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紀複先生和他的朋友真正著力的,卻是彼岸的烏托邦理想(願景)照亮下的此岸努力。他的“鹽寮淨土”是建立在現實土壤上的。這是一個具體的可以操作的試驗,其最吸引人之處有四點:一是人人都可以參與,隻要願意就可以做到。二是它的當下的行動性。如區紀複先生所說,它既不陷入“意識形態的高調”,又非純粹“知識的論述”,不空發牢騷,也不高談闊論,而是實實在在地行動起來,把理想融入日常生活,從一件件具體的小事情做起,落實到“一切生活行為的細節上”。因此,在“鹽寮淨土”裏,前麵所說的所有的理念、願景,全變成極富想象力和創意的具體修行。如體現人與自然新關係的“水修行”、“立石修行”、“千禧迎日操”,體現新價值觀、新生活方式的“簡樸修行”、“物盡其用”、“道在垃圾”,體現人與人新關係的“信靠單行”等等,或許這些設計與實踐,是最能讓本書的讀者心馳神往的。其三,它完全是誌願的選擇,就能夠做到“心甘情願,無拘無束,因此也享受到了這種生活帶來的自由和樂趣”。其四,它所選擇的是一種“由內到外,由近至遠及由人到自然”的行為方式,這背後的理念,和我這些年一直在倡導的“從改變自己的存在開始”的“靜悄悄的存在變革”確有相通之處,或許這就是我對區紀複先生的“鹽寮淨土”試驗特別能產生共鳴的原因吧。
我一直堅信,這樣從自己做起的民間社會的存在變革,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因而就具有擴散效應。區紀複先生的“鹽寮淨土”精神由台灣推廣到香港、澳門,現在又傳入內地,這都是勢所必至。當我聽說爐生主持的燕山學堂和鹽寮淨土將在二〇一三年聯合發起“回歸內心的簡樸生活之旅”,特別感到欣慰。這不僅意味著區紀複先生種下的自然簡樸生活的種子在內地的散播,而且也是我一直關注的青年誌願者運動的一個豐富與發展。爐生告訴我,燕山學堂是我所熟悉的“農民之子”的一個分支,另一批朋友還在堅持流動兒童的教育。在我看來,這樣的兩種發展方向,或偏重於誌願者自我和群體自身的修行,或偏重於社會服務,是應當、也可以相互補充的。這也是區紀複先生所強調的:“每個人不會有相同的取舍標準,而可各自有他的重點看法,走出一條自己一條抉擇的途徑。”我對青年朋友的建議是:在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時,不妨作多方麵的嚐試。區紀複先生書的出版,也就別具意義:它將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六日至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