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麵所述又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語言詞藻上的講究與翻新,“元旦”出現五花八門的稱謂。到了清朝,“元旦”可謂是十分風行,有人作過統計,從清朝到1948年,是“元旦”獨占鼇頭的時代。《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一書中記載,清朝90%以上的地方均使用“元旦”一詞。這裏值得指出的是,“元旦”與“元日”有嚴格的區別:“元旦”作為傳統春節的名稱,不是僅僅專指正月初一的這一天,而包括初一以後的好幾天。因此,在一些地方它就跟“元日”有區別,“元日”應是新年的第一天。《天津府誌》(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華北卷)中雲:“元旦夜半子時,長幼皆起賀歲,食餃子,親友交拜,祭墓。元日陰晴卜歲豐歉,晴主豐,陰主歉。”《同官縣誌》(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西北卷)雲:“‘元日’至之霄,春磑(wei磨麵)不事,交易不行(近日有元旦開市者)。”由此可見“元旦”與“元日”其意不同。“元旦”作為節令的稱謂,曆經幾千年的嬗變,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要“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即公曆),所以便統計”。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各省,宣告“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為中華民國之“元旦”。於是舊曆的元旦被稱為“春節”,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時期,民國政府的統治力量還十分有限,加上傳統的春節年俗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想用一紙一電公告將其廢除乃是不可能的。正如《巧家縣誌稿》(民國三十一年鉛印本?西北卷)中雲:“民國以前遵用舊曆,沿習已久。及國體變更,改用陽曆,奉行者僅官府而已,民間仍重故習。”又如《薊縣誌》(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華北卷)中雲:“近來改用陽曆,各機關於1月1號照例舉行團拜。城鎮鄉村住戶,一般民眾,仍於舊曆元旦賀年,積習難返,此見一斑。”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切製度重新建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紀元是曆代政府首要關注的重大問題,為此1949年9月27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決議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接著又在1949年12月23日召開的政務院第十二次政務會議上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了新年(公曆元旦)、春節、勞動節、國慶紀念日等法定節假日及放假日期。從此春節一名才正式取代了流行了300年的元旦,沿用至今。
舊時元旦的廢除,春節名稱曆史性的嬗變,從側麵反映了節日發生發展的曆史過程,同時折射了社會政治統治的變化狀況。春節名稱在先秦時期使用比較零亂,到西漢時期使用較多,六朝時期稱謂繁多,唐宋以後就逐漸以一名為主。稱謂的嬗變,反映了春節由孕育到興盛到異彩紛呈,再到成熟定型的發展過程。六朝時期,春節出現那麼多的異稱,這固然與當時講究辭藻時尚有關,但也跟政治上的分裂局麵不無關係。唐宋元明時期,統一的政治局勢使春節名稱相對統一。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雖然規定春節之名,但由於政治力量薄弱,無法與強大的傳統勢力相抗衡,因而未能徹底通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治上的高度統一,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規定春節為舊年之名稱,便迅速流行開來。由此可見,名稱之嬗變跟社會政治狀況是密不可分的。
5.夏曆為什麼沒有閏年 在夏曆設置中,每兩三年就有一個閏月。如果把閏月放在正月或臘月裏,豈不是一年就可以過兩個春節或兩個除夕嗎?回答是,不行。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從曆法人手,這就牽涉到有關曆法的一些原則問題。
A.陽曆的來曆
陽曆即太陽曆,就是國際上通用的公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時48分46秒。平年隻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積至4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裏,這個年頭叫閏年,這個月就是閏月。
B.陰曆的來曆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定做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54天左右,沒有平年與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變化,這就是陰曆的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就又製定了一種新的曆法,就是所謂的“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俗稱農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夏曆也是以月亮圓缺的時間定為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它的特點是用加閏月和二十四節氣等計時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基本接近,借此以調整四季,夏曆每兩三年就有一個閏月。
C.夏曆中閏月的確定
至於夏曆一年中哪個月為閏月,以及閏月的計算,這裏牽涉到節氣問題。夏曆中的節氣設置,隻能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的概念,隨著人們依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植物生長狀況等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分為24等份,古時取名為“氣”,這樣每個月裏就有兩個節“氣”,每個月裏第一個“氣”日“節氣”,後一個“氣”日“中氣”,如表1中所示。這就是24節氣的來由。
實際上,農曆中的節氣是地球繞太陽運動狀態的具體反映,即把黃道分成24等份,每個等份應占黃徑15度。依據計算,兩個節氣或兩個中氣之間平均運行日數為365. 2422÷12:30. 4368日,然而在農曆中朔望月卻是29. 5306日,這兩者之間的差數為30. 4368 - 29. 5306日≈1日,因此“中氣”在農曆月份中的日期會逐月有將近一天的推遲。這樣繼續下去,必然有的月份“中氣”正好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那麼下一個月中就沒有“中氣”了。由於每個月都有自己的固定“中氣”,那麼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叫做“閏月”。當然,要經過複雜的計算具體地決定出閏月的安排,舉例說明:陽曆1998年6月21日是農曆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5月中氣);而陽曆7月23日是農曆六月初一,這天是大暑(六月中氣,從陽曆6月24日至7月22日的這個農曆的月份裏即農曆五月氣了以後的一個月),隻有一個節氣小暑,故這個月算是閏五月。講清了這個道理,就不覺得神秘了。朔望月:朔,在農曆每月初一,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人們在地麵上看不到任何月光,此月象叫“朔”。望,在農曆每月十五(有時是十六或十七),地球運行到月亮與太陽之間,這天太陽從西方落下的時候,月亮正好從東方升上來,人們可以在地麵上看到圓形的月亮,這種月象叫“望”。朔望月,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象所經曆的時間,一個朔月等於29. 5306日。
從上麵的公曆,可以看出,凡是沒有“中氣”的月份就該作為閏月。但是在我國曆史上,從黃帝時起至清朝末年這段時間裏,一共使用過102種曆法,對於閏月的安排也有處理不當之處。在西漢初年,曾把閏月安排在一年的末尾,這樣出現了閏正月,一年可過兩次年的局麵。從表2可知,閏四、五、六月特別多,閏九、十月特別少,尤其是沒有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這是為什麼?因為兩個“中氣”的時間間隔不都是一樣的,前麵提到的30. 4368日隻是個平均數,實際上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是個橢圓形,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軌道上離太陽最遠的一點叫做“遠日點”,最近的一點叫做“近日點”,地球在遠日點附近運動較慢,兩個中氣間的間隔就長,最長的達到31. 45日,因此不含中氣間的時間間隔短,最短的隻有29天稍多一點,因此不含中氣的機會較少,閏月出現的機會就較少。這樣,對在正月與臘月(也包括農曆十二月)不設置閏月,就不會感到奇怪了。事實上,經過1742年戴進賢最後一次修訂夏曆後,再沒有像西漢一年出現兩個春節的巧合了。從表2也不難看出,在短期幾十年內也不會出現閏臘月或正月的局麵。6.新春詩話
新年伊始,大地回春,萬物複蘇,萬象更新。度過了隆冬季節的人們,又開始了一年的生產和生活的新曆程。一年中,春天是一個最令人矚目的季節,春節又是我國民間一年之中第一個節日,各種各樣的慶祝禮儀很多。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於節日詩興大發,揮毫潑墨,賦詩言誌,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句。
唐代詩人孟浩然,由於得不到進仕的機會,徜徉於山水之,中,寫下了許多反映隱居生活的詩歌,《田家元旦》寫的是他在故鄉鹿門隱居中度過春節的複雜心境。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猶農。桑野就耕父,待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度此年豐。 南宋民族英雄、詩人文天祥,為了保住宋朝一角河山,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被困於敵人牢獄中,除夕之夜寫了不朽的《除夜》詩一首。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複屠蘇夢,挑燈夜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