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史上的茶事和茶人(2 / 2)

唐時,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我國學習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的知識,這些“留學生”們也將茶及飲茶的習慣帶到了日本。今天流行的日本茶道,也源於中國。

朝鮮的飲茶習慣也是在這時從我國傳入的。

這一時期,通過絲綢之路,茶還傳到了中亞各國,甚至傳到了今天的中東地區、地中海沿岸。

世界從這時起,開始了解和認識茶了。

飲茶,當然離不開水,尤其是好水,於是,在唐代還出現了許多水的鑒賞專家。第一位品水專家又是茶聖陸羽。

6.宋代的宮廷茶和民間茶

古人說,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時興“點茶法”,對茶的品質要求更加嚴格。

曆代皇帝為追求不同常人的享受,大興製茶之風,窮精神與財力,研製出前所未有的精致、華貴的名茶。

宋徽宗雖然在政治上庸庸碌碌,卻是茶道中的領袖。他的《大觀茶論》在茶藝理論方麵極有見地,十分難得。蔡襄有《茶錄》一書傳世,是繼陸羽的《茶經》之後,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茶書。

自古文人墨客多愛茶,宋代則更甚。文學大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李清照等都是好此道者。

7.元明清三代的茶人與茶事

自唐代以來,為了控製茶葉流入少數民族地區,曆朝都采取了“茶馬互市”的做法,即用少量的茶葉換回大量的馬匹。

元代,茶對外傳播的範圍進一步擴大,隨著馬可·波羅等歐洲旅行家和商人往返於中國和歐洲之間,茶在歐洲的影響逐漸擴大。

明清兩代,茶人們已經不再單純地注重飲茶的形式,而是將飲茶和茶藝升華到一種精神的高度。把儒、釋、道三教之精華融於茶藝之中,使茶成為一種精神的載體,使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

宋代的茶具極盡奢華之能事,而到了明代,質樸的紫砂陶具獲得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青睞,它端莊完美,體現了中國茶文化中清靜無為的精神。

明代,鄭和下西洋所帶貨品中,茶占了很大的比例,茶的向外傳播有了進一步發展。

清朝初年,茶文化的精神構成中又注入了新的內容,這就是民族氣節。

清初,很多明末遺民不願“失節喪誌”,堅決不仕於滿清,於是,他們把心思寄托茶間,提出“茶即道”,物我合一,於清苦中寄托對前朝的一片舊情,同時表露出超凡脫塵的清高。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在太湖洞庭山品嚐了製茶名家朱正元所製的名茶“嚇煞人香”,其茶清醇無比,大受康熙皇帝稱讚,但康熙覺得這個名字粗俗,麵對洞庭山之秀美,又見其茶形宛如小螺,便將其定為“碧螺春”,從此“碧螺春”成為貢茶。

乾隆多次遊幸江南,每到一地必品當地名茶。他曾經禦封西湖龍井胡公廟旁十八棵茶樹為“禦茶”;在品過福建安溪所產的烏龍茶後,欣然禦筆親賜“鐵觀音”之名。

清末民初,國力衰弱,列強踐踏神州山河,人們安身立命無著,茶藝漸漸衰敗,一時茶人四散,茶園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