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除夕圍爐話守歲(2 / 3)

舊時過年,寫神聯多為祈求保佑平安,也有人不是這樣。相傳有位不信神鬼的學士,過年時給他家財神神龕上貼了副對聯:隻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不作半點事,日來拜,夜來拜,使我為難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的一位高才生同學,過年時也給他家灶王爺寫了副對聯:“銀錢不是你送,是我生產勞動。”因為他父親是文盲,自然不知道這事。待到初四他舅拜年時,一看這副對聯,笑得嘴都合不上,便說:“姐夫,解放了,你也破除迷信而信科學了!”這位老實農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便問你說的是啥?於是這位在省城裏當大學教授的舅舅便念給他聽,結果我這位同學便遭到父親的一頓臭罵。隨後,這位教授便說,其實神靈都是假的,我也有一副對聯是:幹草捆的泥塑的,完全是假說他是誰便是誰,何須認真

在本節即將結束時,還要補充幾句話,一是春聯必須要上橫批,才算是完整的對聯。二是貼春聯時,一定要區分上聯與下聯,上聯應貼在門的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區分上下聯最主要的依據是,上聯的最後一個字應當是四聲之中的第三聲和第四聲,也就是上聲和去聲,而下聯的最後一個字應當是四聲中的第一聲和第二聲,也就是陰平或陽平。這在古代叫做“上仄下平”,就是說上聯結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結字必須是平聲。三是在書中我們為字句較多的對聯都加上了標點,這完全是為了幫助正確理解,在正式書寫時就不應加標點,這不僅僅是因為對聯是直行書寫的關係,更重要的還是自古以來的老傳統,不能輕易改變。四是書寫春聯時,必須使用紅紙,為什麼?相傳“年”古時為一個龐然怪物,它每年除夕時就要竄出來,傷害老百姓,特別是驚嚇小孩,但是它生來就怕“光、紅、響聲”,所以人們臘月三十要放鞭炮(響聲),放年火(光).書寫春聯時要用紅紙(紅色),甚至過年時姑娘媳婦們要在頭上插一朵小紅花,穿紅衣服,沿襲既久,紅色就成為節日的吉祥顏色了。

6。吃餃子

餃子是我國春節期間的傳統佳肴。有的地方是年三十吃,叫團圓餃子;有的地方是在年初一吃,叫年飯;有的地方是除夕吃了初一接著吃,叫隔年飯,寓意年年有餘。過年吃餃子,可謂家家吃,人人吃,富要吃,窮也要吃,長城內外吃,山南海北吃,當官的皇帝老爺吃,庶民百姓也要吃,就連楊自勞躲債七天,在風雪交加的除夕夜裏回到自己家時還唱道:“爹爹稱回二斤麵,(與女兒)包個餃子過個年。”可見此俗流傳延續之廣。據考證:餃子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發掘出十幾個唐代餃子,形狀和今天的餃子一模一樣。明清史料記載,“餃子”與“交子”是諧音。按照我國多年來的記時法,半夜時刻就是子時(相等於今天的晚上十一時到次日一時)。子時正好是新舊相交,辭舊迎新的時刻,這個時刻也就叫做“交子”。這個時候吃餃子,恰好和“更歲交子”相符,是大吉大利。為了求得一年的吉祥,人們就在守歲夜半全家一起吃餃子。這個從明代開始的年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時至今日,有的地方還在餃子裏放個小銅錢,在圍爐守歲時,誰如果吃到這個包錢的餃子,誰今年就走好運。幾千年來,這個年俗似乎已成為中國老百姓共同默守的不成文的製度。為什麼呢?這裏有一些關於過年吃餃子的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沌狀態。二是取其與“混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三是民間傳說吃餃子的習俗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把黃土人的耳朵紮了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就包起餃子來,用麵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此處:餡與線音相近)用嘴咬著。此俗相沿至今,如內蒙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過年吃餃子時,要把餃子放在粉絲湯中煮,然後連湯和粉絲、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方則是將餃子與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絲穿元寶”。不難理解,這些食用餃子的方法,都是古時遺風的變遷。

關於餃子是由“交子”演變的過程,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交子”原是我國最早的紙幣。宋初,四川使用的是鐵錢,體大值小,且重不易貿易,不便流通。當時一些精明的商人,借此發明了一種紙幣稱“交子”。其性質同存款收據相近,可以兌換鐵錢,也可以流通使用,頗受歡迎。後經多次改進,由16戶富商聯合發行,據記載曾火爆過一陣子,後因發行人破產,無法兌現,被政府禁止發行。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交子改由朝廷發行,規定一交一緡,即一交子換一個緡(鐵錢)。後因連年戰亂,軍餉過重,發行量猛增,遂致貶值。到1098年宋哲宗時,改為需四緡舊交可兌換一緡新交,最後到1105年,宋徽宗改為錢行。不管把緡換成交子也好,還是後來改稱為錢行也罷,交子就是當時社會(國家)流通的貨幣。因當時發行量十分有限,一般民間很少能看見到此物,老百姓都把它視為“稀罕之物”。因此,每到春節,人們為了圖個吉利,想借過年甩掉晦氣,便發明了用麵粉捏個緡的作法,分贈家人或親友,以示對孩子與親朋的關懷情意,寓意新的年度裏能發財走好運。經過漫長的演變,曆代改進,就形成了今天過大年吃餃子的有趣年俗。

常吃餃子的人都知道:“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餡。”餃餡的調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工序。一般多采用混餡,肉與蔬菜的比例為1:1或1:0.5為宜。韭菜、大蔥、白菜、蘿卜、芹菜、蓮菜等應依各人的口味選用;豬肉、羊肉、牛肉與蔬菜巧搭配才好。也有人喜歡吃純肉餃子。如果在餃餡裏加一些蔬菜,不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同時有利於消化吸收。有些蔬菜在剁碎時易浸汁液,如白菜去汁後,維生素就會損失90%以上。為了避免營養的流失,可將擠出的菜汁滲到肉餡裏攪拌,這樣可使菜汁液吸入到肉餡裏,從而達到保存維生素的目的,一舉兩得。

最後一道工序是煮餃子,為了使餃子在起鍋後達到“吸水”快的目的,在和麵時要增加一些蛋清,可以防止餃子粘連與破皮。另外,在煮餃子水中加一點食鹽,可以防止粘鍋底。餃子的製作竅門很多,秦、晉、河東一帶,有人在和麵時加入一些綠菜汁(如菠菜汁),製成所謂的翡翠皮餃子,如果把這樣和好的麵擀成麵條,叫翡翠麵,吃起來美味爽口。煮餃子時,開鍋煮餡。可是有人卻不是這樣,有位在中國留學的俄羅斯朋友,他在中國留學時學會了包餃子這一絕活,他回國後,按照我們給他設計的操作程序,想給他的家人表演一下他的手藝,當他忙了大半天包好餃子後,把餃子下到一鍋涼水中啟火了。結果,開鍋後他嚇了一跳,為啥成了一鍋片湯?這就是因為他忘了開鍋下餃子的最基本的原則。

7.倒貼福字

舊時,過年除在門兩旁貼上春聯外,還要在門框上、門上、窗上等處貼上“鬥方”、“小千條”、“單條幅”等寫有吉祥詞語的字條。《燕京歲時記?掛千》裏說:“掛千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掛千吊單條幅,有一尺多長,七八寸寬,用紅紙製成,上寫“五穀豐登”、“吉慶有餘”等,也有用黃表製成者,下呈穗狀,四周鐫有圖案,中間書以壽字。這些單條幅隨意性很強,隨處可貼,如在衣櫃上貼“錦衣滿櫃”,在水缸上貼“甕底生泉”,在風箱上貼“風如雷吼”,在獨門小院內貼“滿院生輝”,在客廳內貼“五福臨門”,在臥室內貼“身臥福地”,在大門上則貼鬥方或倒貼福字,秦、晉一帶還有貼“倒有”的風俗。

過年時,各地都有貼鬥方的習俗。《紅樓夢》第八回曾記載有賈寶玉書寫鬥方的情況:“前兒在一處看見二爺寫的鬥方,越發好了,早晚賞我們幾張貼貼。”鬥方上有寫吉祥詞語者,也有書以福字的。關於書寫福字,清吳振械在《養吉齋叢錄》中說,十二月初一日,有開筆書福之典。溯其源起,自聖祖時已書賜近臣。這就是說,除夕貼福字的風俗,可能是源於清代帝王書“福”字以賜近臣的活動。《查初自集》記載:“康熙四十三年甲申除夕前一日,蒙縣賜禦書大福字”,“乾隆以來,皆川季冬朔日在重會門開筆書‘福’,又嘉慶丙寅茶宴”。《禦製書福聯句》詩注載:“禦書第一福字,懸於乾清官正殿。其餘宮廷圍苑等處,張貼共十九幅。”從上述記載可看出,清時“福”字是皇帝禦筆親書的,是賜給親王和大臣的,代表皇帝的恩惠。書寫的是那樣認真,禦賜又是那麼莊重,可見此舉之重要了。書“福”賜“福”既然是宮廷中過年的大事,自然要影響到民間,於是就形成民間貼福字的習俗。新年伊始,人們自然都在祈盼“春滿人間福滿門”。《韓非子?解老》中講:“全壽富貴之謂福”。“福者富地”,“福者裕也”,“福者善也”,“福者祥也”,人們以貼福字來寄托對新的一年的良好願望。民間還有“劉海戲蟾”的傳說故事。劉海,五代時人。仕燕王為相,後學道成仙。傳說中是個仙童,前額垂著整齊的短發,跨在金蟾上,手裏舞著一串錢,是傳統文化中的“福神”。金蟾為仙宮靈物,古人以得之可玫富。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蟾,表示財源茂盛,大富大貴。過去人們常將劉海戲蟾剪紙、繪畫請回家中,貼在門上,求財祈福。

“福”字就是幸福,春節貼“福”字是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人們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已到,討人家說句“福到了”的吉利話。倒貼“福”字,在民間還有這麼一則傳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善良的馬皇後為了消除這場災禍,傳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過年天明之前,在自家的門上貼上一個“福”字,皇後的旨意自然沒有人敢違抗,於是金陵城內家家戶戶門上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人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回稟家家戶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龍顏大怒,立即下令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大事不妙,急中生智,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說皇恩‘福到’的意思麼!”朱元璋一聽,言之有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過年時,都將福字倒過來貼,一則圖個吉利,二則為了懷念救命恩人馬皇後。

8.放鞭炮

每當除夕之夜,不管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僻靜的山村,無論是霓虹燈閃耀的鬧市,還是小巷深處人家,都會有“嘣嘣叭叭”的爆竹聲,此落彼起,競相歡叫。那五彩繽紛的火花,給深沉的夜幕劃出一道道彩虹,給人們除舊迎新增添了無窮的樂趣。當時針移至子夜時,新年的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寰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孩子們圍著熊熊旺火,一邊燃放著鞭炮,一邊歡樂地亂蹦亂跳。此時,屋內燈火通亮,庭院前是燦爛的火花,天空中又響著震天的炮聲,把整個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曆代文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曰:“爆竹一聲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疃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人把我國勞動人民歡慶春節的盛大喜慶描繪得有聲有色。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除夕之夜,子夜相交,門外室矩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從這裏就可以看出舊時新春燃鞭炮的盛況。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是喜慶心情的流露。舊時商人放炮,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就是為了他們在新的一年裏發大財。放爆竹慶賀新春,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曆史。古人焚竹發聲,名日“爆竹”。《通俗編?俳優》中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日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日爆竹。”上古先民爆竹的原意在於驚撣和驅逐惡鬼。據說是為了嚇唬一種被稱“山臊”的惡鬼。山臊又作山魈、山簫等,即俗語所說的山鬼。據漢東方朔《神異經》記載,山臊像人形,住在西山裏,長有一尺多,長著一隻腳。它不怕人,誰若是侵犯了它,它就會使誰渾身發冷發熱,以致生病。但是它卻怕光,怕響聲。所以我們的先民們於元旦早起燃放爆竹於庭前。這便是爆竹的起源。《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上麵這些記載都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打上了神秘的色彩。據《神異經》說,上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是防止野獸侵襲。深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也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放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裏所說的動物就是“山臊”。古人認為嚇跑山臊,即驅邪,才可得吉祥平安。

“爆竹”又稱。爆竿”。唐人耒鵠《早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的詩句,這裏的“爆竿灰”就是爆竹的灰燼。爆竹亦日“爆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中日:“駕登寶津樓,諸軍百戲呈現於樓下,忽炸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唐宋時,放爆竹已成為節日的常事。不獨是在元旦時才燃放。元稹《生春》詩雲:“何處生春早,春生雅戲中,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劉禹錫《佘田行》詩曰:“何處好佘田,團團縵心腹……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楊萬裏《開禧之日》詩曰:“夜半梅花添一歲,夢中爆竹報殘更。”

爆竹,與火藥的發明有關。相傳,唐初,一些地方天災連年,瘟疫四起,當時有個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內裝上硝,導以爆炸,以硝煙驅逐山嵐瘴氣,減少疫病流行,這便是最早裝硝爆竹的雛形。後來,人們用紙造的筒子代替竹子,並用麻基把炮竹編成串,所以稱“編炮”。又因為其響聲清脆如鞭響,也叫“鞭炮”。宋代,鞭炮的花樣已有多種,除夕時遍布開封京城街頭,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全國各地已有了專門生產鞭炮的作坊,最初的紙卷爆竹,發展成為連響、雙響等各式各樣的花炮。

爆竹是中國特有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特別是自明代以來六七百年間,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今天,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煙花爆竹的製作,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不僅製作精美,就是名稱也帶有濃厚的中華文化色彩和時代特色,如“雙響子”、“寒月明”、“全家福”、“全家樂”、“鴛鴦戲水”、“二龍戲珠”、“勝利花”、“白雪紅梅”、“孫悟空大鬧天官”等等,多到一千多種。還有各種各樣的煙花,名稱也富於詩意,如“金菊吐豔”、“仙女散花”、“飛雪迎春”、“錦繡山河”、“金猴騰空”等。這些爆竹和煙花在節日燃放起來,真是繁華似錦,姹紫嫣紅,把節日裝點得更加絢麗多彩。

可是近年來,人們發現,燃放煙花爆竹不僅是極大的浪費,而且造成環境汙染,引發火災,燒傷人畜,所以,一些城市先後製定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條例,這是移風易俗的文化變革,是順應時代要求的重大舉措。其實,禁止亂放煙花爆竹,並非始於今日,在光緒三十年(1904)的十二月,當時天津的巡警總局就曾作出禁放煙花爆竹的決定。歡度春節,應該是既要喜慶又要安全。如果燃放煙花爆竹是“製造垃圾、汙染環境、噪聲刺耳、傷痕累累、火情頻起”的罪魁禍首,那還有什麼喜慶安全可談19。團圓飯

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是勞動人民在除夕之夜的一頓全家團圓飯,也稱辭歲家宴。人們忙碌一年,除夕晚上,就應該坐下來吃頓團圓飯。這頓飯與平常的飯大有區別:

區別之一 餐桌上應該有魚有雞,這是取其年年有餘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區別之二為了辭舊迎新全家大團圓,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參加,外出的家人,不管是從事什麼工作的,都必須在除夕前趕回。如果有的未能按時趕回,父母會在餐桌上留下空位,甚至擺上碗筷和酒杯,表示團聚了。外出的人,自然心急如焚,無比思念家人,如高適《除夜作》所述: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髻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作者尚在途中“旅館”,當他看到外麵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寒燈獨屋,自然是長夜難眠,更思家人。當我們讀完了一二句之後,就已飽嚐了作者思念之苦。接著“故鄉今夜思千裏”,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除夕之夜,肯定在思念著千裏之外的我,想知道我今夜在何處安身,又是怎樣度過這個“霜髻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的。

吃年夜飯意寓著合家團圓,所以又稱“團年”或“合家歡”。因為這頓飯之後就告別了舊歲迎來了新年,故也稱“分歲飯”。

區別之三必須有酒。這頓飯,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得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的酒現已失傳了,古詩中留下許多酒名,如“葡萄酒”、“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流傳最久、最有代表性的還應數屠蘇酒。

屠蘇是一種草。也有人說是古代一座釀酒的房屋,所以叫屠蘇酒。據說這種酒是名醫華佗配製出來的,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每年臘月,孫思邈總要分送給眾鄉親一包草藥,告訴大家如何以酒泡藥;待到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叫“屠蘇屋”。經過代代相傳,飲屠蘇酒就成了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是從年少者飲起。蘇轍《除日》詩日:“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這種別開生麵的飲酒次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高承《萬物紀原》說:“除夕守歲,飲屠蘇酒乃是慣例。”那麼,屠蘇酒究竟是怎麼泡製的?這是一種藥酒,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了製作配方: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烏頭(六分)、白術(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泡人酒中煎製而成。

除夕吃團圓飯,各地大同小異:高寒地區在餐桌上必須有一個火鍋,你看全家人歡聚一堂,圍坐在一個古樸純青的銅火鍋四周,紅紅的火苗,淡淡的木炭香味,咕嚕吐嚕的火鍋聲,嗞嗞冒煙的烤肉聲,一壺老酒,家人談笑風生,伴隨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構成了一幅妙趣橫生的合家歡樂圖。年夜飯把“吃”上升到如此境界,也隻有除夕的豐盛家宴。一個火鍋,熱氣騰騰,溫馨撩人,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人們的喜悅之情,也象征著來年紅紅火火的幸福日子。餐桌上少不了甜食,這一道主食或炒菜都是刻意安排在最後,所謂壓軸戲,意思是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在吃法上也有差別,有吃餃子的,也有吃餛飩的。中華民族在除夕吃團圓飯時,如此之講究,如此之隆重,可謂是世界食文化中的一枝絢麗多姿的奇葩。

關於火鍋,早在黃帝時期,我國就出現了火鍋的雛形即炊與食合一的陶鼎。三國時,出現了釜,釜又分格,中間燃料,待所燃的炭火旺後,四周的湯就沸騰起來,按所食口味與食物的不同,可同時煮數種食物。到了南北朝時期,火鍋才發展為可以涮或煮食羊、豬、牛等肉。據說這是我國使用火鍋之始。到了唐代稱“暖鍋”,有銅製的和陶製的兩種,用來涮羊、豬、雞等肉食。真正的涮肉火鍋,大約出現在遼代初期。契丹人開始用火鍋涮羊肉。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族。至清代已成為皇宮禦膳佳肴之首。清官喜慶,特別是皇帝登基時,還擺過盛極一時的火鍋宴,共使用火鍋1650種,堪稱一絕。火鍋的品類十分豐富,如白肉火鍋、什錦火鍋、菊花火鍋、仔雞火鍋、狗肉火鍋、北京火鍋、廣東火鍋等。火鍋經濟實惠,方便隨意,鮮香適口,熱氣騰騰,氣氛熱烈,也是中華食文化一絕。

10.何謂五魁首

過年時或舉家餐宴,或宴請友朋,都要飲酒,以示喜慶。古代,製酒技術落後,平時大家難得一次飲酒。過年時,為了答謝諸神,祭祀先祖,宴請嘉賓,所以都要喝上一頓美酒。在節慶飲酒時,為了活躍氣氛,總要猜拳,常常喊“三星照、五魁首、七個巧……”等酒令。其實,這些酒令根本與酒無關,倒是與舊時知識分子結下了不解之緣。五魁首即“五經魁”。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魁,即首,第一的意思。關於魁星與科舉功名的關係,有諸多傳說:

傳說一魁星其貌奇醜,是個麻臉,又是跛腳,但是,誌氣卻很高,他自幼刻苦攻讀,發憤學習,後來一舉高中了頭名狀元。皇帝殿試時,謔諧地問他臉上怎麼會長了那麼多星點?他從容地回答:“麻麵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如此之跛,他又答日:“獨腳跳龍門。”皇帝見他對答如流,思敏機智,便錄取了他。

傳說二魁星生前滿腹經論,可惜每次都落第,於最後一次落榜後,便悲憤投江自殺,不料被水中的鼇魚救起,天憐其才,召其上天做了魁星。

不管怎麼說,魁星總是與科舉應試有關,也與鼇魚有緣。所以,魁星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讀書人都把這位魁星視為守護神,請回家中常年奉拜,以求考運亨通。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裏便有這樣的描寫:“風水先生讓在這主房的乾位上建一座牌樓,安太爺便供了一尊魁星,大家都叫做魁星樓,那魁爺塑得赤發藍麵,巨齒獠牙,努著一身的筋疙瘩,蹺著條腿,兩眼圓睜。可見安家世代都是讀書人。”古時,廟裏奉祀魁星,大都與文昌帝君、朱衣神君、純陽子呂洞賓和文衡聖帝關公合祀,稱為“五文昌”。魁星雖然其貌不揚,但民間創造的神像卻頗為生動,右腳踩鼇魚,左腳跛起踏星鬥,右手握筆,左手執墨鬥,全身作扭曲狀,整個雕像充滿了動感之美。拆開魁字可以看到,以鬼像其形,故成了臉麻足跛麵目猙獰的樣子,此真可謂想像豐富。再以鬥置其旁,將鬥引申為墨鬥,魁星左手持墨鬥,右手握筆,作成點批狀元的形狀,就更令天下的讀書人敬畏不已。

古代科舉皇榜揭曉時,是折一名,唱一名,填一名。先從第六名開始唱,一直唱到“孫山”。最後再回過頭來,宣布前五名。前五名叫“五魁”,第一名狀元叫“魁首”。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宮殿台階下接榜,頭名進士即狀元,按規定是要站在鼇頭那裏,故稱“獨占鼇頭”。

因為魁星爺是掌管文人功名成敗的命運之神,考生們為乞求保佑自己能夠高中,所以在行酒令時,直呼喊“五魁首”。七個巧,巧七門,也是懷念魁星,因為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三星照則是指“福祿壽”而言,都是希望自己十年寒窗沒有白熬。

11.年飯年飯,是指新年與舊歲交替時,民間大年初一以後要吃的十多天的食品和敬祖祀神的供品,也叫“隔年陳”或“隔年飯”。《清嘉錄》轉引《通誌》載:“除夕煮熟飯,兼數日之飲,於新年可支許時,名日‘隔年陳’。”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中日:“除夕,貯飯置果餌於其上,元旦食之,取有餘之意,名日‘隔年飯’。”《清嘉錄》還引用了詠淮陰風俗的《淮陰歲除?詠年飯》詩:“隔得殘年吃,仍須隔歲儲。人情重飽暖,吾意惜居諸。”時至今日,我國一些地方,仍有保留年飯的遺風。如東北一帶,農家除夕前仍要蒸製一些饅頭、豆包、年糕、棗糕等食品,凍藏起來,正月初一以後吃,山西、陝西一些地方,素有在除夕前做各種花饃、油炸麻花、炸糕等食品,貯藏起來,大年初一以後慢慢吃。

花饃也叫麵花和麵塑,因習俗不同,故有好多種名稱。在我國傳統歲時節令之前,特別是春節,農舍家家戶戶都要蒸花饃,是祭祖祀神的供品。現如今它已成為人們節日走親訪友的重要饋贈禮品、農村婦女互相學習交流技藝的樣品,城市不少家庭也捏製作為自家節日的食品。

花饃製作十分考究。一團發麵,經過靈巧的一雙手,用刀、剪、筷、梳等工具。憑傳承、想像、誇張、象征等手法,可塑造出形式各樣的花鳥魚果和十二生肖等數十種立體藝術作品來,利用白麵自身的質感,加上豆的點綴,有一種別具風格的純樸美,最後用顏色修飾一番,更讓人感到花饃捏製者傾吐著的親情理想和心聲,這種隨心所欲的製作方式,實在是其他藝術無法與之媲美的。

年糕是除夕年飯必備的主食和除夕之夜祀祖敬神的供品之一,取其“萬事如意年年高”之意,所以又叫“年年糕”。明劉伺、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說:“正月元旦,夙興盥漱,啖黍糕,日年年糕。”黍即一種黏黍,俗稱黏穀子或呼小黃米,用它做出的糕又黃、又黏、又甜,所以稱“黏黏糕”、“年年高”。

年糕的製作方法,《清嘉錄》中有記載:“黍粉和糖為糕,日年糕。有黃白之別,大徑尺而形方,俗稱方頭糕,為元寶式者,日糕元寶。黃白磊珂,俱以行年祀神,歲朝供先,及饋飴親朋之需……”從這裏可以看出,“年糕”不僅是節日的食品,還是祀神祭祖和饋贈親友之物。年糕的製作方法是先將黏米磨成粉,爾後蒸成。我國東北一帶的年糕是用大黃米或小黃米磨粉蒸成的。大黃米又稱糜子,小黃米又稱黏穀子。大黃米比小黃米顆粒大一些,也比小黃米黏。一般作法都是先將大黃米或小黃米淘洗好,磨成粉,再把鍋水燒開,放上布簾子,然後用手抓粉向簾上撒,撒一層熟一層,最後就形成又黃又黏的年糕。有的還撒上一層芸豆或小豆,也有人撒上一層果仁、果脯等,所以“年糕”也叫“撤年糕”。《清嘉錄》還引用了李福的《年糕》詩:珍重題糕字,風光又一年。為儲春糗餌,預聽磨盤旋。篩細堆簷雪,蒸浮嫋灶煙。吉祥同羧熟,摩按勝粢堅。世許糖調蔗,香應稻識蓮。尺量圭待琢,寸斷線頻牽。外倩瓜仁剝,中容棗實填。狹看持石笏,方擬運花磚。品佐酬神饌,盤添壓歲錢。饋遺親誼厚,齎賞大家便。回首重陽酒,掌腰二月天。人情還可笑,黃白肖形偏。

由此可見年糕是由黏穀、黏稻等穀米做成的,因此可以說黏:穀、黏稻的種植是年糕的淵源。

年糕,有著悠長的發展和演變曆史,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稱糕為餌屬。”漢揚雄《方言》又說:“餌謂之糕,或謂之糍。”《楚辭》中講道:“吳謂糕日膏環。”這裏所說的“餌屬”、“糍”、‘‘-膏環”,實際上都是由米粉蒸製成的黏食品。公元6世紀前的古籍《食次》中講到白繭糖的做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為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這就是說,古代裕的做法就是把糯米蒸熟,趁熱倒進杵臼中,再舂打成糟。這就是今日年糕製作之起源,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製法日臻成熟,已成為大眾化的美食佳肴,隨處可見,四季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