莫窺外壁,莫出外塞,出必掩麵,窺必藏形。”這些規定,男女不得在一起,女人不得向牆外看,不得走出庭院,如果走出庭院則必須掩麵藏形。也就是說,婦女隻能在家圍著鍋台轉。這些封建禮法從多方麵束縛了婦女的手腳,但到了元宵節,可以開戒或弛禁。青年男女盼此良辰,乘機相約、幽會,結伴出來觀燈看社火,在燈火稀疏之處,郊外名勝之地,都有深閨婦女的芳蹤。宋晁衝之《傳言玉女》詞中描寫了元宵夜一對男女相會的情事:

繡閣人人,乍嬉遊,困又歇。笑勻妝麵,把朱簾半揭。嬌波向人,手拈玉梅低說:相逢常是,上元時節。

詞中的女子,約定與男子在元宵夜相會,把元宵之夜看成是他們傳達愛情的最好機會。

宋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詞中亦日: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首纏綿悱惻的元夕詞,正是描寫當年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的真實寫照。詞中反映了一對情人的愛戀之意:去年元宵節的時候,燈市如晝,我與你在黃昏時候幽會,一時訴說不盡胸中的愛慕之情,當時月亮爬上那柳樹梢頭。今年的元宵夜,月亮街燈依舊,可是我卻沒有再見到你,憂思的淚水落滿衣袖。有人說元宵之夜是中國的情人節,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元宵燈俗自形成以後,一直備受重視,不但民間一般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地充街塞巷,連司馬光的夫人也要到市上去看燈賞景。司馬光驚奇地問:“家中有燈,何必到市上去看?”夫人說:“我還要看遊人。”於是司馬光笑著說:“難道我是鬼?”可見那輝煌絢麗的燈海和如雲的仕女,鼎沸的笙簧聲,是何等引誘人心!正像南宋女詩人朱淑真《元夜》中所描寫的“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一樣。

那麼外麵又是如何個鬧法?聽一聽山西五台燈歌中的《五女觀燈》,你就明白了:

正月十五好熱鬧,家家戶戶把燈瞧,叫一聲張大、劉二、三嫂、四嫂和五嫂,咱們五人商議好,快快換上新花襖,背轉丈夫把燈瞧……上了燈橋用目觀,十二盞龍燈點全了,天上燈雲頭吊,蝴蝶燈空中繞,蓮花燈瓣開了,走馬燈來回跑,喜鵲燈樹上叫,兔子燈遍地跑,老虎燈沿山繞,繡球燈手中拋,玉花燈壁裏瞧,好一個獅燈籠一身身毛,猛抬頭觀天燈掛,買賣人掛起公平燈。獨行千裏燈一盞,二仙傳道二盞燈,三戰呂布燈三盞,四馬桃花四盞燈,五子登科燈五盞,南鬥六郎六盞燈,北鬥七星燈七盞,八仙過海燈八盞,九天仙女九盞燈,十麵威風燈十盞……

此歌歌詞共分四段,各段同唱一個曲調。據說,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著名表演藝術家郭蘭英在元宵節曾唱過的民歌。5.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傳說,早在黃帝時代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龍作為中華民族想像中的神物,早在五千年前,我們的先民就把它創造出來了。何謂龍?李時珍《本草綱目》日:“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龍,其實是一種傳說中的靈異物。但在古人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龍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我們都自稱是龍的傳人。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把龍看作是“四靈”之一,是能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四季平安的神物。那麼,用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舞龍的表演反映著中華先民的多種觀念:或者是表示歡慶,或者是祈求年年豐收,或者是舞龍求子。據《中華全國風俗誌》記載,湖北武昌正月有舞龍祈子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