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趣談灶節過小年(3 / 3)

7.迎玉帝

玉皇大帝在天上住得好好的,為什麼還要下凡到人間,人們為什麼還要迎接他呢?這還要從灶王爺上天一事說起。臘月二十三日這天,灶王爺上天了,向玉帝述說人間各家各戶一年中的所作所為,人間有善行,也有惡行。玉帝為了核對灶王爺所說的是否屬實,必須深入到人間了解情況,所以在臘月二十五日下凡到人間,經察明確認之後,作最後的處罰定罪,有罪者罰以減壽。人們因此十分害怕,這就是所以要以糖瓜封灶王爺的嘴並在臘月二十五日迎玉帝的原因。

臘月二十五迎玉帝的風俗,明劉侗和於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二十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帝,日:玉帝下查人間也。竟此日,無婦嫗詈聲。三十日,五更焚香楮送迎,送玉帝上界矣。”由此可見,這一天迎接玉帝時,各家各戶都要設玄祭案,焚香叩拜,虔誠地歡迎玉帝來到人間核查。玉帝在人間要日夜視察五天整,到臘月三十日才會回到天上。清顧祿《清嘉錄》雲:“臘月二十五日相傳為玉帝下降之辰。察人善惡,各設香案迎上,謂之接玉帝。”《景霄王良書》記載:“十二月二十五日,玉帝三清巡視諸天,定來年禍福。”《常昭合誌》記方誌也說:“是日夙光持齋,誦經、燒燭、拈香。相傳天帝降世,察人善惡,故以此迎之,謂之迎玉皇。”

玉皇即中國民間信仰的掌管天上人間的至高無上的神祗,人稱玉皇大帝,或稱玉帝或玉皇。人們常說的“天上有玉皇,地上有皇上”,意思是說,天上的玉皇就像人間的皇上一樣,具有最高的絕對權威。“玉皇”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道教神仙陶弘景之《真靈位業圖》中,其涵義與中國古人視玉為珍奇至寶的觀念有關,

玉皇的出現或說其出身,可以說曆史悠久。很早以前,上古先民對於“天”的崇拜十分虔誠,逐漸把“天”衍化成為一個至高無上的人格神。據考證,在殷周時代,我們的先民把“天”就視為最高的神祗,那時就有了“天”、“帝”、“皇天”、“上帝”、“皇天上帝”、“吳天上帝”等許多稱呼。他們認為皇帝、國君就是由上帝派到人間的神祗代表。這些不具有任何明確形象的抽象名稱,卻在人們心目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絕對地位,因此對其十分崇拜與敬仰。《詩?商頌?玄鳥》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周頌?維天之命》中“維天命,於穆不已”等等,就是上述的概括反映。到了漢代,天帝開始有了職能,並開始有了姓氏。如西漢就出現了“五方帝”的稱謂,東漢出現了“五感生帝”的稱謂。漢末出現了張天師的五鬥米教,由於那時發生了黃巾起義,於是民間信仰的天帝隨之衍化成為有了名姓的“張天帝”、“張天翁”。後來,道教就把天神玉帝奉為自己的尊神,天神玉帝也逐漸演變成為有名有姓有來曆的人格神。《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中生動地描寫了玉帝的降生。

相傳,在上古時期,吳天界有一個叫光嚴妙樂的國家,淨德國王的皇後娘娘叫寶月光,寶月光娘娘做了一個夢,之後便懷了孕。一年後,於丙午年正月初九午時生下一男孩。娘娘生子時,五光十色的光焰充滿了王國。這孩子果然不凡,幼年時代聰明敏慧,長大以後仁慈善良。他用國庫裏的一切金銀財寶救濟生活窮困的人、鰥寡孤獨者、無依無靠者以及掙紮在饑餓線上的一切眾生。後來,他繼承了王位,但他內心裏根本不願意做國王,所以不久便舍棄了王位,到普明香岩山中雲修道,經過3200年的修煉,最終得道成仙,成了清淨自然覺王如來,又經過億萬劫,最後成了玉皇大帝。

在《曆代神仙通鑒》中另有一種說法,即國王淨德和王後寶月光都做了個夢。國王夢見的是初開天地時的黃老(中黃子)和元始天尊,元始天尊讓玉瑤光如意吹口真氣,於是就變成一個男孩,並把男孩賜給了淨德國王,這個男嬰長得眉清目秀,麵圓耳大,通身放射著豪光。淨德國王把這個夢告訴了醒來的王後寶月光,三年後寶月光便生下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玉帝。

從以上所述可知,玉帝的誕生和來曆是脫胎於道教並糅進了佛心的。他後來之所以變成人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天神,是與後來各朝各代帝王尊奉有著重要的關係。

8.接灶神

接灶神是民間除夕子夜迎接灶王爺回家的重要風俗。其儀式是:在除夕的子夜前把新買回的灶神像貼在鍋灶後麵的牆上,有的則是貼在灶房牆上神龕裏。然後上供、燒香、叩頭,表示把灶王爺迎回來了。這種風俗與送灶和迎玉皇的習俗有著直接的關係。如前所講,臘月二十三日送走了灶君,所以臘月除夕再把他老人家迎回來;臘月二十五日迎回來玉皇大帝,除夕又把玉皇大帝送走了,此時作為一家之主的灶君又回到了人間,新的灶君像貼好之後,兩旁還要貼上一副對聯“奏去人間事,帶來天上春”或“一家司命主,萬載降福神”,橫批是“一家之主”或“司命主”。這個新迎回的灶王爺,直到下一年的臘月二十三才能再送走。

《燕京歲時記》中說: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走的灶王爺,“至除夕接神時,再行奉供,是日鞭炮極多,俗謂之小年下”。這裏再行奉供,就是接灶君。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中又說:“臘月三十日,三更又焚香楮送迎。即送玉帝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這裏說明送玉帝上界和迎灶君下界同時進行。

接灶王爺一般均在除夕之夜,但個別地方也有在上元夜(即正月十五夜)。如清時的《昆新合誌》中記載,當地是在上元夜接灶君的,“煎油餅、烤糊塗接灶”。《清嘉錄》中還收錄了家辰的《上元夜接灶》詩:灶本何心媚,工為飲食謀。日親廝養卒,祭失爛羊頭。亂踏旌旗下,交輝燈月遊。因懷膠口恨,,利市竟難求。接灶的形式各地也不完全相同。據《清嘉錄》中記載,江蘇吳地除夕接灶時要懸燈掛錠“於神龕之兩角”,以為“來年獲利之兆”,俗語所謂“一事無成,先買掛錠”(掛錠用錫紙糊成,間以彩牌、方段、玲瓏一串)。《中華全國風俗體誌》記載,南京一帶除夕接灶時,“先置豆腐一塊置釜上,俗謂諸神見是誰家惟有豆腐在釜,其家必奇貧,冀神生憐憫之心,次年佑之使富”。東北遼陽一帶臘月除夕接灶時,“所供之灶神,均係畫於紙上者,花花綠綠,畫工之惡劣,木刻之笨拙,大可噴飯。旁繪犬一馬一,又刻本年日曆於上。然純係陰曆,無陽曆,亦與家人之休咎有關。犬之口若張開,則本年所生之孩子,必不能長壽,口若閉則嬰孩壯旺發育”。很明顯,此風俗中包含著迷信色彩,有害無益,因此類似這樣的祭灶迎灶遂之沉亡。

由於送玉帝上界和迎灶君下界兩祭同時進行,所以祭祀者往往都分不清他們的祭祀行為是迎神還是送神。好在不管是迎灶君,還是送玉皇,都是燒香、上供和叩頭;都是熱鬧非凡,鞭炮齊鳴,煙香繚繞;都是祈求來年平安和發財,誰也不去追究他們的行為是迎誰送誰,反正都是神仙,誰走誰來都一樣。

9.灶日為何定在臘月二十三.

灶日為何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前麵闡述中,公認的一種說法是灶神要在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上天向玉帝彙報人間的善惡,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舉行祭祀討好灶神,用糖瓜粘住灶神的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晚唐羅隱《送灶詩》日:“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玉帝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不知這是不是指臘月二十三日的灶神節而言。宋人範成大《祭灶》詩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這裏明確指出,灶節就是臘月二十四(或二十三)日。但晉葛洪在《抱樸子內篇?微旨》中雲:“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告人罪狀……”這說明,灶神上天的日期是每月的最後一天,並非是臘月二十四。《敬灶全書真君勸善文》中雲:“……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從這裏又突出一種觀念:灶君每月都要向玉帝報告人間善惡。但宋文坤等在《冬》中解釋說:“這樣一來,臘月二十三日的回天宮,是要向玉帝作總的彙報。”綜合上述,說灶君在臘月二十三日上天不過是一種將既有結果當作原因來闡述的作法罷了。

有人從曆法角度作了說明。陳久金、盧蓮蓉在《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中解釋說:“臘月是十月太陽曆的新年節日。由於10個陽曆月為360日,餘下的5至6日就作為過年日,不記在月內……明白了臘日為5至6日的道理,則後世將臘日節改定為十二月二十四日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將十月太陽曆的最後一天定為十二月二十四日,即上古時所說的儺日,相當於農曆的除夕,則二十五日到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便為5+至6日,正好相當於臘日的日數;則十月太陽曆的元月一日,也即上古時所說的‘臘明日’,正相當於農曆的正月初一。”這種說法主要是采用了古代華夏使用的所謂“十月太陽曆”,目前尚未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大多數人認為,選擇二十三日為灶日是出於實際的便利和需要。眾所周知,自唐宋以後春節就已成為華夏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而臘月又是春節的前奏,俗稱“忙年”。

如果灶日選定為十二月上旬或中旬,這將使過年的準備工作拖得太長。臘月二十三日民間俗稱是小年,年三十是除夕,正月初一是大年,小年到大年顯得時間過長。如果灶日選定在過年前的一二天,也顯得過於緊迫,似乎讓人忙不過來。又因為二十五日是玉帝下界的大喜日子,灶王爺若不給玉帝彙報,玉帝又怎能貿然下界呢?所以把臘月二十三日選定為準備歡度新年的開始(小年),使人們從此日起,按部就班地走向新年,既可以作好充分的準備,又孕育了節日隆重的氣氛,無疑是比較合理的日程安排。民間就傳頌著這樣的諺語: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殺了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

這就是說,灶神節是從過年的便利出發而設立的,所以不一定都在二十三日,有的地方選用二十四日。10.灶日詩頌明代謝承舉《送神辭》日:赤烏墮城塵土昏,人家火急催霄饗。庖夫膳吏遞走速,涓塵擁彗當廚門。張筵布簀舉燈燭,送神上天朝帝閽。黃飴紅餳粲鋪案,青芻紫椒光堆盆。空瀠煙雲下車馬,恍忽霧靄飄蘭蓀。使者已飽馬已飼,我欲留神神不滯。星旗雲轡雲如風,九萬天衢片時至。紺裘赤舄趨掖庭,稽首帝前備陳事。切須公語毋隱客,迪者降休逆者祟。公廳紛紛爭務繁,私家細瑣猶多類。一年一度送神行,記得人間二十四。籲嗟乎!今年畿甸事更多,願神開口如懸河。

《帝京景物略》這首詩詳盡描寫了送灶君上天的習俗。時值臘月二十四日夜,隻見家家戶戶舉燈張筵,供桌神案上擺好了祭祀的黃飴紅餳(灶糖),馬上就要送灶君上天言好事了。此刻,人們想要灶神在人間多留一會兒,可是灶君爺這時是不能滯留人世的。可謂“星旗雲轡雲如風”。灶神很快就到了天宮,稽首在玉帝麵前陳述人間善惡之事,人們多麼希望灶君爺爺說話能夠公道,不要求灶神有什麼隱瞞。

接著,謝承舉老先生又寫了一首《迎神詩》日:三十六天高幾重,珠宮貝闕金芙蓉。清都上位玉帝子,陛羅將輔排群龍。呼雷叱霆寶幢擁,躡雲馭氣金輿從。魁罡赫赫豹駢下,冰雪鋒矛隨萬馬。赤腳巨門口土虹,披發天遊麵塗赭。八萬浮塵一霎過,來察諸方石平者。二十五日年盡時,帝來人間人不知。尋常竊掠乃末技,纖毫鬥秤真小兒。區區瑣瑣何足較,賓之國法性可移。盜權奸手掩日月,僭極雄心欺鼎彝。渠魁當殲脅從宥,未睹靈威降神疚。年年此日枉帝來,渠尚驕張當白晝。方心丈人有一言,便欲留神仗神奏。籲嗟乎!近來比屋興谘嗟,請帝先過民牧衙。

《帝京景物略》

詩中描述的是臘月二十五日迎玉帝來到人間的習俗。臘月二十三灶君上天向玉帝彙報了人間善惡情況,二十五日玉帝下臨人間視察核實,所以人們要迎接。詩中描述了玉帝踩著祥雲,駕著大氣,乘著金輿,下降人間。他來到人間不是為核查那些“尋常竊掠”的末技和“纖毫鬥秤”的小事,而是要把那些“盜權奸手掩日月”的大惡查出,以便懲處。

唐宋以後祭灶的供品已是相當豐富。宋代詩人範大成《祭灶詩》對當代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述,《祭灶詩》日: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出鬆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倒酒燒紙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複雲,乞取利市婦來兮。

古時,有些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女人為什麼不能祭灶?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人祭灶時,有“男女之嫌”。

臘月二十三日,俗稱“過小年”。從這一天開始,家家戶戶就進入了準備過大年的忙碌之中了。山西等地,一般在外遊散的家人都應趕回,所以亦稱“團年”。民國初年,北京大鼓唱詞把近代祭灶的習俗描寫得十分形象: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幹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過來忙祝讚,祝讚那灶王老爺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