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話說蓬萊小麵(1 / 1)

“文登包子福山麵,寧海州裏喝腦飯。黃縣肉盒燙麵餃,蓬萊小麵滑爽鮮。”

蓬萊小麵係蓬萊傳統名吃,曆史悠久。它是在福山拉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地方名吃,因每碗的麵坯隻有一兩,而麵鹵特別多,鹵多麵少,為與福山拉麵區別,故稱“蓬萊小麵”。據傳民國時期蓬萊人於寶善在蓬萊縣城西街路北設址開店,聘衣福堂為廚。衣福堂祖籍棲霞,13歲學廚,自營過挑擔拉麵,與人合開過兼營小麵的飯店,製作福山拉麵的技術水平很高。一日,三名客商於天黑前趕到此店,想吃碗拉麵再繼續趕路,店主於寶善命速做麵條三碗,無奈麵條所剩無幾,鹵湯原料用盡,天又漆黑,上街買料也為時已晚。這下可難住了衣福堂,他左思右想,計上心來,將所剩麵條分成三碗,把做菜剩下的清蒸加吉魚拆肉,熟豬肉切丁,倒人雞湯,加配料、佐料調製好,端到客人麵前,三位客商品嚐後大為讚賞,稱道此麵為天下至味,遂邀衣福堂於桌前詳細詢問其製作方法,並賞銀錢若幹,從此衣福堂製做的蓬萊小麵聞名遐邇(俗稱“衣福堂小麵”)。他製做的小麵用料和做工極其考究,麵條為人工拉製(抻麵,當地俗稱“摔麵”),條細而韌,鹵為真鯛(俗稱加吉魚)熬湯兌製,加適量綠豆澱粉,配以醬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佐料。每碗一兩,具有獨特的海鮮風味,每晨僅售百碗,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鮮美遠近聞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麵”而引為憾事。建國後,蓬萊大小飯店早餐多有經營,中高檔賓館亦以之待客,每晨銷售量3萬餘碗,以蓬萊飯店和登州餐館製作質量最好。

蓬萊小麵之所以成為地方名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製作的麵坯采用福山拉麵的技法,麵條勁道甘香;二是鹵汁選用蓬萊沿海所產的加吉魚為主要原料,再配以雞湯和各種調料,滋味鮮美。蓬萊籍藝術大師臧雲遠先生在《中國烹飪》上撰寫的回憶文章,詳細介紹了蓬萊小麵:“蓬萊,還有最富地方風味的蓬萊小麵,這是北方常見的麵食,到處有售。除了拉麵拉的細而長,特點是綠豆瓷碗裏麵條隻有1/3,鹵子滿滿一碗,全是海味,鮮極了,還有清鹵,也有濃鹵,濃鹵就是加上綠豆粉,打上蛋花,象羹湯……小麵鹵裏,通常除了肉丁、海味,再加上海蠣子,就鮮上加鮮。”國民黨政權台灣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先生原籍山東蓬萊,據傳其病重期間,不思飲食,獨念家鄉的“蓬萊小麵”。周恩來總理聽說後,在北京請人做好,派專機繞道香港送到醫院,孫運璿先生收到後淚流滿麵和淚吞下了麵條,吃完後說:“感謝周公雅意,隻是不如老家蓬萊做的正宗。”一碗蓬萊小麵勾起了離鄉遊子的多少眷念之情!

煙台街上的第一名小吃—燜子

燜子是煙台街上的著名小吃之一。漫步街頭巷尾,常見小吃攤前,壯夫婦孺皆手持小叉,叉食燜子的景象。鍋中炒得焦黃的燜子,再調上點麻汁和蒜泥,那股子香氣,彌漫在空氣中,讓過路的行人聞香止步。尤其是小孩子們路過燜子攤前,更是拉不動腿,大人拖都拖不走。看著孩子們的讒相,大人無奈隻能掏錢給他買一盤。

相傳民國年間,黃縣有門氏兄弟,祖傳一身做粉條的好手藝,兩人結伴來到煙台,租了一處門麵,開張做起賣粉條的生意。他們做的粉條質量好,價格又便宜,深受當地人喜愛,銷路一直很好。一年夏天,兄弟倆剛剛製好粉坯,忽然下起雨來,他們倆急忙把粉坯搬回屋內晾幹,然而偏偏遇上連陰天,老天楞是三天沒睜眼。這下兄弟倆可犯了愁了,再晾下去,粉坯就要變酸。無奈,就把粉坯用水煮熟,再放到鍋裏炒炒當飯吃。可這炒粉坯什麼味道也沒有,兩人隻好再加點麻汁和蒜泥來調味。用來做粉條的粉坯太多了,兩人吃也吃不完,索性炒好送給附近的小販和鄰居們,沒想到大家吃了以後齊聲說好,後來有人問起這炒粉坯的製法,門氏兄弟老老實實做了回答。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這炒粉坯既好吃又省勁,賣粉條還不如賣炒粉坯算了。這兄弟倆聽得多了,也就信了大家的話,從此以後就改做炒粉坯賣。因為兄弟倆姓門,食客們為圖省事,就把它喊成“門子”。後來,寫書的人不明白這“門子”的來曆,以為是用鍋煎炒的,當然應該加個“火”字邊,傳到後來,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燜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