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趣談灶節過小年(2 / 3)

傳說三關於張單的傳說。張單,字子郭,在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前集》中有記載。張單死後,完全變成了一個惡鬼,專門搜集庶民百姓家“違法犯紀”的隱私,整理成冊,然後向玉皇大帝彙報,這種專門靠打小報告升遷的卑鄙行徑,人們恨得要死,但也怕得要命,雖然討厭他但還得討好他。《敬灶全書》說,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被張單舉報後的人,大錯要減歲300天,小錯減100天。此種懲罰非常厲害。人們既惹不起他,又躲不起,隻好在上供時想點辦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其上策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時,要供上許多糖瓜,用糖瓜粘住了灶王爺的嘴,他就不能說人家的壞話。另外,人們還得在他的像旁貼這樣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這樣就可以保證灶王爺替一家人多說些甜言蜜語,得四季平安。

傳說四相傳,很早以前有個饞嘴皇帝,他想嚐盡天下所有的美食。為此,他命令各部大臣天天都給他進貢,而且每天不準重樣,結果他越吃越饞,越吃越懶,朝中大小事一概不理,就知道一個字——吃。他為了吃到更好更鮮的美食,便去巡遊天下,每到一處就去找好東西吃。這一天,他來到一個農家院,看見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手裏提著籃子,籃子裏裝著棗糕。皇帝要吃棗糕,姑娘就把籃子給了他。皇帝三下五除二就把棗糕吃完了,還要求姑娘給他當老婆,以後專門給他天天做棗糕。姑娘不允,他就要求姑娘立即給他做七七四十九個棗糕,如果不做,就立刻把姑娘帶走。姑娘答應了以後,就用她的金簪子在空中一畫,隻見49個熱騰騰的棗糕立刻出現在籃子裏。皇帝見這一計不成,就無理要求姑娘喂棗糕給他吃。姑娘當然不幹,皇帝火冒三丈,就要帶姑娘走。就在皇帝剛要伸手去拉姑娘時,姑娘一巴掌就把皇帝搦到鍋台邊的牆上去了。這時,姑娘對皇帝說:“再讓你饞嘴,今後我就讓你永遠站在這裏,整天看著人家吃飯才好!”原來姑娘是位仙女,所以才有如此大的神力。聽說從那以後,皇帝就再也動不了,站在鍋台後邊的牆上看著人家吃飯。最後玉皇大帝才封他為灶王爺。因為姑娘打皇帝這一天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所以人們就在這一天祭灶,習俗久沿就成了節。

當今祭灶的風俗已經消失了,灶神在人們頭腦中亦不存在,但是灶神的發展及其演變過程,卻深刻地體現了中華先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4.灶神上天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極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戶戶的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尊稱其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各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麵或東麵,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畫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得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兩邊貼一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的對聯。有的神像隻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畫男女二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的夫妻形象吧!

灶神自上一年的除夕開始,就一直守在家中保護和監察,那為什麼到臘月二十三還要回到天上?這就是說送灶的風俗與灶神的任務密切相關。因為灶神是玉帝派他到人間來的,目的是了解人間善行和惡行的情況,臘月二十三日他要回到天宮向玉帝彙報。玉帝聽了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福禍的命運交於灶王爺手中。《敬灶全書真君勸善文》中說:“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月中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記載了“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對於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事關重大,因為大錯要減歲300天,一般小錯也要減100天。因此對每家人來說,此番灶王爺上天彙報利害關係重大,人們為了讓灶王爺在玉帝麵前多說好話,別說壞話,就形成了民間祭灶和吃糖瓜的習俗。所謂祭灶,就是給灶王爺上天辭行,舉行告別宴會吧!所以也叫送灶或辭灶。

送灶,一般都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廚房擺好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粉製做的各種貢品,如糖瓜、粘糕等。然後將用紙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堆放在灶前,意思是說灶王爺上天坐騎的馬和馬的草料等都準備好了。灶糖,又稱糖瓜、關東糖膠、牙糖等,一般用大麥芽製成,是一種又甜又粘的糖,以封住灶王爺的嘴。灶糖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吃了又香又甜的灶糖,灶王爺必然會感謝宅主,因此就會多說好話,所謂“吃了人家的嘴軟”。另一種說法是灶糖由於很粘,它能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他在玉帝麵前講不出話來,隻能點頭稱“是”或“行”。有的地方,用酒糟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別講壞話。”有的地方用酒糟抹在灶門上使之醉酣,灶王爺如果到玉帝麵前還是醉漢,自然也說不出話來。當人們用糖塗了灶王爺嘴和用酒糟塗抹了灶門之後,便將灶王爺神像揭下,和紙馬與草料一起放入灶中燃燒,據說灶王爺就從煙筒裏爬出來,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裏堆上芝麻秸和鬆柏枝,再將供奉了一年的灶君從神龕請出,連同紙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裏被照得很亮,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堆叩頭,邊燒邊說:“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老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帝進好言。”

關於用糖封住灶王爺之口的祭品,《北京指南》中講得比較明確:二十三祭灶供糖餅、糖瓜、黍糕、胡桃等品,又備草料涼水,謂之以抹灶君之口。祭時必使爐火熾盛,以糖餅置爐口,亦有緣而塗之者。相傳,灶君朝天,日人家善惡於玉帝,以行賞罰,置糖爐口,則粘不複能語,故焚神紙時必日:“好話多說,不好話少說。”祭畢,以糖果與家人食,自是以後預備過年關。

在今天,我國大多數人家已不再祭灶,但是臘月二十三吃糖瓜的習俗在廣大農村仍很盛行。在此值得指出的是:神是人造的,神話世界的形象隻不過是現實生活的縮影。在舊社會裏,貪官汙吏橫行霸道,官大一級壓死人,一些庶民百姓或者下屬如不給其上級嘴上抹點油,腰裏塞點錢,或逢年過節送點禮,就會身遭大災。為了求得平安,人們賄賂官吏的辦法,不知是否是從祭灶那裏學來的,這無從考證。但科學飛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今天,用麥糖去封灶王爺的嘴的故事已成為笑料。

5.黃羊祭灶送灶君上天的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都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一詩: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又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而是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這是一種麥芽糖,大約相當東北的關東糖和秦晉一帶的麻糖),本意是請灶王爺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在詩中提到的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初,陰氏世奉管仲之祀,謂為‘相君’。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巨富。田有七萬餘頃,輿馬仆隸,比於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逐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這是臘日以黃羊祭灶的起源,陰子方臘日以黃羊祭灶後變成了巨富,這可能是曆史上的事實。其實變為巨富是否就是因為以黃羊祭灶所致的呢?很難作出肯定答案。陰子方變成巨富,可能有多種因素。盡管如此,是從他開始形成了以黃羊祭灶的習俗,這是可以肯定的。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對此曾引《後漢書》說:“南陽陰子方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見,再拜受神,時有黃羊,因以祀之。其孫識,執金吾,封原鹿侯;興衛尉,鯛陽侯。家凡二侯,牧守數十,其後子孫常以臘月祀灶以黃羊。”這裏進一步說明,因為陰子方以黃羊祀灶,其子孫因而封官發財。

南北朝時,南朝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說:“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陰氏世家其福,俗人競尚,以此故也。”這裏宗先生把黃羊“祭灶”說成“黃犬”祭灶,他以為“黃犬”就是“黃羊”。後晉崔豹《古今注》中有“狗一名黃羊”的記載。那麼究竟是“黃羊祭灶”還是“黃犬祭灶”,因為無法考證,故無法斷定。這場爭論就這樣馬馬虎虎過去了,而“黃羊祭灶”的習俗一直傳至清代。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二十三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從這裏可以看出,黃羊祭灶的時間從昔日的臘月改為臘月二十三日。又據清章乃煒《清官述聞》記載:“清代的時候,每年臘月祀灶神,需用黃羊二隻,谘呈內務府辦理應用。道光十一年,奉旨嗣後,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到祭灶神,著用張家口進到黃羊,毋庸派員赴南苑打撲。”清吳振械在《養吉齋叢錄》中也說:“黃羊祀灶古有其說。今十二月二十三日,乾清門侍衛至南苑獵取黃羊祀灶。”可見清代的宮廷,黃羊祭灶之風很盛。但在民間以黃羊祀灶者甚少。6。撣塵掃除傳說

中國人對於過年極其隆重,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夜,民間把這段時間叫作“迎春日”,俗稱“掃除日”,其意思是說要在過年前進行一次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東北叫“大喜(洗)日”。在春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清理環境,清洗各種用具,特別是飲食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室,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千幹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關於撣塵、掃除還有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古人認為每個人身上都附有三個屍神,不管你走到哪裏,在白天還是晚上,這三屍神就像影子一樣,始終跟隨著人們的行蹤,形影不離。這三個屍神都喜歡阿諛奉承,搬弄是非,人們都十分害怕,因為他們經常在玉帝麵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的一團漆黑,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肮髒的地獄。一次,玉帝忽聞三屍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聚眾生事,欲想謀反天庭。”玉帝大怒,降旨三屍從速察明人間謀反作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瀆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整理分類書於屋簷下,再讓蜘蛛作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大帝又命王靈官務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不向青紅皂白,一律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屍神見此密告即將得逞,於是馬不停蹄地乘隙飛下凡界闖入人間,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問好歹,挨門挨戶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房簷下做起記號,好讓惡鬼似的王靈官來個斬盡殺絕,以泄裝在心間這些年來的個人私憤。正當三屍神做著黃粱美夢時,他的惡毒計劃與鬼鬼祟祟的行蹤被灶王爺發現,大為震驚,於臘月二十三日人間祭灶之前,急急忙忙研究對策,最後和灶王奶奶找到一個最好的解決辦法,讓普天下每個人家務於臘月二十三日以後,至除夕之前,把房屋內外牆壁上下打掃幹淨,不得留有任何蜘蛛網記;否則,他將不再進住這戶人家。他強調指出:“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後果,都將與他無關。”大家都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從臘月二十四日始,進行大掃除,撣去蜘蛛網絲,除去牆上的汙跡,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裏裏外外收拾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時奉旨下界視察人間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淨,燈火輝煌,人們無比歡樂,根本找不到劣跡之記號,心中十分驚奇,急忙趕回天宮,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盛況稟告玉皇大帝。玉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押審三屍神,掌嘴三百,並永拘於天牢,不得再到人間作惡。這次人間的災難多虧灶君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間除難免災,賜福降祥,所以民間一年一度的大掃除總在送走灶王爺之後才開始;又因為臘月二十五日,玉帝要下界視察民間,故多在臘月二十四日進行。這就是民間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由來。

其實民間在過年前夕撣塵、掃除的習俗由來已久,“帚”字已見於甲骨文。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的銘記。而幾千年前人們用掃帚掃除垃圾的習俗在《禮記》中就有記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說明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知道汙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周書《秘奧造宅經》中有“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說法。有人認為,我國早在堯舜時代,就已有了“掃年”的習俗,它最早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宗教儀式。《呂覽注》稱:“歲除日,擊鼓驅疫鬼,謂之逐除,亦日木難。”後來漸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按照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有了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除出門。這一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此風到唐代尤為盛行。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須灑掃門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求新歲之安。”掃年之風,自古至今,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