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盡心下(一)(1 / 3)

《盡心下》是《孟子》全書的最後一篇。全篇按照朱熹《四書集注》共分為三十八章。在這三十八章裏,孟子陳述了“春秋無義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觀點,是孟子學說的最後一縷光芒,是孟子學說的最後闡發。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趙岐曰:梁,魏都也。以,用也。仁者用恩於所愛之臣民,王政不偏,普施德教,所不親愛者並蒙其恩澤也。用不仁之政加於所不親愛,則有災傷,所親愛之臣民,亦並被其害。惠王好戰殺人,故孟子曰不仁哉。

朱熹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所謂“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也。

公孫醜問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複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趙岐曰:孟子言惠王貪利鄰國之土地而戰,其民死亡於野,骨肉糜爛而不收兵,大敗而欲複戰,恐士卒少不能用勝,故複驅其所愛近臣及子弟而以殉之。殉,從也。所愛從其所不愛而往趨死亡,故曰及其所愛也。東敗於齊,長子死焉。此章指言發政施仁,一國被恩;好戰輕民,災及所親。著此魏王,以戒人君也。

朱熹曰:梁惠王以下,孟子答辭也。糜爛其民,使之戰鬥,糜爛其血肉也。複之,複戰也。子弟,謂太子申也。以土地之故及其民,以民之故及其子,皆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此承前篇之末三章之意,言仁人之恩,自內及外;不仁之禍,由疏逮親。

注釋

①糜爛:這裏指使人民作戰而死,骨肉糜爛。

②複:再來一次。這裏指再戰。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

朱熹曰:《春秋》每書諸侯戰伐之事,必加譏貶,以著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為合於義而許之者。但就中“彼善於此”者則有之,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

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趙岐曰:《春秋》所載戰伐之事,無應王義者也,彼此相覺有善惡耳。孔子舉毫毛之善,貶纖芥之惡,故皆錄之於《春秋》也。上伐下謂之征,諸侯敵國不得相征。五霸之世,諸侯相征,於三王之法,皆不得其正者也。此章指言春秋撥亂,時多爭戰,事實違禮,以文反正,征伐誅討,不自王命,故曰無義戰也。

朱熹曰:征,所以正人也。諸侯有罪,則天子討而正之,此《春秋》所以無義戰也。

注釋

①征:征討。伐:討伐。

②敵國:這裏指地位相等的國家。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程頤曰:載事之辭,容有重稱而過其實者,學者當識其義而已;苟執於辭,則時或有害於義,不如無《書》之愈也。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程頤曰:取其奉天伐暴之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

朱熹曰:《武成》,《周書》篇名,武王伐紂歸而記事之書也。策,竹簡也。取其二三策之言,其餘不可盡信也。

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趙岐曰:《書》,《尚書》。經有所美,言事或過,若《康誥》曰“冒聞於上帝”,《甫刑》曰“帝清問下民”,《梓材》曰“欲至於萬年”,又曰“子子孫孫,永保民”。人不能聞天,天不能問於民,萬年永保,皆不可得為書,豈可案文而皆信之哉。《武成》,逸《書》之篇名,言武王誅紂,戰鬥殺人,血流舂杵。孟子言武王以至仁伐至不仁,殷人簞食壺漿而迎其師,何乃至於血流漂杵乎?故吾取《武成》兩三簡策可用者耳,其過辭則不取之也。此章指言文之有美過實,聖人不改,錄其意也,非獨《書》雲,《詩》亦有言,“崧高極天,則百斯男”,是故取《武成》二三策而已。

朱熹曰:《武成》言武王伐紂,紂之“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孟子言此則其不可信者。然《書》本意,乃謂商人自相殺,非謂武王殺之也。孟子之設是言,懼後世之惑,且長不仁之心耳。

注釋

①《書》:這裏特指《尚書》。

②《武成》:這裏特指《尚書》中的一篇《武成》。可能涉及周武王伐紂故事。據《尚書正義》引鄭玄的觀點,《武成》一篇在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就已經亡佚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武成》是《偽古文尚書》中的一篇。策:古代用以記事的竹、木片,編在一起叫“策”。二三策,類似於今天講二三頁,但是古人一策的字數比今人一頁少得多。

③血之流杵:血流成河,使搗米用的長木槌都漂浮起來了。形容血流得多。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麵而征,北夷怨;東麵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

趙岐曰:此人欲勸諸侯以攻戰也,故謂之有罪。好仁無敵,四夷怨望遲,願見征,何為後我。已說於上篇矣。

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趙岐曰:革車,兵車也。虎賁,武士為小臣者也。《書》雲:“虎賁贅衣,趣馬小尹。”三百兩,三百乘也。武王令殷人曰:無驚畏,我來安止爾也。百姓歸周,若崩厥角,額角犀厥地。稽首拜命,亦以首至地也。欲令武王來征己之國,安用善戰陳者!此章指言民思明君,若旱望雨,以仁伐暴,誰不欣喜,是以殷民厥角,周師歌舞,焉用善戰,故雲罪也。

朱熹曰:民為暴君所虐,皆欲仁者來正己之國也。

注釋

①陳:即今“陣”字。行軍布陣之法。

②夷:一本作“狄”。

③革車:古代兵車的一種,重車。兩:同“輛”。虎賁:勇士之稱。

④厥角:頓首。古時禮節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厥”,同“蹶”。稽首:古時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種。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趙岐曰:梓匠輪輿之功,能以規矩與人。人之巧在心,拙者雖得規矩,亦不能成器也。蓋喻人不誌仁,呈誦典憲,不能以善。此章指言規矩之法,喻若典禮,人不誌仁,雖誦典憲,不能以善。善人修道,公輸守繩,政成器美,惟度是應,得其理也。

尹曰:規矩,法度可告者也。巧則在其人,雖大匠亦末如之何也已。蓋下學可以言傳,上達必由心悟,莊周所論斲輪之意蓋如此。

注釋

①梓:古代七種木工之一,泛指木工。匠:木匠。輪:古代專門造車輪的工匠。輿:古代專門造車廂的工匠。

解讀

本章涉及孟子的教育理論。學習是一項非常複雜的活動。機械地模仿,或者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都不可能學好。譬如菜譜,所列主料、輔料詳盡,步驟清楚,每一種食材、佐料的用量都精確到克,但沒有一位廚師是靠著菜譜學成的。借用別人的知識,不經過自己消化吸收,沒有心得,借得再久,終歸是別人的。心得不斷積累,就是所謂“技進於道”,任何技術到達了一定的層麵,就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了。《老子》第一章就講“道可道,非常道”。此外,學習還必須結合實踐。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宋代大詩人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有句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意思。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