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除夕圍爐話守歲(1 / 3)

除夜

唐·曹鬆

殘臘即又盡,

東風應漸聞。

一宵猶幾許,

兩歲欲平分。

燎暗傾時鬥,

春通綻處芬。

明朝遙捧酒,

先合祝堯君。

“除夕”俗稱“年三十”,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對此十分重視。“除”的意思是除去。“夕”是指夜幕降臨,引申為夜晚。“除夕”含有一個夜晚除舊迎新的雙重意思。“除夕”又稱“除日”、“除歲”、“除夜”、“歲盡”、“歲暮”、“暮歲”等。它是民間“過年”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曆臘月大月三十這天叫“大盡”,小月二十九這天叫“小盡”。我國民間關於“過年”,實際上包括除夕和大年初一這兩個最重要的節日,上溯到臘八和臘月二十三,下延到正月寸五元宵節和二月二龍抬頭節。正如民間俗語說的“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時人們就開始有條不紊一步一步走向過年。比如大人對孩子說:“小子小子你別急!過了臘八就宰雞;小子小子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子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民間把臘八叫“忙年”,臘月二十三日叫“小年”。這都是為大年(三十)而緊張準備的日子。人們要一直忙到除夕,才把過年準備就緒,直到“爆竹一聲除舊歲”才算是送走了舊年最後一個夜晚,迎來新年的第一個旦辰。本章將講一些有趣的年俗。

1.儺日古說

臘月三十日,在上古時代就“驅疫”,日“大儺逐除”,即逐除鬼疫的意思。傳說這一天,上界諸路神仙都要下到人間,與民同慶新春。同時,各種疫鬼、虐鬼、魍魎等也紛紛出籠,混入人間“處人宮室,善驚小兒”。一時間神鬼俱到。先民為了確保新年祭祀活動順利進行,合家安然無恙,故有了“大儺逐除”的儀式。“儺”即戴著各種假麵具,披著各色獸皮,手執戈盾器,扮鬼獸,然後沿街串戶揮戈跳舞,這就是所謂的“儺儀”,旨在“驅逐疫病和疫鬼”。這一天叫“儺日”。

大儺逐疫的習俗,上古時代是在臘月裏舉行,後來固定在臘八這一天,最後由於灶日的獨立,臘日被淡化,並衍化為迎灶神,跳鍾馗的習俗。明清以後,臘月活動盛況尤為突出,發展到近代,一部分已融入春節期間的秧歌活動中。有些地方,扭秧歌隊伍裏有扮演鍾馗者,就是此遺風的表現。古籍文獻有許多記載。《論語?鄉黨》雲:“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這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儺儀逐疫已蔚然成風。《禮祀?月令》中描寫了冬季之月:“天子居玄堂右個,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大儺”同“逐除”,都是驅逐疫鬼、疫病的意思。“送寒氣”,即包含驅寒迎春驅除疫氣之意。《周禮?春官-占夢》中“季冬,聘王夢,獻吉夢於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於四方,以贈惡夢,遂令始難,驅疫”這段記載是向四方行以釋菜之禮,藉此除去不祥之夢;同時實施儺儀,以便驅除疫疾。《周禮?夏官?方相氏》中“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月,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肘儺。以索室毆疫。大喪,先樞。及墓入壙,以戈四隅,毆魍魎”詳細記載了方相氏所進行的逐除疫鬼的儺儀。方相氏是傳說中的驅鬼護喪的神祗,亦稱險道神、開路神或阡陌將軍,率領眾隸逐除疫鬼。“逐除”就是指“儺”,“儺”就是指大喪時的逐除疫鬼。臘月的大儺逐除,後來發展成為除夕的逐除形式。

臘月大儺逐疫,在南北朝以後轉為除夕的風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麵,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副全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均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這裏所謂“埋祟”,同現代仍流行的“壓歲”(應為壓祟)含義基本相同。“祟”是害人的鬼怪,“祟”與“歲”諧音。“埋祟”與“壓祟”就是在新春喜慶到來之前,壓住邪祟或埋掉邪祟,使人平安順利地歡度新春。從上所述可知:除夕源於逐除。包含著原始大儺逐除驅鬼避邪的迷信色彩。2.貼門神

張貼門神是我國民間一項流行久遠的重要春節習俗。門對於保護家人安全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門是人們每天時時刻刻出入的必經之地,同時也被認為是鬼怪凶邪入侵家園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古代普遍受到人們的敬重。《淮南子?汜論訓》雲:“夫戶牖者,風氣之所從往來,而風氣者,陰陽相掬者也。離者必病,故托鬼神以伸誡之也。’’‘‘門”、“戶”在古漢語中都含有守護的意思。如東漢李龍《門銘》:“門之張設、為宅表會、納善閉惡、擊邪防害。”因此幾千年以來,上至君王,下至庶民,春節將臨時都要祀門。如今一些鄉村裏,人們對新建院舍也要擇門選戶,找個風水先生看看,總想從中得以安慰,圖個吉利吧!

“門神”一詞最早見於漢代,《禮記?喪大記》雲:“大夫之喪,將大斂,既鋪絞給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於門外,君釋菜。”鄭玄注:“釋菜,禮,君非問病吊喪,不入臣之家也。”國君去參加大夫的葬禮,因從未到過大夫家,故在門前放菜以示對門神的禮敬,讓門神放行。

上古時門戶本身就是神。後來在門戶上所貼的門神,則是門戶的保護神。據記載,第一個貼門神於門上的人,是漢代的廣州王。《漢書?廣川王傳》記載:“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絝長劍。”晉人晉灼在《漢書音義》中說:“成慶,荊軻也,衛人謂之慶卿,燕人謂之荊卿。”成慶是古代刺秦的勇士,武藝高強,成為中國最早貼在門上的門神像,是門上貼神像的開始。

《山海經》裏有則故事。傳說東海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叫桃都山,山上有株蟠曲三千年的桃樹,樹頂上有一隻金雞,日夜為人報曉,這株大樹的東北端,有一根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麵,就像天然的一扇大門似的。度朔山有成千上萬的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必須經過這扇鬼門,玉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就派了兩員大將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先民認為他們有捉鬼的能耐,又認為桃木有驅鬼避邪的作用,所以逐漸形成了除夕飾桃人貼門神的風俗。老虎被貼在門上是先於神荼、鬱壘的。晉幹寶《搜神記-佚文》說:“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像虎眼,以祛不祥。”晉代,虎仍然被尊為禦凶的門神。後來,還有在門旁立桃木板的作法。

唐以後,門神逐漸由神荼、鬱壘改為尉遲恭和秦叔寶。秦瓊(字叔寶)為唐初名將,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人。隋末,他跟從張須陀、李密等人起義,後又歸附王世充,不久投唐,任馬軍總管,被李世民封為左武衛大將軍。尉遲恭,字敬德,唐時大將,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隋末,為劉武周部將,後投唐,多次參加鎮壓竇建德等起義軍;武德七年玄武門之變,他又幫助李世民奪取了政權,官至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職。

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政變,自己登上皇帝寶座。因為每夜好像都聽見寢宮外麵有惡鬼往屋內扔磚瓦石頭,並大呼怪叫,便把此事告訴了群臣百官。開國功臣秦叔寶自告奮勇到宮門外守夜驅鬼。尉遲恭大將也願意陪守值班。當夜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武器,在寢宮門口守護了一夜,果然一夜安然無恙。以後接連幾天,唐太宗身體逐漸康複,於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貼在宮門上,後來就被奉為門神。《曆代神仙通鑒》中“帝有疾,夢寢不寧,如有祟近寢殿,命秦瓊、尉遲恭侍衛,祟不複作。帝念其功,命圖像介胄執戈,懸於宮門”記述得十分清楚。描寫得最為精彩者數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四回:“正倉皇間,又聽得太宗有旨宣秦瓊、尉遲恭見駕。拜畢,太宗正色強言道:‘賢卿,寡人十九歲領兵,南征北戰,東擋西除,苦曆數載,更不曾見半點邪祟,今日卻反見鬼!’尉遲恭道:‘創立江山,殺人無數,何怕鬼乎!’太宗道:‘卿是不信,朕這寢宮門外,入夜就拋磚弄瓦,鬼魅呼號,著然難處,白日猶可,昏夜難禁。’當日天晚,各取披掛,他兩個介胄整齊,執鎦金瓜鉞斧,在宮門外把守。說來也怪,自從二將軍把守宮門之後,兩三天內夜裏平安無事,競不曾見一點邪祟,但是太宗覺得這樣做使兩位將軍太辛苦了,所以才宣叔寶、敬德與杜、房諸公人宮,宣布了以二將軍畫像代替二將詔令。唐太宗說:‘這兩日朕雖得安,卻隻難為秦、尉遲二將軍徹夜辛苦。朕欲召巧手丹青,傳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免得勞他,如何?”’眾臣聽後,依照太宗的旨意選了兩個會寫真的,“著尉遲、秦二公,依前披掛,照樣畫了,貼於門上,夜間立即無事”。後世的秦瓊、敬德門神像,早在明代就已基本定型。

關於鍾馗成為門神,據說是被玄宗皇帝推上神壇的。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最為詳細。門神鍾馗即源於唐玄宗的一個夢。鍾馗生前曾應武舉未中,是個能捉妖除邪的大鬼。唐代畫家吳道子根據玄宗之夢而繪,玄宗還批告天下:除夕時家家必須掛鍾馗的像,以除去邪魅,兼靖妖氛。可以說,是玄宗讓鍾馗當上門神的。關於鍾馗是否是由唐時未中武舉鍾馗轉化而來,曆史上有爭論。肯定論者是以唐玄宗之夢把鍾馗描摹得活靈活現為依據:“頂破帽,衣藍袍,係角帶,穿插朝靴,徑捉小鬼”,是終南山裏的一位武士。“因為武德中應試不捷,羞歸故裏,觸殿階而死”。皇帝贈給他綠袍而埋葬之。因感激皇帝的祭祀才要為其“除天下虛耗妖孽之事”(虛耗是指小鬼而言。耗,即耗人家喜事而成)。明代徐道《曆代神仙通鑒》記述,鍾馗是個“胡髯黑麵,破帽藍袍,扡笏執劍”的“刳小鬼目”的大鬼,為皇帝除盡“虛耗妖孽”的忠臣。持懷疑論者認為,在宋代就出現了關於鍾馗的說法。宋人沈括認為,世上本無武舉未中的鍾馗,鍾馗原為鍾葵,實為一個大椎。古人用大椎逐鬼,所以古人有取鍾葵為自己的名字,故才有鍾馗捉鬼的故事和傳說。《北史》雲:“魏堯暄本名鍾葵,字辟邪。意葵字傳訛,而捉鬼之說起於此也。”還有人認為鍾馗是由避邪之物(終葵)衍化為避鬼之人的說法等。

除夕所貼掛的門神,還有溫嶠、嶽飛、趙雲、趙公明、燃燈道人、孫臏等。至今,農村此俗仍很盛行。

3.掛貼年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裏、臥室中掛貼年畫。年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民對未來的希望。《掛年畫》詩曰:蘭荷菊梅開滿牆,滿屋似聞花芬芳。引來燕雀簷前鬧,直衝屋裏抖翅膀。

這首詠詩描繪了春節將至,千家萬戶喜掛年畫的新氣象。

年畫是由門神畫發展衍化而來的。門神畫像實際上是年畫的一種。漢朝時就有了門神畫。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南北朝時,元旦有“貼畫雞戶上”的習俗。到唐代產生了貼門神,所有這些實際上都屬於年畫範疇,內容是驅鬼避邪。宋以後,除驅鬼避邪的門神外,出現了讚美性與祝福性的各種年畫。當時的年畫多為木版刻畫,有單色和套色等。最早的宋代木版年畫是《隋唐窈窕傾國之芳容》四大美人畫(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女),又稱《四美圖》。清顧祿引《雜誌》雲:“後世多畫將軍,朝官,夏加爵,鹿,蝠,喜,寶馬,瓶鞍之狀,皆取美名,以迎嘉祉。”實際上都是祈福類的年畫。繪製爵樽,指代爵秩;繪鹿,指代榮祿;繪蝙蝠,借音遍福;繪喜鵲,指代喜慶、喜樂之意。

春節人們畫雞貼懸於門窗或客廳,諧音“新年大吉”,又因為正月初一是雞的生日,雞為六畜之首,大有吉祥高照的寓意。晉人著《立中記》中講到前麵說的度朔山上的那隻天雞,當太陽剛剛升起時,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桃樹上,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所有的雞都跟隨著叫了起來,所以春節剪雞貼在窗上,就是象征著天雞。據說,堯帝時代,遠方友邦上貢時送來一種能避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於是人們就刻木,或用銅鑄成重明鳥懸掛於門戶上,借以嚇退妖魔鬼怪。因為重明鳥模樣類似於雞,以後就逐漸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上。我國自古至今,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畫雞,而且也把新年的首日定為雞日。“雞叫三遍,神鬼不見”。古代對於雞的敬重,不僅僅限於避鬼壓邪,而且還認為它可以避瘟氣壯身體。晉周處《風土記》“正月,當吞雞子一枚”以煉身形的作法,晉葛洪《使化篇》“正月旦,吞雞子,赤豆七枚,避瘟氣”的說法,三國吳裴玄《新語》“正朝,縣官殺羊,磔(“分裂”和“陳屍”等義)雞氣以副之,俗說壓癘氣”的作法,說明雞不僅能避邪驅鬼,而且能壓“癘氣”、“助生氣”。

年畫發展到明代,其形式則多以吉祥歡樂的歡樂圖出現,清吳穀人《詠歡樂圖》詩曰:披圖春色好,歡樂兩相兼。紫衫仙樂部,翠燭美人簾。

明末清初,中國出現了三大民間木版畫(即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和山東濰坊年畫),均為木刻水印,線條簡單,色彩鮮明,喜慶熱鬧,題材多樣,傳自妙青紅意,無煩筆墨添。隔歲痕猶在,房櫳一倒粘。說的佳品有《春牛圖》、《莊稼忙》、《五穀豐登》、《年年有餘》、《娃娃戲魚》、《美人圖》等。形式也多樣化,有門畫、條屏、單幅、四扇屏、窗頂、桌圍、喜幅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多以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勞動生產、建設四化等為題材,充分反映了實現生活,歌頌黨的正確領導,又謳歌人民的幸福生活。目前年畫已有多種形式的刻製印刷方法。創作題材更加多樣化,山水花鳥、戲曲人物、民間傳說、勞動生產、生活奇趣等廣泛內容,使年畫發展更上一層樓。北京一帶的年畫,以粗獷、蒼勁聞名;天津楊柳青的年畫以精巧、典雅著稱;山東濰坊和蘇州桃花塢的年畫,則以精壯、樸實見長;漳州年畫,黑底粉印,絢麗多姿,濃淡凝重,獨具一格;佛山年畫,色彩鮮明,紅底黑牌,質樸動人,別具風韻;上海年畫,膠印精製,細潤柔和,色彩繽紛,尤饒風趣。4.貼春聯

貼春聯是過年必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因為是過春節所貼的聯語,是由對仗的上下兩聯形成,故又稱對聯或俗稱對子。因為它貼於門之兩側,所以又日門聯或楹聯。

春聯是古代送舊迎春時最早的對聯。它是由古代的桃符發展而來的。古時的桃符有畫圖的,也有書寫的,不管是什麼形式,都把捉鬼的神仙名字寫在上麵,用以驅鬼避邪。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第一次在桃符上題寫聯語來慶賀新春:“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出現的第一副春聯。當時,不叫春聯。到了明代,朱元璋倡議,家家戶戶在大門上書寫這種聯語慶賀新年,才名之為“春聯”。清陳尚撰《雲樓雜記》雲:“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據明錢謙益《列朝詩集》記載:朱元璋曾賜陶安一副對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又《明史》記載,朱元璋曾賜廖永忠以漆牌,書“功超群將,智過雄師”八個大字,懸於門首。據明周暉《金陵瑣事》記載,朱元璋還曾親手寫聯賞給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相傳,朱元璋在金陵,有一年除日,他閑得無事,忽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上聯語,以示社稷非凡,氣象萬新。第二天,他便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他信步巡遊,忽然發現競有一家沒貼,便遣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個閹豬匠,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寫道:“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著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主人獲悉是皇上禦筆,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為家寶,每日燒香敬奉。以上諸例說明,提倡推動春聯的發展以及“春聯”一詞的使用,都是始於朱元璋的。

清代,除夕貼春聯風氣不減。清李光庭《鄉言解頤》詩曰:欲寫宜春帖,東風入硯拗。選言誰獨雅,吉語不嫌謀。花榜新鶯穀,雲封老鶴巢。誤他尋壘燕,華屋認衡茅。

李光庭還論述了當時寫春聯時發生的一段引人捧腹的笑話:“桃笑以畫,春聯以書。書較畫為省便,複有鬥方橫披,小單條之類。鄉人不識字,有以‘入口平安’與‘肥豬滿圈’互易者。”結果把“入口平安”貼在豬圈口,把“肥豬滿圈”貼在臥室內。又傳,民國初年,某地有一目不識丁的大老板,過年時,請人寫了些單條類的桃符。“天地君親師位”要貼在中堂;“出門大吉,對我生財”的紅紙當門貼;豬欄雞籠要貼上“六畜興旺”等喜慶的話。可是這個老板不僅不識字,而且又尖刻出奇,人緣不好,臘月裏貼對子時,隻好“瞎子上墳——估堆”。競把“六畜興旺”貼在屋內,把“出門大吉,對我生財”貼在兩邊,那“天地君親師位”找不到地方,就貼在對門廁所的牆上,第二天大年初一,他拜客回來,就聽見叫花子在門口唱“蓮花落”:“六畜興旺”坐中堂,“對我生財”在兩旁。養個後人睜眼瞎,害得祖宗坐茅房。《清嘉錄》中還引了周宗泰《姑蘇竹枝詞》詠春詩:學書兒童弄筆勤,春聯幅幅賣斯文。人來問價增三倍,不使鵝群籠右軍。

清代過年貼對子十分盛行,大人寫小孩寫,已成了一種時尚。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一天經過一個口L『通州的小鎮,他想到河北省也有一個叫通州的地方,於是揮筆寫到:“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上聯,他要幾位隨從學部要員對下聯。這些翰林院士一個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然而所對的下聯,乾隆皇帝都不滿意。後來,有一名默默無聞的小隨從,上街給皇帝買東西時,發現通州雖小卻有很多當鋪,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他靈機一動便吟出一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乾隆帝一聽,拍手叫好,當即嘉獎,並官升三級。從這些聯話趣事中,可以看出清朝春聯的盛行。

春聯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詩,既言簡意賅,能充分體現各自的性情與特點,又便於書寫張貼,烘托新春喜慶氣氛,所以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後來,春聯發展為一年四季都可以書寫並於門上張貼的種種對聯,如婚聯、壽聯,挽聯、新居聯等。到了清代,對聯藝術已達到了成熟。從皇帝的宮殿到監獄的牢門,從富戶的廳堂到窮家的茅舍,從賀婚慶壽到吊喪憫死,以至廟宇亭榭、名勝古跡、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到處可見長短不一、情趣各異的對聯。如果說“詩言誌,畫寄情”,那麼對聯寓情誌,運用對偶的表現手法,把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中豐富的內容,加以錘煉、濃縮、概括,反映出極強的表現力,可以說是詩詞的靈魂,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束獨具特色的奇葩。

5.春聯趣談

從上麵貼春聯可以看出,家家戶戶,各行各業,不分貧富,過年時一律都要貼對聯,中國上古先民多以自身的需要造神,結果造成處處有神廟,戶戶設神堂。人們祭祖拜神、祈求保佑,神聯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備供品之一。幾千年來,有很多春聯趣事,流傳在民間,讀來引人捧腹。

舊時,很多窮苦人家“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傳說有位窮秀才,學富五車,但是終生未中舉。一年過年,家裏沒吃沒喝,除夕時,他悲緒萬千,感慨甚多,於是寫了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對聯貼在自己家門上。縣太爺回府過年,路過他家,看見這副春聯寓意新奇,便下轎向窮秀才問道:“這是你家嗎?你這副對聯寫的是啥意思!我在前麵看到一家人門上貼的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知道了這家過年缺一(衣)少十(食)。怎麼你這副對聯讓人十分費解?…回老爺,那副對聯是我替那位窮哥兒寫的。這副對聯是寫我一生之苦,比之那家缺衣少食還苦!”縣太爺說:“你就從頭說說,讓我聽聽好吧!”秀才說:“一是一無所有,二是兩手空空,三是三餐不飽,四是四肢無力,五是五髒都煩,六是六親不認,七是吃苦受苦,八是八字顛倒,九是久已等死,十是實在難熬。”縣太爺聽後說:“說得有理,確實太苦,賞銀十兩,過了年你到我縣衙當個師爺吧!”

這位縣太爺坐轎子又到了另外一個小村,見村頭一小戶人家,茅屋已破,院牆倒塌,垃圾堆院,毫無年味,門上卻貼著兩副格外引人注目的對聯,一副是:“門口蓮池擺龍船,院裏車碾逗鳳鸞。”另一副是:“金梁玉柱傳花碗,夜觀天穹把將傳。”縣太爺看後,覺得挺有意思,便停轎問這兩副對聯是誰寫的,什麼意思。不想,這家主人竟是一個寡婦。她帶著兩個兒子苦度時光,大年到了,她買來張紙,自己出詞,讓前村一位窮秀才代書並修改。對聯的意思是:門前是個漚糞的糞池,孩子們自己用廢紙疊了一隻小船,放在裏邊讓它隨風而動,又用手拍著說是“擺龍船”。家中院子裏有個磨盤,孩子赤腳坐在上麵,用泥捏了個鳳凰,在一起逗仗,所以叫做車碾逗鳳鸞。另一副是她的兩個兒子,一個叫金梁,一個叫玉柱,兩人接過祖上三代要飯的破碗,乞討為生,屋頂破了,可以看到天空,夜裏經常下雨,他們就把曬在外麵的破盆破罐搬進來。縣太爺聽後,十分佩服這位寡婦的“才華”,不由深鞠一躬說:“寫得好,講得好!佩服,佩服。”然後掏出僅剩下的一點碎銀全部給了寡婦。

清末,河東地區汾陽縣太趙村有位叫李太昌的怪才。過年時,有個人很不服氣李太昌的才華,想難為一下他,於是說:“李先生,你給我豬圈上寫一副對聯如何?”李太昌知道來客是在難為他,隻待片刻就吟到:“閑中無事食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這位來客不得不拱手道:“奇才奇才!多謝多謝!”說話之間,這個莊上,有個大戶人家要給兒子娶媳婦,日子訂在臘月二十九。誰知到了臘月二十八,新郎的父親突然死了,家裏成亂一團,說一定要改結婚的日子。但媳婦那頭卻說婚日不能改,改就意味著再婚。況且這地方有個風俗,出殯又不能隔年,怎麼辦?最後決定喜喪一起辦,便請人寫副兩全其美的對聯,但誰也寫不出,於是有人說:“不妨讓怪才李太昌試試。”李太昌沉思片刻“刷刷”幾下就寫出來,寫的是:辦喪事,行婚禮,哭乎!笑乎!細思想,哭笑不得辭靈杖,入洞房,進也!退也!再斟酌,進退兩難橫批: 悲去喜來

從此,李太昌的名聲更大。

縱觀千百年來寫春聯,貼對子,其內容大都是些吉祥如意和祈禱祝頌之語。但也有少數對聯新奇獨特,令人讀來幾多感慨,幾多沉思。

相傳清代寧波有個名叫範文甫的著名老中醫。一次過年時,他在自家貼了兩副奇特的門聯,大門上是:“但願人皆健,何妨我獨貧。”另一副貼在臥室門上日:“何必我千秋不老,惟求人百病莫生。”這是範老先生治病救人崇高品德的寫照。無獨有偶,清末湖南有位兼開藥鋪的老中醫,年年都要在自己的藥輔大門上貼一副獨特的對聯:“但願世間人莫病,何患架上藥生塵。”這兩位名醫,在除舊迎新之際,不是求得自己富貴康寧,而是虔誠地去祝願別人“莫病”、“康寧”,其高尚品德,令人稱讚。

清末安徽有位叫陳淡然的秀才,平時他敢於為民請命,剛直不阿,但仕途卻不如意,終生落拓。一年過年,他為自己寫了兩副對聯。大門上的是:功名、事業、文章,今歲已無望嬉笑、悲歡、怒罵,明年可再來臥室兼廚房門上貼的是:半間茅草棲身,站由我,坐亦由我幾片蘿卜度歲,菜是它,飯也是它此聯寓嚴肅於詼諧之中,寄悲憤於幽默之內,構思奇特,曾廣為傳誦。

相傳也是這個除夕的前兩天,他住的那個村有兩個窮苦人,一個是燒炭夫,一個是背鹽夫。大雪封山,冰淩路滑,兩個人這一天都摔死了。這兩家人都住在一起,一家留下五口人,另一家留下老爹,老媽、堂客、伢子共六口人。他看見捶天跺地的哭聲十分可憐,於是作了一副挽聯,上聯是:

流一頭汗,磨兩腳繭,餓三餐飯,為四處難,養五口人,爬六縣山,恨七溝八灘九道水,九九歸一,小寒得一吊錢下聯是:

燒九棚炭,背八包鹽,放七次排,遭六回險,算五個命,發四季煩,掛三兒兩老一堂客,一一積九,大年喊九聲天

含義與構思堪稱新奇。

過年時,各行各業都要寫對聯。一年春節,有個黃河蒲劇團寫春聯時,團長要求按照自己的情況各寫一聯。這時演小生的心想:自己在戲中常扮演小生,金榜題名中狀元,那是何等榮耀,但卸妝後,依然是普通演員。於是他與演花旦的演員合寫了一副春聯:文成武就,金榜題名空富貴男婚女嫁,洞房花燭假風流一個武生與一個老生接著寫道:你一槍,我一刀,雖殺未惱轎上來,馬上去,非走不行幾個配角也湊合了一副是: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登台便見有時歡天喜地,有時驚天動地,轉眼皆空編導先生見大家很感興趣,於是也吟出一副長聯:

戲劇本屬虛,虛中尋實,實非為虛,虛非為實,虛虛實實,方寸地生殺予奪,榮辱貴賤,做來千秋事業,莫道當局是假

彈唱原為樂,樂裏藏憂,憂在樂中,樂在乎憂,憂憂樂樂,頃刻間悲歡離合,喜怒哀懼,現出萬代人情,須從戲中傳真 這些春聯生動地反映出舊時藝人的生活境況,也巧妙地道出了舞台與現實生活的關係。 一個修鞋的師傅和一個油漆工在他倆合住的一間屋裏說:“有錢人家過年時寫對聯,咱們也合寫一副如何?”於是修鞋師傅出了個上聯,油漆工對了個下聯:鐵釘釘釘鞋,釘釘停停,停停釘釘,牢樹漆漆漆盤,漆漆息息,息息漆漆,亮

這兩個窮哥兒把此聯貼出不久,住在對麵的一個生意人和他種地的老爸,看見這副對聯對仗工整,詼諧幽默,於是父子倆也根據各自的職業共同寫了一副對聯貼在自己的門上:南來北往,貨物流通,遂成東鎮西市春耕夏鋤,禾苗生長,才有秋收冬藏

這副對聯隱含著農商並重的寓意,寫得好。

在舊社會,要算窮人的日子最不好過,有時一件衣服穿了又補,補了又穿,要穿上幾輩人。有一年,快過年時,有對窮苦老夫妻,把剩餘的一點糧食賣了還債。老頭子剛剛還完債回來,聽見在家門口補衣服的老伴說:“唉!撕大巾補小巾,撕巾補巾,巾補巾。”老頭想到自己賣糧還債,快要過年了,又得去借新債,不由老淚縱橫,歎道:“哦!借新債還舊債,借債還債,債還債!”這話一說完,老夫妻倆便抱頭大哭。這時有位秀才適從門前經過,問明根源後便說:“你倆別哭啦!窮日子窮過吧!你們剛才的對話就是一副絕妙的對聯,我給你寫好就貼門上吧!”窮人過年寫春聯,也有窮人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