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眾說紛紜話春節(1 / 3)

元旦

宋·戴複古

獻壽椒花泛綠醪,

迎祥朱戶貼仙桃。

彤庭玉殿爐煙起,

靄靄卿雲瑞日高。

古人雲:“入國而問俗”。風俗是一個迷人的世界!

我國曆史悠久,民族眾多,在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中,各民族都流傳著許多動人的神話、瑰麗的傳說、美妙的故事、風趣的逸聞,久而久之,有些相沿成俗,最後演變成節日。在由俗成節的演變過程中,每個節日都有一個甚至多個有關起源的故事,並且因節日風俗的盛行而使之廣為流傳。這些饒有趣味的風俗和故事,褒貶曆史事件和人物,傳播人生悲歡,反映人民喜怒哀樂,動情而感人,曆久而彌新。我們從眾多風俗中選摘了代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春節習俗慶典,加以戲說,以與讀者共享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節日歡樂。同時,徜徉在這絢麗多彩的風俗領域裏,采擷先祖的智慧節令花朵,奉獻給讀者,算是對節日的祝福吧!

1.春節的起源

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我們的先祖最初是出於什麼原因而推出春節這一節日的,學術界裏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臘祭(蠟祭)之說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春節起源於上古時期的臘祭或蠟祭。《中國民間信仰辭典》在春節這一詞條中指出:“關於春節的由來,或起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臘即歲終祭眾神之名,因而春節乃由一年農事後的報答神的恩賜而來。”另有段寶林在《中國古代的狂歡節——春節蠟祭時儺》一文中指出:“春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節日,已有四五千年的曆史,一般認為其源為上古的蠟祭。”

巫術之說王文娟在《中國的春節》一文中說:“從春節的一係列儀式活動來看,春節應該源於古代巫術儀式,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巫術的具體表現。所謂巫術儀式就是原始人相信,通過人本身的意誌和力量可以調整和控製自然事物的發展。春節期間的各種活動,例如:飲食、祭祀、裝飾、娛樂、遊藝以及春節期間的各種禁忌,包括語言、行為、飲食等禁忌,都是圍繞著避邪祈吉而展開的。人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和表演來驅趕或避開邪惡,獲得平安和幸福。隨著社會的發展,春節逐漸失去了其巫術的內涵而演變成一種慶祝活動。”

鬼節之說徐華龍在《春節源於鬼節考》一文中雲:“其(按:指春節)時間在寒冷的冬天即將過去,暖和的春天即將來臨之際。古時候人們由於科學知識的貧乏和生產力的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常為冬天的寒潮所侵擾,又為糧食的匱乏而提心吊膽,早春更是青黃不接、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老人和兒童首先因饑餓、寒冷及其他各種惡劣的氣候環境,而生病後相繼死去。看到這種情景,人們會恐懼,會以為是鬼神的作祟。”“一旦人們跨越了這樣具有神秘色彩、使人們戰栗的節氣,才會感到慶幸,歡呼雀躍,相互道賀,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俗而固定下來了”,“因此,我們可斷言,春節的歡慶是因勝鬼的緣故”。

以上三種論述,都有一定的論據,難以得出一個誰是誰非的結論。

既然春節是“年”的別稱,是作為時序循環一個周期的記載,春節是“年”的節日,它的出現就一定早於“年”的時間概念。在上古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在與自然界鬥爭中就必須掌握“年、月、日”循環運行的規律。《爾雅?釋天》中說:“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載。”這就是說我國早在夏商時就有了年的概念,此處唐虞是指堯。《尚書?堯典》中雲,堯命羲氏與和氏觀測天象,“敬受氏時”。後來羲氏與和氏在觀測與實踐中得出,年為“三百有六旬有六,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之說。雖然那時科學還不發達,觀測手段還不齊全,試驗條件還不具備,結果比較粗糙,但畢竟有了“年”這一時間概念,這是無可置疑的。由此不難推斷,春節是由“年”演變而來的。

2.年的由來

根據資料記載,我國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了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農業生產與季節變化密不可分,播種過早或太晚都會影響收成,甚至造成絕收,農業的歉收將直接危及人們的生存。所以,我們的先民們不得不想方設法確定季節變化規律,以指導農業生產,人們最早用來確定季節變化的標誌就是易於觀察的物候現象。“載”就是由物候而來的最初年的名稱,“載”用作年歲義當是“茲”的假借。《說文》中雲:“茲的本義為草木多益。”確切地說應指草木開始萌生。《素問?五藏生成篇》中說:“此五味之合也,五藏之氣也,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後人唐王冰注:“茲,滋也。言如草初生之青色也。”草木一興一枯,開始滋生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所以後來“茲”就引申為年。《孟子?滕文公下》雲:“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高誘注:“茲年也。”“茲”與“載”上古都精母之部字,古音相同,故“茲”也寫作“載”。

由此可知年是根據農業生產周期而逐漸確立為歲名的。年的本義《說文》中釋為“五穀成熟日年”。上古時期農業複播率很低,一般是一年隻播種一茬作物,因此穀物成熟一次就是一年。年又引申為歲,在殷墟卜辭中就有“年”用於年歲的例證。我們知道殷人使用的是陰陽合曆,他們所說的“年”是曆法的“年”,與一個回歸年的誤差不超過一天,早已擺脫了對植物征候的依賴,故推斷“年”的年歲的出現應該早在殷代之前。通過以上所說,可以看出在夏之前就已有了“年”的時間概念,有“年”自然就有過年的習俗,所以說年是一個極其古老的節日。

3.春節的傳說

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慎終追遠”。年除了上述考證之外,民間尚有許多饒有趣味的傳說。

傳說一年是一種怪獸的名字,它長得比駱駝大,跑起來比風快,叫起來如獅吼一樣,它青麵獠牙,猙獰可惡,每到臘月三十晚上就要出來竄村換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年三十晚上,年跑到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正在比賽甩鞭。聽到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年被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碰上一家門口曬著大紅衣裳與大紅被子,它不知其物,被嚇得掉頭逃竄。後來,它又跑到另一個村莊,賊頭賊腦地朝一戶人家一瞧,隻見門裏麵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隻好夾著尾巴溜掉。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預防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傳說二很久以前有個叫“萬年”的青年,家裏很窮,以打柴為生。但他十分聰慧,常常看到節令很亂,影響他的作息與出入,決心把節時摸透弄準。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樹下休息時,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到家裏,他設計了一個專門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當天氣出現陰霧時,就無法觀測,怎麼辦?後來,他到泉邊喝水,看見那崖上的泉水很有節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興趣,便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就這樣,他通過測日影、用漏水記時的方法,慢慢地發現每隔365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長的一天是夏至。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由於節令的失常影響農業生產,老百姓叫苦連天,為此他十分苦惱。一個叫阿衡的大臣,為了討好國君,奏稱設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決時節失常現象。祖乙聽後,認為很有道理,便帶領群臣祭天,結果都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便帶上日晷儀和五層漏壺去見祖乙,他給國君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大悅,感到萬年講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把萬年留下來,並在天壇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又派12個童子給萬年聽用。

過了一些時候,國君派阿衡去向萬年了解製曆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的石壁上刻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複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見此,知道萬年的曆法已告成功,心中忐忑不安,心想如讓萬年把時節定準,就會得到國君的重用,那時我將怎樣?……他咬了咬牙,橫下一條心,決心把萬年除掉。於是他陰謀策劃,重金收買了一個刺客暗殺萬年。當刺客攀上日月閣,正要搭箭射萬年時,正好被巡視衛士發現,當場緝拿。祖乙得知後,十分生氣,便從速處理了阿衡,並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申星已追上了蠶百星,星象複原,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始春,希望天子定個節吧!”

天子祖乙說:“春為節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由來。

寒來暑往,春去冬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終於確定了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獻給天子時,天子見他已是白發蒼蒼,壽高古稀了,深為感動,於是就把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今天,人們把春節稱為“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懸掛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功高德重的萬年。這裏講的這個萬年曆傳說,雖然證據不足,但卻為春節的來曆增添了神話般的美妙色彩。

4.元旦的興衰與變遷

古“元旦”是指農曆正月初一日,即今天的春節,不是指今天公曆的元旦。關於“元旦”,人們作過很多解釋:“從字麵看,元為首,旦為晨。元旦即是每歲第一天的早晨。”

“元旦”雖為農曆年的頭一天,但在上古時,“正月”在各朝各代的曆法時間並不一致。夏時的正月為一月,所以“元旦”即正月初一。商時的正月為十二月,所以“元旦”即為十二月初一。周時的正月為農曆十一月,所以“元旦”即為十一月初一。宋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雲:“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孟冬之月為正月。“正”本來當念成去聲,為什麼現在人們習慣將“正”念作“征’’’呢?這就要從秦始皇稱帝時說起。因為秦始皇姓贏名政,“政”與“正”兩音相同,為了避諱,秦始皇下令全國將“正月”的“正”(zheng)字讀作“征”(zheng),從此人們將“正月”讀成“征月”,一直沿傳至今。

“元旦”在古代有著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稱謂。如《尚書?舜典》中“正月上日,舜終於文祖”。意思是正月初一這一天,堯在祖廟舉行禪位典禮,舜代堯接受了天子之大命。這裏上日即元旦。元旦亦稱“元辰”、“元朝”、“朔日”、“端日”、“歲朝”、“三元”、“三朝”等。“辰”是指日月交會的地方,即農曆每月的朔日太陽所在的位置,時間恰好是初一,所以“元旦”也稱“元辰”。農曆的每月初一日,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中間時,地麵上此時看不見月光,這種現象稱“朔”,故“元旦”也稱“朔日”或“元朝”。“元旦”稱“端日”較易理解,“端”即“首”,初一為月首,所以稱“端日”。“朝”(zhao)在古漢語裏有“早晨”和“最初”的意思,“元旦”為“初一”,所以又稱“歲”。“元”是開始的意思,“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即歲之始、月之始、時之始的意思。《漢書?孔光傳》裏把“元旦”稱為“歲之朝”。“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時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