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俗相沿至今,但主要是為了取暖和照明。在一些高寒地區,除夕子夜起來放炮過年時,室外確實很冷,院子裏生了一堆柴火或煤火,頓時熱氣融融,生機勃勃,同時在火光照耀下,院子裏與屋內光亮如同白天,一舉兩得。這就是習俗的嬗變和更新。
4.拜年
新春伊始,吃完了新年的第一餐傳統餃子宴之後,人們便要三五成群走家串戶拜年了。傳統有拜年與賀年之分,拜年是晚輩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同輩之間的道賀。明代葉陸在《菽園雜記》中說:“京師之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民,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於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
縱觀拜年有如下幾種:
一是家拜 即家族之間拜年,一般都是先在家裏進行,然後才出去向四鄰好友拜年。
早上,青年男女打扮的花枝招展,或帶上孩子,三人一群兩人一夥到本家族或鄰近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家裏拜年,由於需要去的地方較多,一般都不吃酒宴,不送禮物,在家待的時間也不長。如果兩家關係很好,要邀請對方到自己家中赴宴,那也得安排在初三以後,但必須預先約定,這種宴請有的地方叫“請春宴”,有的地方叫走“親戚”。
二是親戚之間的拜年從正月初二或初三開始,人們領著孩子,帶上禮品,輪流到舅舅,姑姑、姨姨家拜年。這樣的拜年是一次熱情的問候,誠心的祝福,也是一年來人們思想交流、感情聯絡、相互勾通、增強團結、商議工作的好方式。這樣的拜年,拜出了孝心,拜出了親情,拜出了歡樂。有的家族較大,親戚也多,拜年則由長輩具體安排,由晚輩代表長輩到有關親朋家裏拜年。清代筱廷《拜年》詩日:.自家翻曆棟良辰,遍約諸親與比鄰。今日娘家明日舅,預先分派配均勻。
拜年興盛於宋,定型於明,一直延續到當代。
三是團拜很多人認為團拜是破舊立新的新風尚,其實是古代“元旦朝會”的延續。古時,“朝會”是諸侯或臣子朝見君主的儀式。“元旦朝會”則是在元旦這一天,臣屬以及外國使者等朝見君主的一種盛大禮儀,目的是慶祝新年的到來,也是封建時代一種節令風俗活動,相當於今日春節中央電視台舉行的聯歡晚會和茶話會、團拜會等。據史料記載,“元旦朝會”始於漢代。《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的“元旦朝會”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元旦那天,天子要幸臨德陽殿大宴群臣,同時賜觀伎樂歌舞。“百官各陪朝賀,蠻貊胡羌朝貢”之後,各朝代相繼沿用,有所發展有所增減。但形式大同小異,更加莊嚴隆重,一直延續至現代。
“團拜”一詞最早出現於宋代。《朱子語類》卷九十一《雜儀》記載:“團拜須打圈拜,若分行相對,則有拜不著處。”宋代王十朋《元旦》詩曰:“白發又新歲,黃柑非故鄉。弟兄團拜處,歸去願成行。”總之,團拜是春節的傳統慶賀方式,從其具體含義來分:有圍成一團互行拜禮的團拜;有聚在一起互相祝賀的團拜。從參加者範圍來分:有官方的團拜,有親族的團拜,有朋友之間的團拜等。今日,圍成一團互相拜禮的習俗,已經消失,親族及朋友也很少有彙集賀年的,通常隻是單獨走訪。隻有官方的團拜,為機關單位所沿襲,成為拜年的主要形式。與曆史上官方的團拜相比,今日的團拜一般多采用茶話會的形式,簡單樸實,經濟方便,又不失互相慶賀之意,應大力宏揚。
四是寄賀年卡 新年寄送賀年卡是流行國內外的一種習俗。一說是在1843年起源於英國的聖誕節。其實,我國在北宋時期就有了非常流行的賀年卡了,要比西方早近一千年。所以,我國才是真正使用賀年卡的最早國家。當然,這並不是說這種習俗是由我國傳出去的,至少說明它是多源性的!大約從唐開始,人們開始使用“名刺”拜年。名刺就是後來的名片。最早使用木片製作,後來才用紙做,上麵寫著自己的姓名、住址、官銜。春節期間就派人拿上這種名刺到應當拜望的每一家去投送。這種名刺,相當於今天十分流行的賀年卡。
到宋代以後,隨著城市的繁榮,逢年過節,親友、同事之間以及朋友之間都有聯絡一下感情的需要。但若對每個人都登門拜訪,勢必不堪重負,甚至難以做到。於是送一張名刺給對方,無疑是個簡單易行、兩全其美的好辦法。名刺的祝賀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代,投寄賀年卡之風更甚,文徵明有《拜年》詩曰: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今天,人們當然也要拜年,隻是拜年的方式更多了,還可以電話拜年、發信拜年、電傳拜年。不過最受歡迎的還是寄張賀年卡最簡便。 5.歸寧 已婚婦女回娘家拜年,即所謂歸寧,也叫回門。 “歸寧”是從“回門”習俗沿襲而成的,最終成為常俗。古代,新婚之夜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必須隨同新娘一道回到新娘家去,給嶽父母行“成婚禮”,也要叩拜其他尊者。照例,嶽父母設宴款待。其意義有三:一是新郎對嶽父母及家人的拜謝。二是新娘出嫁後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不忘;三是讓新郎對嶽父母以及家人親戚一個熟悉過程,起到“認大小”的作用。回門的習俗,後來就發展演變為年俗,即正月歸寧。回門與歸寧的區別是:回門是新婚夫婦婚後第一次回到娘家的成婚禮。歸寧則不隻限於新婚夫婦,結婚幾年的老夫老妻也要歸寧。歸寧這天,新婚夫婦或老夫婦穿戴一新,領著孩子,帶上禮品回娘家,做母親的自然是喜得閉不上嘴,把年三十留下來的好吃的統統拿出來,恨不能讓女兒外孫吃得一年不用再吃。“初二回娘家”是東北人過年一大特色。姑爺到嶽父家必須入席居上座,小舅子還要敬酒以示敬意!因為姑爺是“貴客”,臨回之前,娘家還必須回贈一些禮品,有的地方講究要回贈“雞”,寓意“吉(雞)祥如意”。歸寧這天,女兒和姑爺都不能留宿。留宿意味著不吉利。
為什麼把正月初六定為歸寧日?《鐵嶺縣誌》中說:“初六日,農家即於是日工作,工商各戶亦於是日開始營業,市廛商號當黎明時,執事者各率其櫃夥在財神位前行禮,燃放鞭炮,日:開市旋衣冠齊楚,至各商號,互相祝賀日開市大喜。”年前新婚夫婦於是日具禮同往母家日“拜新年”。因為在初五以前,1日時婦女是不能出門的,過了初五的第一天,便去娘家拜年,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演變,正月初二就成了不少地方歸寧的“法定”日。如今,陝西、山西、東北、北京等地,歸寧一般都在正月初二日,晉南一些地方則在正月初三或初四,因為初二是鬼節。
至今,山西河東地區萬榮縣歸寧日子不是正月初二,而是初三。因為在這裏,初二是鬼節。明末,崇禎皇帝整天沉醉於歌舞豪飲、紅幃綠女之中。盡管他也曾一道道聖旨命令三邊總督洪承疇、山東巡撫朱大典招集各省武官對十三家七十二宗的起義軍進行圍剿,但仍無法撲滅席卷全國的農民起義。崇禎十年(1637年),山西又遇百年大旱,天不下雨,禾苗枯死,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紛紛舉旗造反。河東萬泉縣尹家莊有個尹青天,在朝裏做官。他共有十個兒子,每個子分別又生十子,是方圓幾百裏人所共知的“十子百孫”之家,“人丁興旺,官運亨通,有錢有勢,門第顯赫”。荒年,世代繁衍的一姓之村尹家莊,同樣也飽嚐了人間的酸澀苦辣。因而全村人聯名推舉德高望重的上輩人,上書尹青天,請他主持正義,以救燃眉之急。尹青天雖身居高位,但他性情剛烈,公正清廉,早對皇帝的腐敗不忍目睹。接到家書之後,頓時怒火中燒,拍案而起,於是傳書各地鄉友,約定春節全部告假回鄉,以過年為由合計揭竿而起的造反大計。
誰知事有蹊蹺,造反的消息很快傳到皇帝那裏。崇禎皇帝一聽,甚為吃驚,經追查,光是朝內告假回鄉的河東人士就有十來個。於是十萬火急,傳下密旨,定要血洗尹家莊,掃除亂黨,清除後患。經過周密部署,於大年除夕晚上,上萬名官兵悄悄包圍了村子。約在子時前後,人們還在“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官兵進村了。不問青紅皂白,逐家挨戶,格殺勿論,直殺得鮮血流遍大街小巷。半夜時分正當收點之時,官軍從一個過路鐵匠口中得知這是小杜村,向南過了雙陽橋,再走五裏才是尹家莊。
於是,官兵又鳴鑼集合,猶如惡狼一般撲向尹家莊。此時,天交五更時分,尹青天正在借熬夜組織子係親友商討揭竿謀反策略。原來他們計劃天亮時,先占領萬泉縣,站住腳之後,再取蒲州府,然後再與活動在陝西、河南、山西的李闖王合二為一,聯合全國各地兄弟起義,直搗北京城,推翻腐敗無能的崇禎皇帝。議事廳正在熱烈的商討和議論中,眾說紛紜,各抒己見,爭吵得不亦樂乎,一時之下尹青天尚未拿定主意,突然官兵殺了進來。盡管尹家的後裔十子百孫連同眾親友,個個都能以一當十,盡力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又毫無準備,所以一千多戶的大村,到初一早上就被血洗一空。
初二早上,等到嫁出去的閨女們回娘家時,才發現了此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後來,為了不忘這一罕見的血腥慘案,於是就把初二定為祭奠死難者的節日,而把走親戚推到了初三。此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尹家莊被血洗後過了好幾年,有兩個從外地逃荒而來的人,一個姓楊,一個姓李,就在這裏定居下來,取妻成親,生兒育女,後來幹脆把尹家莊改為楊李村。現在人們一提起昔日的十子百孫事,都會說:“殺了千戶尹家莊,捎了八百小杜村。”
6.破五
破五,亦稱“破五節”,是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等地的正月習俗,即於農曆正月初五解除禁忌的節俗。因為這些禁忌中,有許多舊俗都是專指婦女而言的,所以有人也稱婦女解放日。上述這些地區,從正月初一到初五有許多禁忌:不能用生米做飯,所以初五之前,家家戶戶都得預先做好五天的主食,像饅頭、豆包等,貯於圍子裏凍起來,初一之後,每天熱一熱即可食用。正月初一,乃至整個正月,都不能說髒話,就連不吉利之語都不能說,像“死”、“窮”等。如果說了,是年必招災禍。元旦五更時,不能臥床而嚏,嚏則急起,若來不及穿衣服,也得赤身而起,否則是年多病多災。同時,不能臥床而語,即使有人在外麵呼叫,也不得應聲,傳說這時外麵的呼叫聲是“鬼叫”,如果你應了聲則招來不吉,小疾纏身。正月初一出門時最忌碰到和尚、尼姑和寡婦。據說,遇和尚是年窮得精光,遇尼姑每賭必輸,遇寡婦必成鰥夫。初一還禁忌於床前拜年,這樣會招致病疾。初一忌吃梨,這意味著夫妻分離,合家不團圓。如果初一早上有人來送柴,主人不能說“不要”,如果不想買,可以說“已有”,因為送柴不要等於是“送財不要”。初二新婚或已婚夫婦歸寧時,千萬不能在娘家留宿,因為有“正月不空房”之說。否則,將會有“空房”出現:這意味著成為寡婦或鰥夫。初一到初五,婦女不能動針錢。據說動針會誤傷值日神之目,日後必遭大災。唐代張籍在《吳梵歌詞》中寫道: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此風可能起於唐。初一至初五,禁止婦女往來,她們是不能隨意邁出大門的。最忌婦女隨意到別人家串門聊天,尤其是不能讓“三寡四鰥五絕戶”進門。古人認為這些人都是些不祥的因素。他們隨意流動,亂闖人家必招禍端。天津一帶,嚴忌初一到初五剃頭與買鞋。說:“剃頭死舅,買鞋‘買邪’(諧音)”怕的是在新的一年內邪氣沾身等。
過了破五,諸如上述一係列禁忌全部解禁,可謂“百事無忌”。所以在初五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捏“破五”。所謂捏破五,就是包餃子時必須捏餃水皮,取意“破五”;過了這天,即正月初六日,婦女可以動針線,可以出門辦事,可以動手做飯,可以歸寧,可以邁出大門與四鄰女友相互拜年。所以,有人十分感慨地說,這應叫婦女解禁日。初五這天早晨“洗飾完畢,拈香,在各神前叩頭。香燼,一律撤供”。這就是破五送神的儀式。從初六開始,因為萬神都送走了,似乎成了無神管的世界,人們恢複了往日的歡樂。
忌者,即禁忌、諱忌、避忌也。意思是避諱某些言語或作法。這些習俗是幾千年來,沿襲生民久積之俗而成的年俗。這些內容,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老子》裏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這就是說一些沒有科學性的忌諱,束縛了人們的手腳,什麼都不能做,以致造成人們的貧困。今天.已進入了21世紀,這些沒有科學性的陳規舊俗,有的早已不複存在了。
1.送窮
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具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義是送走窮鬼(窮神),人們才能在是年內富裕安康。窮鬼是十分難以送走的,一定要有一個隆重的歡送儀式,否則窮鬼是不肯輕易走開的。
送窮是送誰?宋代陳之靚《歲時廣記》引用《文宗備問》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自爾相承送之。”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也是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之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十分盛行,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著名的《送窮文》,其中雲:“(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日: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唐代詩人姚合還寫了《臘月送窮三首》詩日: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送窮窮不去,相泥欲何為?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幾時?古人皆恨別,此別恨消魂。隻是空中送,年年不出門。
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送窮的風俗相當普遍。宋以後,此風依然不減。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秒?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說。關於送窮的日期,曆史上有幾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第二種說法,“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為窮日。掃除屋室之穢,投水之中,謂之送窮”。第三種說法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後一天。三種說法的日期雖各異,各地的送窮日子也有不同,但其共同點,即送窮日都在春節期間進行。送窮的儀式,有的地方是於這一天把屋子打掃幹淨,把淫穢雜物收集起來,送到田野裏去焚燒。同時還要備以供品,燒香叩頭,嘴裏不停地反複念叨著“窮鬼去,福星來”。有的地方為窮鬼“結柳作車、縛草為船”,還要“載糗與糧,牛係軛下,引船上檣”。這就是,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下象征性的車船,還得給“窮鬼”帶上幹糧,否則他是不會走的。
民間廣泛流傳的這種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發財致富,迎來新一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心理。
8.放生
放生是上古時“元旦”的一種風俗活動。所謂放生,即釋放魚鳥禽等生物,也包括節日不殺生的意思。新春之際,人們對於魚、鳥、禽等一些生物,不殺生或放生,最初大概出於積德行善的倫理觀點。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我們的祖先形成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今世不報、來世回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時間一到、善惡全報”的觀念。從而把殺生視為一種惡行。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責備自己和咒罵別人說:“我倒了大黴,不知哪輩子殺了大生,欠了債,遭此報應。”有人得急病暴死他鄉,於是別人說:“他前生殺了生,這叫報應。”古時元旦放生,這與人們對生命重視有關。自古以來,人們對生命重視,也自然關心到其他生物的生命。新春是中華民族的全民性節日,大家都高高興興地慶祝,我們善良的先民們,自然對其他生物也產生了寬容和同情,放生和不殺生的作法,也是熱愛大自然的一種表現。
關於放生的起源,《古今圖書集成》記載了劉邦避難一則傳說:“滎陽有眢井,沛公避項羽逃於井中。時雙鳩集井上。人謂在井。羽日:‘井有人,鳩不集。’公遂免難,故漢世正旦放鳩。”上述傳說告訴人們,元旦放生之俗始於漢王朝的劉邦。後來劉邦做了皇帝,為了報答鳩鳥的掩護之恩,故下詔天下,決定元旦放生鳩鳥。鳩鳥是“知時而變化”的對人類有好處的一種難得的益鳥。古人這種難能可貴的放生風俗,是值得稱讚的。時至今日,少數國人對野生動物濫捕亂殺實在令人痛心。殊不知,他們的錯誤行為直接破壞了生態平衡,使一些益蟲益鳥瀕臨滅絕,造成了大麵積的害蟲孽生,使農作物大麵積減產。《山西青年報》2001年9月14日報道:“野蠍本為益蟲,由於近年來肆意獵殺野蠍、青蛙和蛇等,使蝗蟲等害蟲的天敵幾乎滅絕,它們暢通無阻,這些蝗蟲‘還鄉團’大軍,向田野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戰,蝗蟲驚人地成群結隊出沒於田間,這種麵臨著生態鏈日益破壞,全省大麵積蟲害抬頭尤其是秋蝗即將爆發,但我省的農民卻年複一年,夜夜不舍地追捕著野蠍等有益生物,不值得人們深思嗎?”
放生是古人倫理觀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表征。當時,先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習俗產生的社會效益與本質。今天,我們提倡與再談放生,是從保護環境出發,這無疑是對維護田野生態平衡和綠色田野之善舉。9.人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