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由3000多年前的生活實用品發展到後來的工藝品,因為它的審美和市場價值,而使人動了收藏之心。
宋徽宗時,趙佶提倡繪畫藝術,成立畫院,探討畫藝,而禪宗思想與文人結緣,致使文人畫興起。彼時講究扇麵書畫藝術,藏扇、玩扇之風呈一時之盛,扇麵書畫佳作如雲,如果不是宮廷“藏之內府”,民間私藏作傳家之寶,它們早已湮沒無聞了。
到了明清,製扇工藝日趨精巧,出現不少製扇高手。高手製扇以得名家書畫為之增色,書畫大家也以作書畫於名扇而大快,二美兼具,藏扇、玩扇者無不趨之若鶩。
清代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中記載:河南盧氏縣英清友“有扇癖。不論冬夏,居則幾上、架上、榻上、座上無非扇也。有能畫者,必屬之畫扇,畫竟即題詩。且一題再題,多至十數題,無不疊韻,俱細書於扇頭”。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扇畫,有唐代紈扇《京城瑞雪圖》扇軸一幅,明代之扇麵417件,清代扇麵359件,成扇5件。1992年秋,上海市曾舉行一大型扇文化研討會,會上展出上海及江南地區公私藏扇千餘柄,蔚為大觀。1992年9月5日,大陸首批18位記者訪台,院方向記者們贈送了兩幅六開大小的印刷複製的扇麵畫,一幅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的《柳溪泛舟》;一幅是明代女畫家馬守真的《蘭竹》。
文學大師老舍,著作等身,筆耕之餘,熱衷於收藏書畫扇。尤其喜愛收藏戲曲界一代名伶的書畫扇,藏品中就有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四大名旦”,王瑤卿、汪桂芬、裘盛戎、薑妙香、俞振飛等京昆泰鬥所作之書畫扇。
梅蘭芳“扇子功”出神入化。舞台生涯幾十年,他也從扇子中受益不淺。
扇子收藏不易,觀賞也難。如能有公益設施,集藏扇品,而又能公開展示於大眾,當是公德之舉。英國格林尼治一古堡內,有一“扇子博物館”。館內展示有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精美扇子,頗具研究價值。展品中還有扇葉、扇子裝裱和製作的工藝說明,反映了各國扇子不同的風格和流派。
幾千年來,扇子給了人類無盡的體貼與關懷,同時,人類將扇子袖於懷中,藏子內室,也貢獻了自己博大的愛。扇,給人帶來清風爽氣,雅情高致,善行善果,……也必然帶來健康、健美、長壽,讓我們多多關愛扇子——中華文化中的扇文化。
第二十二章中華文化與數字文化第二十二章中華文化與數字文化
人們最早對事物的認識與“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可以說,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麵都離不開數字,中華民族是一個喜歡“數”的民族。
朱自清先生說:“我們現在還說,凡事都有定數,這就是前定的意思,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數,世界也有數,數是算好了的一筆賬;用現在的話說,便是機械的。數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見《經典常談》)
中國人喜歡數字。“心中有數”、“胸中有數”、“不計其數”、“濫竽充數”、“說話不算數”等,這一類的詞語就有不少,這些可以說明中國人對“數”的喜愛。是的,我們離不開數字,但是漢語中數字是不是就那麼簡單那麼明白,可就不能輕易下斷語了。小小的數字,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很值得我們研究琢磨。
數字的流行和對它的好惡,涉及風俗、習慣、心理、哲學、文學等各個方麵,包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帶有某種深刻的含義。可以說,每個習用的數字,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數字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多有數字參與而成的縮略詞,如“三綱五常”、“四時八節”、“三從四德”等。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如“五講四美三熱愛”之類。這類詞語是文化的一種檢索。
1.“三”何其多
孟子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說三不孝中,沒有兒子,斷了香火,是最大的不孝。
“三不孝”之外,還有諸如“三不宜”、“三不留”、“三不祥”、“三不欺”、“三不惑”等等。
“三多”是舊時流行的三句祝頌之辭,即“多福、多壽、多男子”。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
故宮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陰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合為“三春”;陰曆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合稱“三夏”;陰曆七月是孟秋,八月是仲秋,九月是季秋,合為“三秋”。
古代的“三八”指陰曆的初八、十八、二十八。
三生:也即“三世”,本佛教用語,指前生、今世、來生。如所謂“三生有幸”。
三軍:春秋時,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上、中、下三軍,楚設左、中、右三軍。後泛作軍隊的統稱。所謂“三軍可奪帥,不可奪氣也”。
三才:舊時看相的人說人的麵部有三才,即額角、準頭(鼻子)、地角(兩頰骨的下端)。
三友:《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涼、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還有白居易《白窗三友詩》以琴、酒、詩為三友。舊時也稱鬆、竹、梅為歲寒三友。
三思:《荀子·法行》:“君子少思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三思即指再三考慮,所謂“三思而後行”。
三省:《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吾日三省我身”後引申為多次反省自己。
2.比比皆“四”
人們以“四”來概括、描寫的事物也非常多,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四季:春、夏、秋、冬。
四方:東、西、南、北。
四孟:春、夏、秋、冬的第一個月,即農曆的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四君子:竹、蘭、梅、菊。
四義:良將所具有的四種品質。《淮南子·兵略訓》:“所謂四義者:便國不負兵、為主不顧身、見難不畏死、決疑不辟罪。”
四藝:琴、棋、書、畫。
四聲:平、上、去、入。
四體:古時稱古文、篆、隸、草四種字體,今之四體指真、草、隸、篆。
四診:望、聞、問、切。
四維:禮、義、廉、恥。
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四德:儒家指孝、悌、忠、信。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四庫”原是唐代宮廷的四個藏書處,後世以經、史、子、集為圖書分類,亦用作群書的總稱。
3.“五行”和“五”
古人似乎對“五”有偏愛,五是個完美的數字,也是個神秘的數字。
中國古代盛行五行學說。古代思想家稱金、木、水、火、土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原素,以此說明物質世界的起源和變化。《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國語·鄭語》:“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與五行相配,便有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宮商角徵羽,五穀稻粱麥菽稷,五味酸苦鹹辛甘,五畜馬牛羊犬豕,五官耳目口鼻身,五髒心肝肺脾腎,五臭羶焦香腥朽,五器規衡繩矩權,等等。
“五體投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禮節,指兩手、兩膝和頭同時著地,後比喻敬佩到極點;“五嶽”是五大名山的合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和中嶽嵩山;音韻學上按照發音部位的不同分成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五類,叫做“五音”;封建社會稱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關係為“五倫”;還有五內、五中、五情、五采、五更、五氣、五聲、五代、五福、五車、五金、五典、五蘊等等。
北京的中山公園原是明清時的社稷壇。社稷壇是封建皇帝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的地方,壇上鋪五色土,中為黃土,東為青土,南為紅土,西為白土,北為黑土。五色土取自全國各地,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也表示金、木、水、火、土為萬物之本。
4.漫話“七”
“七”是一種文體的名稱,你知道嗎?你若是有興趣,請翻翻《昭明文選》看看。這部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把先秦至六朝的詩文辭賦分為三十七類,其中一類就是“七”,也叫“七體”。
“七”是指作品中寫了七件事。作為文體的名稱,它實際上是賦的一種專門形式,創始人是西漢的枚乘,他的《七發》和曹植的《七啟》、張協的《七命》等名篇都包括在內。
農曆七月初七夜為“七夕”,相傳牛郎織女是夜在天河相會,民間有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祝願等活動。
中國對死者的祭奠按“七”來計算,每隔七天祭祀一次,七個七天,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也稱“七七”。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也有人稱鬼節,該日設祭超度亡故的親人。故此後世中國人不大喜歡“七”。
古時謂人有“七竅”,即耳、目、口、鼻七孔。人的心亦有“七竅”,所以“七竅玲瓏”形容聰明靈巧,“一竅不通”比喻一點也不懂,方言中“差竅”是罵人缺心眼。
中醫學上有“七方”“七傷”。“七聲”“七官”是中國古代音樂名詞。“開門七件事”指柴、米、油、鹽、醬、醋、茶。
5.形象的“八”
“八”由兩筆組成,一撇一捺,非常簡單。我國與八關聯的詞語典故很多,為八卦、八仙、八寶、八駿、八兔等等。最有意思的是,某物看起來與“八”字的形象相仿佛,就冠以了“八”字作修飾語。利用數字的字形組成詞語,除“八”外,別的數字很少見。
“八字眉”是漢唐宮女流行的眉式之一,形容眉倒豎如“八”字。唐代韋應物《送宮人入道》詩:“金丹擬駐千年貌,寶鏡休勻八字眉。”唐代薛逢《夜宴觀妓》詩:“愁傍翠娥深八字,笑回丹臉利雙刀。”
走路時,腳步形似八字稱“八字腳”。
6.帝王與“九”
古人認為,天為陽,地為陰;陽是奇數,九是陽數之極,即是單數中最大的數。古代多以九附會帝王。
天壇是祭天的,九重天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九表示天之至高至大,所以必須都是九。九,也泛指多數,如“九牛一毛”等等。
7.“十”為頂點
中國人喜歡十。這固然和中國人喜歡偶數有關,還因為“十”表示齊全、完滿、完美的意思,也表示達到頂點。
成語中,“一目十行”、“十行俱下”形容讀書敏捷;“五風十雨”是說風調雨順;“十步芳草”比喻處處都有人才;“十惡不赦”形容罪大惡極,不可饒恕。
我們說“十分人才”“十全十美”“十目十手”“十足真金”“十麵埋伏”都是齊全、完滿、完美的意思。“十分高興”是說高興達到頂點。
8.天之大數“十二”
“十二”在中國人的觀念裏,是個很特別、很重要的數字,時令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聖,音樂有十二律,雜劇著錄分類有十二科,人體有十二屬等。
為什麼“十二”這麼受重視呢?
古人把“十二”看作天之大數。《左傳·哀公七年》:“周之王也,製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意思是說:周朝統一天下,製定禮儀,上等的物品數字不超過十二,因為這是上天的大數。
以“十二”為“天之大數”,是什麼道理呢?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最早與“十二”結下了不解之緣。古天文學有“十二次”的概念,“十二次”即“十二星次”,又稱“十二宮”,是中國古時一種周天劃分法。
古人對“十二”非常青睞,“十二”到處可見。帝王百官冕服上繡繪有十二種圖案紋飾;六壬占術中有十二位神將;古代術數學家以十二配屬十二種動物,稱“十二生肖”;佛教有“十二因緣”;儒家推崇的哲人有十二位,清代以“十二哲”從祀孔廟。還有什麼“十二闌幹”、“十二神”、“十二銅人”、“十二金牌”、“十二分教”、“十二釵”、“十二獸”、“十二操”、“十二客”等等,非要湊成“十二”才罷。
9.風行一時的“七十二”
聞一多先生說七十二是個一度風行的神秘數字。
“七十二”的流行,始於春秋戰國,西漢時大盛,並長期為中國人所喜用。中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分二十四氣,共七十二候。道教謂人世間有神仙所居之地七十二處,號七十二福地。又稱北鬥叢星中有七十二個地煞星,《水滸傳》中並以此附會梁山泊頭領。
各行各業統稱為七十二行,《西遊記》裏寫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之能,這裏都是多的意思。
10.萬、億、兆和更大的數
古漢語中,已有一些大數的名稱,如萬、億、兆等等。
《詩經》中屢見大數。《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詩經·大雅·假樂》:“千祿千福,子孫千億。”《詩經·周頌·豐年》:“萬億及秭。”
漢語的“億”,本是數字,但在當代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即有時它跟在量詞“個”的後麵,比如說“一個億”,“十二個億”等,變得好像是一個名詞了。除了“億”,還沒發現其他數詞有這種情況。
11.遲到的數詞“零”
漢語數詞中,零的出現是最晚的。
“零”字在古代漢語中不是“0”,而是另有意義。其義之一是“落”。《詩經·豳風·東風》:“我來自東,零雨其蒙。”《諸葛亮集·前出師表》:“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其義之二是“凋,凋落,凋謝”。《楚辭·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晉代束廣微《補亡詩·由庚》:“木以秋寒,草以春抽。”
古代漢語中沒有表示空位的數詞,應該用的地方也都不用。如《國語·越語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億有三千”是十萬零三千(十成曰億),“億”和“三千”之間沒有表示空位的數詞。
“零”開始跟數字有關聯,見於古代文獻的,最早是宋代,包拯《孝肅包公奏議·擇官再舉範祥》:“勘會範祥新法,……二年計增錢五十一萬六千貫有零。”但這裏的“零”還是“0”,而是“零頭”的意思。元明以後,才開始用“零”來表示空位,如《明兵科鈔出題本戶題為囊餉告罄目前難支等事》:“通共三百零三萬餘兩矣。”這個“零”是空位。
12.數字的虛虛實實
漢語中有些數字如三、五、七、八、九、十、十二、三十六、百、千、萬等,常用來表示虛數,不可以實數理解,否則就會弄錯意思甚至鬧出笑話。例如陸遊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三萬裏”和“五千仞”都是虛數,一是形容黃河之長,一是極言大山之高,以表現山河的壯麗,而不是實際的長度、高度。
也有的數字,單獨使用並不表示虛數,但與其他數對舉並用時,意思就虛化了。例如“四”,“四”單用一般不表虛數,但和三、五、六、八幾個數合用時,就成了虛數。如說三道四、三妻四妾、四分五裂、四通八達等。
表示虛數時,常表示數量多或程度高,如上麵所舉陸詩之例;也有時不但表示多,更表示“全”,有全部、一切的意思,如“三十六行”即是所有的行業。
13.虛數“三”和“九”
“三”和“九”常用來表虛數,具體點說,主要表示數量多或程度高。“三”和“九”表虛數,一般是在易於計量的範圍內;“三”表示多,“九”則表非常之多。
中國自古以來就使用十進位製。在十為足數的係統中,“九”是個到頂的數字,超過“九”就要進位,所以在一至九中,相對於“一”來說,“三”就表示多,“九”就表示極多。
在成語和俗語中,“三”、“九”表示多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折肱,為良醫”,是說多次折斷胳膊,親身體驗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成為一個好醫生。比喻實踐多,經曆多,也就經驗豐富,知道怎麼辦。也說“九折臂而成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