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傳統中國畫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由於二者在材料、手法、表現手段方麵都有共同性,所以人們常說“書畫同源”。特別是在宋元文人畫出現以後,繪畫用筆講究從書法中來,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中說楊補之“學歐陽率更楷書,殆逼真,以其下筆勁利,故以之畫梅”。宋代文人在繪畫探索的過程中,也以書法的筆法入畫,倡導奔放飄逸,反對呆板拘謹;在用色上偏愛水墨排斥設色,就是因為水墨寫意與書法的行草意趣相通,更與文人們追求閑散、隱逸的心境是相通的。中國古代雕塑中也蘊含著書法的特征。中國古代雕塑的紋理即是線的組合,造型的裝飾性書法中的鳥蟲書、篆、隸都有一定的內在聯係。中國古代建築從布局到主體的梁柱結構,都遵循對稱、均衡、主從關係等法則,園林建築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樓、榭追求的空靈、飛動等都與書法的結體、章法和節奏、氣韻息息相通,而且它們大量利用書法作品來進行美化和修飾。大量的工藝美術和民間美術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和書法發生著關係。
書法既記載了中國曆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散發著中國獨特藝術的魅力。在每個時代,社會環境不同、人們的審美欣賞角度不同,隨著文化的進步和融通,書法也隨之而發生變化,形成自己的特點。時代變化,影響書法風格的變化,複以書家自身學識修養的不同,書法也就呈現出不同的麵貌。明代方孝孺說:“晉宋間人以風度相尚,故其書如雅人勝土,瀟灑蘊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態,自覺有出塵意。陵遲至於中唐,法度森然大備,而努張挺勃氣亦已露矣。唐初諸賢去古未遠,故猶有晉宋餘風。古人所為,常使意勝於法,而後世常法勝於意。意難識而法易知。顏柳之書,餘一見即知其美,今始知其用意之妙,正猶有道君子,泊然內運,非久與之居,不足知其所蘊也。”“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是人們對曆代書法精辟的總結。
晉人尚韻——晉代書法流美妍媚,風流瀟灑,反映了士大夫階級的閑情雅致和崇高自由的藝術趣味。
唐人尚法——唐代正是建立書法規範的時代,故唐人書法法度嚴謹,中規中矩,氣魄雄偉,表現出封建鼎盛時期國力富強的氣派和勇於開拓的精神。
宋人尚意——宋代書法縱橫跌宕、沉著痛快的書風,正是在“國家多難而文運不衰”的局麵下,文人墨客不滿現實的個性書法,不以法度為桎梏,而以書品泄意緒,書法隻是表達心中塊壘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元明尚法——元、明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停滯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書法上則是尚摹古,缺乏創新,隻能在字的外表形態上變來變去。
(六)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總結出的一種學習書法的規律技巧。古人對永字八法是這樣描繪的:
側法——即點(如鳥之翻然側下)。
勒法——即橫(如勒馬之用韁)。
弩法——即豎(弩,用力也)。
趯法——即鉤(趯同躍,跳的樣子)。
策法——即挑(如策馬之用鞭)。
掠法——即撇(如篦之掠發)。
啄法——即短撇(如鳥之啄物)。
磔法——即捺(裂牲謂之磔,筆鋒開張也)。
“永字八法”又稱“學字八法”,實即筆畫的名稱寫法(不同於“運筆八法”)。它概括了漢字楷體結構的基本書寫規律,而不僅是執筆運筆的基礎動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