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錢”石上所生形圓如錢的苔蘚。唐李賀歌詩編三昌穀詩五月二十七日作:“石錢差複藉,厚葉皆蟠膩。”
“石糞”用於施肥的青石灰。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五石語:“從化之北九珠山,是多青石,居民燔灰以糞田,名曰石糞。”
“石壕”地名。在河南陝縣東南。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十三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石磴”石級,石階。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集二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鬆梁。”唐曹唐曹從事詩集送羽人王錫歸羅浮:“石磴倚天行帶月,鐵橋通海入無麈。”也作“石蹬”。水經注六汾水:“山有羊腸阪,在晉陽西北。石蹬縈行,若羊腸焉,故倉、阪取名矣。”
“石黛”古代女子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南都石黛,最發雙蛾;北地燕支,偏開兩靨。”唐李益李尚書詩集府試古鏡:“石黛曾留殿,朱光適在宮。”
“石磯”水邊突出的石灘。唐韓愈昌黎集二一送區冊序:“與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漁,陶然以樂。”李賀歌詩編一南園之八:“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
“石癖”愛石成癖。宋杜綰雲林石譜袁(州)石:“臨江士人魯子明有石癖,嚐親訪其處,以漁舟載歸瀟灘,列置所居。”
“石闕”①石築之闕。漢劉向說苑反質:“秦始皇既兼天下,大侈靡,……立石闕東海上朐山界中,以為秦東門。”②宮觀名。漢武帝起甘泉苑,苑中起宮殿台閣百餘所,有石闕、封巒、喜鵲等觀。文選漢司馬長卿(相如)上林賦:“蹶石闕,曆封巒,過喜鵲,望露寒,下棠黎,息宜春。”
“石瀨”水激石間而成的急流。楚辭屈原九歌湘君:“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南朝梁江淹江文通集十草木頌序:“饑猿搜索,石瀨戔戔。”
“石譜”輯錄各種石的色澤、形狀、用途及產地、采法的書。宋杜綰著有雲林石譜,清諸九鼎撰有石譜。
“石藥”泛指礦物類藥物,如五石散之類。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注:“五藥,革、木、蟲、石、穀也。”疏:“石謂磁石白石之類。”素問腹中論:“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用高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
“石關”漢宮觀名。在甘泉宮中。文選漢揚子雲(雄)甘泉賦:“離宮般以相燭兮,封巒石關迤靡乎連屬。”
“石獸”石刻之獸,多置於陵墓之前,其類有獅、象、馬、羊等。宋書禮誌二:“漢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碑銘等物。”唐製,墓前石獸,三品以上為六,五品以上為四。元趙孟鬆雪齋文集四嶽鄂王墓詩:“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石鏡”①石製之鏡。舊題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下:“武都大夫化為女子,……蜀王娶以為妻,無幾物故,遂葬於成都郭中,以石鏡一枚,長二丈,高五尺,同葬之。”②如鏡的山石。一在江西廬山。水經注三九廬江水:“(廬)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毫細必察,故名石鏡焉。”一在湖南祁陽縣。宋杜綰雲林石譜下:“永州祁陽縣浯溪山岩之側,有立石一片,廣數尺,色深青潤,光可照物十數步,土人謂之石鏡。”③山名。在浙江臨安縣南。其東峰有圓石如鏡,故名。錢為臨安人,既貴,唐昭宗名其所居營為衣錦城,石鏡山改名為衣錦山。④水母的別名。見本草綱目四四鱗四海。
“石鯨”石刻之鯨。相傳秦始皇於宮中引渭水作昆明池,池中築土為蓬萊山、豫章台,刻石為鯨魚,長三丈。隋江總秋日昆明池詩:“蟬噪金堤柳,鷺飲石鯨波。”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三二秋興之七:“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石蟹”產於溪澗石穴之蟹,殼堅色赤。宋蘇軾蘇文忠詩合注十九丁公默送蝤蛑:“溪邊石蟹小於錢,喜見輪盤赤玉囷。”
“石竇”石穴。水經注十一滱水:“始築兩宮,開四門,穿北城,累石為竇,通池流於城中……自漢及燕,池水經石竇。石竇既毀,池道亦絕。”
“石髓”石鍾乳。入藥。晉書嵇康傳:“又康遇王烈,共入山,烈嚐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餘半與康。”唐劉禹錫劉夢得集八桃源行:“筵羞石髓勸客餐,燈鬆脂留客宿。”
“石磷”水流石上,波起如魚鱗,故曰石鱗。宋蘇軾分類東坡詩一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嶺:“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
“石顯”公元前?—前32年。字君房,漢濟南人。宣帝時,以中書官為仆射。元帝時為中書令。為人外巧慧而內陰險,常持詭辯以中傷人,先後殺蕭望之、京房、賈捐之及斥罷周堪、劉更生等。貴幸傾朝,結黨營私,天子賞賜及臣下賄賂的資財達一萬萬。成帝時遷長信中太仆,後免官,徙歸故郡,尤懣不食,途中病死。
“石子河”在河南鞏縣東南。隋末李密陳兵於石子河東大敗隋將劉長恭;又王世充與密相持,來石子河而軍,世充卒為密所敗,均即此。
“石子岡”地名。一在南京南門外。三國誌吳諸葛恪傳:“建業南有長陵,名曰石子岡,葬者依焉。”後孫峻殺恪,投其屍於石子岡,即此。一在河北邯鄲西。上有趙簡子墓。
“石牛門”古成都城的西南門,又稱市橋門。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作石犀牛二頭,一在市橋門,因又稱石牛門。
“石牛道”古棧道名。又叫金牛道、劍閣道。今陝西沔縣西南行,可通四川昭化縣。水經注二七沔水上引來敏本屬論:“秦惠王欲代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一說指褒斜道。在今陝西眉縣至褒城之間。元和郡縣誌二二興元府褒城縣:“褒城道一名石牛道,張良令漢王燒絕棧道,示無還心,即此道也。”
“石手軍”善以手投石打擊敵人的部隊。宋史四五一陳文龍傳:“興化有石手軍者,能擲石中人,議者以其不足用,罷之,石手軍亦畔,複命文龍為知軍,平之。”
“石田集”元馬祖常撰。有詩賦五卷,文十卷。所居有石田山房,因以名其書。元大德延祐後,文章頗盛,祖常才力富贍,文以秦漢為文,詩則圓密清麗,皆為當時學者所效慕。
“石臼河”在河北行唐縣西,因石臼穀而得名。也名滅河,東入新樂縣界為木刀溝。東漢永平中治沱石臼河,欲令通漕,即此。今已淤塞。
“石臼湖”在江蘇高淳縣西。明洪武中議通蘇浙糧運,命崇山侯李新開胭脂岡,引石臼湖水會於秦淮,經為運河,因名胭脂河。
“石決明”鮑魚的貝殼。肉可食,為珍味,亦供藥用。
“石延年”公元994—1041年,宋宋城人。字曼卿。讀書通大略,為文勁健,工詩善書,少以意氣自豪,喜劇飲。官至太子中允。與歐陽修為摯交。身後,好事者傳為芙蓉城主。
“石門頌”東漢石刻,在漢中褒城縣。石門即漢中褒斜穀信道,東漢桓帝建和二年漢中太守王升就穀中磨崖刻石,頌犍為楊孟文複通石門功德。字徑二寸,共二十二行,一行三十或三十一字。書體勁挺多姿,於漢隸中別具一格。
“石門銘”石刻。在漢中褒城縣。石門即漢中褒斜穀信道,自晉南遷,此道已廢。北魏正始元年,漢中獻地,梁秦二州刺史羊祠開複舊路,左校令賈三德共成其事。始於四年十月,訖永平二年正月畢功,銘即記其事。撰著者不詳,書者為太原郡王遠之,字大二寸左右,書體高渾飄逸,為北魏石刻精品。
“石首局”南朝梁鼓吹曲名,沈約製。南朝宋齊,並用漢鼓吹曲。梁武帝時,沈約製鼓吹曲十二,其第九即石首局,取首句以為曲名。內容為歌頌梁武帝蕭衍興師平京城,廢南齊東昏侯而定大事。見隋書音樂誌上、樂府詩集二十沈約梁鼓吹曲之九。石首即石頭,故址在今南京市。
“石首魚”海產魚類,如黃魚等,以頭蓋骨內,有骨二枚,大如豆,色白堅如石,故名。
“石城樂”樂府西曲歌名。南朝宋臧質所作,共五首。石城在竟陵,質嚐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因作此曲。
“石柱記”唐顏真卿撰並書,刻石樹於湖州杼山,記載吳興山川、陵墓、古跡、古器頗詳。宋孫莘老知湖州,取而貯於墨妙亭。原石已漫漶。清朱彝尊依鄭元慶搜得之宋本四卷,補德清武康二縣,合為五卷。鄭元慶又一一為之箋釋。
“石屏詞”宋戴複古撰,一卷。複古居石屏,號石屏,為陸遊門人,以詩名。詞作不多,收錄三十三首,風格與遊相近。其滿江紅、水調歌頭諸調,豪情壯采,氣勢雄邁,直逼蘇辛。
“石凍春”酒名。唐李肇國史補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唐鄭穀鄭守愚集二贈富平李宰詩:“易得連宵醉,千缸石凍春。”
“石梁河”水名,即濡須水,在安徽省。宋紹興十一年淮北宣撫判官劉錡與金兀術來石梁河而陳,大敗金兵,即此。
“石虛中”硯的擬人別稱。又曰即墨侯。
“石渠閣”閣名,漢宮中藏書之處,在未央宮殿北。漢初蕭何造,以藏入關所得秦之圖籍。其下礱石渠以導水,因為閣名。至成帝時,又於此藏秘書。宣帝甘露三年與諸儒韋玄成梁丘賀等請論於石梁,即此。
“石敢當”唐宋以來,人家門口,或街衢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以為可以禁厭不祥。急就篇一:“石敢當”。注謂首字為姓,下二字為虛構之名,言所當無敵。宋仁宗慶曆四年,於福建莆田發現唐代宗大曆五年“石敢當”石碑,可見此俗由來已久。
“石犀渠”水名,即郫江,在四川境,由灌縣流經郫縣至成都與錦江彙合。相傳秦李冰導江穿渠,作石犀五頭以厭水,因名。
“石堡城”古城名,在今青海西寧市西南。唐時屬隴右道,先後置振武軍天威軍。宋蘇軾分類東坡詩二開元遺事之一:“朔方老將風流在,不取西藩石堡城。”即此。
“石碑市”舊地名。即今安徽懷寧縣治。地通四邑,商旅輻聚,亦曰石碑口。宋天寶七年,樊若水請用浮濟采石,先試舟於石碑口,即此。
“石鼓文”唐初在天興三疇原出土的十塊鼓形石,上刻籀文(大篆)四言詩,每塊十首為一組。發現時文字已殘缺不全,其內容及刻石時代眾說紛紜。唐張懷璀等謂是周宣王大狩所作,宋董過程大昌等斷為周成王時所作,鄭樵因其文往往與秦器相合,又指為秦刻。金馬定國以為是北周時之物。近人考證定為秦刻,敘述當時貴族畋獵遊樂生活。鼓文唐時已損,宋歐陽修所見僅四百八十五字,後人所見,字數愈少。清乾隆時別選貞石摹勒鼓文,便人拓印,於是石鼓文遂有新舊二種。原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石敬瑭”公元892—942年。五代後晉之建立者,父臬捩難,為沙陀李克用部將。敬瑭為後唐明宗婿,官河東節度使,守太原,於清泰三年引契丹兵滅後唐,受契丹冊封為晉帝,建號天福。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歲貢帛三十萬匹,並稱契丹主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次年契丹改國號為遼。以招納吐穀渾為遼所責難,抑鬱而死。
“石獅子”列於宮殿衙署門外兩旁的石獸,其形卷發巨眼,張吻施爪,俗稱為石獅子。
“石經山”山名,在今北京市房山縣西南,以藏有佛教石經得名。舊名白帶山,亦稱小西天。自北齊慧思大師、隋靜琬法師發願刻佛經起,唐遼金元明曆代皆續刻佛經於石洞中。現存經版萬餘。
“石經考”清顧炎武撰。一卷。敘述漢魏唐五代後蜀宋石經刻石經過,詳其沿革異同,大體精當。後萬斯同以顧書詳漢魏而略唐宋,因別撰石經考,采諸家之說,加以補充證明,較顧書詳備。又杭世駿有石經考異詳辯,與萬書互有詳略。
“石榴裙”大紅裙。玉台新詠六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詩:“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又九梁元帝烏樓曲:“交龍成履錦風紋,芙蓉為帶石榴裙。”
“石龍子”爬行動物。即蜥蜴。俗名四腳蛇。大者長七八寸。入藥。
“石嶺關”在山西陽曲縣東北,北界忻縣,為並代雲朔要衝,地勢險固。唐初,突厥入晉陽,自石嶺以北皆留軍戍守。宋太宗以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斷燕蘇援師。元順帝亦命孛羅貼木兒守石嶺關以南。
“石點頭”晉缺名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師被擯南還,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說盤經,……群石皆為點頭。”後謂講道說理說服力強、感化力大為頑石點頭。
“石蟬花”植物花。花紫萼五出,形狀似蟬,故名石蟬,色白者號玉蟬花。
“石麒麟”①石雕的麒麟。舊題漢劉歆西京雜記三:“觀前有三梧桐樹,樹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協為文字,是秦始皇酈山墓上物也。”②對兒童前程遠大的讚語。陳書徐陵傳:“時賓誌上人者,世稱其有道,陵年數歲,家人攜以候之,賓誌手摩其項,曰:‘天上石麒麟也。’”
“石鍾山”山名。在江西湖口縣,有二:一在縣治南,名上鍾山;一在縣治北,名下鍾山。山皆高五六百尺,周十裏許,其勢相向,下多石穴,風水相激,聲如洪鍾。宋蘇軾經進文集事略四九有石鍾山記。
“石鍾乳”石灰岩洞頂部的簷冰狀物。以形似鍾乳而質為石,故名。即鍾乳。
“石鹽木”南方木名。堅實經久,不易為蟲蛀腐蝕。宋蘇軾分類東坡詩九兩橋引:“棲禪院僧希固,築進兩岸為飛閣九間,盡用石鹽木,堅若鐵石。”又西新橋:“千年誰在者,鐵柱羅浮西,獨有石鹽木,白蟻不敢躋。”
“石田詩選”明沈周撰。華汝德編。十卷。仿分類杜詩之例,分為三十一目。周以畫名一代。其詩擬白居易蘇軾陸遊,亦為世所愛重,往往不甚經意,而有自然真趣。
“石沉大海”比喻杳無信息,事一點沒有下文。古今雜劇元張國賓羅李郎大鬧相國寺二:“出門去沒一個人知道,恰便似石沉大海,鐵墜江濤,無根蓬草,斷線風箏。”
“石林詩話”宋葉夢得撰,一卷。夢得出蔡京之門,其論詩,推重王安石,而不滿於歐陽修蘇軾諸人,但夢得詩文皆有成就,論詩多出心得,非浮泛之談。
“石林燕語”宋葉夢得撰,十卷。所記多有關北宋之典章製度、宮殿建設及佚史遺事,尤詳於官製科目,足補史傳之缺。宋汪應辰曾作石林燕語辨、宇文紹奕作石林燕語考異,對夢得舊文訛誤,多有訂正。
“石室金匱”以石為室,以金為匱,為朝廷藏書之處。
“石破天驚”極言震動之甚。唐李賀歌詩編一李憑箜篌引:“女媧撿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後常用以指文章議論出人意表。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四:“向予見楚辭聽直一書,能使靈均別開生麵,每出一語,石破天驚,雖穿鑿附會不少,然皆能發人神智。”
“石渠隨筆”清阮元撰,為乾隆五十六年間奉敕續編石渠寶笈時所作筆記,八卷。阮目睹內府所藏曆代書畫真跡,手自厘定。於每一書畫之內容、特征,皆詳為記錄。所作評論考訂,常發前人所未發。
“石渠寶笈”清乾隆九年張照等撰,正編四十五篇。五十六年阮元撰續編八十八冊,嘉慶二十年英和等撰三編一○八冊。記載內府所藏曆代書畫真跡。分書冊、畫冊、書畫合冊、書卷、畫卷、書畫合卷、書軸、畫軸、書畫合軸九類,第類又分上、次兩等。於第一書畫真跡,皆詳記其紙絹、尺寸、款識、印記、題詠、跋尾等項。僅正編有商務印書館涵花樓影印本。
“石湖詩集”宋範成大撰,三十四卷。範居石湖,自號石湖居士,因以石湖名其所著。成大詩與楊萬裏陸遊齊名,所作早年大抵學晚唐,自官新安後,變以婉峭。自為一家。清沈飲韓有石湖詩集注。
“石鼓書院”書院名,在湖南衡陽石鼓山。當蒸水湘江彙合處。唐為尋真觀,元和間李寬讀書其中。宋至道中於故址建書院。南宋淳熙中重建,朱熹為作記。與白鹿洞應天嶽麓三書院合稱宋四大書院。
“石墨鐫華”①指碑銘。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三誄碑讚:“石墨鐫華,頹影豈忒。”②書名。明趙崡撰,六卷,又附錄二卷。崡嗜愛古碑,遠遊尋訪,每至碑所,輒審視拓摹。曆時三十年,著錄二百五十三種,其書雖不及宋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之博,而多兩家所未見,見解亦較兩家為確。附錄二卷載尋訪古碑之遊記與詩,可見其求索之勤。
“石頭和尚”公元?—790年。唐希遷禪師之號。希遷,端州高要陳氏子,出家曹溪。師事六祖慧能高弟行思。天寶初,居衡山南寺,寺東有石,其狀如台,乃結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著有參同契、草庵歌。
“石門文字禪”宋釋惠洪撰,三十卷。大半為詩,其次為古文,亦有偈讚詞賦諸體。集中有寂音自序一文,自述生平事跡頗詳。
“石笥山房集”清胡天遊撰。文集六卷,補遺一卷;詩集十二卷,補遺、續補遺各二卷;年譜一卷。天遊工駢文,亦能詩,尤精經學,論著皆散見文集中。其文造句煉字,淵奧似唐樊宗師,詩具備眾體,氣格略與文同。
“屯溪石窟”人們把北緯30°線稱作“神秘線”,是因為世界上的好多神秘莫測、鬼斧神工的奇觀的地理位置,正好都處在這條神秘線附近,比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和中國的黃山等。屯溪石窟群所在的屯溪,介於北緯29°39′34″到29°47′7″之間,屬於神秘線區域範圍,是神秘的北緯30°線上的又一世界奇觀。
屯溪石窟群呈線形,沿江密布於新安江屯溪段下遊南岸連綿群山中,分布線總長約5公裏,其間石林山、營排山、石壁營、馬頭山、陽笠山等此起彼伏,環溪蛇行,山坡上樹茂草盛,鬱鬱蔥蔥。誰也難以相信,迄今已經發現的36處古石窟就隱藏在這樹遮草封的山間,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專家的話來說,真是點多麵廣,形態殊異,特色鮮明,國內罕見,堪稱一絕。其鮮明特色主要表現在:與國內諸多著名天然溶洞相比,屯溪石窟群並非天然生成的溶洞,而是古代人巧奪天工開鑿而成的怪異石窟古跡,石窟岩壁上當年鑿痕印跡至今依然清晰如初。與國內諸多著名石窟相較,屯溪石窟群洞內空間奇大,結構怪異,形成群體,成為千古之謎,更加耐人尋味。尤其是兩個石窟的洞口就開在新安江的水中,所謂水下石窟,更令人撲朔迷離,一頭霧水。
中華石文化林林總總,美不勝收,賞石、愛石而健康長壽者指不勝屈。《聊齋誌異》之《石清虛》可為代表。順天人邢雲飛好石,河中打魚,得“石徑石,四麵玲瓏,峰巒疊秀。喜極,如獲異珍。雕紫檀為座,供諸案頭。每值天欲雨,則孔孔生雲,遙望如塞新絮”。此異石屢經豪門強取,小偷盜走,高官豪奪等磨難,刑雲飛為此石寧願減壽三歲,甚至“以死殉石”,結果壽至八十九歲,其子將石葬於墓中。蒲鬆齡說:“至欲以身殉石,亦疾甚矣!而卒之石與人相始終,誰謂石無情哉!”故事雖屬虛構,情理則屬實,以石為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獲健康、健美、長壽,其誰曰不然!第十七章中華文化與梳頭文化第十七章中華文化與梳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