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我們需要這樣的反思和試驗——區紀複《愈少愈自由——鹽寮樂修二十年》序(1 / 2)

我的青年誌願者朋友林爐生向我推薦區紀複先生的這本書,並希望我為該書的內地版寫序,我自是欣然同意。認真閱讀以後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今天的中國內地正急需這樣的反思和試驗。

區紀複先生堅持他的“鹽寮淨土”試驗已有二十五年之久。他如此概括試驗的宗旨和特點:“度的像是出世的生活,思念的卻是入世的關懷。”“鹽”即有“消毒、防腐、調味的特性”,就是“希望對社會的不理想情況盡一點責任”,“調整一些歪曲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這就使我產生了追問與討論的興趣:區紀複先生和他的朋友對當下社會和流行價值觀、人生觀有著怎樣的不滿與批判?於是就注意到區紀複先生對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判斷:“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了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富裕的階段,但仍然有貧富懸殊、不公平正義的現象。”更讓他們焦慮的,是工業化、城市化“過度發展而帶來的奢侈、浪費、破壞、汙染的不良後果”,由此引發的是對工業文明與城市文明即所謂“現代文明”的反思和反省。這樣的反思、反省,又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一是人與大自然關係的大破壞,二是物質、消費、功利的價值取向導致的人自身的異化,越來越遠離人的生命本性。其具體表現為三個極度緊張:人與自然關係的極度緊張,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極度緊張,以及人自身內心的極度緊張。於是,就產生了“和大自然靠近一點,和生命本身親密一點”的時代新要求。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教授李家同先生在《推薦序》裏說,這是區紀複先生在本書裏所要表達的“終極主張”,我以為抓住了要害,是一個非常準確的概括。

我在閱讀本書裏的這些討論時,不能不同時想到當下中國內地的現狀;我相信本書的內地讀者也會有這樣的聯想。這都是二〇一三年我們親身經曆、體驗的現實,從年初的霧霾所暴露的空氣汙染,到此刻我們正在苦熬的酷熱顯示的氣候反常,都時時刻刻地提醒我們:人類正在遭遇大自然的無情報複,不能不吞下二十世紀世界工業化對大自然無節製的開發所造成的惡果、苦果。而二〇一三年接連不斷發生的公共惡性事件,從年初的死豬事件、毒奶事件,到剛發生的產科醫生販賣初生嬰兒事件等,無一不在挑戰社會道德的底線,其暴露的人性的變態,人際關係的險惡,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力與容忍度,真正到了社會崩潰、人性崩潰的邊緣。這都會轉化為人內心的焦慮、煩躁,以至失控。這樣的心靈無名之火又會轉化為社會的戾氣,一旦蔓延,是隨時可能導致暴力行為,產生災難性後果的。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一方麵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都市已經進入類似台灣、香港的後工業化時代,開始了對過度工業化的反思;另一方麵,在中西部更廣大的地區,工業化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其價值觀、人生觀,依然占據主流地位。二〇一三年最流行的電影《小時代》就露骨地宣揚“金錢至上,物質至上,欲望至上”的價值觀,卻受到了“九〇後”青少年的熱捧。這都是我們必須麵對的現實,從觀念、價值與實踐兩方麵對之作出回應,就成了中國內地的當務之急。這是一個時不我待的重大的社會、教育課題。

本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需要下顯示了特殊的價值。在我看來,區紀複先生倡導的“簡樸,自然的生活”,至少是提供了克服上述時代弊端的一種可能性,一個全新的思路和途徑。最具啟發性的是,其內含的兩大觀念。一是“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區紀複先生反複強調,要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我們身邊的水、火、石頭與草木,它們都是“有靈有性,有感情,有喜好,有能力,會變化”,多姿多彩的,也就是說,水性、火性……都是和人性相通的。因此,“在大地自然中萬物就像一家人一樣”,人對自然要有“兄弟情懷”,要有“敬重”之心,要懂得“感恩,回報”;“順其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之外,還要會“讚美,欣賞自然”,這樣才能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融”,最後,達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二是“回歸與升華人的生命本性”。這包含了建立新的價值觀,尋求新的生活方式,重建人與人的新關係等幾個方麵,最終目的是要“得到各種良好的人性特質”。從區紀複先生的描述裏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複歸傳統,又具時代特色的既老且新的生命狀態:“不斂,不貪、不奢侈、不浪費、降欲、克製、節儉”,“惜福、惜物、惜緣”——這背後是一個和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欲望至上的流行價值觀完全不同的“愈少愈自由”的新價值觀和“擁有的少”、“需要的少”的“簡樸生活”和“簡樸精神”;“真誠、慈悲、和諧、共融、分享、互信、互助、結納、包容”——這是一種全新的人與人的關係;“喜悅、關懷、和善、謙遜、忍耐”,“不氣、不怒”,“用心、細心、耐心、恒心、信心、好心、愛心”——這都是人性的修煉所達到的更高的精神品質與境界。區紀複先生稱之為“新人類”。如單國璽主教在其《推薦序》裏所說,這是內蘊著“中西新舊合一的精神”的。區紀複先生又把這樣的“新人類”精神概括為“和好的精神”:“與自己和好”、“與他人和好”、“與大自然和好”、“與上天和好”。區紀複先生強調,這是一種“具現代特色的新的精神”:他顯然期待這樣的新人類、新精神、新生活能夠通向人類社會的新世紀,期待著綜合並超越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的人類新文明的誕生。本書提供的這一願景,或許是一種新烏托邦,但也正是這個混亂而令人絕望的時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