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嬉笑漫語說忙年(2 / 3)

臘日節之所以自宋代以降日趨衰落,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

因素一祭祀的對象過於空泛,這是臘日節的先天不足。先秦時天子又臘祭八神,實際上是指“合聚萬物而索饗之”的祭祀。《隋書?禮儀誌二》載後同臘祭時雲:“祭神氏、伊耆氏、後稷氏、田唆、鱗、羽、裸、毛、介、水墉、坊、郵表啜、獸(獸即虎)、貓之神於五郊。五方上帝、地祗、五星、列宿、蒼龍、朱雀、白獸(虎)、玄武、五人帝、五官之神、嶽鎮海瀆、山川林澤、丘陵墳衍原隰,各分其方,合祭之。日月,五方皆祭之。”這麼多的各路神仙,可以說是無神不祭。麵對如此繁多的神,人們簡直是無從祭起,至於祭祖的內容也被春節祭祖逐漸代替,所以臘日節最後就變成了一個“六神無主”、沒有多少名堂的空虛節日,其衰落自然是難免的。

因素二灶王爺鬧獨立,自成體係。先秦時臘祭及五祀,灶居其一。那時在臘祭中灶君的地位並不高,是個不起眼的小神而已。自漢代以後,這位灶神的地位扶搖直上,成為皇帝親自祭祀的大神。如《史記?封禪書》雲:方士李少君以祠灶、穀道、卻老方求見漢武帝。武帝對他很尊崇。“少君言上日:‘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於是天子始親祠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時這些人,費盡心血,煞有介事地編造了這些“事實”,來鼓吹灶君的好處。《藝文類聚》卷八十引《東觀漢記》雲:“初陰氏奉管仲之祀於邑,謂之相君子。至子方,以累積恩德,為神所饗。臘日晨炊於灶,神見了再拜受慶。時有黃羊,因以祠之。自是富殖百萬,田至七萬頃,後世子孫常以臘日奉祠灶神以黃羊。”這便給灶君為火德和每年奉祀黃羊提供了理論根據。自宋以後,臘日祭灶的活動就將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舉行,於是從臘日中獨立出個灶神節來。灶君的獨立,無疑是給了臘日一個釜底抽薪的致命打擊。節日的變革,灶君的獨立,使人們逐步對臘日節失去了興趣。

因素三從《荊楚歲時記》中的記述可知,佛教可謂蓄勢已久,很早就想利用臘日節來擴大自身的影響,提高自身的價值。但在那時臘日節的根基還比較深厚,人們對佛教的認識尚處於初級階段,無隙可乘,未能得逞。時到宋代,灶君爺自立門戶,使臘日節的內涵更加空洞。此時,佛教趁機於臘八節在各大寺院大興俗佛會,施舍臘八粥,借以吸引更多的人們前去燒香拜佛。佛教的這一誘之以利的作法,是十分靈驗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當時農業還不發達的年代,特別是數九隆冬,大批饑餓災民能混一頓就算一頓。適逢寺院施舍臘八粥,於是庸庸小民自會趨之若鶩,聲勢自然就有了,這正是宣傳佛教思想同擴大自身影響的最好機會。久而久之,過臘八節也就加入了民間風俗的行列。由於臘日節同臘八節都在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於是有些地方就將臘日節同臘八節混在一起同步而過,甚至把臘日節也叫臘八節。

總之,由於臘日節原本就內容空洞,加上灶王爺的分庭抗禮和佛教臘八節的突起,瓜分了人們對臘日節的興趣,於是臘日節自然而然就走向衰落與消沉。

3.臘八粥的傳說

臘八節的主要內容是供獻天帝、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祭鬼消災等,後來又擴大到“赤豆打鬼”和吃“臘八粥”等活動和食俗。

傳說一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是一位皇宮王子。他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痛苦,曾遍遊名山大川,舍棄王族高貴生活,尋求人生真諦。十二月八日,他走到人煙稀少、十分荒涼的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因長途跋涉,又累又餓,昏倒在路旁。一位放牧的女子看見了,便把身邊帶的雜糧加上一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粥一口一口地喂給他吃。釋迦牟尼吃了粥之後,蘇醒過來,精神恢複,然後跳進尼連河沐浴淨身,之後就坐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後來釋迦牟尼就得道成佛。從此,佛教徒們便把十二月八日這一天作為佛祖成道的節日來紀念。自從佛教傳人中國之後,人們就把年終臘日同佛道紀念混為一體。每年的這一天,各佛院除了誦經拜佛之外,並仿效牧女的作法,取香穀及果實等煮粥以供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曆。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在《十二月八日發至西村》一詩中就寫到:“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傳說二相傳朱元璋小的時候,家中生活十分貧困,無奈,父母親就把他送到財主家去牧牛。財主對他非常刻薄,還常常因些小毛病打罵他。有一次他牽牛過獨木橋放牧,橋板太窄,水牛腳一滑,跌到橋下的溪水溝折斷了腿,財主惱怒之下,就把他關在一間灶屋裏,三天三夜不給他飯吃,不給他水喝。他實在餓慌了,就東找西尋,想尋點能吃的東西,填填肚子。可是,這個灶房裏,除了木屑、草秸和幾個缺角的瓦罐之外,什麼也沒有。最後他發現一個老鼠洞,朱元璋心想,如果能抓到一隻老鼠,也可以充充饑。於是就用手挖了下去,誰知一挖開老鼠洞,意外地發現了老鼠的“糧倉”裏麵有大米、小米、豆子、栗子、珍珠米、紅棗、花生米、瓜子等,可是每樣隻有一點點。正好牆角處有個破罐子,裏麵還有一點汙水,他搬了幾塊破磚頭,壘了個灶,把破罐子擱上,將找到的老鼠洞裏的雜糧一並倒進罐子裏煮粥做飯。不大一會兒,香噴噴的一罐子粥就熬成了,當時他肚子確實太餓了,所以覺得這頓粥的滋味比什麼都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大魚大肉不用說,就連山珍海味也吃膩了。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時候用老鼠糧煮的粥的味道來,就叫禦膳房用雜七雜八的豆子、棗、核桃仁等燒了一鍋粥。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所以就叫做“臘八粥”。當時在場的文武百官,看皇上吃這種粥,甚為奇稀,回到家裏也學著樣子來吃,後來傳到民間,老百姓也跟著吃,吃“臘八粥”就漸漸成了一種習俗,一直流傳於後世。

這個故事顯然是根據臘八粥的製法炮製編造出來的。很明顯,臘八粥這個名稱並不是明代才出現的,早在宋代以前就已廣泛流傳,何談朱元璋所創所倡?隻能說明到明代朱元璋時期此俗更為普遍而已。

傳說三漢王充在《論衡?訂鬼篇》中引《禮》說:“顓頊氏有三子,生而故妖死,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虐鬼;一居若水,是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區隅漚庫,善驚人小兒。”在《論衡?解除篇》中,王充則進一步把顓頊氏三子說成疫鬼,並著重指出逐疫除鬼的意義:“故歲終事畢,驅逐疫鬼,因以送陳迎新納吉也。”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隋宗瞻注:“共工氏有三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赤豆粥禳之。”赤是火的顏色,屬於陽性,故用來除陰迎陽。這就是說,春節將至,人們都要除舊迎新,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臘八粥製作時多以豆熬煮,特別是紅小豆、赤小豆是必備的。紅色米粥有去疫吉祥之意。

傳說四當年,嶽飛抗金於朱仙鎮,是日在鎮上紮下營寨,正值數九嚴冬。嶽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老百姓看在眼裏,痛在心上,於是眾多百姓相繼送粥,混合而成“千家飯”。嶽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嶽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這個傳說是很有意義的,可以說是人民對嶽飛愛國功績的讚頌,但並不能算是臘八粥的真正起源。

傳說五陳耀文《天中記》載:“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謂之臘八粥。”此俗最早僅流傳於佛教徒中,各地佛寺在臘八熬粥時,除了供佛和自己食用外,還將一部分粥施舍給寺外善男信女,所以稱臘八粥為“佛粥”、“福壽粥”、“福德粥”。因為雲遊四方的僧人從來不自行煮飯,而是手持缽盂上街挨家挨戶募化食物。臘八粥之所以要摻人各種五穀雜糧,並非是五味俱全,而是當年佛祖下山宣傳佛經時,東家贈米,西家送粟,有人給紅棗,有人獻花生。百姓通過向僧人饋捐食物來表達對佛祖普渡眾生的敬意。佛寺便於臘八這一天,向眾多百姓施粥,一方麵為救濟貧苦百姓,另一方麵也表示了回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