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內涵豐富的茶文化(2 / 2)

自唐初以來,各地飲茶之風漸盛。但飲茶者並一不定都能體味飲茶的要旨與妙趣。於是,陸羽決心總結自己多年的飲茶實踐和茶學知識,寫一部茶學專著。為潛心研究和寫作,陸羽於唐肅宗上元元年結廬於湖州之苕溪。經過一年多努力,陸羽終於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茶學專著,也是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的初稿,時年陸羽48歲。公元763年,持續8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陸羽又對《茶經》做了一次修訂。

由於陸羽的誠信人品,對佛學、詩詞韻律學的潛心探索,特別是他的淵博茶學知識和高超的烹茶技術,在湖州仕宦僧俗各界贏得了聲望。陸羽親自設計、施工的“三癸亭”茶亭於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在皎然上人所居的妙喜寺旁邊,成為當時湖州的勝景之一。

陸羽於唐代宗大曆八年至九年(公元773—774年)進入湖州刺史顏真卿幕府,參與顏真卿主編的大型類書《韻海鏡源》,並主持日常工作。

據傳,陸羽在蘇州研究茶葉和品泉的消息傳進京城,德宗皇帝得悉後,就把陸羽召進宮去,要他烹茶。皇帝品飲之後,大加讚賞,封他為“茶聖”。這大概就是陸羽“茶聖”美名的由來吧。

3.鬥茶散論

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鬥茶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茶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鬥茶又稱“茗戰”,就是品茗比賽,意為把茶葉質量的評比當作一場戰鬥來對待。“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範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鬥茶源於唐,而盛於宋。三國吳孫皓“密賜茶以代酒”,是以茶代酒宴請賓客的開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東晉大將軍桓溫每設宴,“下七奠茶果而已”(《晉書·桓溫傳》)。這當是茶宴的原型。南北朝時,“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於此”。唐寶曆年間,兩刺史邀請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赴茶宴,白因病不能參加,特作詩一首《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遙宴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鍾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午應爭妙。紫筍齊嚐各鬥新。自歎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表達了對不能參加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自宋至元徑山寺有“江南禪林之冠”的譽稱,每年春季都要舉行茶宴,品茗論經,磋談佛理,形成了一套頗為講究的禮儀。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徑山寺求法,前後五年學成回國,將徑山寺茶宴儀式傳到日本,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了“以茶論道”的日本茶道。

鬥茶茶品以“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勝負的標準,一鬥湯色,二鬥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

鬥茶不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講究。陸羽《茶經五之煮》說,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勁薪”。

唐代人煮茶已講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邊緣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在剛三沸時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

我國西北地區食肉飲酷的少數民族,茶與糧是同等重要,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