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尋找城市的根,重建城市與鄉村、自然的聯結——讀“留城青年故事”的感想(3 / 3)

本期好幾篇文章都談到了“在城市裏尋找與鄉村、自然的連接點”的問題。這是我特別感興趣的。記得晏陽初先生曾經說過,“世居城市的市民,他們的祖先,什九都是鄉下人”,因此“不但代表中國國民的應該是農民。連中國的人種也是出於農村”(《農村建設要義》)。這至少說明,中國城市與農村之間是存在著天然的,甚至是血緣的聯係的。而這樣的聯係卻在“城市中心主義”的浪潮下,逐漸淡化;在一些人的設計裏,農村應該消亡,城市將一統天下,而這樣的城市又是要消滅農村的一切痕跡的。在這樣的發展路線下,“逃離農村,變成城市人”,就成為許多農村青年的夢想;但他們一旦真的進入城市,又發現自己實際難以完全融入城市,就陷入了身份的尷尬與內心的焦慮。

現在,“社區夥伴”的朋友卻有了另外的選擇:或者重返農村,或者在城市裏重建城鄉之間的聯結。他們進行了多方麵的實驗。本書選錄的幾篇文章即為我們提供了幾種方式:或以菜市場為城市與農村交流的空間,建立“農夫市集”,促成從事生產的農民與城市消費者的溝通(蘇之涵:《市場》);或以“食物放提”即“食物分享”的方式,嚐試“消費最小化的生活方式”,恢複“被拋棄的物品的本來價值”(陳靖:《平等,分享,行動》);或在城市邊緣、社區建立城市菜園,自給自足,守護“生活與大地”(王曉波:《活在彩雲之南》)。這些實踐經驗都強調一點,重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結,實際上是重建城市人與自然、土地的聯係,以及與自己內心的聯結。這或許是更為重要的。在我看來,這方麵是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的。隨著城市環保問題的日益突出,並成為城市發展的關鍵,如何在城市建設各個環節更多地嵌入自然的因素,使城市更加綠色化,更加注重生態發展,已經成為未來城市建設的新思路,是否能夠由此而建立城鄉交融的新格局:這至少是可以想象與期待的一個前景。

而且我們還應該有一種“在城鄉之間自由遊走”的生活方式。這也是我在《和誌願者談生活重建》裏提出的理想。在這個方麵,前述那些來自農村的城市新居民,也包括農民工,其實是自有優勢的。我曾經因此給“新農民工”寫過一封信,談到要把他們感覺到的“身份尷尬”變成一種“文化身份自信”:他們來自農村,有鄉村生活與文化的感受、經驗,體驗與記憶;又走出農村,接觸更廣大的城市文化與世界文化,這樣遊走於城鄉之間,是最容易形成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雙重認同的,是單有一個方麵(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的經曆與經驗的同齡人所不具有的。充分發揮這樣的優勢(而不是讓它們相互抵消),就使得來自農村的新城市居民和農民工,在重建城市與農村的聯結,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交融方麵,可以發揮特殊的重要作用: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正能量”。

最後,還要提醒一點:對我們所有的思考與實驗,在充分肯定其正麵意義,堅持與堅守的同時,也要留有餘地,要有更多的反思,保持自我質疑與批判的力量——這是麥芒先生在其《將理想根植在土壤裏》(收入《讓夢想紮根》)提出的,引起我強烈共鳴。麥芒先生強調,要把我們的理想根植在“真實的生活之中”。城市實際生活“並非諸多兩極中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混雜、交融,相互吸納、作用,“存在著無數模糊的界限”;因此,“不要一味去擁抱鄉村,拋棄城市;擁抱傳統,質疑現代;擁抱日常和文化的,而輕視政治的、經濟的發展和變革”。麥芒先生指出:我們“不應模仿現代性思維方式,去建立二元對立的世界。我們應該去掉意識形態的堅硬框架,倡導一種柔軟然而有力的對話與容納,讓我們的青年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建構自己的理想和對世界的展望”。這都抓住了要害,我也不需要再說什麼了。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