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眾說紛紜話春節(3 / 3)

按理說,除夕之夜該是全家圍爐而坐喝屠蘇酒的時候,可是此時此刻,他身陷牢獄,麵對死亡,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想些什麼?感受如何?全詩真實地記錄了當時他的思想活動與精神狀態。詩人夜不寐,孤燈獨坐,一遍一遍默默地挑著燈花,多少悲憤之情,多少難言之意,都盡包含在默默無語的“挑燈”動作裏。這種身陷牢獄仍心係天下安危的寬廣胸懷和麵對死亡無所畏懼、慷慨從容的精神狀態,永遠鼓勵著後人。

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元日》算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詠春傳世佳作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人把春的熱烈氣氛描寫得有聲有色,表達了自己改革時弊的強烈願望和政治抱負。  公元1192年除夕,南宋詩人薑夔(kul)從石湖好友範成大的別墅乘船而歸。途中梅花馨香撲鼻,遂有感而作《除夕自石湖歸苔溪》,頗為別致。細草穿紗雪未消,吳宮煙冷水迢迢。梅花行裏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在這新春即將來臨之際,積雪剛剛融化了一半,小草就從沙地裏露出了頭,可是吳國王宮的舊址一片寒煙荒草,隻有那河水向著遙遠的方向流淌。然而,竹叢裏開著的梅花卻未被人發現,讓那幽香一夜飄散,行船就在這幽香中穿過,經過了一石橋又一石橋。短短的一絕,詩人構思巧妙,精心選了細草、沙地、殘雪、吳官、煙水、梅花、竹叢、石橋8種景物。該詩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性格、情趣、修養對客觀環境的契合,極見其功底超群。  《暮春》是翁格一首與眾不同的頌春不朽詩篇。莫然春歸早,花餘幾點紅。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  在這首《暮春》裏,詩人一開始便發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聲音。“莫然春歸早”,誰都明白,大好春光是人人都喜愛的,但是經不住幾番風雨,幾番狼藉之後,匆匆春又歸去。這不能責怪東風無情,任意摧殘百花;也用不著古往今來多少詩人黯然神傷。當詩人看到“花餘幾點紅”時,他沒有頹唐沮喪,仍是那樣坦然樂觀,“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原來花開花落,隻是一時的自然現象,春去秋來,是宇宙的永恒規律。雖然今天已經無可奈何地花落去,但隻要花根不死,花基還在,到了來年,在東風的吹拂下,仍會萌發新芽,開出新花,重新展現出大好春光。浩浩東風歲歲有,春天自然也會年年來到人間。推而廣之,人生的境遇也同樣如此,用不著為一時的挫折、暫時的逆境而垂頭喪氣,怨天尤人,留得根基在,那怕風橫雨狂!今年遭了災,明年又逢春。須知傷感歎息無濟於事,不妨樂天知命,把希望寄托於未來。  古時春節,人們一般都要趕回去和家人團聚,但也有例外者。戴叔倫一首《除夜宿石頭驛》充分展現了詩人浮沉宦海,奔走旅途,除夕之夜寄宿驛館,思念親人之冷落心情。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詩句首唱出“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是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萬家團聚,自己卻孤零零地在驛館裏,長夜苦坐舉目無望,又有誰來問寒問暖。人無可親,眼下隻有寒燈一盞,搖曳作伴。“誰相問”借用自問口氣,更增加了淒苦不平之情。“寒燈”一詞點出了詩人思歸的孤寂心情。  一燈相對,自然會使人想起眼前的難堪處境。“一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中“一年將盡”與“萬裏未歸”構成對仗,把悠遠的時間與廣漠的空間並列對照,自有一種暗中俯仰、百感蒼茫的情思與意境,是該詩高超藝術概括力和深沉形象感染力的綜合表現。  這一晚上,多少往事湧上心頭,“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寫出了沉思追憶後又回到現實的自我嘲笑。  然而,前景又如何?“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一年伊始,萬象更新,可詩人的苦境仍舊未改,真是一年不如一年。這個結尾,給人們以沉重的壓抑和不盡的淒苦況味。使人感到過年不是人人都在興高采烈,苦命人過年更加難堪。  清朝乾隆年間,進士出身的蔣士銓所作的《歲暮到家》一詩,刻畫了歲末遊子歸家,以及母子相見時的驚喜情意。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麵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放歎風塵。  遊子在外,時時牽動著母親的心;遊子歸家,往往使母親倍生憐愛之情。這首詩是蔣氏母子團聚時驚喜中含有傷感的真實場景。詩中“無盡”是對母親愛心的高度概括與極度讚美,而“及辰”又道出了詩人如期歸家後的欣慰心情。“寒衣”和“家信”都凝結著母親的溫存與思念,是真摯母愛的見證物。這兩句詩展示了母親對兒子的感情寄托,同時也表現出兒子不忘母恩的心跡。  母子多日未見,詩人歸後,母親看見兒子“清瘦”,疼在心裏,急於知道兒子在外生涯的“苦辛”。至此,歲暮到家之情,母子“一呼”、“一問”就已摻進了一些悲情。在母親的追問下,詩人徘徊囁嚅,難以啟齒。他已是滿麵“清瘦”,如再言明“風塵”之苦,這豈不更傷了慈母之心!此處“愧”就是兒子於新年之際告慰母親的回答。  春節是人人都高興的日子,但對於愛國者,他們考慮的卻是社稷的安危、人民的生存。林則徐因為在虎門焚燒了英國的鴉片,結果被軟弱無能的道光皇帝下令流放到新疆伊犁,於是1842年除夕晚上,他疾書詩一首。流光代謝歲應除,天亦無心判莞枯。裂碎肝腸憐爆竹,借棲門戶笑桃符。新幡彩勝如爭奮,晚節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 雖然除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節日,可是此時此刻,林則徐被流放在異地他鄉,懷的是對祖國命運的深切憂慮,考慮的是自己如何刻苦發憤,以雪國恥,驅逐列強,不讓鴉片再來毒害中華民族。  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貢獻了畢生心血,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吟詠春節的不朽詩篇,其內涵與情調與古代文人墨客截然不同。  董必武同誌於1942年所作的《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詩中,以雄渾豪放的筆調,寫出“共慶新年”、“舉杯互敬”的歡慶情景,抒發了作者“精忠報國”的思想感情。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嚐勝利茶。隻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詩中表現出一個革命家雖然身在國民黨政權的戰時首都重慶,但是此時此刻他想得更多的是革命聖地延安。  抗日戰爭時期.多少有誌青年投奔到延安參加革命,錢來蘇同誌就是其中的一員。他來到延安後第一個春節寫出了《新年有感》一詩。遙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滿地瘡痍不忍看,三邊耕織有餘歡。勤勞無逸能興國,士易騰歡敵膽寒。  詩中不僅反映了國民黨統治區與蘇區軍民的鮮明對比,而且表現出作者高昂的誌趣和熱情。  在1961年,陳毅同誌於除夕之夜詩興大發,以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胸懷,揮毫抒情。忽報歲除但歡悲,滿堂鼓掌迎新年。躍進鬥爭更奮發,不畏長征有困難。  短短四句詩,洋溢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戰天鬥地的革命精神與戰勝困難的決心,充分體現出革命者的寬廣胸懷。  1959年,林伯渠同誌於2月7日在羊城觀賞花市時,有聲有色地把其盛況描繪了一番。  春節看花市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束立盆栽成隊列,草株木本鬥芬芳。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這首詩表現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廣胸懷以及對偉大祖國美好前景的無限展望。  7.春節文化的功能與內涵  逢年過節,是家家歡樂、人人高興的喜慶時刻。由於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包含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傳統文化的多種內容,所以當它以亮麗的姿態和獨有的風貌展現在人們麵前時,就形成了一座色彩紛呈的大花園。當我們徜徉在這個絢麗多彩的領域內,或是偶爾闖進這個迷宮的大門,就會發現,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根基和淵源。尤其是春節文化,更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發掘與開拓。  年俗本來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農俗。待到夏收事畢,秋收歸倉,冬釀芬芳,農事皆罷,人們利用數九隆冬好好消閑一番,借此去舊布新,總結經驗,交流信息,迎接春天。故此邀請親朋好友,與家人團聚,飲酒載歌,是一番慶豐收、行祭祀的人間美事。這一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喜慶節日,曆經幾千年的增刪、演變與長期的社會實踐,由雛形到成熟,日趨完善,最終形成了今日一整套世風俗禮和民族文化。有人說:“春節是福、是喜。”有人說:“春節是詩、是畫。”有人說:“春節是休閑、娛樂、喝酒聊天、訪親拜友。”有人說:“春節是祭祀祖先,繼往開來。”不同層次的人有著不同的說法。孩子們說:“過年就是穿新衣、放鞭炮、吃餃子、砸核桃,天天都好玩,還掙壓歲錢。”老人說:“過年就是大團圓,福壽雙全在眼前,兒女子孫膝下坐,盡享天倫生活好。”中年人說:“過年就是好,花銷受不了。”家庭主婦說:“過年實在太累,害得連覺都沒法睡。”一位山村單身教師說:“年年過年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  春節把祭祀拜祖、年節世俗、風土人情、慶祝活動巧妙地集為一體,融人了一種文化意境、文化象征、文化功能,包含了許多曆史文化信息和世俗內涵。正如張惠敏先生指出的那樣:“一是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是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誌,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人生定位,擔負社會責任。四是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感情之波,體味生活之樂。”願春節民俗這朵越開越豔的俏麗鮮花,給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帶來溫馨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