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
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
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
鴻飛萬裏天。
出門意寥廓,
四顧但茫然。
祭灶節,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灶王節、灶神節,簡稱灶節。因為臘月二十三有小年之稱,所以灶節又得名“過小年”。灶神,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東廚司命、司命主、張灶爺爺等,屬於民間信仰的火神,傳說是一家之主,掌握全家炊事的神祗。灶君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廝守在百姓家裏,可謂無事不曉,無人不知,每當臘月二十三要上天回宮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善惡事端,宅主祈求灶君在玉帝麵前多多美言,以保全家四季平安。可是這位令人尊敬的灶神大仙,在古代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氏族部落各有其說。
1.灶神起說
第一種說法祭灶的習俗起源於中華民族先民對火的崇拜。遠古時代,因為沒有火,人們隻好茹毛飲血,極大地阻礙了生產和生活的發展。後來,社會進步了,人們發明了火,有了熟食,這大大地推動了文明的發展和進步。那時,人們對於火的發明者、提取火種的管理者和保存者,以及用火做飯(即掌管炊事者)的人都十分尊敬。久而久之,便把這些人奉敬為灶神。這就是說,灶神是由火的發明者、管理者和炊事者演變而成的,並逐漸形成了有名有姓的灶神。
西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雲:“炎帝於火而死為灶。”高誘注:“炎帝,農神,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於灶神。”這說明,上古時代祭祀的灶神,就是傳說中的炎帝。因其以火德王,故稱炎帝,又因其以火名官,故死後被祀為灶神。可見,古時的灶神實為火神,傳說中的炎帝就是神農氏。《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薑姓。母日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薑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日炎帝,以火名官,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於是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嚐百草,始有醫藥……”從這裏可以看出,這位死後被祀為灶神的炎帝,原是臘祭的創始者。是他開始於臘月祭百神,死後被祀為灶神。後來也有於臘日祭祀他的。當然,也有持不同看法者,《事物紀原》記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等。
第二種說法認為古時之灶神是祝融。祝融是顓頊氏的長子,次子叫吳回。關於古帝高辛的火正(管理火的官),死後被奉為火神的說法,古籍書中記載很多,如《淮南子?時則訓》中雲:“孟夏之月,招搖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其日丙丁,盛德在火……其祀灶,祭先肺。”高誘注:“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於灶。是月火王,故祀社。”又《禮記?月令》中也有“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的記載。鄭玄注:“夏,陽氣盛,熱於外,祀之於社,從熱類也。祀之先祭肺者,陽位在上,肺亦在上,為尊也。”此處所謂“祀先肺”是指灶神位之尊也。
從以上兩處記載可以看出:祝融是因為作了火正,故死後才被奉為火神的;因其被奉為火神,才被“托祀於灶”的。《周禮》雲:“顓頊氏有子日犁,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對於“犁”,吳樹平先生認為,由火正被祀為灶神者,是祝融、吳回兄弟二人。
第三種說法即灶神為“先炊”。先炊就是古時掌管炊事的人。《禮記?祭法》中的“七祀”包括祀灶。鄭玄注:“灶主飲食之事。”主飲食之事的人,就是今天的炊事員一類人物,唐孔穎達對《禮記?月令》中的“祀社”解釋說:“此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禮器記》雲:“灶者,老婦之祭。”孔穎達的解釋說明,灶神是“先炊之人”,而且說明了“先炊”是女性,即“老婦”。掌握炊事的人是女性,可能是母係社會的產物,是婦女圍繞著鍋台轉的最早淵源。《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晉巫“祠五帝、東君、雲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飲之屬。”“先炊”在《史記》正文中解釋為“古炊母神”,用今天的語言表達,就是掌管炊事的老婦,或是主管飲事的官,或稱炊事班長、事務長等。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古時掌管炊事的婦人,之所以被祀為灶神,是因為她整日忙碌於西牆下的灶鍋間,對於人生有著重大意義,是值得人們敬重的!
關於“先炊”為古時灶神之一的觀點,曆史上曾有不同的看法。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對其進行了概括。《通典》認為祀灶是古時王者之祭,被祭祀的都是些有功德的人,不應該是像老婦身份的“先炊”。祝融是古時火官之長,祀之於灶神屬於屈尊,有點大材小用,是不對的等等。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因為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為天,老婦“先炊”是掌管食的先驅,王者之祭就應該包括她在內。
2.祭灶發展
在上古時代,灶神的地位並不高,灶君是個不起眼的小官,其祭祀附於臘祭的祭祀中。到了漢代以後,隨著祭祀灶神風俗的發展,其地位逐漸提高,與此同時,灶神也逐漸被人格化,成為有名有姓的具體人格神;祭祀日期由夏孟之臘日,逐漸發展最後演變為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獨立的灶日,祭灶風俗的演變,反映了時代精神文化的發展。
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西漢時有位叫李少君的人,他十分重視灶祭。一天他對孝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嚐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李少君的意思是,祭灶可以使丹沙化黃金,用黃金製造的器具吃飯可以長壽,長壽就可以在海上見到蓬萊神仙。他還在海上碰見了蓬萊山上的神仙安期生。安期生給他的棗子像瓜一樣大。傳說,漢武帝聽了李少君這番自編自演的謊言故事之後開始了祀灶神。又據《漢書》記載,李少君死後就成了神仙,“李少君將去。武帝夢與共登嵩高山,半道,有使乘龍時從雲中雲‘太一請少君’,帝謂左右,‘將舍我去矣’。數月而少君病死。又發棺看,惟衣冠在也”。
宋洪邁在《夷堅誌》中記錄了關於灶神的一則有趣的故事:“南城楊氏,家頗富。長子不肖,父逐之。天寒無所向,入所貯牛槁屋中,藉草而寢,霜重月明,寒不得寢。忽一虎躍而來,翼從數鬼,皆倀也。直趨屋所,取草鼓舞為戲。子不敢喘。俄黑雲勁風,咫盡翳螟,虎若被物逐,倉皇走,眾倀亦散。既神人傳呼而至,命喚土地神。老叟出拜,神人責之日:‘汝受楊氏祭祀有年矣,公縱虎為暴,郎君幾為所食,致煩吾出神兵驅之,汝可謂不職矣!吾乃其家灶君司命也,汝識乎?’土地謝罪而退。明日起祀,外有虎跡,草皆散擲地上。後其父怒解,子得歸,具言之,由是事灶益謹。”
這一則有趣的故事講述了楊家的大兒子在外麵遇見了老虎,管理一方的土地爺不管這事,是灶神來到人間查看,派神兵把老虎趕走,救了楊家兒子的命,從此楊家供奉灶君更加恭謹。由於祭灶可以得到神靈保護,所以古之祭灶就發展成為全社會的習俗。因此,灶神在全社會的供奉與祭祀中,空洞的神靈已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逐漸由炎帝、祝融、先炊衍變成後世有名有姓的人物,其灶君的形象也日臻完善。
漢許慎在《五經異義》中說:“顓頊有子日犁,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博頰。”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灶神在漢代就演變成為有名有姓的人格神,名叫蘇吉利,而且還有一個名叫王博頰的妻子。在秦漢以前的古代,灶神或為男性(如炎帝),或為女性(如先炊老婦),到了漢代則變成為灶君爺爺與灶君奶奶夫妻聯合執政,雙方管理民間炊事的夫唱婦隨的局麵。我國是世界上造神大國,我們的先民則是造神大國裏的造神能手。上古時期的造神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那些製禮作樂的曆代儒士,出於維護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可以製定出:“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的規則,而廣大先民也可以對自己所崇拜的人鬼以畫像入祭壇,繪畫或雕塑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誌和想像力創造出一個形象的神壇而供奉。因此,神祀祭壇的複雜性可想而知了。以此理解,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夫妻聯合入壇自然就不感奇怪了。
其實,灶神有了姓名的記載並非從許慎開始,遠古就有“灶髻”的記載,即灶神名日“髻”。晉司馬彪作《莊子》注說:“髻灶神,著赤水,狀如美女。”在這裏名叫髻的灶神開始有了形象。他穿的是紅色衣裳,長得像美女一樣漂亮,長得像美女說明他是男性神。又《三國誌?魏書?管輅傳》中記載,有一次管輅去見安平太守王基,對王基說:“當有賤婦人,生一男兒,墮地便走入灶中死。”王基聽後問其吉凶,管輅回答:“直宋無忌之妖將其入灶也……今卦中見象而不見其凶。”意思是說,墮入灶中死的男孩是神妖宋無忌領他進了灶炕的,沒有什麼凶兆。這裏宋無忌的“忌”音近於“髻”。可見宋無忌可能就是由灶神“髻”衍化而來的,實際上也就是灶神。《後漢書?陰識傳》注引《雜五行書》中說:“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總括以上所述可知,兩漢至三國時期,灶神已有了髻、宋無忌、禪等幾個名字,穿著衣服的顏色有紅色與黃色,其神貌如美人。
到了唐代,灶神又有了姓“張”名“隗”的記載。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說:“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其屬神有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長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日灶神,名壤子也。”在這裏灶神又有了一個姓氏“張”,出現了三個名字“隗”、“單”、“壤子”,這三個名字並沒有流傳到後世,隻有姓“張”的灶君卻流傳至明清以及民國年間。有人說:“灶王爺本姓張,可能與當時中國‘張’姓為首姓有關吧。”
3.灶神傳說
灶神在民間有各種各樣美妙的傳說。
傳說一很早以前,有位姓張的秀才,家裏很窮。有一年,他上京去趕考,當時正值大雪紛飛、數九隆冬、寒風刺骨的季節。這位秀才在途中路費殆盡,又遇天寒地凍,肚子饑餓,身上衣服又很單薄,結果倒臥在一家財主的門前。財主家有個心地善良的丫環,見這位書生十分可憐,便拿了棉衣給他穿,拿來熱飯給他吃,才把秀才救了過來。張秀才醒後,對姑娘的救命之恩深深感激,並產生了愛慕之情,姑娘也很喜愛這位眉清目秀的張秀才,於是兩人私訂了終身,約定秀才從京師回來再行婚禮。不料,兩人的事情被惡毒的地主發現。當秀才走後的第二天,地主便對丫環施以虐待和淩辱,丫環實在忍受不了地主的殘酷虐待,於是便在臘月二十三日那天晚上跳進灶炕,被熊熊烈火活活燒死。一年之後,張秀才中第榮歸,得知丫環不幸身死,於是他也毅然紮進灶炕,以示對愛情的忠貞。這件事情被天上玉皇大帝得知,於是就封他倆為灶神。據說這位張秀才與丫環姑娘受玉帝之重托,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守在廚房監視人間善惡行為,並把看到的情況分善事和惡事分別裝進玉帝賜予的兩個罐罐裏,以便到時間向玉帝彙報。“惡貫滿盈”這一成語即由此而來。故事本身反映了人們的良好願望和美好的追求,表明了忠於愛情的思想和“愛”的精神力量,對世人是有教益的。這個故事即後來人們傳說的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的故事。
傳說二古代有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兄是泥水匠,弟是畫師。哥哥的拿手絕活是壘鍋台,他一年四季東家進、西家出,給街坊鄰居盤鍋台、壘鍋灶,老百姓說他是個好人,手藝高強。年長日久,方圓百十裏都尊稱他為“張灶王”。張灶王不光是給家家戶戶壘台盤灶,凡是遇上別人家有啥糾紛,有啥摩擦,吵架拌嘴什麼的,他都愛管閑事,儼然像個長輩一樣,勸勸婆婆,說說媳婦,使不少家庭團圓。以後左鄰右舍有啥事都樂意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活了整70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的深夜。張灶王死後,張家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張家的一家之主,家裏的事都聽他吩咐,可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雖有詩書繪畫手藝,但卻從來沒有管過家,家裏的大大小小都吵鬧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無計可施。有一天,他終於想出了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的一周年祭祀日裏,畫師在深夜忽然急急忙忙把全家人都叫到大哥的靈位前,說大哥顯靈了。於是全家大小到了廚房,隻見黑漆漆的灶壁上時現時隱地顯示出張灶王和他早已放亡的妻子的容貌,家人此刻都驚呆了。畫師這時胸有成竹地說:“昨晚,我夢見大哥和大嫂都已成神,玉帝封他倆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時好吃懶做,妯娌不睦,不敬不孝,吵著要分家,鬧得家神不寧,大哥和大嫂知道你們要分家十分生氣,上天稟告玉帝。玉帝也很惱火,要在年三十晚上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子、女兒、兒媳聽了這番話之後,驚恐不已,立即跪地叩頭,連呼今後定要改正,並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居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夜裏灶壁上的灶王像是畫師預先畫製的,他當時隻是想借大哥顯靈來嚇唬兒女侄輩,不料此法果然成功。當四鄰密友找畫師問明情況時,他隻好假戲真演了,把畫好的一張張灶王爺的畫像送給大家。如此一來,家家戶戶的灶房裏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人們逐漸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多年來,東北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灶王爺,本姓張,今天就是二十三。騎著馬,挎著槍,秫秸草料備停當,貢桌祭品請選用,送你老人上西天,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