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社,土神;稷,穀神。後用為國家的代稱。
②丘:眾。
③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牲畜。
④粢盛:指祭品。粢,古代祭祀用的穀物。盛,祭祀之物放在器皿中叫盛。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趙岐曰: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聖人之一概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趙岐曰:頑,貪。懦,弱。鄙,狹也。百世,言其遠也。興起,誌意興起也。非聖人之行,何能感人若是!喻聞尚然,況於親見而薰炙之者乎!此章指言伯夷惠、柳下惠,變貪厲薄,千載聞之,猶有感激,謂之聖人,美其德也。
朱熹曰:興起,感動奮發也。親炙,親近而熏炙之也。
注釋
①柳下惠:人名。春秋魯大夫展獲,字季,又字禽。曾為士師官,食邑柳下,諡惠,故稱其為柳下惠。相傳他與女子共坐一夜,不曾淫亂。後用以借指有操行的男子。
②頑:貪。
③親炙:親身接受熏陶。
解讀
教育是雙方麵的事情。聖人固然堪為百世之師,然而另一方麵,也需要受到熏陶的人從善如流,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孟子相信,聽說了伯夷節操的人,即使是貪得無厭的也會變得清廉起來,這恐怕跟他自身的經曆有關。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就學著玩一些哭祭的遊戲。他的母親覺得這樣的環境不適合孩子的成長,於是搬家。他們住在市集旁邊,靠近屠夫,於是孟子學著玩做買賣、殺豬的遊戲。他的母親再次搬家。後來住在學校旁邊,孟子常常模仿揖讓,玩一些進退有禮的遊戲,在濃厚的文化氛圍裏受到了良好的環境熏陶。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足見孟子非常相信榜樣的力量。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趙岐曰:能行仁恩者,人也。人與仁合而言之,可以謂之有道也。此章指言仁恩須人,人能宏道也。
朱熹曰: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於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謂道者也。
程頤曰:《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
解讀
本章再次使用了拆字為訓的訓詁方法。把“仁”字拆開,一邊是“人”,一邊是“二”,也就是講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高準則就是“仁”。那麼如何能夠做到“仁”?看看聖人怎麼說。《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的答案很簡單,就是仁者愛人。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隻要愛自己,愛周圍的人,就可以算“仁”。
這是儒家核心價值觀,但卻遭到法家、道家的批評。老子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老子》第十八章)指責“仁”違反了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認為,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仁愛就是本性。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趙岐曰:此章指言孔子周流不遇,則之他國遠逝,惟魯斯戀,篤於父母國之義也。
注釋
①淅:淘米。
解讀
本章談到聖人對祖國的態度。那種深刻的濡慕與眷戀之情,躍然紙上。雖然聖人有情與聖人無情這個話題被討論了千年,終無定論,但我們寧願相信,聖人有情,而且一往情深。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離開故土求職、求學早已不足為奇。踏出國門時,懷著什麼樣的心情,無人深究。離鄉背井,為理想遠走天涯,可曾有片刻遲疑?甚至後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又當如何?
孟子曰:“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趙岐曰:君子,孔子也。《論語》曰:“君子之道三,我無能焉。”孔子乃尚謙,不敢當君子之道,故可謂孔子為君子也。孔子所以厄於陳、蔡之間者,其國君臣皆惡,上下無所交接,故厄也。此章指言君子固窮,窮不變道。上下無交,無賢援也。
朱熹曰:君子,孔子也。戹,與厄同,君臣皆惡,無所與交也。
注釋
①君子:這裏特指孔子。《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此事:楚國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陳、蔡兩國的大夫怕孔子揭露他們的罪惡,故而圍困孔子。
解讀
真正的金子,千年之後仍然發光。孔子身為聖人,尚且遭遇陳、蔡之厄,何況我們普通人。孟子把根本原因分析得很透徹。孔子麵臨窘境,是因為他沒有和兩國君臣搞好關係。在人事關係日趨複雜的今天,這一條顯得尤為重要。孔子是魯國人,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楚國使人聘孔子,整件事看上去和陳蔡兩國沒有關係,但是表麵沒有關係的關係,卻幾乎成為了孔子一生中最大的難關。值得深思。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
趙岐曰:貉,姓;稽,名。仕者也。為眾口所訕。理,賴也。謂孟子曰:稽大不賴人之口,如之何也。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
趙岐曰:審己之德,口無傷也。離於凡人而仕者,亦益多口。
《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文王也。”
趙岐曰:《詩·邶風·柏舟》之篇,曰“憂心悄悄”,憂在心也,“慍於群小”,怨小人聚而非議賢者也。孔子論此詩,孔子亦有武叔之口,故曰孔子之所苦也。《大雅·綿》之篇曰“肆不殄厥慍”,殄,絕;慍,怒也。“亦不殞厥問”,殞,失也。言文王不殄絕畎夷之慍怒,亦不能殞失文王之善聲問也。此章指言正己信心,不患眾口,眾口誼嘩,大聖所有,況於凡品之所能禦?故答貉稽曰無傷也。
尹曰:言人顧自處如何,盡其在我者而已。
朱熹曰:悄悄,憂貌。慍,怒也。本言衛之仁人見怒於群小。孟子以為孔子之事可以當之。肆,發語辭。隕,墜也。問,聲問也。本言太王事昆夷,雖不能殄絕其慍怒,亦不自墜其聲問之美。孟子以為文王之事可以當之。
注釋
①貉稽:人名。大不理於口:這裏指被人說壞話。理,順。
②憂心悄悄,慍於群小:本句見《詩經·邶風·柏舟》。
③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本句見《詩經·大雅·綿》。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趙岐曰:賢者治國,法度昭明。明於道德,是躬行之道可也。今之治國,法度昏昏,亂潰之政也,身不能治,而欲使人昭明,不可得也。此章指言以明招暗,暗者以開,以暗責明,暗者愈迷,賢者可遵,譏今之非也。
尹焞曰:《大學》之道,在自昭明德,而施於天下國家,其有不順者寡矣。
朱熹曰:昭昭,明也。昏昏,暗也。
解讀
本章講孟子的教育理論。孟子曾經退而授學,他的教育理論雖然都隻是片言隻語,但多為經驗之談。教師必須真正明白道理,才能教導別人明白。不能光有“好為人師”的衝動,還必須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素質。《孟子·滕文公上》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張、子遊都覺得有若很像孔子,所以準備用對待孔子的態度來對待他。但是有若畢竟隻是“似夫子”,很快大家就發現,他根本沒有與夫子地位相匹配的德行才學,於是隻能被拉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