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書法(2 / 3)

2.蠶頭雁尾。隸書橫筆的最大特點是前加蠶頭,後加雁尾。蠶頭指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雁尾指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雁尾”的捺筆。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筆畫分出粗細。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態優美。

3.雄闊嚴整。在結構上,隸書具有端正整齊,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變連為斷、省減筆畫結構等,這些改革為漢字最終成為方體奠定了基礎。

4.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製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毛筆的柔軟性又使漢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藏露等各種變化。

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三)草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草,也有草草、草率、草稿等意思,是在文字的書寫中,為了簡便的要求,對文字簡化的結果,所謂“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草書始於漢初,許慎《說文序》說:“漢立而草興”。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章草、今草兩種。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的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因適於寫奏章,或因漢章帝愛好,史遊用以寫其著作《急就章》而稱為“章草”。章草進一步“草化”,去盡波挑,脫掉隸書筆畫痕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到了唐代,有些書法家再加以發展變化,在保留字的基本結構和內在規律的基礎上,刪繁減複,運筆放縱,稱為“狂草”,亦名大草,已失去實用價值而純粹成為隻供欣賞的藝術品種了。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畫連寫,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

(四)行書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於漢末。它的起因是當時行文起稿需要快寫,而章草雖較快速但要有隸書的波挑,今草又便於識別,就產生了書寫較簡便而又容易辨認的行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叫“行草”。

行書之稱始於西晉衛恒《四體絕書》,張懷顴在《書斷》中是這樣闡述行書產生原因的:“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既正書之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在東漢晚期已有行書了。從行書的產生、形成和曆代演變的發展過程來看,行書沒有形成獨立的“行法”,這是與篆、隸、草、楷的最大區別,因為行書是介於草書、正楷之間的,它雖無法,實有草、楷之法在,並非完全無法。行書無法卻有體,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不用或少用草化筆畫,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便於文字信息的傳遞與交換。另外,行書具有緊粘其他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書譜》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

行書萌發於兩漢,成體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推崇備至。唐太宗曾令臣下廣為臨習,至唐書家大都從右軍學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宋代行書大家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家,各有體勢,獨得風流。東坡《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至元代趙孟則借鑒古法,自開新風,形成自己獨特的圓美秀潤的風格,廣為流傳並影響後世,代表作有《膽巴碑》、《酒德頌》等。

(五)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畫中簡省了隸書的波勢,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楷書的產生,緊扣隸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左行筆畫的波勢為撇、右行的挑腳為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鉤)等筆畫,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筆畫正規,所以稱為楷法。楷書盛行於六朝,至唐代出現了繁榮局麵。各書家盡顯個性,風貌各異,蔚為大觀,成為後世楷書體的基本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