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尋找城市的根,重建城市與鄉村、自然的聯結——讀“留城青年故事”的感想(1 / 3)

感謝“社區夥伴”的朋友對我的信任,寄來了新一期《比鄰泥土香》裏“留城青年”專題的幾篇文章,以及他們編的《讓夢想紮根》《書寫社區》等書,並希望我寫幾句話。我也就欣然應命。我雖然已經七十四歲,很少有和青年接觸的機會,但始終關注著中國青年,特別是魯迅說的“醒著的青年”的動向,認定他們的選擇與行動是決定中國與世界的未來的。我很想對社區夥伴的朋友說:盡管我已無法成為你們中的成員、一個參與者,但我願意作為一個觀察者、學習者、評論者、曆史的記錄者,為你們搖旗呐喊。

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他們。而且我在認真地閱讀了寄來的材料以後,知道他們正在進行一場新的“生活革命”,尋找與創建“可持續生活”時,真的被感動了。這正是我所期待的:二〇〇八年我在梁漱溟鄉建中心的一次演講裏,就提出“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中國”,需要實現製度、文化、價值與生活的四大重建;我還對“理想的新生活”,提出了五個方麵的看法和建議(見《和誌願者談生活重建》,收入《重建家園》)。現在發現我的這些想法和青年朋友多有相合之處,而且他們已經將其變成了實踐,這實在令人欣慰。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行動勾起了我的許多曆史的回憶。首先想起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的“新村運動”,一群新青年,共同勞動,讀書,思考,討論,實踐,和本書中的“青年公社”很有點相似,都是在尋找主流之外的新的生活方式。其倡導者之一周作人說,“新村的理想,就是人的生活”,“物質的一麵的生活,完全以互助,互相依賴為本,但在精神一麵的生活,卻注重自由的發展”。(《新村的理想與實際》)我還想到了我們這一代,年輕時所向往的社會主義理想,就是要“消滅三大差別”,即“城市與農村的差別,工業和農業的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這和今天青年追求城鄉之間,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腦與手之間的和諧,也確有相通之處。這表明,每一代有誌向的青年,都在尋找與開拓更加符合人性的新生活的新的可能性,這樣的理想追求是前仆後繼,代代相傳的。我們今天的實驗,是自有傳統的,我們是前人的繼承者和新的開拓者。

我更想到,這樣的今天的實驗,更是通向未來的。最近,我在北京幾所大學做過一個《年輕的朋友,你們準備好了嗎?》的演講,其中就談到了,我們既要關注、投入現實的改造,同時又要拉開距離,作“長時段的考察與思考”。我向二三十歲的青年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未來四五十年的時間,也就是你們人生的主要階段,將麵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將麵對時代所提出的什麼樣的問題?為此,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你們準備好了嗎?”我提出,從現在到未來四五十年,乃至更長時間,人類將麵臨三大問題:“人和自然的關係,將成為人類第一大問題”;“那將是一個對現行的社會製度、發展模式、文明形態進行全麵反思,並進行新的綜合與超越的時代”;“將麵對科學技術超乎想象的發展所造成的難以預計的新的機遇與問題”。而在我看來,這三個方麵正是構成了我們這裏所討論的、年輕朋友們的“生活革命”的大背景:我們所探討的“可持續的新生活”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恢複人們內心與大自然的聯結”。而這一問題的提出,正是出於對已有、現行的發展主義、消費主義的發展模式的反思。我們的另尋出路,也必須充分利用新的科學技術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並考慮其所可能帶來的問題與挑戰。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天的實驗,正是為未來社會的發展和自己的一生發展“做準備”的,而且這樣的實驗是應該長期堅持的,是要經過長時段的努力,才能真正顯示其意義的。

以上都屬於總體的考察。下麵我們再作一點具體的討論。本期專題是“留城青年”,也就是要探討在高速城市化的當代社會,生活在城市裏的青年如何回應這樣的發展,尋找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創造另一類可能性。這本身就很有意思:以往人們(包括我自己在內)更多地關注鄉村文化的失落帶來的問題,城市生活的重建和創造卻少有集中的討論;但事實上,城市問題在發達地區是更具普遍性的。我注意到,本期發表的文章就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與台灣,其中也涉及日本、泰國等地的有關實驗,這都表明,今天的“生活革命”發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一個世界性的社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