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華夏兒女過大年(3 / 3)

人日,即正月初七日,就是人的誕生日,是紀念人的重要活動習俗。人日節為什麼要定在正月初七日呢?晉董勳議郎在《答問禮談說》中轉引漢代東方朔的說法雲:“歲後八日,一為雞,二為犬,三為豕,四為羊,五為牛,六為馬,七為人,八為穀。”這就是說正月初一為雞的誕生日,初二為狗的誕生日,初三為豬的誕生日,初四為羊的誕生日,初五為牛的誕生日,初六為馬的誕生日,初七為人的誕生日,初八為穀的誕生日。

人祖就是女媧。女媧作為人的始祖,她有兩大功績:一是摶黃土造人,二是煉五彩石補天。文獻中說女媧造人有兩種方法,一是摶黃土造人,即將黃土捏成團造人,二是用絙繩甩以造人,即繩沾黃泥甩之。前一方法造的是貴人,後一方法造的是賤人。這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說法,即給人打上了階級烙印。關於煉五彩石補天之說,曆史上對女媧補天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個是在“往古之時”,那時候還沒有共工與祝融之戰,開始就是“四極廢、九州裂”,所以女媧要煉五彩石補天;另一個是在共工與祝融大戰之後,因為共工怒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缺”,所以女媧才煉五彩石補天。因此,女媧對人類的貢獻極大,古先民便在人節那天隆重紀念她。先民在人節的主要活動有食七菜羹,剪彩為人,相遺華勝,售泥狗,食煎餅,登高賦詩等。

所謂七菜羹,就是用七種蔬菜的碎塊加工以五味調和而成的一種特別菜羹。是哪七種菜呢?現在已無法考證,但是七種菜為羹的習俗,卻一直傳到清代。那為什麼要在正月初七食用這種菜羹呢?從營養角度考慮,它包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營養素,吃了肯定對人體有好處,可延長人的壽命。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種菜羹為什麼必須在正月初七日吃呢?有人說,因為“正月初一日不能殺雞,二日不能殺狗,三日不能殺豬,四日不能殺羊,五日不能殺牛,六日不能殺馬,那麼人在七日以前沒肉可吃,於是隻好吃七菜羹了”。這可能與中國上古時“七”這個數字的觀念有關。七作為一個數字,在上古時代似乎是一個富於神秘色彩的數字,很多事情與七字有關,同時也與人的生命、生育有芙。如春秋戰國時,楚國太子得了病,門客以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激發他,隻說到第七件事情時太子就振作起來,疾病一下子就好了(見漢枚乘《七發》)。這裏七件事情與生命有關。眾所周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令其弟曹植作詩,要在七步之內作成,不然就要殺他,這也與生命有關。人死後要作“七七”,即每過七天祭奠一次,共七次,計四十九天。這個“七七”也與生命有關,是對生命的祭奠。古時農曆七月七日稱“七夕”。相傳這天晚上牛郎與織女相會,這自然也是與生命相關的習俗。七日為人日,把“馬、牛、羊、雞、犬、豬”六畜放在人前,其後又是穀物,這不是說明六畜和穀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之物嗎?有人認為中國上古時對七字神秘性的信仰,影響了其他鄰國的文化。這種神秘的文化蘊含,表現了獨特的生殖魔力,如印度在燈節之前,要從七口井中打水給不孕的婦女洗澡,認為這樣可以治療不育症。埃及人心目中七字象征著永生。伊朗產婦分娩時,要在桌子上放七盞明燈,擺上七種水果和七種芳香植物種子,新生兒童在第七天時要起名。有的地方,姑娘在結婚前要去河邊裝滿水罐,然後又把水倒掉,如此反複七次,最後在河裏撒七把穀粒,認為能獲得旺盛的生殖力。在摩洛哥,不育的婦女把腰帶在某些樹幹上纏繞七次,然後把腰帶和掛在樹上的七種繩中的一根係在一起。非洲的多貢人認為七是代表女性的四和代表男性的三之和,即兩性結合是生殖的象征。在聖經裏,以利沙讓孩子打上七個噴嚏,孩子便複活了。麻風病人在約旦河裏沐浴七次,他的肉體便複原了。以上這些事情與現象,可用希波克拉底的話說明:“數字七通過其隱含的功能維係著生命的一切,它施與生命和運動,它甚至影響到天上的神。”(見湖南文藝出版社,《世界文化象征辭典》,1992年)這就是說,七在古代文化中是個具有生殖魔力的吉祥數目,古人將七月七日作為節日,便是崇拜七這個神秘之數的最好說明,其實質是對生殖的祈盼和膜拜。

人日這天,有剪彩為人的習俗,就是剪五色綢子以成人形或“鏤金箔為人”,即用金屬薄片作為人形,貼在屏風上,或戴在婦女的鬢角處。這種習俗,顯然與人祖女媧摶黃土造人的傳說有關,它一方麵是對女媧的紀念,另一方麵是求生育的意思。剪彩為人、“鏤金箔為人”無疑是女媧摶黃土造人的遺風。

食煎餅,與補天有關。相傳食煎餅時應在院子裏進行,因為院子麵對著天空,煎餅圓圓的、薄薄的,用此補天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這種寓意補天的食煎餅,實際上就是紀念人祖女媧的一種風俗。至於“招牛馬”風俗的起因,還得從東方朔“歲後八日”說起。按古書記載,歲後八日除了“人”和“穀”的誕辰外,就是牛馬等六畜的誕辰,這六畜和人都是在七日前誕生的,可隻是人和雞得到了優厚的待遇。正月初一為雞的生日,人們這一天不但不殺它而且還要把它畫下來貼在門上。初七這一天,不僅不殺人,或不動刑,而且剪彩為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似乎對於牛、馬、豬、狗、羊五種畜類不太公平。所以在人日這一天,把他們招回來,並給予優待。“招牛馬”的習俗產生於“貼雞於戶”和“剪彩為人”之後。

10.打秋千

打秋千,也稱蕩秋千。古時有的地方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人們玩的一種多趣性遊戲,有的地方則是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日之間來玩。時間雖然不同,但玩法基本相同。何謂秋千?秋千就是在木架上或鐵架上係上兩根長繩,下麵拴上一塊橫木板,人在板上利用腳蹬的力量,在空中前後蕩。年輕人可以用手握長繩,站在木板上用力蹬高,遂即前後擺動。老人、婦女、兒童等可以坐在木板上,借用他人的推動力量,在空中來回擺動,蕩秋千時人在秋千上迎風招展,其樂無窮。

古時候,秋千多用樹枝為架,再拴上彩帶作成.後來才發展成為用兩根繩子加上踏板的秋千。《荊楚歲時記》記載,每年的春天,人們把長繩拴於高大的樹木上,女士們穿著五彩繽紛的豔麗服裝坐在上麵,前後推拉,在空中飛蕩。唐宋時,蕩秋千被稱為“半仙之戲”,深受廣大婦女的喜愛。清明蕩秋千極為盛行,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說:“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樹秋千,令官嬪輩嬉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相與仿之。”元代詩人楊維楨《秋千》詩曰:齊雲樓外紅絡索,是誰飛下雲中仙。剛風吹起望不極,一對金蓮倒插天。王建《秋千詞》日:長長係繩紫複碧,嫋嫋橫枝高百尺。少年兒女重秋千,盤中結帶分兩邊。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下來立地重係衣,複畏敘風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貴,終睹明璫鬥自起。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始為悉。

秋千是一種趣味性很強的體育運動器材,為什麼過大年時,大江南北,村村莊莊都要搭架秋千,玩打秋千這種遊戲?這裏有幾種說法,一是,據《古今藝術圖》記載:“秋千,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嬌者,齊桓公伐山戎,此戲始傳中國。”這就是說是齊桓公把它首先引入中國的。另一種說法是,秋千是始於漢武帝後庭之戲。本雲千秋也,祝壽廣闊也,語訛轉為秋千,後人不意本乃旁始加革為秋千字,即為秋千。《湘素雜記》中黃朝英說:“秋千非皮革所為,又非車馬之用,不合從革。”這就是說,秋千早就該為秋千,並不是從簡化漢字時才改用的。

為什麼過春節時,人們要打秋千呢?有人說,既然原來的千秋有長壽之意,後來倒語為秋千,也當然含有健康之意。其實,打秋千本為一種多趣的群體性體育活動,人們在這立春之後的春節裏,美食飽餐之後,蕩蕩秋千,確有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好處;有人認為,蕩秋千之所以叫打秋千,就是人們希望在這辭舊迎新之際,打打身上晦氣,丟掉身上的疾病,迎來今年的朝氣與瑞氣。兒時,我記憶猶新的是,每年在破五這天,我那壽高八旬的老奶奶,都要黎明即起,獨自打打秋千。老奶奶風趣地說:“打打晦氣,身上真爽快!”這可能說是秋千在民間之所以能夠相沿流傳的原因吧!

每年正月,在山西河東地區一帶豎秋千架時,還得往那兩根高而壯實的木柱上貼上一副對聯,記得兒時常寫的一副聯詞是:“粉紅女子裙拖地,白麵書生足登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第一個春節,我們一位幼時啟蒙老師為其寫了一副對聯:“送往去見了民主青天,迎回來乃是群眾樂園”。

11.-昌大戲

對於老年人來說,舊曆年人人都有許多美好的值得留戀的記憶。難忘的家鄉戲,在我的腦海中像永不消逝的電波,時時都會冒出。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還是孩子時,在家鄉過年,村裏正月初五之後,總要搭台唱戲。進入臘月,人們農事已完,辛勤了一年的鄉親,便開始排戲,村裏一些擅長文藝的青年男女和文藝愛好者,湊在一起,找來一些劇本,有時自己動手編導,由文化人或經驗豐富的老年文藝工作者為導演,業餘劇團就這麼成立起來了,經過幾天的排練,演出的節目就算定下來了。臨近除夕,或是過了破五,各村各莊都在街的中心或村頭,用木板和高梁秸等搭起了土戲台,從初五到正月半,劇團在周圍村莊,相互串演,舞台上鑼鼓鏗鏘,琴聲悠揚,演員們出出入人,唱腔高昂,真可謂敲鑼打鼓,熱鬧非凡。春節裏,看戲成了村裏男女老幼最大的樂趣,一有演出家家戶戶無不鎖門閉戶,全家出動,若逢哪個村裏請來專業劇團來演出,鄰村的人,更是扶老攜幼,絡繹不絕地前往觀看。記得我家隔壁有位叫老黑的大爺說:“看了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寧吃存才拉下的,不吃地裏打下的”(王存才是上世紀50年代蒲劇著名表演藝術家)。

觀眾坐在石頭上或磚塊上,有的站在土台或板凳上,爬在牆頭上,或幹脆蹲在樹權上,個個全神貫注,秩序井然。

每逢過年,平時各家各戶各自在奔忙,難得一見。春節,適逢唱戲,人們聚集在一起,老朋友相見,互相問候,成為故鄉一年一度的大拜年、大團圓。尤其是年輕人,都要著意打扮一番,借看戲機會,展示自己的魅力,尋到自己的稱心戀人。台上演的帥哥靚妹,便給他們樹立了物色對象的榜樣。正月過後,求婚成親者便進入高潮。我有個童年朋友,就是在看戲中相中了演《小二黑結婚》中那個扮“小芹”的旦角,後來終成夫妻,傳為佳話。

那時,由於受到物質條件的限製,家鄉戲十分質樸,布景和道具都十分簡單,演員的服飾多是從各家各戶湊借的;舞台照明設備,其實就是在台前橫竿兩端吊上兩個油燈或汽燈。樂隊也隻有一把板胡,一個梆子,一個鑼,一個鼓,一對鈹,我的中學好友李耀庭便成了當時的有名琴師。

家鄉戲上演的劇種,一般是蒲劇與眉戶戲傳統節目:《薛剛反唐》、《拾玉鐲》、《教子》、《打漁殺家》、《三滴血》等。現代戲有:《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還有些移植改編的劇本,主要是就地取材,多是揭露舊社會的罪惡,歌頌翻身幸福,勤勞致富光榮,嫌貧愛富可恥,演出效果十分好。打動人的不是演員的水平高和做功好,而是劇中人物和情節引起了台上和台下的共鳴。都是演員群眾親身經曆遭遇的苦難,通過自己表演展示在公眾麵前,效果真實有效。記得那時演了一出新戲《惡婆婆》,是描寫舊時一個童養媳的種種遭遇。村上正好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惡婆婆”,她坐在台下如坐針氈,越看越難受,旁邊的一些觀眾說三道四,含沙射影。她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老淚,戲沒完,就悄悄地退出了劇場,後來真的幡然改過。

家鄉戲還帶來節日農村市場的繁榮,每當一村有演出時,周邊村莊一些小商小販都會蜂擁而至。劇台下邊,觀眾周圍,擺攤賣冰糖葫蘆的;賣花生芝麻糖餅的;吹糖人的;挎籃子叫賣炒花生、葵花籽的;靠近人群走來走去叫叫喊喊,熙熙攘攘,令人眼花繚亂。熱鬧的場麵,增加了節日的氣氛,好一派充滿鄉村泥土芳香的景象。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曆史進入了新的千年。故鄉早已舊貌換新顏,當年簡陋的露天土戲台,已被寬敞豪華的“影劇院”代替了,鄉土味十足的農村俱樂部,已被專業劇團替代了,家鄉土戲已銷聲匿跡。如今過年時,全家圍坐在多頻道的電視機前麵,選看全國各地的現代文藝節目。但是,我們土生土長的童年鄉友,他們依然盼望著城裏人能送戲下鄉。更希望能夠在家門口欣賞家鄉戲那種生活的樂趣。

12.玩紙牌打麻將 春節是全民休息日,故玩牌打麻將順理成章。麻將古稱麻雀牌或雀牌。它是由被稱為“葉子”的紙牌發展而來的,麻將牌的前身,即今天仍能看到的紙牌。相傳始於明代萬曆年間,它叫“馬吊牌”,是由40葉紙牌組成,牌分十字、萬字、索子、文錢四門牌形。十字、萬字兩門,皆畫水滸人物形象,索子、文錢兩門畫有線索圖形。一般由四個人同玩,每人八張,剩下的放在中央,出牌以大打小,變化甚多,趣味橫生。後來,紙牌演變為骰子塊式的長方形,由骨頭或竹子製成,逐漸演變成今日之麻將,牌的張數也大大增多。牌麵分三門,共計108張,玩法更多,牌技也就更為複雜了。牌中的“萬、筒、索”是什麼含義?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在明代萬曆年間,牌是由一位名叫萬筒索的人發明的,為了紀念他,故把牌中三門花色叫“萬、筒、條”。另一種說法是,“萬、筒、索”含義為梁山之“水、陸、騎”三軍,每軍36員大將,共108將。

為什麼人們都喜愛打麻將?麻將究竟有何魅力?

第一個特點是具有平等性麻將與撲克的玩法差異性很大。其中最突出的一條是,麻將的每張牌都具有相同的價值。每張牌都沒有隸屬、大小、主從、尊卑、好壞之分。任何一張牌都可以充當呼風喚雨、頂天立地的角色;同時,任何一張牌都可以是最糟糕、最令人討厭的東西。而撲克牌則不然,王永遠是王,永遠淩駕眾牌之上,處於特殊地位,一張王牌往往關係到全局,存在著不平等的決定性意味。

第二個特點是自由性麻將有多種多樣的打法,有川式、京式打法,甚至一個村莊裏也可以有幾種截然不同的打法。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製定打法規則。每次都可以有新的規則,甚至盤盤都可以不一樣,也就是說不必千篇一律地局限在一種固定不變的單一的格局和程式中。每個操作者一旦進入規定的打法程式中,就必須遵循約定俗成的法則,但每個操作者又有廣闊的自由性,可以設法控製別人,“卡”住某一張牌,也可以輕而意舉地讓別人和牌。總之,出牌的自由性、靈活性、隨意性很大,不受任何一方、任何人製約。

第三個特點是神秘的未知性 麻將牌曆經幾百年久盛不衰,在於它有十分神秘的未知性。玩牌時,每個操作者手中13張牌,4個人共52張,隻占全牌的1/3,而另外2/3全是未知因素。即使已經有人和了牌,在那堆未分開的牌中仍隱藏著無數的秘密。君不見每次成牌後,總是有人急切翻閱這些秘密,以判斷自己的命運如何,或歎息,或悔恨,或釋然……

第四是流動性 由於未知能激起人們探索的興趣,故這種探索也就構成了摸牌、出牌、吃牌、碰牌的自然流動性。玩牌者,誰都希望自己每次都能摸到有用的牌,但時間的流動往往造成“幾家歡樂幾家愁”。一分鍾,甚至一張牌,可使河東變河西,直到終局,這種流動性才終止。

第五個特點是競爭性有人說:“就整體而言,圍棋智力強者可以不敗。打撲克握有一手好牌,隨便怎麼打,都可以作上遊。在麻將麵前往往運氣勝過智力。”人進入麻將場後,不但消解智力結構和文化結構,連階級、出身、性別、年齡、方言、製度、經濟、宗教一係列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的,遺傳與非遺傳的種種不平等全不存在,誰都沒有優勢可言。可謂“大同社會”。因此,我認為在麻將操作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智力,也不是運氣,而是身體。常常玩麻將者都知道幾圈下來之後,至少要好幾個小時,倘若你身體不好,你就失去了平等競爭的機會。應該說,麻將是一項競爭性極強的體育活動。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談何操作中的競爭!

第六個特點是變化莫測性麻將的變化幾乎是難於把握,“歪打正著”,就是指這種變化無規律可言。有時看似違背正常牌規,但偏偏出之有理;有時絕對是按章辦事,循規蹈矩,反而砸了。欲控製下家,反會助他一臂之力;上家控製你,他自己首先受到控製。總之麻將很難做牌,變化莫測,是玩牌者頗有興致的魅力之一。

13.元旦詩頌薛逢《元日田家》詩日:南村晴雪北村梅,樹裏茅簷曉盡開。蠻植出門兒婦去,鳥飛迎路女郎來。相適但祝新正壽,對舉那愁暮景催。長笑士林因宦別,一官輕是十年回。

此詩描繪了元旦鄉間的美景及人們慶祝新年的喜悅心情。元旦清晨,田家一派新氣象,村南下了一場瑞雪,村北梅花綻開;要想去,女郎來,人們走出家門互相拜年,大家共祝新年長壽!此時引起了詩人的感慨,就是替那些奔波於仕途十年八年不能回家過團圓年的人十分惋惜!

王安石《元日》詩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一篇不朽的歌詠春節新氣象之佳作。寓意新法實施後國家將出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元旦早晨,庭前響起爆竹聲,人們在這新春佳節裏喜飲早已釀好的屠蘇酒,普天同慶,千家萬戶都在迎接這新年第一天的旭日朝陽。

吳文英《醉桃源·元旦》詞日:

五更櫪馬靜無聲,鄰雞猶怕驚,日華平曉弄春明,暮寒愁翳生。新歲夢,去年情,殘宵半酒醒,春風無定落梅輕,斷鴻長短亭。

描述了新春元旦所見的新景色。春日到來,新年情景,暮晚雖有寒意,但人們舉杯共慶新年,表現出濃濃的春情春意,春天也是氣候變化無常的季節,春風無定,乍暖還寒,但是元旦到,春天畢竟還是來到了人間。

王世貞《臨江仙·元日醉題》詞:

撥亂屠蘇新綠汛,金花巧勝初裁。東風!雨印泥苔。臘隨殘漏盡,春逐曉痕來。昨歲貪杯今歲病,病時依舊貪杯。欲填新令雪兒排。小園梅未吐,先報一枝開。

這首詞描繪了元旦人們歡慶的盛況。上闋描述殘漏送走了臘月最後一天,迎來新年元旦,婦女們頭戴金花彩勝,舉家團聚的宴會上屠蘇酒泛著綠光。下闋寫詞人本已貪杯而病,但因慶賀新年元旦,所以還要帶病再飲,充分表現了詞人歡度新春無限喜悅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