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猜燈謎
燈謎是中國漢字一種特有的文化娛樂形式,雅稱文虎,自古以來就深受民眾的歡迎。雖是雕蟲小技,但內中卻有大學問。燈謎的謎麵和謎底緊扣漢字聲、形、義的變化,其內容又涉及萬家,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文藝科技、體育衛生、生活常識,幾乎無處不及、無所不容。小小燈謎,融知識性、文學性與趣味性於一爐。才疏學淺者,製迷難免捉襟見肘;孤陋寡聞者,猜迷時隻能望“謎”興歎。更何況猜謎人還要有相當的機敏、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豐富的想像能力。那種使人回味無窮難以言表的情趣,可以說是一種老小皆宜、男女均可的智力遊戲。特別是對廣大青少年來說,更有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增加學識、發展智力的作用,完全可以與具有現代生活色彩的電子遊戲媲美,是值得提倡的一種益智性健康遊戲。(1)燈謎簡史一時快樂一時愁,想起千般不對頭。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憂來自解愁。
這首就是一個謎語,它的謎底正是“猜謎”。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源於民間口謎,後來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謎語,它包括燈謎、事物謎、兒童謎、填格謎等。
謎語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有一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春秋戰國時,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遊說各國君主,往往在發言中采用民間故事傳說的隱喻辦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希望收到良好的效果。當時把這種方法叫“隱語”或“庾詞”。宋人周密《齊東野語》就是謎語書麵創作的最初階段。到漢代,“庾詞”、“隱語”漸漸從對話中脫離出來,逐步演變成為破譯文字形義為主的燈謎。漢代燈謎多為將字離析拚合,使字的音、形、義發生變化的字謎。這時期的字謎還比較粗糙,有民間老百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如《後漢書?五行誌》裏收錄了漢獻帝時京都的一些童謠:“千裏草,河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是一首運用字謎手法來咒罵統治者的歌謠。當時大軍閥董卓,專橫跋扈,殘暴不仁,老百姓恨死了他,就作了上麵的字謎歌謠來表示憤慨之情。原來“千裏草”合起來是個“董”字,“十日卜”合起來是個“卓”字,“不得生”就是死的意思。整首民謠隱藏著“董卓死”三個字,由此可見董卓如何不得人心。
到了三國時,謎語書麵創作形式已十分盛行。那時有個大文學家叫蔡邕,在曹娥碑後題寫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好多文學人士都猜不出其中寓意。曹操有個謀士叫楊修,看後笑日:“好,好,太好了,真是絕妙好辭!”原來這八個字暗喻“色絲、少女、女子、受辛”八字組成的“絕妙好辭”四字。那時曹操也頗愛製謎。一次他建了一個大園林,監工的官員領他看後,他在新修的園門上題了一個“活”字。別人都不知道是啥意思,聰明的楊修認為“門”字裏寫了個“活”字,即是嫌其闊也。監工官員恍然大悟,忙叫人重修。
到了宋代,謎語就變成了元宵節裏的遊戲方式。人們將謎條係在五顏六色的花燈之上,供人們猜射,故稱“燈謎”。《武林舊事》說:“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評語,戲弄行人。”《喜定縣誌》雲:“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先數日賣燈謂之燈市……好事者成為藏頭詩句懸雜物於幾,任人商揣,日燈謎。”謎語發展為燈謎,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應該說它起源於春秋時代,定型於宋代。下麵講一個有關燈謎的有趣故事。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麵虎”。他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胡子瞪眼,像餓狗啃骨頭——恨不得嚼出油來。一年春節將至,十年寒窗的王秀才實在窮得無法過年,便來到“笑麵虎”家裏,想借幾鬥糧以度年關,結果被罵了出來。王秀才回到家裏越想越生氣,於是在元宵之夜,紮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麵虎”家門前。這個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麵虎”上前觀看,隻見上麵寫道:頭尖身細白如銀,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麵虎”看罷氣得麵紅耳赤,暴跳如雷,吼罵道:“好個窮秀才,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秀才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且莫犯疑麼!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這裏我要請教一下,莫非老爺是針,你的眼睛並沒有長到屁股上,你急什麼!’’‘‘笑麵虎”想了想,無言答對,氣得幹瞪眼,灰溜溜地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後,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燈上,供人元宵節猜射取樂,所以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打字虎,就成了元宵節的重要活動內容。
宋代在燈謎發展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燈謎的名字就是誕生在宋代,從此燈與謎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個名稱沿襲到現在。據說,為了粉飾太平,朱元璋命令民間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要張燈結彩,於是一些文人乘興把謎粘在燈上讓人猜射,燈謎一詞就應運而生。宋代不少文學家都是製謎高手,如被譽為“中國11世紀改革家”的王安石所創製的燈謎:“畫時圓,寫時方,冬日短,夏日長。”謎底:日。目字加兩點,不作具字猜;具字欠兩點,不作目字猜。謎底:賀資。宋代,遊樂場所“瓦舍”興起,給燈謎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人們聚集在“瓦舍”裏猜謎,將猜謎發展成了一種專門技藝,湧現出一大批職業猜謎家,僅《武林舊事》記載,就有胡六郎等13位之多。由於當時謎社的建立,猜謎的花樣越翻越新,越翻越多,有“正猜”、“下套”、“貼套”、“向因”、“橫下”、“調爽”等。
明清兩代是燈謎發展的極盛時期,民間猜謎已不限於元宵,中秋、七夕,有的地方平時朋友相聚也會猜上一陣子燈謎。由於燈謎活動頻繁,新燈謎供不應求,特別是燈謎不比別的遊戲,它一經猜破,如果再掛出來猜就如同嚼蠟一樣。因此大量創作者,從詩詞格律中尋求創作,拓寬路子,這時期創造出許多謎格。明代有個叫馬蒼山的,他首創了“廣陵十八格”。謎格的出現標誌著燈謎已發展到成熟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尤其是隨著開放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人民物質生活的豐富,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燈謎活動也蓬勃發展起來。每逢節假日,它已成為群眾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內容。電視、報刊、廣播都不時播放和刊載新穎燈謎,各地文化館(官)、老年娛樂城、青少年俱樂部也成立了燈謎小組,燈謎活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興盛過。燈謎這個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的文化娛樂,正在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知識、陶冶人民的情操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2)謎語與燈謎的區別 燈謎是一種利用漢字一字多義的特點,進行文字轉義聯想的遊戲;而謎語則是一種用作猜度事物的民間歌謠而已。顯著的差異為:
其一燈謎必須寫在紙條上,懸掛讓人猜射。謎語多通過口頭傳誦形式讓人想像。因此,燈謎的謎麵必須簡潔、確切,要求字字都應與謎底相照應。謎語是采用歌謠的形式,運用比喻、擬人、象征、諧聲等修辭手法,把謎底事物之特征、性質、功能等,含蓄地隱藏在謎麵中。如:電杆上的號碼(打一數學名詞)很明顯這是燈謎。謎底:根號開花不結果,結果不開花(猜一植物名詞)
謎底:菠菜
而這則是謎語。
其二燈謎利用漢字一字多義的特點,將謎麵或謎底裏的字不作原意解釋,故意把人的思想引入歧義,另作他意。如:不錯,不錯(打一文化用品)謎底:對聯 謎麵上講“不錯,不錯”就是對,兩個對聯在一起就是對聯。是利用漢字另釋的特點在故弄玄虛。而謎語則是純文義上的推敲。如:姐妹兩個一身紅,各人語言不相同,過年總愛門前站,一個東來一個西。
(猜一文化用品)
這個謎語的謎底和上麵燈謎一樣,都是對聯。可以看出,完全是運用了事物之形象、特征和功能等,讓人去想像,與燈謎的猜射方法截然不同。
其三猜謎者的差異。從上麵幾個例子可以看出,謎語是歌謠、口語,它適宜識字不多的兒童猜著玩。燈謎用的是文字、詞語,專門在字義上打主意。因此,猜射人應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它適宜青少年學生和成人去尋思玩味。
(3)燈謎規則 在了解燈謎規則之前,先應該熟悉一下燈謎的結構。燈謎由謎麵、謎目和謎底三部分組成。謎題叫謎麵,而猜射的東西的範圍和數量則叫謎目,最終的答案叫做謎底。例如:豐收(打一字)謎底:稿
題目是“豐收”。要求猜一個漢字,這就是猜的範圍和數量。打就是猜的意思,所以猜燈謎又叫打燈謎。這條謎的答案是“稿”。為什麼是個“稿”字的謎底?可以這樣理解與猜射。因為豐收了,當然是田禾長勢茂盛,田禾茂盛即禾高,禾與高合在一起即稿。
製謎與猜謎有兩個規則:
一,謎麵和謎底不許“撞車”。什麼叫撞車?即謎麵上出現過的字,絕不能在謎底裏再出現。許多初學者不懂這個規則,常常把謎麵上的字抓來組詞擴句,走了不少彎路,費了不少腦子,結果仍是沒有猜中。例如:晴雯修裘(打一西藥名詞)
看過《紅樓夢》的當然都會知道這個典故的來曆。《紅樓夢》第五十二回裏有晴雯補裘,為什麼這裏把補字換成了修字?這正是作者的高名之處,如果我們再深思之,即可發現這正是為了遵守“不許撞車”的原則而改的。這就是說,補字一定藏在謎底裏,必須從補字上下手,攻克其謎底。再根據晴雯補裘的故事情節進行聯想:晴雯是賈母身邊的貼身丫頭,心靈手巧,處處博得賈母的心歡。一天,賈寶玉穿了賈母送給他的用孔雀毛織成的披風孔雀裘去赴宴,不小心被火星燒了一個洞,寶玉害怕祖母知道了要責怪,所以就求正在生病的晴雯幫他修補。晴雯強打精神,抱病竭力修補好了這件名貴的孑L雀裘,我們經過一係列聯想分析,這個謎底就躍然而出——強力補(解釋為:強打精神,使出全力補綴孔雀裘的意思)。
二,必須運用字義的“別解”。別解是燈謎上的專用術語,就是故意曲解字詞的意思。燈謎必須利用漢字一字多義的特點,不能按原義去解釋謎底和謎麵上的字詞,而是要設法引出它的曲解歧義來解釋,使別解後的謎底與謎麵相吻合。如:住房分配從樓下開始(打一成語)單打(打一影片)謎底:後來居上謎底:奇襲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分房時,先來的分在樓下,後來的分在樓上,這樣不就是“後來居上”嗎!我們把單數看成是奇數,打的別解自然是攻擊,於是謎底“奇襲”就出來了。
(4)詩謎與聯謎詩謎與聯謎是燈謎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這是文人墨客在朋友聚會時常常使用的一種文字遊戲,可謂亦詩亦謎、亦聯亦謎,頗有情趣。如:春心隱隱觀岩下,垂柳依傍入畫中
好一幅春心垂柳圖,此聯妙在文內含一個謎,試看岩直扣石,隱去青山,畫中扣田,依傍垂柳,襯托出謎底是“石榴”二字,可謂韻味內含,瀟灑自然。又如:掀萍捕巨臂,戲水舞長須(打一動物)
謎底:蝦雨至先潮背,敵來早縮頭(打一動物)
謎底:龜雙鉗休霸道,八足莫橫行(打一動物)
謎底:蟹為人無假象,對我露真容(打一物品)
謎底:鏡子與我為鄰驕陽無所畏,隨君作伴驟雨不能驚(打一物品)
謎底:傘
有一種詩,從形式和內容上看都是詩,卻又是一個謎語,古人把這種詩叫詩虎,現在我們把它叫詩謎。一首好的詩謎,往往能折射出時代生活的影子,是社會的寫照。如:在娘屋綠姿婆娑,到婆家青少黃多。不提起倒也罷了,一提起淚灑江河。謎底:船篙
少小青青老來黃,百般拷打才成雙。送君千裏終須別,將奴拋棄路一旁。謎底:草鞋
這兩首詩,從謎的角度上看,謎麵和謎底相印,珠聯璧合。從詩的表現內容上看,卻隱含著很深的意義。第一首通過對婦女未嫁時和出閣後的境界的比較,敘述了封建社會婦女的不幸。第二首則是直接刻畫了一個舊社會被棄婦女的苦命形象。
既然詩謎叫詩虎,那麼,用文句作謎麵的謎語自然叫文虎了。虎自然是難以射中的,形容謎語難猜難射的程度。晚清時有個文士叫張起南,才思過人,十裏八鄉沒有不認識他的。張先生有個嗜好,那就是樂於製謎猜謎,以此交友,以此取樂。某年春節,張先生坐在窗前,忽見外麵雪花紛飛,漫天起舞,頃刻間居室素裹,玉樹瓊枝,銀色一新。他靈機一動,巧製了一條文虎,謎麵是:“雨餘心色,渾如唾。”沉思之後,自覺甚為滿意,於是用紅紙寫出,在元宵節那天懸於街頭,自備獎品,懸賞征射。
一時之下,人們便駐足沉思,最後卻又搖頭而過。張起南好不寂寞,甚至懷疑自己出得謎語太生僻了。忽然,有位俊逸書生緩緩走來,看樣子是位飽讀詩書之人,他舉頭吟哦著張先生的文虎,撫掌讚道:“此條文虎,洋溢著詩情畫意,可謂極巧!極妙!”。張起南早就留意這位書生的一切舉動,聞此言連忙趨身上前,拱手相問:“看來兄長已成竹在胸,願聞其詳!”那位書生沒有直接言明謎底是“雪”,而是回手一拱,詠出一首七絕:此花自古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近看沒枝又沒葉,不知何處長出來。
張先生自然心領神會,十分高興,叫道:“兄長所雲,何嚐不是一首絕妙的詩虎!”說罷邀請這位書生到自己家中吃元宵,又將自己多年研究所著謎書雙手捧上,從此引為知己。
(5)怎樣猜燈謎燈謎取材範圍廣泛,文章簡練,短小精悍,概括性強,是民間文學百花園中的“微型盆景”。猜謎高手一般都是製謎的行家。隻有了解到製謎的若幹原則之後,猜謎才能迎刃而解。前麵已提到燈謎是由三部分(即三要素)組成,即謎麵、謎目、謎底。謎麵是創作者出的題目,謎目是猜射範圍(即打什麼),謎底則是謎題的答案。猜射者首先要仔細分析謎麵,再看要求猜什麼,同時還要看是否標有何種謎格。下麵介紹幾種常用的猜謎方法:
其一,會意法。別解會意法在猜謎和製謎中一向被推崇為“正宗”。別解在猜謎中十分有趣,是按照謎麵示意,利用漢字一字多義的特點聯想得出謎底,使謎麵、謎底經過“不作本意商”後而妙趣橫生,回味無窮。故土知鄉情(打二藥名)謎底:生地、熟地
這裏把中藥“生地黃”和“熟地黃”,別解為出生的地方,即熟悉的地方。
其二,離合法。 此法顧名思義是用離或並漢字結構部分的方法得出謎底。這類謎的特點是謎麵上往往帶有離合意思的字詞。如:自小合在一起,目前少聯係(打一字)謎底:省
“自小”在一起是“省”字,“目”與“少”字相聯係也是“省”字。
其三,增損法。 此法即利用漢字字形所固有的結構特征,用加減謎麵文字結構的部分得出謎底。如:加一點為好(打一字)謎底:艮
這條謎的猜法是根據謎麵要求聯想漢字中哪一個字加一點為“好”的意思,所以得出謎底“艮”字。
其四,象形法。 此法是利用漢字的結構、筆畫去比擬、誇張、巧借,使文字的全部或部分的形狀變化,運用以字象形或以象形字的構思聯想出謎底。如:三人踢球一人倒(打一字)謎底:似
這是“點”的象征比喻運用,以“點”比作“球”的誇張手法。
其五,謎麵混扣法。 這是製謎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並不是去逐字逐句地硬扣,而是將謎底材料巧加別解,然後渾然地用意思去配製謎麵。如:
智叟勸愚公(打浙江一名勝)
謎底:莫幹山
可以這樣別解,智叟勸愚公別(莫)去(幹)(搬)那山嗬,即莫幹山。
其六,同義詞置換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謎底去尋求它的同義或近義詞,使得思路開闊。如:赤峰(打一中國著名長篇小說名)謎底:紅岩
這裏運用了“赤”扣“紅”,“峰”扣“岩”,同義詞置換手法。結果把謎底紅岩襯托出來。
其七,側擊法。 即謎麵和謎底之間既不是正扣,也不是反扣,而是以旁敲側擊的方法使其烘托相扣,亦有人稱襯扣法,如:爺爺,我來了(打一著名電影演員)謎底:孫道臨可以這樣理解,孫子對爺爺說,我來了,即孫子來臨了。其八,因果法。 即謎麵與謎底互為因果關係,如:落實農村經濟政策(打一著名乒乓球教練員)
謎底:莊家富
解釋為“莊戶人家富起來了”,謎麵是因,謎底是果。
其九,運算法。運算方法是使謎麵和謎底上的數字通過計算變換會意得出謎底,如:屈指行程二萬(打一字)謎底:董把“董”字上下分開讀作“廿千裏”。其十,漏字法。 即謎麵上有意漏掉某些詞或字,揭示謎底時針對所漏掉的詞或字聯想得出謎底。如有戶人家過年時在大門上貼了這樣一副對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成語)謎底:缺(一)衣少(十)食謎格種類不斷增多,花樣翻新,名稱多達數百種之多。謎格由於過於繁雜,一般人不容易掌握,故被摒棄與淘汰。目前仍在各地普遍使用者,不過隻有二十幾種,其中又以卷簾、秋千、徐妃、求凰四大格盛行。
相傳,鄭板橋與蘇州府蔡大人出外巡遊時,看到這副對聯,蔡大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對鄭板橋說:“這叫啥春聯!沒意思!”鄭板橋卻皺著眉頭唉聲歎氣地說:“這個農家,難以過年!”“何以見得?”鄭板橋說:“蔡大人,人家不是在門上明明白白寫著麼!這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不正是缺一(衣)少十(食)嘛!”
實際猜射時,謎條上並不注明用何種方法,得由猜射者自己靈活運用,一般隻要你能揭出謎底,隨你使用哪種方法都行。謎體中會意體、分扣體、離合體、象形體被稱為燈謎中基本的四大謎體。
13.元宵詩話
元宵佳節盛況,在古詩中有很多生動的描寫。
隋煬帝大業二年和六年的正月,為顯示國力,炫耀盛世,在
招待少數民族首領和部落頭人時,曾兩次調集數萬民間藝人進
京,演出各種歌舞技藝,戲場綿延八裏,夜以繼日,張燈結彩。當
時的演出盛況,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作了詳細記
載。詩中說到元宵節:
(6)謎格謎格是指謎麵和謎底扣合時,謎底變化必須遵循的格律,或日格式。謎格的設立始於明代,最初曾有揚州馬蒼山的所謂“廣陵十八格”之說。後經清代300年來的演變和發展,萬戶皆集會,百戲盡前來。竟夕魚負燈,徹夜龍街燭。
表演節目中,既有各種少數民族的舞蹈“羌笛隴頭吟,古瞬龜茲曲,假麵飾金銀,盛裝搖珠玉”,還有驚險的馬術雜技“抑揚百獸舞,盤跚五禽戲,狡猊弄斑足。巨象垂長鼻,青羊跑複跳,白馬回旋騎”。隋煬帝也寫了一首詩《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州南樓》日: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幡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這幾句詩生動地記述了當時元宵節的盛況,也同時暴露出這個封建皇帝的窮奢極欲和愚昧無知。
到了唐代,元宵之夜的觀燈遊樂已經極為盛行。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夜不遊,而一些墨客文人則“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其中被譽為絕唱的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裱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把元宵夜百姓觀燈盛況和遊樂興致表達得很完美。
宋代元宵節的盛況更是熱鬧非凡,北宋詞人為後人留下了很多佳作。南宋詞人張孝祥在《憶秦娥?元夕》中寫道:
元宵節,風樓相對鼇山結。鼇山結,看塵隨步,柳梢微月。多情又把珠簾揭,遊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曉煙輕散,帝裏宮闕。
詞人在這首《憶秦娥》中描寫了元宵夜裏帝京的燈景盛況。元宵夜晚,街上彩燈高懸,相對的風樓之旁是由彩燈搭成的燈山(即鼇山),高高聳立著。柳梢邊微月升起,人們在笙歌樂聲中漫步穿遊街頭小巷,香塵隨風撲鼻,使人覺得春意綿綿。
元宵節又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最佳良辰。昔日婦女平時隻能待在家裏,圍著鍋台轉,大門不得邁出半步,但在節日這些“立身章”可以暫時弛禁,於是她們借此機會,結伴而出,或相約情人,或和知己幽會於社火人群之中:火樹銀花觸月紅,揭天鼓吹鬧春風。新歡入手忙愁裏,舊事驚心憶夢中。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
這是一對情人在元宵佳節相會時複雜心情的具體寫照。封建社會禮教束縛,多少情人難成眷屬,歐陽修十分同情地說:“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在清代,當時的燈節到處都是張燈結彩,“更於其地鬥獅子,鼓吹彈唱,施放煙火,擠擠雜雜,大街曲巷,有空地則跳出大頭和尚,鑼鼓聲錯,處處有人圍簇觀之”。清代詞人董舜氏在《元宵踏燈》中,詠少婦觀燈,寫得十分精彩。《調寄禦街行》下半闋雲:
百枝火樹千金屟,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擅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頭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忘玄疇者,總是團圓月。
元宵節相會沿襲至今,勝景依然。與往昔相比,情況就不大一樣,大文學家郭沫若在《東風吟》中,以清新、歡快、樸實的筆調謳歌了新的生活:嶺南冬今如何夏,叢菊常開四季花。春節到來加倍樂,東風送暖遍天涯。縱有寒流天外來,不教冰雪結奇胎。東風吹遍人間後,紫萬紅千滿地開。青女相欺又幾何?眼前百卉競芳菲。東風本在胸懷裏,何日迎春春自歸。鬆柏森森氣更豪,東風長在朔風逃。請看珠穆三峰頂,也有紅旗雪上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