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扇子需要關愛(2 / 3)

“腸一日而九回”是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的一句話。後世用“九回腸”表示心中的愁悶、痛苦到了極點。

“九合一匡”說的是春秋時齊桓公多次會合諸侯,建立霸業的故事。《史記·主父偃列傳》:“昔者管仲相齊桓,霸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意思是過去管仲輔助齊桓公稱霸,有多次會合諸侯、安定天下的功勞。“九合”是多次會合(諸侯)的意思。

其他如:三思而行,狡兔三窟,三番兩次,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起三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霄雲外,九牛二虎之力,三天三夜說不完等等。

“三”和“九”有時是有虛有實的,或者可以說一開始是實指,具體數字,後來就虛指了,表數量多、次數多等等,如“三顧茅廬”。

14.如墮“五”裏霧中

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的解釋》一文中說:“現在許多人講民生主義,都是離題太遠,墮入五裏霧中,這也是國人不求甚解的過錯。”“五裏霧”是形容撲朔迷離的境界。這個“五”當然是虛數,不是實指。

“五”在一些情況下是個虛數,不能當作四加一來理解。也有些最開始或許是實指,但後來也逐漸虛化了,變成了虛義。如:

“三令五申”是指再三告誡。

“學富五車”是形容人讀書多,學問淵博。《醒世恒言》卷三十二:“兼之學富五車,才傾八鬥,同輩之中,推為才子。”

又如:

五分鍾熱度,五方雜處,五雷轟頂,五花八門,五穀豐登,五冬六夏,五彩繽紛,五行八作,五光十色,五零四散,不為五鬥米折腰,五花肉等等。

15.“七”表示多

“七”的虛義是表示多,這時的七不是實指。“七”是約指之數,表多的意思。特別是“七”和“八”,組合在一起,常表示多而雜亂,更不為確指。如:七老八十、七貧八富、七彎八拐、七瘡八孔、七嘴八舌等。

“七”表示多數是因為十位進製中,“九”是最大的個位數,這樣從“一”到“九”,“五”是中間的一個數,而“七”大於“五”,也就表示多數了。

16.一分錢掰成八瓣

“八”有時為虛數,具有數量多、程度深的意思,這時不能理解為七加一。

例如,“一分錢掰成八瓣”,是形容人非常節儉或吝嗇,不舍得隨便花錢。這裏的“八”就是虛義,不實指{L-End}

。表示虛義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八麵玲瓏、八麵威風、八方呼應、一顆汗珠摔成八瓣、八寶箱、八寶飯、八成、八輩子。

現代口語中還有不少說法,如:“沒那八宗事兒”、“這飯得吃到八更天去”、“八杆子打不著的親戚”等,“八”都是虛數,有“多”的意思。

除“八”外,其餘如“十八”、“八十”、“八百”、“八千”、“八萬”等也都可表示虛數,言其多。

“女大十八變”,意思是女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容貌和性情會發生很大變化。“十八變”是多變之意。凡事物之多變者,俗語常以十八言之。

俗語有“八十年不下雨,記他的好晴兒”。“八十年”謂時間極長。

唐代杜牧《江南春》詩:“千裏鶯啼綠映紅,水襯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四百八十寺”是極言佛寺之多,不是實際數字。

17.虛數說“十”

“十”有時是虛數,表示多,不可當實數來理解。

唐代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十年”謂時間長久。

《漢書·枚乘傳》:“夫十圍之術,始生如蘖。”“圍”的長度,說法不一。“十圍”是說非常粗壯。

“十年寒窗”是說閉門苦讀的時間長。古人說:“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成語“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是說人的言行總是處在眾人的監視之下,什麼壞事也掩飾不了。

“十”由多而表示極限、頂點。

“十分”指已達極度。

“十死”比喻極其危險。

“十成”表示達到頂點、極度。

“十全”表示完美無缺。

“十”表示多,“十千”、“十萬”表示數目極多。

陳毅將軍在《梅嶺三章》中寫道:“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旌旗十萬”是說將士極多。

18.“十二分滿意”

“他對這件事十二分的滿意”,我們經常聽到這類說法。“十二分”比“十分”多嗎?可以這樣說。“十二分”形容程度深,比用“十分”語氣更強。我們還常說,“十二分的醉意”、“十二分的不舒服”、“十二分的得意”、“長得十二分人才”等等。

“十二”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古已如此。南北朝齊王融《望城行》:“金城十二重,雲氣出表裏。”宋代張生《蝶戀花》詞:“樓上東風春不淺,十二闌幹,盡日珠簾卷。”

“十二”常常是虛數。以大家都熟悉的南北朝樂府《木蘭詩》為例:《木蘭詩》寫的是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木蘭的父親要被可汗征調去打仗,“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征兵的文書、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木蘭知道以後,女扮男裝,替父出征。她轉戰沙場十年,出生入死,終於凱旋而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名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歸來之後,木蘭受到可汗的接見,因為她戰功卓著,記了多次軍功,官爵也多次提升。但木蘭不受封爵,辭官回鄉。木蘭回到家,父母兄弟高興之極。她脫去戰袍,穿上舊日衣裳,恢複了女兒裝束。“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軍中的夥伴大為吃驚,他們一起征戰許多年,卻不知道木蘭是個姑娘。詩中三次出現“十二”,都是表示多數的虛數,不是準確的數字。

“十二”的十倍一百二十,也是虛數,不確指。清代鄭燮《漁家》詩:“賣得鮮魚百二錢,糴糧炊飯放歸船。”“百二”,一百二十錢,不是確數,猶言一筆錢而已。《水滸傳》第三回:“這市井鬧熱,人煙輳集,車馬馳,一百二十行經商買賣行貨都有。”“一百二十行”泛指各行各業。

“十二”再加上“萬”字,形容程度極深,語氣非常強。比如我們說:“情況十二萬分的緊急。”更甚於“十二”了。

19.虛數“三十六”

三十六多為虛數,極言其多而已;也有時不但表示“多”,更表示“全”,即表示所有、全部、一切的意思,不表示準確數字。

唐朝駱賓王《帝京篇》:“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樓。”“三十六”、“七十二”、“一百二”都是表示多。

我們用“三百六十行”表示各行各業。有一句俗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並且,不光說三百六十行,也說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一百二十行等。可見,三百六十行、三十六行及七十二行、一百二十行,都不是個準確的數字,而是表示所有的行業,可以說是一個“全”數。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中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皆就成數而言。俗為之一一指定分配者,罔也。”這話說得很對。

“三十六計”本為虛指,表示所有的計謀,極言計策之多,最初並無具體的名稱,但後人予以落實,湊成了三十六實數。

“三十六陂”詩文中常用來指湖泊多。王安石《題西太一壁》:“三十六陂流水,白頭想見江南。”

“三十六宮”言宮殿極多。宋代辛棄疾《酒泉子·無題》詞:“三十六宮花濺淚,春聲何處說興亡。”

國學大師劉師培先生在《古書疑義舉例補》中說:“古人於浩繁之數,有不能確指其目者,則所舉之數,或曰三十六,或曰七十二,如三十六天、三十六宮是也。三十六天之例,與九天同;三十六宮之例,與千門萬戶同。”他認為三十六“係虛擬之詞,不必確求其數也”。

“三十六”是個為人喜用的成數。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天界共三十六開,有三十六天帝,稱神仙居住的三十六處名山洞府為三十六洞天,稱北鬥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佛教稱人身有三十六種不淨之物;古人用“三十六雨”形容風調雨順,即每十日一雨,一年下雨三十六次;一些名山號稱三十六峰;甚至說鯉魚“脊中鱗一道,每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鱗介篇》),所以鯉魚的別名為“三十六鱗”。

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馬上作》一詩寫道:“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三百六十日”乃是成數,是說終年驅馳,並不是說另有五天要休息。

“三千六百釣”指呂尚釣於渭水之濱遇文王的事。呂尚(俗稱薑太公)七十歲釣於渭濱,八十遇見文王,其間共十年,故稱“三千六百釣”。李白《襄陽歌》有:“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頃三百杯。”

20.“大娘有些二十四”

漢語中有詞語是由數字構成的,但都跟數字沒有什麼關係,或者說,已經不指數目了。這些詞語中用得較多,生動而形象,表現力極強。

《金瓶梅》五十三回裏,西門慶問小玉:“怎麼悄悄的關上門,莫不是我昨夜去了,大娘有些二十四麼?”“二十四”是生氣。因為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也叫二十四氣,所以“二十四”是說“氣”,生氣。

《金瓶梅》裏還個詞“七八”,意思跟現代漢語裏說的“八成”、“大概”差不多。比如五十八回:“這咱晚,七八有二更,放了俺每去罷了。”

這類詞語,現代漢語也有不少:

“八九不離十”是說估計、猜測的相當準確,幾乎接近實際情況。

“二百五”是個不好聽的詞兒,是說人做事莽撞,愣頭愣腦,帶些個瘋氣、傻氣。“二百五”作為罵人話,在中國用得相當普遍。為什麼“二百五”用作譏笑語罵人呢?原來是這樣的:清末的時候,銀元取代了銀兩、元寶,銀元一般是五百個裝為一封,那麼二百五正好是半封。“半封”和“半瘋”諧音,“二百五”就成了半瘋兒了。

“一五一十”既不是說五,也不是指十。中國人數數時習慣以五為單位,五個五個地數下去,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所以“一五一下”就比喻說敘述問題從頭到尾清清楚楚,一點遺漏也沒有。

“千萬”是“務必”的意思,懇切叮嚀對方時常用。比如說:“這件事你千萬別忘了。”

“萬萬”不等於是億,不表示比“千萬”更多,而是“絕對,無論如何”的意思,像“我萬萬想不到他會幹出這事。”“你萬萬不可輕信別人。”

但“萬千”卻是表示多,跟“千萬”、“萬萬”都不同。“思緒萬千”是說想法、感慨很多,“氣象萬千”是說景色、事物多種多樣。

“萬一”是指可能性極小的意外變化或者表示可能性極小的假設。

“三七二十一”本是乘法口訣,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但“不管三七二十一”是說不管一切,什麼都不顧,隻強調“不管”二字,而與“三七二十一”無關。

“一推六二五”強調“推”,“六二五”也是無用的陪襯。說的是一推了之,能推就推,推出去就不管了。它是諧“一退六二五”音。“一退六二五”本是珠算口訣。

“小九九”除乘法口訣外,還用來比喻精於算計,會給自己打算:“他有自己的小九九。”而對於這種人,大家都不會太喜歡的,所以“小九九”用來說人,也就多少帶點貶義。

21.“一二”≠“一”+“二”

“一”和“二”我們都非常熟悉。但“一”、“二”要連在一起或配合起來,就會變幻出點花樣來了。它有時不是“一”和“二”,更不是“一”加上“二”。

“這事我略知一二。”這裏的“一二”是“一點兒”、“少許”的意思。

《左傳·襄公三年》:“寡君與一二兄弟相見,以謀不協。”這裏的“一二”是個概數,“一兩個”的意思。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一二”是“一一”、“逐一”的意思。

“一不做,二不休”是個成語。唐朝張光晟跟隨朱泚叛亂,朱泚兵敗無路可走,張光晟就殺朱投降了,但他並未因此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後也被殺了。他臨死時說:告訴後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是說,要麼就幹脆不要做,既然做了就要幹到底。

“說一不二”、“獨一無二”、“數一數二”,似乎和數詞“一”“二”還有些關聯,但更有一種強調的意思,強調果決、獨特、優異。

“一清二楚”、“一清二白”,強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言兩語”和“三言兩語”意思相同。

“一差二錯”、“一差二誤”表示的是意外或差錯。

“丁一卯二”形容確實可靠。

“一來二去”指互相交往、接觸後逐漸產生某種情況。比如:“一來二去,他們兩家就成了好朋友。”

“一身二任”是一人擔任兩種職務。

22.數字與成語

漢語中有為數眾多的成語,它們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和極強的表現力。帶數詞的成語中,有帶單項數詞的,也有兩數對舉並用的,而數詞則是從半、一、二、兩直到百、千、萬、億。

帶單項數詞如:半麵之交、半壁江山、一無是處、兩虎相鬥、三人成虎、四麵楚歌、五彩繽紛、六神無主、七竅生煙、八麵玲瓏、九霄雲外、十年寒窗、百尺竿頭、千裏迢迢、萬全之策。

兩數對舉並列的如:半信半疑、一心一意、一刀兩斷、一言九鼎、一呼百應、一本萬利、二三其德、三位一體、三姑六婆、四分五裂、四通八達、五花八門、五光十色、六通四辟、七嘴八舌、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無一失、百發百中、千篇一律、千方百計、萬無一失、萬紫千紅、億萬斯年。

帶數詞的成語數量非常之多,僅以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為例,“一”字打頭的成語就有421個,“三”打頭的有78個,“百”打頭的109個,“千”打頭的102個,可以說是為數繁多。加上非數詞打頭,而是用在成語中間或尾部的,如歪七扭八、朝三暮四、付之一炬、以一當十等等,則更多上加多。若再把標準放寬一點,加上格言、諺語等,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23.成語中的“三”與“五”

人們似乎對“五”很有點偏愛。隻就成語來說,“五”和三、四、六、七、八、十等幾個數字都有搭配連用。它們所表示的實義這裏不必多說,隻說虛義,大都有“多”的意思。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山五嶽、三皇五帝、三墳五典、三綱五常、三才五常、三田五髒、三辰五星、三正五行、三年五載、三江五湖、四分五裂、四通五達、五髒六腑、五顏六色、五角六張、五脊六獸、五侯七貴、五勞七傷、五花八門、五行八作、五光十色、五風十雨。

數字連用中,“三”和“五”並用更為人們青睞。除上麵列舉的成語之外,還有什麼“三表五餌”、“三俊五君”、“三贏五駑”、“三回五次”、“三老五更”、“三性五鼎”、“三陽五會”、“三朝五日”、“三葷五厭”、“三智五猜”、“三湯五割”等詞語或說法。甚至於小說也有《三俠五義》。《三俠五義》描寫了我國民間傳說的九位俠客義士,書中把丁兆惠兄弟倆並稱雙俠,這樣南俠、北俠、雙俠合為三俠。說三俠五義而不說四俠五義,則對數字“三”與“五”義的喜愛,可略見一斑。

也就是說,“三”“五”並舉已經成了固定的模式,不管是不是“三”“五”之數,都習慣於說“三”“五”。比如吳越之間實有四江,太湖則隻是一湖,但古書都說是三江五湖,這成了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