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除夕圍爐話守歲(3 / 3)

12.守歲

人們經過一番忙碌,終於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吃完了舊曆年的最後一頓餐宴,開始了所謂“圍爐而坐,聚桌攀談”的守歲習俗。此時,孫女依偎在奶奶的懷裏,孫子撲在爺爺的膝下,吃著水果,喝著香茶,嘻嘻哈哈,笑語盈屋,開始了一年四季難得相聚的親情交流,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溫馨景象。這就叫做守歲!人們通宵不寐,敘舊話新,共同勉勵新年有個良好的開端,合家平安,吉祥如意。

閉門守歲的傳統,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在很久以前,老天爺每逢大年三十晚上,都要打開天門,將倉庫裏的金銀財寶撒向人間,讓人們過個好年。屆時,遍地是金銀耀眼,但是.老天爺有個規矩,誰揀到的金銀都必須放到屋內,還必須等到天亮時才能開門。李家莊有兩個兄弟,哥哥叫狗蛋,愛財如命;弟弟叫善娃,善良忠厚。有一年三十晚上,兄弟二人都各自坐在自己家裏閉門守歲。他們等了好長時間,還不見天門敞開,金銀撇下。狗蛋發財心切,心想有什麼辦法又不費力氣就能多搬回些金銀來?他終於想出了辦法,即將門外的許多大石頭、爛磚頭都搬到自己家門口,準備天門一開就將它們統統搬到自己家中,不就發了大財嗎?弟弟善娃心地善良,並不想那些身外之財,隻是靜靜地坐在蠟燭旁邊守夜等待。

半夜子時,天門敞開,院子裏的磚頭瓦塊和大小石頭果然都變成了金銀財寶。狗蛋於是就把這些東西搬進屋裏,看見滿屋的金銀財寶,欣喜若狂,心想這下自己就會變成天下最有錢的大富翁了,競一時忘了“不到天亮不開門”的規矩,手舞足蹈地走出了家門。等他再回來時,屋裏的金銀不見了,仍舊是一堆大石頭,他痛苦地大哭起來。弟弟和哥哥相反,而是用筐子將金銀撿回家後,等到天亮才開門,結果得到了許多金銀和財寶。

因為天下像狗蛋那樣貪婪的人越來越多,老天爺生氣了,從此不再敞開天門,往人間撤金撒銀了。可是人們已經形成了守夜的風俗,而且直接影響著周邊鄰國的風土人情,在越南、朝鮮、日本、泰國等均有守夜的習俗。正如席振起先生在《守歲》一詩中所說的那樣:相邀守歲阿成家,蠟炬通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守歲的“守”,有對逝去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寄望之意,唐代詩人賈島有除夕《祭詩》。每至除夕,他“必取一歲之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日:‘此吾終年苦心也。”’是對過去一年得失的總結。

守歲源於何時?《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住宅守歲》詩雲:‘守歲何鹹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述。如白居易《居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唐太宗《守歲》詩寫道: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馨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因為新歲與舊歲相連,所以說“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其實,守歲,並非始於唐。據文獻史料記載,最晚在晉代就已存在了。晉周處《風土記》載:“蜀之風俗,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到南北朝時已成普遍風習。南朝時梁朝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歲暮,家家具有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這裏“宿歲”就是“守歲”。到了唐朝此俗就已盛行了,詩頌守歲的就更多了。唐高宗《守歲》詩日:今宵冬律盡,來朝麗景新。花餘凝地雪,條含暖吹分。綬吐芽猶嫩,冰台已鏤津。薄紅梅色冷,淺綠柳輕春。送迎交兩節,暄寒變一辰。

“迎送交兩節”就說的是守歲之夜包括“除夕”和“歲旦”兩個節日。

宋承唐風,“守歲”尤盛。周密《武林舊事》說:“至除夕。則比屋以五色紙錢酒果,以迎送六神於門。至夜賁燭糝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謂之聒廳。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宋代大詩人蘇軾《守歲》詩雲:欲之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認能遮?況欲係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到明清時,守歲之風不減唐宋。清王三聘輯《古今事物考》中載:“歲終一日為除日,夜為守夕。宋,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夜祀其先,長幼聚歡,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古代守歲,除了祀神祭祖之外,還有驅惡除邪的意思。年三十守歲,統稱“熬年”。相傳,在上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把它叫作“年”。這家夥平時不出來,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從深海裏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庶民百姓。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了消磨時間,也為了給自己壯膽,他們就喝酒,直熬到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大年初一早上,大家一見麵就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過年好,過年好!”慶幸沒被年獸吃掉。用這種法子過年,大家都沒出事,人們的警惕性就放鬆了。可是後來,在一年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出來,在一個江邊小村,幾乎把一村人都吃光了。奇怪的是,隻有一家掛紅門簾,穿紅衣服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小孩,在院子裏點了一堆爆竹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劈劈啪啪”地爆響,年獸到此看見火光聽見響聲掉頭就逃竄。後來,人們才明白了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於是每到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要貼紅紙春聯、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年獸的事後來傳到天上紫微星那裏,這位大神仙為了拯救人們,就把年獸收回鎖在天庭石柱上,永遠不放它出來。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叩頭,請保平安。

守歲之風相沿至今。除夕之夜,電視裏播放著《春節晚會》,大家一邊守歲,一邊看電視,待到零點一過,鞭炮齊鳴,迎來了新的一年,人們互相拜賀,氣氛十分濃烈。

13.壓歲錢

壓歲錢最早出現在漢代。當時叫壓勝錢,不能在市麵上流通使用,是一種玩賞物,具有避邪功能。錢幣的正麵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語,反麵鑄有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古代有一叫“祟”的小妖怪,他身黑手白,麵目猙獰,長得十分可怕,每逢年三十夜裏竄出來,專門驚嚇小孩,觸摸睡熟的小孩腦門。凡經“祟”摸過腦門的小孩就要發高燒,待幾天退燒後就變得呆頭呆腦。人們都怕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點燈不睡,謂之“守祟”。據說當時嘉興府有戶姓管的人家,老來得子,十分珍愛。年三十晚上,老爺子一直陪孩子在床上玩銅錢,時間長了,夜深了,玩著玩著不留心就睡著了,結果用紅紙包的八塊銅錢,就撒落在枕頭一邊。半夜時刻,小妖怪鬼鬼祟祟地溜了進來,正要對小孩下毒手,突然枕頭邊進出一道金光,祟尖叫了幾聲逃竄了。這件事後來被傳開了,大家都紛紛效仿,在大年三十夜裏用紅紙包上錢放在孩子的枕頭旁,果然祟就沒再來侵擾孩子。因而,人們把這叫做“壓祟錢”。“祟”、“歲”同音,天長日久,就把“壓祟錢”稱為“壓歲錢”。宋以後,壓歲錢改為銅幣,所以也叫壓勝錢。宋幣一個銅錢為一元,過年時人們給孩子的壓歲錢,不過就是幾個小麻錢而已,小麻錢比一元的銅錢要小,中間有個四方孔,可以用繩線穿起來。富裕的人家有講究者,給孩子十個或百個小麻錢,寓意長命百歲,如吳曼雲先生《壓歲錢》頌詩日: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這就是過年時,人們給小孩百十個錢幣用彩線穿起來的習俗。

現在則是在除夕時長輩給孩子一些錢幣,稱“壓歲錢”。有的在吃年夜飯時給,有的在子時祭祖之後給,有的在正月初一拜年時給。孩子們要給長輩叩頭行拜年禮,長輩或親友都要給小孩子一些錢幣,這是新年的見麵禮,表示吉祥如意。

“壓歲錢”,可能起源於“壓歲盤”。《夢粱錄》記載:“除夕,內司進呈精巧清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及市食。”《辭海》解釋說:“舊俗,於除夕歲首,長老與小兒女以果盤,謂之壓歲盤。”很可能是後來感到給“壓歲盤”不大方便,才改成給“壓歲錢”。《辭海》在“壓歲錢”條目下又進一步說明:“長者與小兒壓歲錢,以紅繩穿製錢,共數百枚,蓋取百歲之意。”對於“壓歲錢”,清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進一步加以說明:“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按照郭崇的說法,當時的壓歲錢,是大人將錢穿起來,放在床腳下,為自己與家人“壓歲”(壓祟),同時,也為小孩子們“壓歲”。隨著時代的前進,紙錢代替了銅錢。

過去給“壓歲錢”,這是人之常情。古今不用錢為孩子“壓歲”的不乏其例。宋代大文豪蘇軾給其子蘇邁的就是一隻普通的硯台,並以親手刻在硯台上的“以此進道常若溫,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的硯銘激勵兒子。事實上,長輩們在春節送給孩子們的是能夠得以激發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壓歲物”可能更有意義,更能顯示愛心。提倡“壓歲”不必用錢,送些“壓歲言”、“壓歲物”等,可謂不失為一種好風尚。

新時代、新時尚也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目下,城市大都是獨生子女,過年時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加上親朋好友,把壓歲錢變成“節B禮品”是送給孩子的一份情感,也增添了寶貴的人情味。如給孩子投一份“少年保險”、“醫療保險”等最有意義,有人覺得用這筆錢為孩子選購一些學習時尚的用品,如計算機、賀年光盤、字畫等,可以使孩子從小接受人文藝術的熏陶。千萬不能讓孩子把大把大把的錢幣隨意花掉,請君深思

14.祭祖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年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列祖列宗的牌位、“神像”等,供於家中正廳(或日中堂),下設桌案,擺獻供品(如饅頭、豬頭、水果、糕點、麻糖、蠟燭、酒壺、香池和黃表等)。除夕子時,一家老小都要衣帽端正地跪獻祭拜,燃蠟上香,化表奠酒,然後叩頭祭拜。氣氛十分嚴肅。有的地方稱之為“拜真”。《月令?事宜》中說:“除夕祭祖,即懸真於家庭,供奉以拜節。’’‘‘懸真”就是掛上祖先的遺像。《可庵遺像記》中又說:“古人之子於親亡也,至漢以來,乃有畫像,並非古製,實寓生存,遂相沿不能廢”。過年時在中堂懸掛先祖的遺像,祭拜先祖,永誌不忘,這一習俗自漢朝以來一直延續不廢。顧祿在《清嘉錄》中對元旦祭祀先祖有詳細描述:“比戶懸掛祖先畫像,具香蠟.茶果、粉丸、糍糕。肅衣冠,率妻孥以次拜。”

祭祖還包括初一早上到祠堂裏的祭拜。祠堂是供奉族祖遺像或牌位的地方,有的地方叫祖廟。祠堂裏有祖先的塑像、牌位、畫像。初一早上,宅主在家裏祭拜完了祖先後,即率自己的孩子到祠堂拜祭族祖:“黎明,率子弟,群拜於祠。先拜大宗,次小宗。焚香上茶……拜神影子,先像奉供堂中,事如生禮,設祭奠酒。”這裏說的“神影子”就是先祖的畫像。宋代時把先祖的畫像稱為“喜神”。清代有的地方把先祖的畫像叫“影像”、“拜喜神”、“拜寫真”、“拜影像”。明清時,祭祖風俗十分盛行,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就詳細描述了賈府祭拜先祖的具體情形:

隻見賈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賈菖賈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樂奏,三獻爵,拜興畢,焚帛、奠酒,禮畢,樂止,退出。眾人圍隨著賈母至正堂上。影前錦幔高掛,彩屏張護,香燭輝煌,上麵正居中懸著榮寧二祖遺像,皆是披蟒腰玉;兩邊還有幾軸列祖遺影。賈荇、賈芷等從內儀門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檻外方是賈敬、賈赦,檻內是各女眷。眾家人小廝皆在儀門之外。每一道菜至,傳至儀門,賈荇、賈芷便接了,按次傳至階上賈敬手中。賈蓉係長房長孫,獨他隨女眷在檻內,每賈敬捧菜至,傳於賈蓉,賈蓉便傳於他妻子,又傳於鳳姐尤氏諸人,直傳至供桌前,方傳於王夫人。王夫人傳於賈母,賈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東向立,同賈母供放。直至將菜飯湯點酒茶傳完,賈蓉方退出下階,歸入賈芹階位之首。凡從“文”旁之名者,賈敬為首,下則從“玉”者,賈珍為首;再下從“草頭”者,賈蓉為首;左昭右穆,男東女西;俟賈母拈香下拜,眾人方一齊跪下,將五間大廳,三間抱廈,內外廊簷,階上階下兩丹墀內,花團錦簇,塞得無一些空地。鴉雀無聲,隻聽鏗鏘叮當,金鈴玉佩微微搖曳之聲,並起跪靴履颯遝之響。

由此可見,舊時祭祖活動,秩序之井然,氣氛之嚴肅,活動之講究,氣派之宏大。

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還要祭祀天地之神。具體的作法是:把天地諸神等寫在紙上,貼在神牌上,上寫“天地之位”、“天官賜福”等,置於院中央設的祭桌上,祭桌上備供品,設香壇等,除夕或初一早上如同祭祖一樣拈香、燃表、奠酒、叩頭。元旦祭祖有的地方采用上墳的形式,叫“上年墳”。山西河東一帶把正月初二稱為“鬼節”。除夕祭祖,或“上年墳”,初二的“鬼節”等都是拜祖的一種習俗。這些作法都是對列祖列宗恩德之肯定和頌揚。在祭祖活動中,每每都要焚黃表,這裏有個動人的傳說故事。

上古時代沒有紙張,僅以竹相代,十分不便。後來蔡倫發明了紙,寫字的困難從此就得以解決。蔡倫的嫂子叫慧娘,她看到造紙的生意十分興隆,急得心裏怪癢癢的,於是便讓其夫蔡莫跟蔡倫學造紙,並再三叮囑蔡莫要早去早回早賺錢。蔡莫根本就沒有把技術學到手,混了幾天就回來,開辦了一個造紙廠,後因其質量低劣,造的紙一張都沒賣出去,兩口子急得心如火焚,一籌莫展,最後還是慧娘想出了妙計,她咬著蔡莫的耳朵說:“如此這般。”

一天夜深人靜,鄰居突然聽到蔡莫放聲大哭,左鄰右舍都紛紛趕來問長問短,蔡莫痛哭流涕地說:“還不是為造紙的事麼!我和妻子爭吵了幾句,誰料到她競上吊尋了短見,請鄉親行行好,看在多年為鄰的份上,等天亮娘家來人質問時,你們就說她是得了急病身亡的……”

次日,蔡莫身著孝服,跪在慧娘棺材前麵,哭得死去活來。丈人、小舅子覺得慧娘死得有點蹊蹺。遂問鄰居,大家都說是得了急病身亡的。再看看蔡莫的哭相,聯想到平日兩口子相處的日子,疑團自然就打消了。這時,蔡莫當眾,一邊燒紙,一邊哭訴,燒著燒著,突然棺材裏有了響聲,眾人都交頭接耳嘀嘀咕咕,蔡莫卻裝著沒聽見,仍然是一邊燒紙,一邊哭,過了片刻,隻聽得慧娘在棺材裏大聲叫喊:“快把門窗打開,讓我快點回去!”這下可把人嚇壞了,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誰也不知該怎麼辦!蔡莫發呆得像個木頭人一樣,也束手無策,最後還是老嶽父發火了說:“還不快點把棺材打開,讓我女兒快點出來。”

慧娘坐了起來,揉了揉眼睛,長長出了口氣,油腔滑調地喝道:“陽間錢能行四海,紙在陰間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揮舞著雙臂,唱了一遍又一遍,最後定了定神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親人不要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叫小鬼把我送到十八層地獄推磨受苦,丈夫給我送來了錢,小鬼們為了幾個錢,都爭著幫我推磨,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我把丈夫送給我的錢交給了閻王爺,他就放我回來了。”

蔡莫故意問:“我沒有給你送錢呀!”

慧娘指著正在燃燒的那一堆紙說:“那就是你送給我的錢,咱們人間以銅為錢,陰間卻是以紙為錢。”蔡莫一聽,若有啟發地說:“我再去抱上兩捆草紙,給在陰間的爺娘燒燒,免得受苦受難。”

眾親友和四鄰見此狀,得知燒紙原來還有如此用場,於是個個都掏錢來向蔡莫買紙。慧娘喜笑顏開地說:“咱們為鄰多年,鄉親一場,今天各送大家每人一捆,分文不收。”消息傳開了,一傳十、十傳百,方圓幾十裏的人們都來爭購蔡莫家的草紙,不幾天就把堆滿幾屋子的草紙都賣完了。鬼節祭祀燒紙的習俗就一直延續到今天。

15.其他習俗

在山西河東一帶,除夕有在門上、窗上插柏枝的習俗。其他地方有插冬青或芝麻萁的講究,這叫“節節高”。其寓意就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收成一年比一年強。相傳,在明代萬曆年間,有一家窮得過不起大年的夫妻在除夕夜吵了起來,吵罵之中罵到了朱元璋,不巧被微服私訪來看民間對聯的朱元璋聽到。朱元璋龍顏大怒,決定要殺掉這一家人,於是就在這一戶門上插上柏枝作記號,並命令劉伯溫於初一早上執行。劉伯溫暗中與朱元璋的老婆馬皇後合計,設法保護這一家人。於是馬皇後就下令,各家各戶於初一前門上必須插上柏枝。後來朱元璋在劉伯溫的陪同下帶上執行處決的兵馬來到昨晚去過的地方。隻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插著柏枝,一時找不到是哪一家了,隻好回兵作罷。以後就形成了除夕在門上插柏枝、冬青、芝麻萁的習俗。

封井封門的習俗。在封建社會,地方官吏在除夕有“封印”的習俗,每到除夕,官吏把官府的印放在囊裏,用朱紅紙書以“封印大吉”四個字封之,正月初九再開印,封印後官差舉辦辭歲酒筵。民間的“封井”、“封門”實際上是“封印”的發展和延續。舊時封井要祭祀井神。《白澤圖考》對井神作了一番描述:“井之精名觀,狀如美女,好吹簫。”所以井神又稱“吹簫女子”。封井祭祀情況如清顧祿在《清嘉錄》中說的那樣:“置井泉童雞於竹篩內,祀以糕、果、茶、酒”,庋井闌上。

清褚人獲《堅瓠集》說:“除夕,人家封井,不複汲水,至正月初始開。”張漁川頌《封井》詩曰:冰境沉寒砌,銀瓶臥晚階。明年試初汲,昏眼要先揩。

就是說,每到大年三十,人們要把平日用的水井加以封,井台或井架貼上“井底生泉”、“封井吉祥”等敬井神的吉語,正月初三開井複用,汲水時要揩水拭目,否則就會頭昏眼花。這種封井的習俗今天已沒有什麼意義了。“封門”在一些商家仍有沿用者,臘月三十要歇業休息,於是把各鋪麵的門上貼上“封門吉祥”,待正月初五後再開業時,燃放鞭炮叫“開門大吉”,有的還懸掛彩紙,伴以樂吹,具有一番隆重的氣氛。

畫院子有的地方叫“畫米囤”或“畫糧倉”。《清嘉錄》中顧祿說:“鄉農人家,以石灰一畫米囤於場,或像戟、矢、元寶之形,祈年禳災,謂之畫米囤。”晉南、陝西渭南一帶,過年時,在院子中央用石灰水畫以糧倉,在糧倉處書以“珍珠滿倉”,祈求來年糧食豐收,倉滿囤滿。這是古代農民求財心理的一種反映。

還有一種“聚財”和“進財”的習俗。所謂“聚財”,就是除夕到,把家中的大小水缸裝滿水,把垃圾和髒水都收集在一起,破五以後才能倒。把箱櫃、米倉、匣篋上貼上倒有字。家裏用具和錢、糧一律不外借,所有這一切都是聚財的意思,怕在節日觸犯神靈,影響來年發財。“進財”更富於詩意,在除夕子時以後,有人挑一擔水或背一捆芝麻萁柴禾送至富人家,日“進財(柴)進水(薪水)”。主人高興地問道:“送的什麼‘財’(柴)?”送柴人說:“芝麻萁。”主人隨其附和唱道:“這叫芝麻萁進門,節節高,年年高。”而後便給送柴者敬酒,賞錢。我在孩提時,和哥哥在初一早晨也往自己家背過柴,挑過水,記得爺爺親昵地摸著我的頭說:“今年好!初一就進財(柴)進水(薪水)了,吉祥吉祥!”

此外,各地尚有數不清的民俗,如“敲床神”、“聽鏡卜”、“賣癡呆”等,這些習俗說起來十分滑稽。賣癡呆更甚,本來孩子就有先天發育不良者,不靠醫治而靠賣癡呆怎能把病醫好呢?16.年節禁忌

禁忌的本質就是為擇吉避凶,就是禁止“神聖”與“不潔”等物相觸,也是我國上古先民希望避過災禍獲得吉祥、幸福心理的體現。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禁忌內容各有差異。俗話說:“入境而問禁,人國而問俗,人鄉而問諱。”人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為了避免在無意中冒犯別人,侮辱對方,所以在異域異地過年時應對年忌禁語有所了解。如:除夕是臘月三十,這一天是上界神仙鬼怪下界之日。因為這一天要祭祀敬鬼神,所以忌說“鬼、死、殺”等不吉利的話,同時忌打碗碟,忌惡聲罵語,忌隨地便溺,忌隨地倒汙水等。如果是小孩說錯了話,打了碗碟,大人即以“童言無忌”、“越打越發”、“歲歲(碎碎)平安”等語禳解。

正月初一是新年之始,這天禁忌最多。除夕過了子時與初一早上吃飯時忌無魚,有的地方吃年夜飯時忌無雞。有魚有雞時忌吃光,這是為了討個“年年有餘(魚)”、“吉(雞)祥如意”的意思。吃有“骨頭”的食物時,忌說“骨頭”,要說成“財喜佗”;這一天忌動刀、剪、斧等器物,忌挑水、忌下地幹活、忌借火種、忌討債、忌購物、忌做針線活、忌殺生、忌啼哭、忌說一切髒話或不吉利的話,凡“破”、“壞”、“死”、“光”、“鬼”、“偷”、“輸”、“窮”、“完”、“了”、“背時”、“病”等一切字眼都要避免。而且忌掃地,掃了地也不能把垃圾倒掉,不能潑汙水,否則就會認為把“財氣”掃掉,把“運氣”倒掉。

古人以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所以初一忌殺雞,初二忌殺狗,初三忌殺豬,初四忌殺羊,初五忌殺牛,初六忌殺馬,初七忌用刑。此禁在一些農村仍有殘留。

初一為月之首,十五為後半月之首,全國各地各有許多禁俗。漢族忌殺生,苗族忌挑糞,裕固族忌出賣牲畜,涼山彝族忌會客,有犯者意味著開頭不吉,月內必事事不順。

全國各地似乎都有過年禁忌煮生。主食多於舊曆年前煮熟,過年吃時隻需要回鍋就可以,以熟食為順,生則逆。漢族多以正月初一至初五忌生食,而錫伯族等少數民族則忌在正月一個月內煮生為餐。

舊時過年,初一到初五,忌婦女串門和走親訪友,俗稱正月不出門,在此期間若有婦女串門者視為不祥。特別是已婚的婦女,年三十到初一不得在娘家過年,如果是喪偶的單身寡婦,更不能在節日到娘家逗留,必須於除夕夜晚到別人家回避一下;否則,家人視為不吉利。已婚的婦女,正月初二姑娘回娘家叫歸寧,但晚上必須返回夫家宿。這裏有“正月不空房”的說法,這一習俗隻有到二月二日以後才能解禁,否則認為是有犯夫家。這些都是對婦女輕視的陋俗。

春節期間如果有個別人家守孝者,則忌出門給別人拜年,也不得去神廟祠堂去祭祀,宅主必須在家裏廝守到初五以後。為了答謝天地諸神的恩賜和眾親朋四鄰的好意,於是便在大門上貼上用藍紙或黃紙書寫的答謝春聯:“守者難還禮,思親免賀年。”

新春拜年時,一般都是到宅主牌位桌前舉行,先是焚香,給老祖宗叩頭後才給宅主等人叩頭拜年。忌拜於床前。受拜者有時因身體不適或因年老體弱久臥床上,如果你不懂該地的習俗,於床前拜年,則宅主與受拜者將認為這是大大的不吉利。

喜慶忌白,“父母在,衣冠不純素”,故凡婚壽年節均尚紅。中國古俗,洞房要用紅燭,生子請吃紅蛋,春聯當用紅紙,壽禮定用紅封……但陝西臨潼一帶有尚白之俗,濃妝豔抹的新娘亦必以白布飾其首。《隴蜀餘聞》載:“漢中風俗尚白。男子婦女皆以白布裹頭,或以黃絹而加白帕其上。昔人謂為諸葛亮舉孝,後遂不除。漢中滕太守嚴其禁,十年漸以衰止。然陝西諸府俗皆行,而華州、渭南等處尤甚,凡元旦吉禮,必用素冠白衣相賀,則為武侯之說非也。”蒙古牧民亦以為白為祥瑞之色,衣冠純素,且跨白馬,住白色“蒙古包”,獻白色哈達,甚至以白名地、名兒女。但中國絕大多數地區仍視白色為凶飾。

正月初一忌以湯淘飯,一般地方年節飲食多為回鍋飯,即熱一下或在鍋內蒸騰一下即可食用。舊時華中、華南、華東等地區最忌在年節以湯淘米飯,有犯者以為是年出門送行必遇大雨,事事不順。

正月如有親友家的訃告進門,必須先將訃告的一角撕破,以示除晦氣。正月初一忌死人,如果有人病故,要稱初二病故。江蘇人認為元旦遇見棺材,並不是不吉利的事,而認為可以發財,叫“出門見財”。新年後第一次出行忌路遇出殯,遇之以為大不吉利,這意味著一年內有禍降身。若是賭徒則反之,以遇之為贏錢之兆,是年必是賭運通達,財源茂盛。

17.除夕守歲詩話

除夕圍爐守歲,是幾千年來我國古老的習俗。在守歲中,一些文人墨客賦詩飲酒,給後人留下了不少佳話。《三山誌》中記載,除夕莆田鄭樵觀看爆竹時,丞相張浚以“竿”為題,令其賦詩,少兒鄭樵奇才,隨口占雲:駒隙光陰歲已殘,千門竹爆競團圓。燒成焰焰丹砂塊,碎盡琅琅碧玉竿。喚轉韶光新景燠,辟除惡魅舊進寒。主人從此占佳瑞,再入為霖酒旱乾。

鄭樵應命以“竿”為題的這首詠爆竹詩,反映了除夕放爆竹的風俗,驅逐惡魅,迎來佳瑞。 宋?範成大《分歲詞》:質明奉祠今古同,吳儂用昏蓋土風。禮成廢徹夜未艾,飲福之餘即分歲。地爐火軟蒼術香,釘盤果餌如蜂房。就中脆餳專節物,四座齒頰鏘冰霜。小兒但喜新年至,頭角長成添意氣。老翁把杯心茫然,增年翻是減吾年。荊釵勸酒仍祝願,但願尊前且強健。君看今歲舊交親,大有人無此杯分。老翁飲罷笑撚須,明朝重來醉屠蘇。《石湖詩集》

詩人在詩中集中反映了“分歲”的風俗。分歲是除夕祖祭之後分享供品的風俗。詩中描述祭祀過後夜未深,家人開始分享祭祀之佳品。蒼術藥香味彌漫堂室,裝盛食品的木盤成格,好像蜂房一樣。小孩子特別高興,他們盼著新年的到來,老頭舉杯飲著美酒,但心裏卻很茫然,因為天增歲月,自己卻年壽減少了一年。老伴勸酒祝願老頭身體康祺。此時,老翁飲罷滿心歡喜,明晨還要來個“醉屠蘇”。把除夕歡樂的局麵描寫得十分動人。

宋戴複古《除夜》:掃除茅舍滌塵器,一炷清香拜九霄。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筵開聽頌椒。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石屏集》

詩人在詩中十分具體地描寫了除夕的風俗活動。房屋被打掃得幹幹淨淨,點上一炷香來祭祀天神。今天是臘月的最後一天,萬物都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來。生起熊熊盆火,燃放起“劈叭”作響的爆竹,一家人圍爐開筵暢飲椒柏酒,大家要守歲到天明。農民們高興地預知明年將是一個好收成,因為他們看到那三冬的瑞雪至今尚未消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