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告子下(二)(1 / 3)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趙岐曰: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是也。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是也。

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趙岐曰:謂當孟子之時諸侯及大夫也。諸侯,臣,總謂之大夫。罪人之事,下別言之。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趙岐曰:巡狩、述職,皆以助人民。慶,賞也。養老尊賢,能者在位,賞之以地,益其地也。掊克不良之人在位,則責讓之。不朝而至三,則討之以六師,移之,就之也。討者,上討下也。伐者,敵國相征伐也。五霸強摟牽諸侯以伐諸侯,不以王命也,於三王之法,乃為之罪人也。

朱熹曰:慶,賞也,益其地以賞之也。掊克,聚斂也。讓,責也。移之者,誅其人而變置之也。討者,出命以討其罪,而使方伯連帥帥諸侯以伐之也。伐者奉天子之命,聲其罪而伐之也。摟,牽也。五霸牽諸侯以伐諸侯,不用天子之命也。自“入其疆”至“則有讓”,言巡狩之事;自“一不朝”至“六師移之”,言述職之事。

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

趙岐曰:齊桓公,五霸之盛者也,與諸侯會於葵丘,束縛其牲,但加載書,不複歃血。言畏桓公,不敢負也。不得專誅不孝。樹,立也。已立世子,不得擅易也。不得立愛妾為嫡妻也。尊賢養才,所以彰明有德之人。敬老愛小,恤矜孤寡,賓客羈旅勿忘忽也。仕為大臣,不得世官,賢臣乃得世祿也。官事無攝,無曠庶僚也。取士必得賢也,立賢無方也。無專殺大夫,不得以私怒行戮也。無敢違王法而以己意設防禁也,無遏止穀糴不通鄰國也,無以私恩擅有封賞而不告盟主也。言歸於好,無構怨也。桓公施此五命,而今諸侯皆犯之,故曰罪人也。

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趙岐曰:君有惡命,臣長大而宣之,其罪在不能拒逆君命,故曰小也。逢,迎也。君之惡心未發,臣以諂媚逢迎之,而導君為非,故曰罪大。今諸侯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罪人也。此章指言王道浸衰,轉為罪人,孟子傷之,是以博思古法,匡時君也。

林之奇曰:邵子有言:“治《春秋》者不先治王霸之功罪,則事無統理,而不得聖人之心。春秋之間,有功者未有大於五霸,有過者亦未有大於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孟子此章之義,其若此也與?然五霸得罪於三王,今之諸侯得罪於五霸,皆出於異世,故得以逃其罪。至於今之大夫,其得罪於今之諸侯,則同時矣;而諸侯非惟莫之罪也,乃反以為良臣而厚禮之。不以為罪而反以為功,何其謬哉!

注釋

①五霸:春秋時代的五位諸侯盟主,有二說,一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②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

③慶:賞賜。

④掊克:原意為五指扒土,有聚斂的意思。這裏指貪官。

⑤讓:責罰。

⑥摟:拉攏。

⑦葵丘:春秋時地名,故址在今河南蘭考、民權境內。齊桓公在此地與諸侯結盟,確立霸主的地位。

⑧載書:盟書。歃血:古代結盟的一種儀式,立盟誓時殺牲取血,以口微吸之,以示誠意。不歃血則表示齊桓公自信盟友不會違背盟約。

⑨樹子:已立的太子。

⑩無曲防:不得到處設立堤防,阻礙盟國之間的交往。

糴:買進糧食。遏糴:阻止災區來買糧食。

譯文

孟子說:“過去的五霸,是昔日三王的罪人。現在的諸侯,是五霸的罪人。而現在的士大夫,則是諸侯的罪人。天子到諸侯的地方去叫做巡守,諸侯去朝拜天子叫述職。春天視察春耕,補給那些青黃不接的人。秋天視察收獲情況,幫助那些收成不好的人。天子進入諸侯的領地,如果那裏土地得到開墾,農田管理良好,老年人得到奉養,賢能的人得到尊重,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諸侯就會得到賞賜,賞賜給他們土地。如果天子進入諸侯的領地,土地荒蕪,老人被遺棄,賢人沒有得到尊重,貪官占據高位,天子就會對諸侯施以責罰。諸侯一次不來朝見述職,天子就會貶低他們的爵位;兩次不來朝見述職,就削減他們的封地;三次不來朝見述職,就把軍隊開過去。因此說天子對諸侯動武是‘討’而不是‘伐’,諸侯對諸侯動武是‘伐’而不是‘討’。而五霸,則是拉攏一些諸侯國去征伐其他諸侯國,因此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春秋五霸,齊桓公最為強盛。葵丘會盟的時候,諸侯捆載著犧牲,把盟書放在上麵而沒有歃血。盟約第一條說,誅殺不孝的人,不要廢黜已經確立的太子,不要立妾為妻。第二條,要尊敬賢人,培育人才,表彰有德行的人。第三條,尊敬老人,關心兒童,不能慢待賓客。第四條,士人不能世襲官職,官府的職務不能兼任,選用人才一定要公平,不能擅自誅殺士大夫。第五條,不能到處築堤防,不能禁止別國的人到自己國家買糧食,不能私底下封賞臣子而不向(盟主)彙報。盟約最後說,凡是我們訂立盟約的人,結盟之後,都要重修舊好。現在的諸侯全都違背了這五條盟約,因此說,現在的諸侯是五霸的罪人。假如臣子一味地助長君主的惡行,這樣的過錯還算小;而臣子一味地逢迎君主的惡行,這樣的過錯就很大。現在的臣子都在迎合君主的惡行,因此說,現在的士大夫是現在諸侯的罪人。”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

朱熹曰:教民者,教之禮義,使知入事父兄,出事長上也。用也,使之戰也。

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趙岐曰:慎子,善用兵者。不教民以仁義而用之戰鬥,是使民有殃禍也。堯、舜之世,皆行仁義,故好戰殃民者,不能自容也。就使慎子能為魯一戰取齊南陽之地,且猶不可。山南曰陽,岱山之南,謂之南陽也。

朱熹曰:是時魯蓋欲使慎子伐齊,取南陽也。故孟子言就使慎子善戰有功如此,且猶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

趙岐曰:滑厘,慎子名也。不悅,故曰我所不知此言何謂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裏,不千裏,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裏;不百裏,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

朱熹曰:待諸侯,謂待其朝覲聘問之禮。宗廟典籍,祭祀會同之常製也。

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裏。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裏。

朱熹曰:二公有大勳勞於天下,而其封國不過百裏。儉,止而不過之意也。

今魯方百裏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

朱熹曰:魯地之大,皆並吞小國而得之。有王者作,則必在所損矣。

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

趙岐曰:孟子見慎子不悅,故曰:明告子,天子諸侯地製如是。諸侯當來朝聘,故言守宗廟、典籍,謂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周公太公,地尚不能滿百裏,儉而不足也,後世兼侵小國,今魯乃五百裏矣。有王者作,若文王、武王者,子以為魯在所損之中邪,在所益之中也?言其必見損也。但取彼與此為無傷害,仁者尚不肯為,況戰鬥殺人以求廣土地乎!

朱熹曰:徒,空也,言不殺人而取之也。

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誌於仁而已。”

趙岐曰:言君子事君之法,牽引其君以當正道者,仁也。誌仁而已,欲使慎子輔君以仁也。此章指言招攜懷遠,貴以德禮,既其用兵,廟勝為上,戰勝為下,明賤戰也。

朱熹曰:當道,謂事合於理;誌仁,謂心在於仁。

注釋

①慎子:名滑厘,當時善於用兵的人。

②教民:用仁義來教導人民。

③南陽:地名,在今泰山西南部。

④典籍:有關製度的檔案文件。

⑤儉:少。

⑥當道:正道。

譯文

魯國打算任命慎子為將軍。孟子說:“不用仁教導人民而讓他們打仗,這就是殘害人民。殘害人民的人,在堯、舜的時代是不能容忍的。即便是一次戰勝了齊國,奪取了南陽,這樣尚且不可以……”慎子非常生氣地說:“這就是我所不明白的。”孟子說:“我來明明白白地告訴你。天子的地方縱橫一千裏,不夠一千裏,就沒辦法來接待諸侯。諸侯的地方縱橫一百裏,不夠一百裏就沒辦法來供奉祖先的法度典籍。周公當時被封到魯國,應該能得到縱橫百裏的土地,並不是天子的土地而不夠,實際上他的土地卻少於百裏。薑太公被封到齊國,也應該能得到縱橫百裏的土地,並不是天子的土地不夠,實際上他得到的封地也不足百裏。現在魯國的土地五倍於縱橫百裏,你認為如果有聖王出現,魯國的土地會增加呢,還是會減少呢?(無需動武)就能取得別國的土地來增加自己的土地,仁者都不會這樣幹,何況依靠殺人來謀取土地呢?君子侍奉君主,務必要引導君主走上正道,立誌於仁罷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趙岐曰:辟土地,侵小國也。充府庫,重賦斂也。今之所謂良臣,於古之法為民賊。傷民,故謂之賊也。

君不鄉道,不誌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趙岐曰:為惡君聚斂以富之,為富桀也。謂若夏桀也。

‘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趙岐曰:連諸候以戰,求必勝也。

君不鄉道,不誌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趙岐曰:今之道非善道,今之世俗漸惡久矣,若不變更,雖得天下之政而治之,不能自安一朝之間居其位也。此章指言善為國者,必藏於民。賊民以往,其餘何觀。變俗移風,非樂不化,以亂齊民,不知其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