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華夏兒女過大年(1 / 3)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家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孟春正月,是指每年的第一個月。據《通典》記載:“秦始皇名贏政,諱之,故正月字從平聲。”正月的正字改成平聲,是避秦始皇之諱的結果。正月是年之首,月之首,這個月節日特別多。上古,正月裏較大的節日有立春、元旦、破五、人日、元宵等。加上平時的時令風俗等活動,正月的活動可謂豐富多彩。

1.春天與春節春節昔日元旦。辛亥革命後,為了推行公曆,才把叫了幾千年的元旦改稱春節,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叫元旦。農曆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中間,地球上此時看不見日光,謂“朔”,正月的“朔”日就是春節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而春天應從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立春”始,時間大約在農曆每年的正月裏,一般是在冬至後的第四十六天或大寒後的第十五天,那時氣溫平均大約為15C,這是春季的標準溫度。所以把元旦改稱為春節。在古代,立春是農曆年的第一個節氣,我們的先民們為了求得是年的五穀豐登,都要按時慶祝祭祀。此俗世代相傳,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但是,為什麼後來人們隻過春節而不過立春?因為春節在上古時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自唐宋以後,春節才被確定為農曆第一月朔日,而立春的節令包括在春節的時間內。同時,立春的一些習俗又類同於春節,所以人們逐漸把春節和立春融合為一個節日,立春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春節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人們隻過春節,使立春節令之習俗逐漸消亡。

古代,立春節令的活動主要有迎春、祭句芒、鞭春牛、吃春餅等。《後漢書?祭祀下》記載: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神。這就是說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麵,乘兩龍。”後世人泥塑的句芒神就是騎著龍的鳥身人麵形象。迎春祭祀活動開始時,人們抬著句芒塑像進城,有樂班鼓吹奏樂,伴以地戲和秧歌,街道兩旁人群歡迎並擲以五穀,稱之謂“迎春”。同時有鞭打春牛的立春主要習俗,即用泥塑的土牛,並對土牛加以鞭打。鞭打春牛的活動寄寓民眾對春天的美好向往,這種美好的向往在鞭打春牛時的念詞中得到更充分的體現:“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喧,三打三陽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域太平,十打十全十美。”鞭打春牛的活動,不僅給民眾帶來了春天的喜悅,而且對組織農業生產,奪取是年農業豐收都有積極意義。所以,後人把此鞭打春牛叫做“打春”。鞭打春牛之後,人們還要吃春盤、春餅、春卷等。這些習俗後來都逐漸融合到春節的活動中,立春的習俗逐漸被淡化並消亡。

古往今來,多少墨客對春日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古詩雲:“春風動春心,流目矚山林,山林多奇采,陽鳥吐清香。”蘇軾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明。”朱熹把春日說成是:“等閑識得東風麵,萬紫千紅總是春。”南朝梁蕭繹的《春日詩》日: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眷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解,春結詎能申。欲道春園趣,複憶春時人。春人意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

詩中每句都扣以春字,以熟練簡潔的筆法描繪了春光之美,春光之星,春光之易逝,抒發了自己珍惜春光以及“不見懷春人”的感歎!

鄭板橋是讀者熟悉的才子,一年春上,他陶醉於無邊的春光裏,觸景生情,吟出了一闋嵌春字的《春詞》:

春風、春暖、春日、春長、春心蒼蒼、春水漾漾。春蔭蔭、春濃濃,滿園春花開放。門庭春柳碧翠,階前春草芬芳。春魚遊遍春水,春鳥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明,幾枝春杏點春光。

春風吹落枝頭露,春雨濕透春海棠。又隻見幾個農人開口笑:“春短、春長,趁此春日遲遲,開上幾畝春荒,種上幾畝春苗,真乃大家春忙。”春日去觀春景,忙煞幾位春娘,頭插幾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兜裏兜的春菜,筐裏挎的春桑。遊春閑,散春悶,懷春懶,回閨房。郊外觀不盡的陽春煙景,又隻見一個春女,上下巧樣的春裝,滿麵淡淡春色,春身斜倚著春閨,春眼盼著春郎,春疾還得春方。滿懷春恨綿綿,拭淚春眼雙雙。

總不如撇下這回春心,今春過了來春至,再把春心腹內藏。家裏裝一壺春酒,唱上幾句春曲,順中春聲春腔,滿目羨慕功名,忘卻了窗下念文章,不料二月仲春鹿鳴,全不忘平地春雷聲響亮。

全詞54句,使用了60個“春”字,吟來倍感春光明媚,自然流暢,堪稱妙文。

吉林民謠《春日歌》:春日春山春水流,春風春草放春牛。春花開在春園裏,春鳥落在春樹頭。春天學生寫眷字,春日景色真可留。

這首民謠集中反映春季的氣候和時令,歌中每句均有“春”字,以大實話的形式敘寫了春山春水、春草春花、春樹春鳥、春景春色以及春天裏學生與“春”字的情況。可以說語言流暢,簡潔明快。

2.接神祭祀

子時,庶民百姓便開始了隆重的尊天祭祖活動。天即神,祖即神,隻是神的範圍比祖的範圍大一些罷了。我國統傳文化由於受到宗教文化“勸人為善”的影響,其特點之一就是:“多神教”。人們崇拜的神明之多,範圍之廣,真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大至天界、人間、陰間、山嶽、湖泊海洋、田間五穀,小至門、床、井、灶,乃至茅廁等都有神靈所主。笫二個特點是: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普通人鬼可以以畫像的形式入主祭壇,繪畫或雕塑者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創造出一個形象神祗來供奉。民間神類繁多,有的人見神就叩頭,叩了頭也不知頭上神靈能保佑他什麼!反正叩了頭就是積德行善吧!薑子牙在《封神榜》裏一口氣就封了365位神明。元旦時,這些神仙都要來到凡間與民同歡,人們於元旦迎神下凡,是祈求神明賜福降吉。

(1)灶王爺

灶王爺是眾所周知的家家戶戶都要供奉的神靈。有關灶君的傳說,這裏還要補充一點,就是在除夕之夜,新年來臨之前,每家每戶都要在神壇上取下舊的灶王像,換上新的灶王像,這就叫迎灶。市場上的灶君畫像,其式樣大體有三類:“全灶”、“馬灶”、“京灶”。誰家貼哪一種像是祖輩相傳,年年如此,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叫做不能“搗換”,“搗換”引申為“搗灶”。方言諧音“搗灶”即“倒灶”。你想,一家之主的灶王爺都倒了,是年還能發財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人們虔誠地抱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心態,給灶王爺燒香磕頭,十分禁忌說“倒灶”二字。這就是孔子說過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道理。

(2)土地神

土地爺是我國民間最普遍供奉的神祗之一。大大小小的土地廟,遍布城鄉。據資料介紹,舊時北京城就有四十餘座土地廟。古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家裏供奉土地爺。土地爺是位地位極低的小神,所以他的廟宇較小。其崇奉之盛,是由明代形成的,據說這似乎與朱元璋生在土地廟的傳說多少有點關係。

土地爺傳說是春秋時代的伍子胥。宋時,高文霆在《蓼花州閑錄》中說:“溫州有土地杜十姨無夫,五髭須相公無婦。州人,迎杜十姨以配五髭須,合為一廟,杜十姨為誰?杜拾遺也!五髭須為誰?伍子胥也。”杜拾遺即杜甫。“拾遺”為唐代官名,杜甫曾任左拾遺,故後人稱其為“杜拾遺”,杜甫若地下有靈,定會哭笑不得,自己堂堂詩人何以由男變女,競做了春秋時代伍子胥的老婆!另外,土地婆改嫁,請參看《駒陰冗祀》。土地堂為什麼不叫土地廟?相傳,薑太公封神之後,土地爺和城隍爺同住在一個廟宇裏。城隍爺善管“閑事”,每當人們有難時,總是樂意求助於他,所以,人們都十分敬重城隍爺,特意做了一塊“有求必應”的大匾送給他,並高高掛在廟裏的大殿上,人們除燒香外,還齋供大魚大肉,全是葷菜。土地爺則不管“閑事”,善清靜,每天總是在牆角裏睡大覺,所以供品隻是些豆腐茶幹之類的素菜。一天,土地爺看見城隍爺吃的都是葷菜,有點眼饞,便問城隍,城隍爺笑著答日:“其實,我沒啥本事,隻是肯動腦又想辦法,幫助人們解難排憂而已。”土地爺聽後心裏想:“騙誰!我天天見你高堂一坐,吃香的喝辣的,從未見過你皺過眉頭動過腦子!”於是對城隍爺說:“老兄,既然這樣,咱倆換換位置行不行?讓我坐你的公堂,動動腦子,做點好事,弄點魚肉吃吃如何?”城隍爺滿口答應說:“明天,我外出有要事,就請老弟代我處理一些事務,坐我的位置吧!”

第二天,土地爺整過衣冠,還未坐定城隍爺的公堂位置,就見有人叩頭禱告:天晴久旱沒有雨,河水幹枯溝見底。我家菜苗快要死,求求老天降喜雨。城隍有靈來助我,日後定獻肉和魚。

等農夫走後,土地爺心想,這有何難,隻要我通知海龍王出陣,龍尾巴動幾下,雨就會落下。不一會,有位漁民匆匆進門,叩了三個頭拜了兩拜,低聲求神道:出海捕魚多辛苦,千網張來萬網捕。捉到鮮魚沒人要,隻好曬魚賣幹貨。求求太陽曬一曬,曬罷魚幹再遮幕。城隍有靈來助我,日後魚肉獻得多。

這下可難住了土地爺,一個要下雨,一個不要下雨,正在為難的時候,又見一位果農進了廟門,果農皺著眉頭拜後禱告說:我家一片大桃園,新開桃花滿園紅。花開季節樹要靜,求求老天別刮風。城隍有靈來助我,日後魚肉來齋供。

果農走後,土地爺心想:“刮風與下雨無關,這好辦,隻要叫風神休息一下不就行了唄!”誰知果農前步出,後邊又來了一位船夫,他一邊叩頭,一邊唱道:江南客人收魚幹,今朝船滿要扯篷。明日一早船要開,求求老天送順風。城隍有靈來助我,日後魚肉定齋供。

這下可真的難為了我們的土地爺,他暗自歎息:“今天真倒黴!來了這麼四個人,一個要下雨,一個不要下雨;一個要刮風,一個不要刮風,這將如何是好?”正當土地爺想不出辦法,急得團團轉時,城隍爺回來了。城隍爺見土地老弟在大殿裏兜圈子就問為何。土地爺急得直搖頭,一句話都講不出。於是城隍爺說:“別急,有事要動腦子,想辦法,好!我來處理吧!你看這樣行不行?”隻見城隍爺急入高堂寶座唱道:夜裏落雨白天晴,曬得魚幹菜又青。春風不在桃園裏,刮到江邊送客人。

從此以後,土地爺怕動腦筋,就與城隍爺分居,把又高又大的廟讓給了城隍爺,取名“城隍廟”,土地爺自己搬到偏僻的小巷,取名為“土地堂”。這土地堂小得連人也進不去,所以人們燒香時隻能在堂門前地上用豆腐幹、茶幹、素菜來齋供他。

(3)財神

舊時崇奉財神,希冀財神保佑自己發財,是人們的普遍心理。這種心理和追求,集中反映在春節期間的“迎財神”和“祭財神”活動中。

春節,是中國最盛的全民節日。除夕是春節最忙碌最熱鬧的一天,除夕之夜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徹夜不眠,等待著迎財神。迎財神其實就是買上一幅財神爺的像,即使再窮的人家,也得買上一張,這就叫“迎財神”。祭財神,自然是擺上供品,拈香叩頭了。

財神何許人也!據資料介紹與民間傳說,財神有二種,一種是文財神,一種是武財神。文財神的打扮與天官很相似.最大的區別是,天官神態慈祥,笑容滿麵,而武財神則是麵貌嚴肅,臉龐清臒,據說這就是武財神——趙公明。

比幹是殷紂王的叔父,為人忠耿正直,他見紂王荒淫無道,十分著急,常常直言勸諫。紂王不但不聽,反而愈加討厭其叔父,再加上妲己娘娘在一旁使壞。一次,比幹強諫,諫得紂王大怒,拍案吼道:“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有七個竅。來人,把他的心挖出來,看看是真是假!”這件事記載在《史記?殷本紀》中。據說,比幹被紂王把心摘掉後,並沒有死去,是因為當時吃了薑子牙的靈丹妙藥。因為沒了心,辦事就無偏無向,處事公道,這位心地純正、率真無私的比幹,後受人愛戴和稱讚,久而久之,被人們奉為神靈。自古道:“無商不奸”,把比幹這位頭號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當作財神,當然是人人敬服的了。傳說中還有另外幾位文財神,如範蠡等人。

武財神人間傳說是指趙公明。趙公明為道教中的神明,乃一虛構人物。據《封神榜》載,武財神姓趙,名朗,字公明。因為他被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故又稱趙玄壇、趙元帥。關於趙玄壇,還有另一種釋義。因為宋朝自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起,到南宋末年(960 - 1279)止,曆經300餘年,因為宋朝的皇帝姓趙,為了對太祖的崇拜,後人便附會說,玄字在胤字之中,是其組成的一個小部分,於是便稱趙公明為趙玄壇,表示敬拜之意。

趙朗與鍾馗是老鄉,終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虔誠修道。漢代張道陵張天師人鶴鳴山精修時,收為徒,並使其騎黑虎,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成功,分丹使趙公明食之,遂能變化無窮。張天師令其守玄壇,玄壇即道教齋壇。故後人亦稱“黑虎玄壇”。《封神演義》中又說:趙公明成峨眉的道仙,他武藝高強,被聞太師請去破薑子牙,因其助紂為虐,終不免一死。後來,薑子牙按元始天尊旨意封神。趙公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他手下有抬寶、納珍、抗財、利市四神。這位趙公明還執掌除瘟翦虐、驅病消災,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使之獲利。所以,民間把他看成財神。舊時,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崇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不同的人家各有所司,但都可發財。

最後說說所謂“財神爺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裏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姑娘與財神相伴,可是後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見了。為什麼?原來是被財神爺給休了,財神爺為啥要休妻?據說,一年過年時,有個討飯的叫化子實在走投無路,便進了一座古廟。進廟後,叫化子什麼菩薩都不拜,專到財神爺像前叩頭禱告,口裏不停地說:“求財神爺爺賜些銀錢……”趙公元帥見是個窮叫化子,心想連香燭都舍不得,還想求財?可這位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財神爺總會可憐窮人的,富人家有吃有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隱之心,就推了推打瞌睡的趙公明,勸他發點善心給窮人施舍一點。誰知,趙財神理都不理,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財神娘娘雖然也是神仙,但不掌財權,夫君不點頭,她就一點辦法都沒有。無奈,她隻好取下自己的金耳環,扔給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此時,趙公明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競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禮物送給了窮叫化子,於是大發雷霆,遂將財神娘娘趕下台。自此以後,據說數百年來,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拜了財神而發財的。

(4)福神

“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福祿壽是中國人最歡迎的一組吉祥神。他們能夠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喜慶。福的概念在中國人眼裏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它代表福氣、運氣、福運、幸福、有福等。民間多年來就有“五福為先”的說法,舊時每逢過年,家裏要貼“五福臨門”,所謂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攸好清,五日考終命。”也有人認為是指“壽、福、貴、安康、子孫眾多”。總之,人們孜孜以求,希冀降福家門,福運綿長。福神源於福星,即歲星,亦稱木星,術士們稱歲星照臨能降福於民。後來福星逐漸人格化。

福神,曆史上有種種傳說。東漢張陵創立道教,影響很大。他死後,其子張衡繼續傳道.並大力提倡“三官”信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舊時,我國各地很多“三官廟”都是依照這種思想意識建造的,一直流傳至今。其中尤以“天官賜福”最受人們歡迎,被人們作為降福的福神來供奉。典型的天官形象是一身朝官裝束,紅色袍服,龍繡玉帶,手執大如意,足蹬朝靴,慈眉瑞目,五綹長髯,一派喜顏悅色、雍容華貴氣象。有的天官身旁還有一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玉蘭、牡丹,寓意“玉堂富貴”。還有一種天官圖,笑容滿麵手抱身帶五個善童,善童手中分別捧著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鯉魚。舊時民間在過年時,多貼這種年畫,以求天官賜福帶來好運。久而久之,天官就衍變為福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說:“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楊公諱成。”這位曆史人物道州刺史楊成,不知不覺地便粉墨登場,成了萬人世代供奉的福神了。

福神作為幸福之神,人人歡迎。於是人們便在生活中出現了與神運相關的大量俗語,好地方叫“福地”。過年時,臥室裏貼“身臥福地”。好消息叫“福音”,長得富態叫“福相”,不費力氣就能趕上好事叫“福將”,給人們帶來好處和希望的人叫“福星”,看到好東西叫“一飽眼福”,吃到山珍海味叫“真有口福”,交上桃花運叫“豔福不淺”……

祿神應屬張仙。傳說中張仙有“送子”一說。舊時過年,地方戲上都有“跳官”的表演。表演者手持朝笏,笑容滿麵,邊跳邊向台下觀眾展示手中所持的紅色條幅,上麵寫著“某某先生升官,某某先生加官進爵”之類的頌詞。表演者在台上繞場三周即退場。這位表演者就是代表張仙形象的司祿神。這種獨角彩頭戲,昔日多用於節日喜慶之時。祿神的到來,表示可使看戲的觀眾祿星高照,升官發財,萬事如意。此俗很得民心。昔日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嘛!所以以“加官進爵”、“福祿壽”等為題材的年畫,最受民眾歡迎!

古時對星宿的崇拜,備受民眾歡迎者,非壽星莫屬。今天,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年畫、掛曆、壽品盒上,或站或坐一位模樣逗人的老者:身材不高,彎腰弓背,一手拄著龍頭拐仗,一手托著仙桃,慈目悅麵,笑逐顏開,白須飄逸,長過腰際,最突出的是那顆十分醒目的光亮腦門,這就叫南福仙桃,是吉祥長壽的象征,故又稱“壽星”、“老壽星”、“壽星老兒”、“南極老人”等。民間為長者或父母雙親作壽時,常在屋內正中牆上掛上這麼一幅壽星圖,兩側配上一副壽聯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南山就是指畫上的南極仙翁而言。人們虔誠地相信他會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幸福。

3.燈明火旺“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戴頂新氈帽,燈明火旺最重要。”這首民謠說明了除夕夜最講究的就是“燈明火旺”。所謂“燈明”就是大年三十晚上,有錢的大戶人家總要在大門前高高地掛上紅紗燈,再把屋裏的燈點上,院子中央再豎一根長竿,用繩子高懸一盞天燈,竿子上還貼著一個紅紙單條,上麵寫著“薑太公在此”。原來,薑太公封完了365路神仙之後,自己卻沒有撈到一官半職,這種大公無私的品格,確是應該稱讚。他可以封神,自己當然也是神仙。怎麼辦?他隻有屈蹲在門口這個高懸紅燈的竿下麵,照應各路神仙進進出出,同時不讓一切惡鬼混入宅庭。所謂“火旺”,就是爐子裏添足煤,使火熊熊燃燒,一夜不封火,也不能讓火滅掉。這種習俗,家家都不能例外,即便是貧寒人家,也要點上油燈,生上旺火。據說,隻要除夕之夜通宵達旦燈明火旺,來年的日子定會紅火、幸福。這種燈明火旺的習俗,各地略有差異。晉北一帶,因為那裏煤礦多,過年時,各家各戶都用無煙煤塊在門口堆起一座“煤山”,除夕之夜點著,一連可以燒十幾天。有的地方則以鬆柏樹枝燎院叫燒鬆盆等。據說鬆柏在燃燒時,可以釋放出一種香味,具有清潔空氣殺菌能力,老百姓說可以驅除邪氣。明代田汝成在《熙朝樂事》中說:“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鬆柴齊屋,舉火焚之,謂糝盆。煙焰燭天,爛如霞布。”這裏糝盆,即指燒鬆柴樹枝。這種習俗歸根結底是祭祖迎神、驅除邪氣。宋詩人範大成《燒火盆行》詩曰: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燒火如晴晝。大家薪幹勝豆秸,小家帶葉燒生柴。青煙滿成天半白,棲鳥驚啼飛格磔。兒孩圍坐犬雞忙,鄰曲歡笑遙相望。黃宮氣應才兩月,歲陰猶驕風栗烈。將迎陽豔作好春,政要火盆生暖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