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弦”簫的別名。
“石虎”公元295—349年。字季龍,羯族,東晉列國後趙主石勒之侄。勒死,虎勒廢子弘,自立為趙天王,還都於鄭,後又稱帝。在位十五年,窮奢極侈,勞役繁興,刑罰嚴酷,民不聊生。虎死,其子十二人,八人自相殘害,五人先後為其部將冉閔所殺,後趙亡。
“石困”石造倉庫。晉書劉麟之傳:“當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閉,一囷開,水深廣不得過。……或說囷中皆仙靈方藥諸雜物,麟之欲更尋索,終不複知處也。”
“石枕”石製之枕。南史宋武帝紀:“帝素有熱病,並患金創,末年尤劇,坐臥常須冷物,後有人犬石枕,寢之,極以為佳,乃歎曰:‘木枕且費,而況石邪。’即令毀之。”唐賈島長江集四贈無懷禪師詩:“禪定石枕暖,月移山樹秋。”
“石乳”①鍾乳石。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三奉和趙王隱士詩:“洞風吹戶裏,石乳滴窗前。”②茶名。宋時茶分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分龍、鳳、石乳、白乳之類十二等。石乳,至道中造。見宋顧文蔗負暄雜錄建茶品第(說郛十八)、宋史食貨誌下茶。
“石洫”用石鋪築的通水渠道。後漢書二九鮑永傳附鮑昱:“後拜汝南太守。郡多陂池,歲歲決壤,年費常三千餘萬。多人以殷富。”注:“洫,渠也。以石為之,猶今之水門也。”
“石室”①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左傳莊十四年“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祜”晉杜預注:“宗祜,宗廟中藏主石室。”②藏圖書檔案之室。史記一三○太史公自序:“由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索隱:“案石室金匱,皆國家藏書之處。”③岩洞。後漢書八六南蠻傳:“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陰絕,人跡不至。”④山中隱居之室。晉書嵇康傳:“康又遇王烈,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唐於鄭詩集贈隱者:“石室掃無塵,人環與此分。”⑤石造之室,喻極穩固。三國誌吳賀邵傳上疏:“近劉氏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萬世之業。”
“石亭”地名。在安徽潛山縣東北。三國吳孫權黃武七年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出兵,秋八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於石亭,即此。
“石首”①縣名。屬湖北省。漢華容縣地,晉升分置石首縣,言大江北無丘陵,渡江始有石山,言石自此而為首。南朝宋廢,唐複置。明清屬荊州府。②城名。即江寧石頭城。初學記六隋薛道衡祭江文:“直趙金陵,行登石首。”
“石城”①謂壘石為城,至為堅固。漢書食貨誌上晁錯論貴穀疏:“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②縣名:漢置,屬丹陽郡,隋改為秋浦,故城在今安徽貴池縣西南;漢合浦郡地,南朝宋分置羅州,唐置石城縣,以石城水為名,屬羅州,故城在今廣東廉江縣;屬江西省,漢雩都縣地。五代唐置,屬虔州。以多石,聳峙如城而名。明屬贛州府,清屬環都直隸州。③石頭城的省稱。文選晉左太衝(思)吳都賦:“戎車盈於石城,戈船掩乎江湖。”
“石苞”公元?—272年。字仲容,晉渤海南皮人。為人多智謀,容儀偉麗,不修小節。三國魏末,為大將軍司馬師中護軍司馬,後進位征東大將軍、驃騎將軍。及司馬炎(武帝)稱帝,選大司馬。
“石南”植物名。高至七八尺。正二月間開花,花甚細碎,聚集成毯。淡白綠色,秋結實。舊時江南地區常植於墓地。葉入藥。
“石韋”草名。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亦名金星草。生於瓦屋上者名韋。
“石屏”①山石壁立如屏。唐高適高常侍集二宴韋司戶山亭院:“苔徑試窺踐,石屏可攀倚。”②古州名。宋時名石坪邑,至元七年改邑為州,明洪武十五年改曰石屏州。公元1913年改石屏縣,屬雲南省。
“石炭”即煤。水經注十漳水:“石墨可書,又燃之難書,亦謂之石炭。”唐貫休禪月集十三寄懷楚和尚詩:“鐵盂湯雪早,石炭煮茶遲。”
“石泉”①山石中流出的泉水。楚辭屈原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鬆柏。”②縣名。屬陝西省。秦為漢中郡地。漢為安陽縣地。晉置長樂縣,為晉昌郡治。西魏更名為石泉縣。清因之,屬龍安府。見嘉慶一統誌二四一與安府。漢時蜀郡汶江道地。晉為汶山郡地。唐置石泉縣,屬茂州。明屬龍安府,清因之。公元1914年改北川縣,屬四川省。
“石浦”地名。在浙江象山縣西南。明洪武三十年置千戶所,遷巡檢司於此。辛亥革命後並入象山縣。
“石”春秋齊邑名。在今山東長清縣境。左傳成二年:“齊侯以為有禮。既而問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石。”
“石馬”石刻之馬,多列於陵墓前。漢書五五霍去病傳“為塚象祁連山”。唐顏師古注:“在茂陵旁,塚上有堅石,塚前有石人馬者是也。”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十一玉華宮詩:“當時侍金吾,故物鐲石馬。”
“石晉”五代石敬瑭所建的後晉政權。(公元936—946年)自敬瑭至出帝,二主國亡。後為有別於三國後之西晉東晉,稱為石晉。
“石烈”女真語。指縣以下行政機構。相當於鄉。阿保機(太祖)小字歎裏隻,為迭刺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師彌裏人。遼史一一六國語解:“霞瀨益石烈,鄉名。諸宮下皆有石烈,設官治之。”
“石砫”地名。今四川石柱縣。宋置石砫軍民府,又升軍民安撫司,明為石砫宣撫司,清改石砫直隸廳。公元1913年改石砫縣。明末秦良玉曾統兵駐守於此。
“石筍”挺直的大石。其狀如筍,故名。,也作“筍”。晉常琥華陽國誌三蜀誌:“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裏。”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十九石筍行:“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隻高蹲。”園林中供觀賞之太湖石,亦有名筍者。
“石脈”石頭的脈絡紋理。唐韋應物韋江州集七龍門遠眺詩:“花樹發煙華,淙流散石脈。”唐詩紀事二四王昌齡出郴山口至疊石彎野人室中寄張十一詩:“石脈韋橫亙,潛潭何時流。”
“石師”猶碩師,賢師。莊子外物:“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釋文:“石,本又作‘碩’。案,石碩古字通用。”
“石紐”古地名,相傳為夏禹生地。史記夏本紀“夏禹曰文命”。正義引漢揚雄蜀王本記:“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三國誌蜀秦宓傳:“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在今四川汶川縣境。
“石”石製的箭頭。國語魯下:“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苦矢貫之,石其長有尺。”宋陸遊劍南詩稿四八建安陳希周官海南為作致雨拄杖……桄榔也:“雨漬崗侵蘚暈重,石苦矢正相同。”
“石液”墨之一種,以點燃石油所熏之煙灰所製。宋沈括夢筆談二四雜誌一:“延境有石油,……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露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鬆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
“石渚”水中的小石注洲。文苑英華一二六南朝梁元帝玄覽賦:“臨石渚其如鏡,玩弱柳其猶絲。”
“石埭”①石碮。宋林逋林和靖集一上溱間泛艤舟石函因過下湖小墅詩:“青山連石埭,春水入柴扉。”宋蘇軾東坡集十五再過超然台贈太守霍翔詩:“原公談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灣。”②舊縣名。漢陵陽縣地,三國吳置石埭縣。宋元明清因之。公元1959年並入太平縣。屬安徽省。
“石勒”公元274—333年。東晉列國後趙的創建者。羯族。上當武鄉人,字世龍。幼時行販洛陽,為人庸耕,被掠賣與茌平人師懷為奴。會成都王穎故將公師蕃起兵為穎報仇,勒往投。藩敗死。乃歸匈奴族劉淵,淵使將兵,攻陷州郡甚多。用漢人張寶為幕僚,據襄國,東晉大興二年建立政權,稱趙王。後俘劉曜,滅前趙,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東晉鹹和三年稱帝,改元建平,史稱後趙。
“石華”介類,肉可食,附生於海中石上。肉如蠣房,殼如牡蠣而大,可飾戶牖天窗。文選晉郭景純江賦:“王珧海朋,土肉石華。”注:“石華附石生,肉可啖。”
“石奢”春秋楚昭王相。剛直廉正,無所阿避。見有殺人者,奢追之,乃其父,縱其父而還。自殺,使用權人言於王,自謂罪當死。王赦其罪。奢曰:“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石國”古西域國名。曆南北朝至唐,皆與中國交通。其王姓石,唐顯慶三年曾於其地置大宛都督府。
“石祟”公元249—300年。晉南皮人。字季倫。石苞子。生於青州,故小字齊奴。曆任散騎常侍、荊州刺史等職。常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於河陽置金穀園,奢靡成風,與貴戚王愷羊秀等以豪侈相尚。與潘嶽陸機陸雲等具附事賈後賈謐,時號二十四友。永康元年趙王倫廢殺賈後等,祟免官。又為倫嬖人孫秀所譖,被殺。
“石郵”風名。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四擬意:“去夢隨川後,來風貯石郵。”
“石斛”植物名。生於高山岩石地或附生樹上,細若小草,長三四寸,夏日開花。以葉形如釵,故又名金釵石斛。耐幹,得水即活,又名千年竹。供觀賞,花葉入藥。
“石婦”①婦女石像。唐白居易長慶集一蜀路石婦詩:“道傍一石婦,無記複無銘。傳是此鄉女,為婦孝且貞。”②指望夫石。元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一石婦操引:“石婦即望夫石也,在處有之。”
“石渠”石子鋪築的水渠。文選魏劉公幹(楨)公燕詩:“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唐孟浩然集一疾愈過龍泉精舍呈易業二上人詩:“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石湖”湖名。在江蘇蘇州西南,界吳縣吳江間,風景優美。西南通太湖,北通橫塘,東入胥門運河。相傳為範蠡入五湖之口。宋範成大晚年居地,隨地勢高下,麵湖築亭榭。孝宗(趙齊)書“石湖”二字以賜,因自號石湖居士。成大死後不久即荒廢。
“石窖”鑿石而成的地窖。宋蘇軾分類東坡詩五留題崍州甘泉寺:“清泉不可挹,涸書空石窖。”
“石窗”①指明山間的石穴。唐陸龜蒙甫裏集六四明山詩之一石窗:“石窗何處見,萬仞倚睛虛。”②指石砌製的窗。唐姚合姚少監集三寄元緒上人詩:“石窗紫蘚牆,此世此清涼。”
“石菌”靈芝。古為瑞草之稱。文選漢張平子(衡)思玄賦:“瀨飛泉之瀝液兮,咀石菌之流英。”藝文類聚二九南朝梁簡文帝送別詩:“石菌生縣葉,江槎流臥枝。”
“石槨”古墓中置棺的石室。禮檀弓上:“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石棧”於山險之地,岩石架木為路。唐李白李太白詩三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柳宗元柳先生集四三法華寺石門精室詩:“鬆溪窈窕入,石棧寅緣上。”
“石書”漢書九四下匈奴傳揚雄諫書:“時奇譎之士、石書之臣甚眾。”注:“燈展曰:‘石,大也。’”石,通“碩”。宋王安石臨川集十六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朝謨資石書,兵略倚珠鈐。”
“石陽”地名,亦稱石梵。在今湖北黃陂縣西。漢建安十五年,曹操使夏侯尚文聘圍江陵,又遣聘別屯沔口,止石梵。其後,孫權以五萬眾圍聘於石陽,不克而還,即此地。
“石跗”碑碣等的石基。舊唐書禮儀誌一:“周設石距十八,如碑之狀,去壇二步,其下石跗入地數尺。”
“石溜”①指貧瘠之地。戰國策韓一:“韓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無所用之。’”也作“石留”。文選晉左太衝(思)魏都賦:“隰壤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無穢。”②山中流水之石澗。南齊謝眺謝宣城含有三遊山詩:“杳杳運寶深,淵淵石溜淺。”
“石窟”①山之石穴。晉書郭隅傳:“隱於臨鬆薤穀,岩石窟而居。”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十物供秦鏡:“儛溪古岸石窟有方鏡,徑丈餘。”②佛寺的一種,也叫石窟寺。就山壁開鑿而成,窟內刻佛像及宣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故事的群像,亦用泥塑或壁畫。我國石窟的開鑿約始於東晉末,直至元明,而以北魏隋唐為最盛。著名的有敦煌、龍門、雲岡等處。
“石鼓”①相傳周宣王時,製鼓形石十塊,上刻史籀所作的紀功頌,今存北京故宮博物院。②山名。全國以石鼓名山者甚多,如陝西寶雞、廣東東莞、安徽廣德、湖南衡陽等,皆有石鼓山。多因山有大石如鼓而得名。
“石”春秋時衛大夫。其子厚與公子州籲交往甚密,州籲與厚密謀殺桓公而自立。因誘州籲及厚至陳國殺之,迎立公子晉為衛君,春秋讚美其能大義滅親,謂之純臣。見左傳隱三年至四年。
“石鼎”古石製煎烹之器。唐韓愈昌黎集二一有石鼎聯句詩。宋範成大石湖集四病中絕句之三:“石鼎颼夜煮湯,乳拖芝術開溫涼。”
“石腸”心腸如石。比喻意誌堅強。宋範成大石湖集三四惜交賦:“雖君子之石腸兮,固將徇乎市虎。”
“石經”①古謂刻石的儒家經典。如漢石經:靈帝熹平四年刻石,蔡邕書,字為隸體。魏石經:齊王正始中刻石,字為古文、篆、隸三體。唐石經:文宗開成二年開始刻石,共十二經,無孟子。字為楷書。蜀石經:五代蜀廣政元年開始刻石,字為楷書。其他如宋仁宗嘉祐六年刻開封府石經,宋高宗紹與十三年刻禦書石經,清乾隆五十八年十三經刻石,嘉慶八年曾加磨改等,皆開石經之刻製。②北朝以來,佛教將佛經刻於石上,亦名石經。
“石漆”即石油。晉張華博物誌九:“酒泉延壽縣有山出泉,水大如桶,注地為清,其水有脂,如煮肉汁,挹取若著器中,始黃後黑,如不凝膏車及炷燈,謂之石漆。宋時用以燒煙造墨,謂之延州石液。”
“石蜜”①用甘蔗煉成的糖。凝結成塊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唐太宗時自古印度得石蜜匠人,在越州用甘蔗製造,後來推廣於產蔗各地。②野蜂所釀的蜜,亦稱石蜜。
“石趙”指東晉石勒所建的後趙。七世。公元319—351年。梁書元帝王僧辯等勸進表:“所待陛下昭告後土,虔奉上帝,……便當盡司寇之威,窮蚩尤之伐,執石趙而求璽,斬姚秦而取鍾。”
“石榴”植物名。以漢武帝時張騫自西域安國傳入內地,故名安石榴。夏月開花,果實熟則色紅而開裂。根皮入藥。又有丹若、塗林等名。
“石閨”指傳說中仙女所居的嚴洞。宋蘇軾分類東坡詩八留題仙遊潭中與寺:“獨攀書室窬岩竇,還訪仙姝款石閨。”寺東有玉女洞,故雲。
“石閭”山名。在山東泰安縣南。漢武帝太初三年東巡,四月封泰山,禪石閭,即此山。
“石像”石刻的肖像。梁書阮孝緒傳:“其恒供養石像,先有損壞,心欲治補,經一夜忽然完複。”
“石發”生於水邊石上的苔藻。初學記二七晉周處風土記:“石發,水苔也,青綠色,皆生於石也。”唐陸龜蒙甫裏集十四苔賦:“高有瓦鬆,卑有澤葵,散岩穴者石發,補空田者垣衣。”
“石槽”①石製的水槽。三國誌魏華佗傳“成病竟發,無藥可服,以至於死。”注引佗別傳:“冬十一月中,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寒水汲灌,雲當滿百。”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一景樂寺:“北連義井裏,井裏北門外,有桑樹數株,枝條蘩茂,下有甘井一所,石槽鐵罐,供給行人飲水。”②琵琶上用來架弦的石格子。唐段安節樂府雜錄琵琶:“開元中有賀懷智,其樂器以石為槽,鷗雞筋作弦,用鐵撥彈之。”
“石麵”石脂的一種。入藥。舊時災民不得已時或用來充饑,但食後不能消化,常因此而死亡。
“石墨”古用石炭作墨,故稱石墨。晉陸雲陸士龍集八與兄平原書:“一曰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數十萬片,雲燒此今消複可用,然煙中人不知,兄頗見之不?今送二螺。”又名石涇。此乃石脂之黑者,亦可為墨。南人謂之書眉石。
“石幢”佛教寺院中刻有經文的天石柱。全唐詩二○一岑參酬暢當嵩山尋麻道士見寄:“陰洞石幢微有字,古檀鬆樹半無枝。”
“石盤”①用石鑿成的盤。南朝梁元帝(蕭繹)金樓子六雜記上:“(子路)複懷石盤,曰:‘夫子知虎在水,而使我取水,是欲殺我也。’乃欲殺夫子。問:‘上士殺人如之何?’曰:‘用筆端。’‘中士殺人如之何?’曰:‘用語言。’‘下士殺人如之何?’‘用石盤。’子路乃棄盤而去。”平整如盤的大石。全唐詩六六七關損泛香亭:“山溜穿雲來幾裏,石盤和蘚鑿何年。”
“石廩”山峰名。衡山五峰之一。在湖南衡山縣境。唐韓愈昌黎集三謁衡獄朝遂宿獄寺題門樓詩:“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勝擲堆祝融。”李衝昭南嶽小錄五峰:“石廩峰,遠望如倉廩,其上方闊十丈……又有小石廩峰,下有舜朝。”
“石頭”①地名。江西南昌市北。水經注三九贛水:“贛水又經(豫章)郡北,為津步,……水之西岸,有盤石,謂之石頭,津步之處也。”②山名。在南京市江寧縣西。北緣大江,南抵秦淮之口。③城名。亦稱石首城,又稱石城。戰國楚威王滅越,置金陵邑。漢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改名石頭。吳時為土塢,晉義熙中始加磚累石。因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形險固,為攻守金陵必爭之地。隋平陳,毀建康城邑,更於石頭置蔣州。唐武德四年為揚州移治江都,此城遂廢。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後。
“石燕”形狀如燕的石塊。傳說遇風雨即飛,雨止還化為石。南朝陳徐陵孝穆集八移齊文:“長沙鵬鳥,靡複為妖。湘川石燕,自然還儛。”唐許渾丁卯集上集懷古詩:“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
“石奮”公元前?—前124年。漢河內溫縣人。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高祖愛其恭敬,召其姊為美人。文帝時,累官至太中大夫,太子太傅。景帝即位,以為九卿。子建、慶等四人,皆以謹慎小心著名,官至二千石,景帝號奮為萬石君。景帝末年,以上大夫祿歸老,卒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