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嬉笑漫語說忙年(3 / 3)

以上講述的五種關於“臘八粥”的傳說未必可信,文獻記載也未必全對。但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民族文化的趣味性與可讀性。4.臘八粥趣談

臘八粥的“臘”字,在古代的不同時期、不同部族有著不同的稱謂。《禮傳》記載: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日“大蠟”、漢才改為“臘”。這就是說臘祭在夏代時叫“嘉平”,殷代時叫“清祀”,周代叫“大蠟”,到漢代以後才改為“臘”。《廣雅》中解釋,“嘉”是“善”的意思,“平”是“成”的意思,“嘉平”的意思是“以歲終萬物成就而報其功”,同“臘祭”的意思完全一致。“清祀”是指“清潔而祭祀也”,這可能是祭祀的場地或物品要清潔的意思。周稱“大蠟”,“蠟”同“臘”同義。

到了“臘八”這一天,人們都要吃一頓別具風味的臘八粥,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習俗。什麼是臘八粥?所謂臘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紅棗、蓮籽、花生、白果、桃子、胡蘿卜等熬成粥。最早的臘八粥隻是用紅小豆來熬,內含有“赤豆打鬼”的說法。發展到後來,內容就大不一樣了。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說:“用胡桃、鬆子、芋頭、柿、粟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臘八粥的用料各地各有不同,大致有各種米:如糯米、粳米、粘米、黃米、小米、玉米、高梁米;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大豆、豌豆、芸豆;各種幹果:如紅棗、花生、杏仁、核桃仁、百合、桂圓、蓮心、白果、桃仁等。再雜以蜜餞、果品和蔬菜等製作而成。清《燕京歲時記》中對北京地區的臘八粥作了如下的描述和記載:“臘八粥煮,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葡萄以作點染。”臘八粥以稠柔軟粘為宜,甜鹹均可食。

清代《清嘉錄》引用了李福的《臘八粥》一詩: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怯者蒙麵走,一路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此景望見之,令我心淒惻。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數。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吾佛好施舍,君子貴周急。願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去虛莫償,嗟歎複何益。安得布地金,憑杖大慈力。倦然對是的,趾望丞民粒。

這首詩詳盡地描述了臘八粥的起源和製作方法,同時還反映了舊時荒政歉收、百姓饑餓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內容極為深刻。

清代,朝廷於臘八這天,也有賜粥的風俗。清吳振械撰寫的《養吉齋叢書錄》記載:“臘八日,雍和宮煮粥供粥,以親見郡王或大臣領其事。”據文獻記載,雍和富有四口煮粥的大鍋,第一鍋粥是奉佛的,第二鍋粥是賜給太後和帝後家眷的,第三鍋粥是賜給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鍋粥是賜給喇嘛的。其鍋最大的直徑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數擔,為此,清道光皇帝曾作詩《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穀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嚐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從以上兩首詩中的情形,可以想見,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湧如潮。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在製作臘八粥時,因各地風俗習慣不同而製作方法也不盡相同,陝西人喜用八種蔬菜先做成“臊子”,然後澆到麵條上,叫“臘八麵”或“臘八飯”;潼關與運城一帶則在臊子麵上再澆辣椒油,叫油潑辣子“臘八麵”,這裏取“辣”與“臘”的諧音。在數九隆冬吃上一碗麵,具有驅寒健胃的功能。在吃臘八飯的形式上,以後各地逐漸變成民間一種慶賀五穀豐收的習俗。舊時,民間吃臘八飯是以示驅鬼邪、逐瘟疫、慶豐年、討吉利。有些地方,人們在吃臘八粥前,先得盛上幾碗粥擺在供桌上,敬神祀祖。禮畢以後,又將粥盛出裝在食盒或提盒中,分贈親友。以臘八粥贈送親朋好友時,一定要趕早,至遲不得過頭午12點。送完以後,全家老小再聚在一起吃,若有外出未歸者,還得將其一份留出。有的人還將臘八粥撒在車、碾、磨上和牛、羊、馬、豬圈門上,意思是豐收也有它們的功勞,表示誠意;有的人將臘八粥塗於果樹上,以期果樹茂盛,表示“大樹小樹吃臘八,來年多結大疙瘩”。時至今日,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等省市和東北、膠東以及江浙沿海一帶,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風俗。不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色香味美的“八寶粥”已代替了昔日的臘八粥,它實際上已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小吃。

《十誦律》中有僧人食用八粥之說:“酥粥、油粥、胡麻粥、乳粥、小豆粥、摩沙豆粥、麻子粥、薄粥”謂之八粥。《四分律》中說食粥有五大好處:“善除饑除渴、消宿食、大小便調適、除風患,食粥者有此五善事。”原來食用粥可以健其身體,延年益壽。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粥能“益氣、生津、養脾胃、治虛寒”。《隨息居飲食譜》雲:“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張來的《粥記》裏又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火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同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這就是說,我國勞動人民早有吃粥的良好習慣。有人以此推論,粥習是古人從佛教那裏學來的;反過來,也有人認為,臘八粥不過是僧人對古代食粥的一種發展罷了。不管怎麼說,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人們之所以普遍喜愛吃粥,是因為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就有粥可用來送老扶危的傳說。《禮記?月令》裏,仲秋之月雲:“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鄭玄注:“助老氣也,行猶賜也。”即秋天萬物衰老,故賜糜粥以助其老,以順應天時。人的死亡同草木的凋零是一樣的,故喪禮中食粥以送其終。從上所述,再一次證明了佛家施舍臘八粥之舉措,可以說是僧人飲食習慣與世俗即日飲食傳說的有機融合,雙方都能自然而然地接受這種活動,無須經曆心理上的一段適應過程,這又一次說明佛教對臘日節的利用。

5.詩頌臘八節 臘八節是我國民間古老傳統節日之一,曆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為之譜詩歌頌。

晉時河東聞喜人裴秀,由魏仕晉,不覺又到歲終臘日,他提筆揮毫寫出《大臘》詩一首: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穆穆我後,務茲蒸黎。宣力蓄畝,沾體暴肌。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自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延。與民優遊,享壽萬年。 詩中描述了古代臘祭時,祭祀百神,向百神報告“年豐物阜”的好年景,感謝百神保佑萬事成功。臘祭在郊甸進行,天子、大臣、百官、公饗等都要親臨祭壇,酒肉佳肴擺在筵席,天子同百官同飲,萬人同歡,共祭眾神。 北齊魏收《臘節》詩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北齊官吏魏收在《臘節》中指出,隨著季節的變化,時間的推移,寒凝大地,眼看就到了數九隆冬季節,人們於臘八節在桌上擺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謝百神的福佑,這是抒發久已宿居於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臘日》詩日: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淩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麵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唐朝大詩人杜甫的這首《臘日》,集中描述了當年臘日的季節變化特點。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溫暖離人還很遙遠。高興之餘,詩人準備辭朝還家,而後縱酒狂飲歡度良宵,但此時此刻,他又不能忘記是皇帝賜給他禦寒的“口脂麵藥”。因為這是皇帝對臣子的恩澤,怎麼能夠隨便走開?

宋陸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日: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宋代大詩人陸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時,將其所見所聞都融入詩內,即臘月將盡,春將來臨的氣象,以及臘日裏人們互送臘八粥的盛況。從詩裏可以看出,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裏草煙漠漠,野河邊牛跡重重。臘日裏人們互贈、食用著佛粥,即臘八粥,以紀念釋迦牟尼祖成道之日。

夏仁虎《臘八》詩曰: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清代詩人夏仁虎,在詩中描寫到,臘八一到,民間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粥吃,而朝廷乃當今佛,他也要到雍和宮煮粥奉佛並賜大臣、諸王、官妃等。第一鍋粥奉佛,第二鍋就是進獻給皇太後和帝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