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的茶文化,是一種由物質載體衍生出來的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是中國文化特性的一種反映。它的文化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它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發乎物質,又超越物質的精神體現,是一種由物質載體中升華出來的精神。
1.茶,大自然的傑作
茶乃天地間之靈物,生於明山秀水之間,與青山、明月為伴,以清風、雲霧為侶,毓山川之靈氣,集天地之風露,含英咀華,吐香蘊玉,是大自然的傑作。茶水為精,茶香為氣,茶葉為神。善於飲茶,可使文人多幾分雅趣。淡淡的茶香,可使人們從繁雜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向人生的千姿百態,走向人性的淨化,走向大徹大悟的生活理念。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皿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這是古人對茶性最中肯的評說和闡述。
善於飲茶的人,在心靈的深處,充滿清淡、靜雅的意趣,使茶心、人心、道心,相互交融,形成一種超凡脫俗的茶文化靈性。古人雲:茶是儒,是仁、義、禮、智、信;茶是佛,是來世淨的精神寄托;茶是道,是樂天知足的自我心靈安慰;茶是和,充滿著怡情溫柔,至善至美;茶是靜,充滿著清淡天和,養精蓄銳。
唐宋朝代,文人墨客往往在品茗中,吟詩作畫,蔚然成風。唐代品茶高手李德裕(身居宰相高位)在《憶茗詩》中寫道:“穀中春日暖,漸憶掇茶英。欲及清明日,能銷醉客醒。鬆花飄鼎冷,蘭氣入甌輕。飲罷閑無事,捫蘿溪上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於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邀請八位七八十歲的老人,一麵飲茶,一麵賞景吟詩:“山茗煮時秋霧碧,玉杯斟處彩霞鮮。臨階花笑如歌妓,傍竹鬆聲當管弦。雖未學窮生死決,人間豈不是神仙。”
茶葉不僅具有山川之靈氣,而且通過飲茶品茗,更能使人淨化心靈,性情幽雅,高揚人格。一旦與友人相交,清茶一杯,細啜慢飲,相互內心之間,頓有一種靈犀相通的感悟。這茶的平凡,茶的質樸,茶的純淨,茶的中和,統統溶化在清心爽口的玉液之中。
茶藝和茶道精神,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的核心。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
通過飲茶使人得到一種精神的享受和愉悅,從而完成個性品德修養,在刹那間體會到廉、美、和、敬之真諦和永久,正所謂“道由心悟”。“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躍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月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晴,白雲明月露全真”。月隻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個茶人由於個人的經曆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在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歸真,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珍愛人生。
2.茶聖陸羽
陸羽約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來到吳興,住進了杼山妙喜寺,同皎然、靈徹和尚等朝夕相處,並且同皎然大師結下了深厚友誼。直到他們相繼辭世,凡四十餘年,生相知,死相隨,佛緣高情,始終不渝,堪稱千古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