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遊
臘月風和意已春,
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裏,
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
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更相饋,
更覺江村節物新。
歲時之事,先要從歲首說起;而歲首之事,則應從歲前說起。
大家都知道,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的祭祀日,俗稱“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才是過大年。那麼年到底從那一天算是開始?臘月初八與年的關係是什麼?昔日京津一帶有這樣一首民謠:孩子孩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屋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喜,您多禮,白饃肉菜饞饞您。
這就是說,臘八節就是春節的序幕了。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辦理年貨,俗稱“忙年”。農曆十二月古稱“臘月”,臘月正值數九隆冬,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個月。臘月一過,春天即會到來,所以臘月又是一個承前啟後、送舊迎新的月份。臘八節既可以看成是上一年的最後一個年節,也可以說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個節俗,是新舊年份的分水嶺,所以稱它為“忙年”,意指春節序幕的開始。
1.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初八,民間俗稱“臘八”,這一天叫“臘日”,是我國民間相沿成俗的“臘日節”。《漢語大詞典》上對“臘”字的解釋是:“古代稱祭神為‘蠟’,祭祖先為‘臘’。”秦漢以後統稱為“臘”。綜合文獻所述,歸納起來,先秦時代的“蠟”與“臘”主要有三點區別:
區別一祭祀對象不同。蠟祭的祭祀對象是與農業有關的農神,臘祭的祭祀對象則是與家庭有關的祖神。在古代我們的先民們對祖先的祭祀十分重視,人們常於大年豐收之後的年底,舉行盛大的祭典,大拜天地祖先,這種傳統崇敬祖先的倫理觀念,自然首先想到的是祭祀祖宗了。為什麼還要祭祀農神?因為在古代農業社會裏,一切風俗習慣都免不了與農業生產發生關係,先民們在祭祀列宗列祖的同時,聯想到農業豐收,並不是單靠體力就能完成的,還要依靠風調雨順,以及諸多農神的恩賜與幫助,所以也該祭祀一番。特別是為祈求來年避遭厄運,驅除不祥,再獲豐收,祭祀農神愈顯重要與必要。根據鄭玄的解釋,天子蠟祭的八神是指:“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啜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嗇即穡的初文,先嗇就是古代種莊稼的能手,死後成神,受人祭奠。司嗇是掌管莊稼的神,一般認為是指後稷。農就是指農神。郵表啜,鄭玄認為是“田唆所以督約百姓於井間之處”,即田官在田間督耕時住的廬舍。坊是堤壩。水庸是水渠。先嗇、司嗇、農都是入神,而貓、虎、蟲都是動物神,郵表啜、坊、水庸都是田間設施之神,它們都關係著農業之豐歉,故同時應受祭祀。臘祭的對象是先祖五祀。何謂五祀?鄭玄注:“臘謂以田獲所得禽祭也。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也。”中溜是天窗.行是指門內之地。《呂氏春秋?孟冬紀》高誘注:“行,門內地也,冬守在內,故祀之。”“行”為宮內行走之地,故稱“行宮”即“行”。
區別二祭祀的目的不同。蠟祭的目的主要在於報答諸神對農業的恩賜,為萬物送終。臘祭的目的主要在於家庭的團聚和享樂,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禮記?郊特牲》記載:“八蠟以記四方,四方年不順成,八蠟不通,以謹民財也。順成之方,其蠟乃通,以移(欣美)民也。”孔穎達疏:“八蠟以記四方者,言蠟祭八神,因以明記四方之國,記其有豐稔,有凶荒之異也。四方年不順成,八蠟不通者,謂四方之內年穀不得和順成熟,則當方八蠟之神不得與諸方通祭,所以然者,以謹慎民財,欲使不熟之方萬民謹慎物也。順成之方,其蠟祭乃通者,以蠟祭豐饒。皆醉飽酒食,使民歆美也。”這就是說蠟祭八神要根據農作物的豐歉決定祭祀的規格,歉收的地方八神沒有盡職盡責,祭祀就比較冷淡,甚至就幹脆不舉行祭祀;豐收的地方八神盡心盡力,祭祀就隆重熱烈。唐杜佑作《通典》,卷四十四《大譜》中雲,蠟祭“是報田之祭”,這就進一步充分說明蠟祭的目的就是報答農業諸神和慶祝豐收。
臘祭的目的是“臘先祖五祀謂之息民之祭”。五祀是“門、戶、中溜、灶、行”五神,祭灶君大家可以理解,因為灶君是一家之主,而其他四神似乎令人費解。因為在原始社會,人類巢居洞穴,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抵禦各種外界災害的能力非常弱小,對大自然的依賴無所不在。那時人類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還處於一種蒙昧狀態,人們慣於從自身利益出發,用類比類推的方法去理解所見所聞,把自己同自然界混同起來,這就產生了對自然界的人格化,於是就產生了原始的宗教。原始宗教的特點,就是萬物皆有靈,認為自然界裏的日、月、星、辰、風、雷、雨、霧、電、山、川、湖、水、草、木、魚、蟲、禽、獸等等,都是有靈氣的神仙,進而加以崇拜。後來社會進步了,人類脫離了居住的洞穴,學會了修造房屋,為了居住場所的安全,在萬物有靈傳統意識指導下,人類又創造了與居住環境相關的各種神靈,所謂五祀便應運而生。東漢經學家鄭玄注解說:“祭五祀者,春祭戶,夏祭灶,季夏祭中溜,秋祭門,冬祭行也。”《白虎通?五祀》中雲:“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溜。”其中並沒有行,而是增加了井。《事物紀原?禮祭,郊祀部》又進一步說:“商湯作五祀,戶、井、灶、中溜、行。至周而七,日門、戶、灶、行、司命、厲、中溜也。”
三種注釋大同小異,共涉及八種神靈。其中:門指房屋居所的出入口及其安全裝置;戶指宮室內部堂、屋、房之間的單扇門;灶與井同今義;行指路;司命指掌管居民生命的神靈;厲指危害居民生命的惡鬼類;中溜的含義較為複雜,早先人類居住在巢穴中,在其頂上開洞取明,猶如後來的天窗,雨水從洞口滴下,謂之溜,後來便稱房屋中央取明的地方為中溜。五祀中的中溜,後人解釋為宅神或者土神。八神中的門與戶,後來就成大家熟悉的門神了。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時代的門神還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帶有濃厚的先民泛神崇拜痕跡。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房屋的建設越來越講究,門的位置尤為突出顯赫,門戶的安全愈顯其重要,門神也就更加受到重視。原先抽象的門神(神荼和鬱壘),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時代要求具有強大力量的具體神靈擔當起門神的職責。在社會宣傳迷信,人類又普遍害怕鬼神的時代,神荼和鬱壘這兩位監察和統領萬鬼之神人,顯然屬於門神的最佳選擇了。
區別三祭祀的時間不同。兩祭雖同在一個月裏,但具體日期有先有後,蠟祭在先,臘祭在後。據文獻記載,漢代以前,臘、蠟兩祭雖在農曆十二月裏,但具體的日期都不固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如隋杜台卿《玉燭寶典》說:“漢以戊日為臘,魏以辰,晉以醜。”到了南北朝,就逐漸演變為固定的臘月初八這一天。這時臘祭的內容在文獻中記載的就比較清楚,就是祭祀先祖與神靈。這就是說,到了南北朝,蠟、臘兩祭就合二為一,統稱為臘祭,固定在十二月初八。這裏需要說明的是,蠟、臘兩祭合二為一並固定為初八是和當時的佛教泛傳分不開的。佛教在漢代傳人我國之後,逐漸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融,發展速度很快。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在尼連河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日子,每到這一天,各寺院都要舉行大型僧眾集會,誦經說法,進行紀念。由於當時佛教在我國的影響正處於上升時期,連皇帝也有出家當和尚的,所以,民間傳統的臘祭就自然而然地和佛教慶典融合起來。
其實,蠟、臘兩祭並非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從發展角度上看,它們具有互補互聯的關係。祭農業之神是為稻粱謀,祭祖先之神是為家族謀。前者旨在食的豐收,後者旨在種的繁衍,合起來正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序言》中所說的兩種生產。大量民俗資料表明,這兩種生產在古代民俗觀念中是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植物神也主宰人的興衰,祖先神也掌管著食的豐歉。臘祭可以說是蠟祭的延續,是蠟祭的尾聲,蠟、臘兩祭組合到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祭祀,它們合二為一是必然的曆史規律。
另外,蠟祭與臘祭在祭祀的形式與祭品方麵也有區別。臘祭講究用打獵所獲的動物作為祭品。《遼史?禮誌三》雲:“臘儀,臘十二辰日(即初八)。前期一日,詔司臘官選獵地,其日,皇帝皇後焚香拜日,畢,設圍,命獵官左右翼。”這就是昔日朝廷臘月打獵。蠟祭則沒有這麼講究,根據《禮記?郊特牲》記述,蠟祭時要頭戴皮弁,身穿素服,腰係葛帶,手持棒杖。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在臘祭時,如果獵取的野禽特別多,一時吃不完,怎麼辦?那時我們的祖先們就發明了臘肉的製作方法,即把野禽洗淨後撒上鹽,風幹起來,放著以後慢慢地吃,故稱“臘味”。現在,各地在冬天製作和食用臘味的風俗,依然有增無減。如各地都有各式各樣的臘味食品,如廣東有“臘八腸”,西安有“臘牛肉”、“臘羊肉”,山西有“臘八醋”、“臘八蒜”等,這些具有地方特色兼有臘祭風味的食品,是不是都是繼承了祖先臘祭的衣缽?我們不可武斷,也沒有去考證,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臘味食品與臘祭不無關係。2.臘日節與臘八節的關係 從概念上講,臘日節與臘八節是不一樣的,嚴格地說是有含義上的區別的。《中國風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對“臘八”有兩個義項。其一雲:“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即夏曆十二月初八日。”其二雲:“佛成道節”。說的是釋迦牟尼修行時,餓倒於地後被牧女救起吃米粥的故事。為了紀念此事,中國佛教徒於每年臘月初八熟製“臘八粥供佛”。有人認為臘八節是臘日節的延續、補充和發展。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古代是日文化》雲:“臘八起初是祭祀祖先……自從佛教傳人後,臘八才佛教化,也擴大了自身的影響。”顯然在南北朝時期,佛教的思想就已滲入到臘八節裏來,但臘日節的性質,並沒有因此而改變。當時臘日節的一些習俗,如祭祖、擊細腰鼓、逐疫等都是臘日的傳統節目。雖然早在梁朝時就將臘日節確定為初八日,但並不叫臘八節,直到唐代也是如此。自宋代始,佛教粉墨登場,在其大肆渲染之下,宋代人的心目中依然是臘日節就是臘日節,臘八節就是臘八節,疆界各自分明。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雲:“自冬至後,戊日數至第三戊便是臘日,謂之君王臘。臘日內可醃豬羊等肉或作臘肥、法魚之類。過夏皆無損壞。惠民局及士庶製臘藥,俱無蟲蛀之患。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刹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日臘八粥。”可見臘八在宋代已是佛教的節日,臘日是完全不同的。自明代以後,臘日節就逐漸衰落,而臘八節則乘虛入俗,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