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扇子需要關愛(3 / 3)

24.“不三不四”和“歪七扭八”

“三”和“四”、“七”和“八”在一起並列對舉所組成的成語、熟語等,多表示貶義。

先說“三”和“四”:不三不四、說三道四、丟三落四、低三下四、推三阻四、顛三倒四、歪三倒四、朝三暮四、亂三攪四、三番四複、三妻四妾、三瓦四舍、挑三揀四。

“不三不四”形容人不正派,不像樣子。“說三道四”是指說人閑話,亂加談論。“丟三落四”形容人馬馬虎虎或記性不好而好忘事。“低三下四”形容卑賤低人一等。“推三阻四”表示以各種理由推脫。“顛三倒四”是指說話、辦事沒有次序,沒有條理。“三番四複”形容反複而多變。《魯迅書信集·致阮善先》:“其實楊在上海,是早不能用真姓名發表文章的了。因為大抵知道他為人三番四複,不要看他的文章。”“三瓦四舍”,在宋元時指城市裏的妓院和各種娛樂場所,《蕩寇誌》七十三回:“他是清白人家女兒,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七”和“八”連用表示多而雜亂:七手八腳、七拚八湊、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顛八倒、七嘴八舌、七病八痛、七死八活、七拉八扯、七肥八瘦、七橫八豎、七高八低、七長八短、七姑八姨、七大八小、七起八落、七慌八亂、七支八搭、七彎八拐、七瘡八孔、七張八嘴、七折八扣、七擔八捱、七言八語、七斷八續、零七八碎、亂七八糟、七穿八爛、七思八想。

“七病八痛”指各種各樣的疾病。“七死八活”形容人遭受折磨,半死不活的樣子。“七高八低”形容高低不平。“七長八短”形容長短不一。“七張八嘴”是說議論紛紛。“七望八望”是說盲目希望。《紅樓夢》一百零一回:“不是我七望八望的呢,明兒要是我死了,剩下這小孽障,不知怎麼樣呢。”“七擔八捱”是說耽擱拖延。《金瓶梅》十四回:“七擔八捱,纏到這咱晚。”“七大八小”表示大大小小,大小不一。《西遊記》第四十七回:“七大八小,就叫出有三四十人來。”也指妻妾眾多。《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四回:“親家房中又沒有七大八小。”

少數“七”“八”連用組成的成語,不表多、雜而另有意思,這時的“七”和“八”多表實義。如“七步八叉”,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八叉手而賦成八韻,所以用來形容才思敏捷。“七青八黃”原指金子成色,引申為錢財之意。

25.數字表達的隱語

用數字來表達的隱語,其深層意思往往不在數字,而在數字以外的東西。如“十八子”,它跟“十八”沒有什麼必然的聯係,絕不是“十八個孩子”的意思,而是“李”姓。據載唐代李世民做皇帝前,民間就有十八子當王的說法,“十八子”即是暗指李世民。《三國演義》中的“千裏草,十日卜”,實際上是暗指“董卓”,跟“千裏”、“十日”並無關係。

像“十八子”、“千裏草,十日卜”中的數字,都是從漢字的字形拆析而來的。“李”可分為“十”、“八”、“子”“董卓”可拆為“千”、“裏”、“草”(廿)和“十”、“日”、“卜”。

在含有數字隱語裏,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用拆字的方法來造的。請看下麵的這些例子:

一大,清代江湖用來指“天”。

一木,清代戲劇界用來指“末”,是“末”字拆析而來。

二十八,舊時絲綢業,用來指“利”。“利”字的“禾”字旁拆析為“二十八”。

三隻手,指扒手。因“扒”字又寫作“掱”,可拆開稱為“三隻手”。

三酉兒,舊時酒店指“酒”,是從“酒”字拆析而來。

八叉,舊時雲南盜匪集團指“父親”,是從“父”字拆析來。

八木,舊時飲食業指“米”,從“米”字拆來。

十二,舊時建築業指“石欄杆”,因為“十一”指“土”,所以“十二”就用來指石頭了。

十具,舊時金銀業指“真貨”,是從“真”字拆析而來。

十八公,指“鬆樹”,“鬆”字可以拆為“十”、“八”、“公”。

26.奇妙的數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麼幾個看來簡簡單單的數字,在詩人的筆下,充滿了魅力,構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詩作,令人回味不已。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新校舍》中談起過西南聯大的學習生活。他寫道,曾聽幾位名教授講課,吳宓先生講中西詩之比較,我很有興趣地去聽。不料他講的第一首詩卻是:

一去二三裏,

煙村四五家,

樓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這首詩是北宋哲學家邵雍所作,短短的二十個字中,就有十個數字,寥寥幾筆,便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畫麵。由於這首詩樸質有趣,朗朗上口,不少家長都教自己剛開始學話的幼子背誦。吳先生以此詩開講,也正說明了數字在文學作品中的特殊魅力。

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著名的作家,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中國流傳很廣。相傳司馬相如做官之後,有遺棄文君之意,文察覺到這一點,就給他寫了一封信:

“一別之後,二地相思。隻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係念,萬般無奈反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這首詩寫得纏綿哀婉,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意中人又愛又怨,剪不斷理還亂的思戀。詩中反複用了一至萬十三個數字,又表現了作者的聰明巧思。據說相如讀後很受感動,與文君和好如初。

《牡丹亭》是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作品。《牡丹亭》第三十九出《如杭》有段詞:

“十年窗下,遇梅花凍九才開。夫貴妻榮,八字安排。敢你七香車穩情載,六宮宣有你朝拜,五花誥封你非分外。論四德,似你那三從結願諧。二指大泥金報喜,打一輪皂蓋飛來。”

這段唱詞中嵌入了十個數字,非常自然貼切,我們從中可以窺見湯顯祖駕馭語言的藝術。

27.以極少對極多

漢語數詞之中,“一”常用來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小數量,也可以說是數量最少。但在一些詞語中,“一”卻常和表示數量多的數詞如“三”“九”“十”“百”“千”“萬”配合使用,以極少對最多,起到了一種特別的對比、強調作用。

例如成語中有:一沐三握發、一隅三反、舉一反三、一言九鼎、一歲九遷、一目十行、一曝十寒、以一當十、一呼百應、一倡百和、一了百了、殺一儆百、一發千鈞、一刻千金、千人一麵、一本萬利、掛一漏萬、萬無一失、萬眾一心。

俗語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說:一帶當三衣、一代媒人三代醜、一日夫妻百日恩、一嬌百病生、一人修路,萬人安步、一籽下地,萬粒歸倉。

古代詩詞中更是屢屢可見,僅舉幾例為證: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陳玉蘭《寄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陽關萬裏道,不見一人歸。——瘐信《重別周尚書》。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裏雲。——杜甫《孤燕》。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曹鬆《己亥詩》。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萬戶千門成野草,隻緣一曲後庭花。——劉禹錫《台城》。

28.諧音記趣

李白有一首很有名的詩《贈汪倫》。詩中寫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此詩是李白遊安徽涇縣桃花潭後贈別之作。至今桃花潭一帶流傳著一個故事,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對此也有記載:李白去桃花潭是接受汪倫之邀。汪倫寫信給李白說:先生好遊,則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則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接信後欣然而至。見麵後,汪倫解釋說:十裏桃花是說十裏之外的桃花渡,萬家酒店是指潭西一個姓萬的人家開的酒店。李白大笑。

有一則謎語,謎麵是“427”,打一國家名。這裏的“427”不是數字,而是音符,“發來西”,諧音“法來西”。

還有這樣的歇後語:

一二三五六——沒四(沒事)。

一二三四五七九十——忘八(王八)。

這兩則歇後語,後者是不大好聽的,也可說是很難聽的罵人話了。忘八(王八)在漢語裏,一是烏龜或鱉的俗稱,二是指妻子有外遇的人。

還有一些,比如:

一丈二加八尺——兩丈(仰仗)。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一少十(缺衣少食)。

《劉三姐》裏有一段唱詞:“高山打鼓遠聞聲,三姐唱歌久聞名,二十七錢擺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九文”諧“久聞”。

經曆過“文革”的人,都知道林彪集團有一份“571”工程紀要。“571”即諧“武(裝)起義”。

29.“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是說被問的人什麼都不知道,全答不上來。“三不知”就是全不知。《紅樓夢》五十五回裏,鳳姐說寶釵是“拿定注意,不幹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但追根溯源,“三不知”最早可不是什麼都不知的意思。

鄧拓同誌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一文中,對“始、中、終”作了很詳細精辟的闡述:“什麼是‘始’昵?這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曆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什麼是‘中’呢?這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經過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的過程在內。什麼是‘終’呢?這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新過程的開始。”

“三不知”從最初的始、中、終三方麵都不知道,又逐漸產生了別的意思。

後來用“三不知”指對內情一無所知,有時是就裝糊塗而言。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裏頭,隻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

也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裏有“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

“三不知”還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清代無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寫道,小姐一見彩雲,就問她說:“我剛與若霞說得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你,你到那裏去了這半晌?”

以上所說的意思都是古時候的,而到了現在,就隻表示對情況一無所知,問題回答不上來了。

30.三皇五帝各是誰

“三皇”“五帝”是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

“三皇”是指哪三帝王?說法一直不一致。一般說來,稱伏羲、燧人、神農為三皇的說法較為普遍。

“五帝”指是誰?說法也不一致。如果依《史記·五帝本紀》的話,則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31.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的合稱。此書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錄,故又稱“四子書”。

“五經”是五種儒家經典,即《詩》、《書》、《易》、《禮》、《春秋》。“五經”亦稱為《五典》。漢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始有五經之稱,其後,五經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基本教材。

32.十裏五裏,長亭短亭

秦漢時,道路每隔十裏設長亭,五裏設短亭,供行人旅途休息,以後因以長亭稱旅途中的驛站;近城處的十裏長亭常為親朋好友的送別之處。

我們在詩文中看到的“長亭”,總與旅程、歸途或離別、送行有關。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十裏五裏,長亭短亭。”

宋蘇軾《送孔郎中赴陝郊》詩:“十裏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唐李白《菩薩蠻》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所以看到這十裏長亭的字樣,總能引起我們的思鄉情結和離別惆悵。

33.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集中了我國古代兵家的三十六種奇謀方略。成語“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是大家都熟悉的,原來意思是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跑為上策,後來多指處於困境無可奈何,隻好一走了事。

“三十六計”也說“三十六策”,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但這裏“三十六策”是所有計謀的意思,“三十六”是表示一切的全數,並非實指。

到了明清之際,後人取四字成語或熟語把三十六計之名一一加以落實,共分六套計策,每套六計。

34.百歲嬰兒與白壽老人

嬰兒就是嬰兒,豈能有百歲?這不是剛出娘胎就成了小老頭嗎?其實,這裏的“百歲”不是實實在在地過了一百個年頭,而是中國有些地區給小孩過百歲的一種風俗。這“百歲”實際上是指100天,這真可謂是度日如年。過百歲,是在嬰兒出生後的第100天,請親戚朋友聚一聚,大家在這一天一起樂一樂,以求孩子長命百歲。“百歲”隻是借了“百”這個吉。說得實在一點,這“百”就是指高壽。

“白壽”是多大年齡呢?這與“百”有關係。“百壽”即100歲,“百”字去掉“一橫”(即“一”)就是白字,即“百”去掉“一”,就是九十九,即100-1=99,“白壽”即“九十九大壽”。

“喜壽”,指77歲,因為“七十七”連在一起形似草寫的“喜”字。

“米壽”,指88歲,因為“米”字可以拆成“八、十、八”三部分。

“茶壽”,指108歲,因為“茶”字的草頭“廿”為“二十”,下部可以拆析為“八、十、八”,這樣,二十加八十八就得一百零八,即20+88=108.

在日本,也稱108歲為“茶壽”,88歲為“米壽”。他們還稱80歲為“傘壽”,來源於“傘”字可拆析為“人、八、十”。

35.中醫學的數字

一枕:中醫診病切脈時所用的脈枕。

二氣:中醫陰陽學說中的陰陽二氣。

三物:中藥來源主要是植物、礦物和動物。

四氣:中藥的藥性是寒、熱、溫、涼。

五味:中藥的味道是酸、苦、辛、甘、鹹。

五髒:指心、肝、脾、肺、腎。

六腑: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超越正常限度,即成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則稱為六淫。

七情:為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的情誌活動,如超越限度,則常能成為內傷病的致病因素。

八法:為中醫治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汗、吐、瀉、和、溫、清、消、補。

九痛:中醫將疼痛的感覺,分為脹痛、墜痛、刺痛、絞痛、灼痛、冷痛、跳痛、空痛和隱痛九種。

十問: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指大、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八問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婦女尤必問經期,天花麻疹問孩童。

古人對於“數”很重視。在養生保健方麵往往“術數”連用。《黃帝內經》說上古的人,能活到一百歲,原因之一是“法於陰陽,合於術數”。《抱樸子》則說“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了解中華文化中的數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可以增加知識,獲得興趣,對健康、健美、長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