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粥譜摘粹(2 / 3)

蘇葉粥《慈山參入》:按,《綱目》:用以煮飯,行氣解肌。入粥功同。按,此乃發表散風寒之品,亦能消痰,和血,止痛。背麵皆紫者佳。《日華子本草》謂能補中益氣。竊恐未然。

蘇子粥《簡便方》:治上氣咳逆。又《濟生方》:加麻子仁,順氣順腸。按,兼消痰潤肺。《藥性本草》曰:長食蘇子粥,令人肥白身香。《丹房鏡源》曰:蘇子油能柔五金八石。

藿香粥《醫餘錄》:散暑氣,辟惡氣。按,兼治脾胃、吐逆、心腹痛,開胃進食。《交廣雜誌》謂藿香木本。《金樓子》言五香共是一木,葉為藿香。入粥用南方草本。鮮者佳。

薄荷粥《醫餘錄》:通關格,利咽喉,令人口香。按,兼止痰嗽,治頭痛腦風,發汗,消食,下氣,去舌苔。《綱目》雲:煎湯煮飯,能去熱,煮粥尤妥。楊雄《甘泉賦》作茇。

鬆葉粥《聖方惠》方:細切煮汁作粥,輕身益氣。按,兼治風濕、瘡,安五髒,生毛發,守中耐饑。或搗汁澄粉曝幹,點入粥。《字說》雲:鬆柏為百木之長。鬆猶公也,柏猶伯也。

柏葉粥《遵生八箋》:神仙服餌。按,兼治嘔血、便血、下痢、煩滿。用側柏葉,隨四時方向采之。搗汁澄粉入粥。《本草綱目》雲:“柏木西指,得金之正氣,陰木而有貞德者。”

花椒粥《食療本草》:治口瘡。又《千金翼方》:治下痢、腰腹冷,加炒麵煮粥。按,兼溫中暖腎,除濕,止腹痛。用開口者,閉口有毒。《巴蜀異物誌》:出四川清溪縣者良。香氣亦別。

栗粥《綱目》方:補腎氣,益腰腳。同米煮。按,兼開胃、活血。潤沙收之,入夏如新。《梵書》名篤迦。其扁者日栗楔,活血尤良。《經驗方》:每早細嚼風幹栗,豬腎粥助之,補腎效。

綠豆粥《普濟方》:治消渴飲水。又《綱目》方:解熱毒。按,兼利小便,厚腸胃,清暑下氣。皮寒肉平。用須連皮,先煮汁,去豆下米煮。《夷堅誌》雲:解附子毒。

鹿尾粥《慈山參入》:鹿尾,關東風幹者佳。去脂膜,中有凝血如嫩肝,為食物珍品。碎切煮粥,清而不膩,香有別韻,大補虛損。蓋陽氣聚於角,陰血會於尾。

燕窩粥《醫學述》:養脾化痰止嗽,補而不滯。煮粥淡食有效。按,《本草》不載,《泉南雜記》采入。亦不能確辨是何物。色白治肺,質清化痰,味淡利水,此其明驗。

(六)中品二十七

山藥粥《經驗方》:治久泄。糯米水浸一宿,山藥炒熟,加沙糖、胡椒煮。按,兼補腎精,固腸胃。其子生葉間,大如鈴,入粥更佳。《杜蘭香傳》雲:“食之辟霧露。”

白茯苓粥《直指方》:治心虛夢泄、白濁。又《綱目》方:主清上實下。又《采珍集》:治欲睡不得睡。按,《史記·龜策傳》名伏靈。謂鬆之神靈所伏也。兼安神、滲濕、益脾。

赤小豆粥《日用舉要》:消水腫。又《綱目》方:利小便,治腳氣,辟邪厲。按,兼治消渴,止泄痢腹脹、吐逆。《服食經》雲:冬至日食赤小豆粥可厭疫鬼。即辟邪厲之意。

蠶豆粥《山居清供》:快胃和脾。按,兼利髒腑。《本經》不載。萬表《積善堂方》有誤吞針,蠶豆同韭菜食,針自大便出。利髒腑可驗。煮粥宜帶露采嫩者,去皮用。皮味澀。

天花粉粥《千金·月令》:治消渴。按,即括樓根。《炮灸論》曰:圓者為栝,長者為樓,根則一也。水磨澄粉入粥。除煩熱,補虛安中,療熱狂時疾。潤肺降火止嗽,宜虛熱人。

麵粥《外台秘要》:治寒痢白瀉。麥麵炒黃,同米煮。按,兼強氣力,補不足,助五髒。《綱目》曰:北麵性平,食之不渴;南麵性熱,食之發渴。隨地氣而異也。《梵書》名迦師錯。

腐漿粥《慈山參入》:腐漿即未點成腐者。諸豆可製,用白豆居多。潤肺,消脹滿,下大腸濁氣,利小便。暑月入人汗有毒。北方呼為甜漿粥。解煤毒。清晨有肩挑鬻於市。

龍眼肉粥《慈山參入》:開胃悅智,養心益智,通神明,安五髒,其效甚大。《本草衍義》曰:此專為果,未見入藥。非矣。《名醫別錄》雲:治邪氣,除蠱毒。久服強魂,輕身不老。

大棗粥《慈山參入》:按,道家方藥,棗為佳餌。皮利肉補,去皮用,養脾氣,平胃氣,潤肺止嗽,補五髒,和百藥。棗類不一,青州黑大棗良,南棗味薄微酸,勿用。

蔗漿粥《采珍集》:治咳嗽虛熱,口幹舌燥。按,兼助脾氣,利大小腸,除煩熱,解酒毒。有青紫兩種,青者勝。榨為漿加入粥。如經火沸,失其本性,與糖霜何異?

柿餅粥《食療本草》:治秋痢。又《聖濟方》:治鼻窒通。按,兼健脾澀腸,止血止嗽,療痔。日幹為白柿,火幹為烏柿。宜用白者。幹柿去皮納甕中,待生白霜,以霜入粥尤勝。

枳粥《慈山參入》:按,俗名雞距子。形卷曲如珊瑚,味甘如棗。《古今注》名樹蜜。除煩清熱,尤解灑毒。醉後,次早空腹食此粥頗宜。老枝嫩葉,煎汁倍甜,亦解煩渴。

枸杞子粥《綱目》方:補精血,益腎氣。按,兼解渴除風、明目安神。諺雲:去家千裏,勿食枸杞。謂能強盛陽氣也。《本草衍義》曰:子微寒。今人多用為補腎藥,未考經意。

木耳粥《鬼遺方》:治痔。按,桑、槐、楮、榆、柳為五木耳。《神農本草經》雲:益氣不饑,輕身強誌。但諸木皆生耳,良毒亦隨木性。煮粥食,兼治腸紅。煮必極爛,味淡而滑。

小麥粥《食醫心鏡》:治消渴。按,兼利小便,養肝氣,養心氣,止汗。《本草拾遺》曰:麥涼曲溫,麩冷麵熱,備四時之氣。用以治熱,勿令皮拆。拆則性熱。須先煮汁,去麥加米。

菱粥《綱目》方:益腸胃,解內熱。按,《食療本草》曰:菱不治病,小有補益。種不一類。有野菱生陂塘中,殼硬而小,曝幹煮粥,香氣較勝。《左傳》屈到嗜芰,即此物。

淡竹葉粥《慈山參入》:按,春生苗,細莖綠葉似竹,花碧色,瓣如蝶翅,除煩熱,利小便,清心。《綱目》曰:淡竹葉煎湯煮飯,食之能辟暑。煮飯曷若煮粥尤妥。

貝母粥《資生錄》:化痰止嗽,止血。研入粥。按,兼治喉痹目眩及開鬱。獨顆者有毒。《詩》雲:“言采其虻。”虻本作芮。《爾雅》:芮,貝母也。詩本不得誌而作,故曰“采虻”,為治鬱也。

竹葉粥《奉親養老書》:治內熱、目赤、頭痛,加石膏同煮,再加沙糖。此即仲景“竹葉石膏湯”之意。按,兼療時邪發熱。或單用竹葉煮粥,亦能解渴除煩。

竹瀝粥《食療本草》:治熱風。又《壽世青編》:治痰火。按,兼治口瘡、目痛、消渴及痰在經絡四肢。非此不達。粥熟後加入。《本草補遺》曰:“竹瀝清痰,非助薑汁不能行。”

牛乳粥《千金翼》:白石英、黑豆飼牛,取乳作粥,令人肥健。按,兼健脾除疸黃。《本草拾遺》雲:水牛勝黃牛。又芝麻磨醬、炒麵煎茶,加鹽,和入乳,北方謂之“麵茶”。益老人。

鹿肉粥《慈山參入》:關東有風幹鹿肉條。酒微煮,碎切作粥。極香美。補中益氣力,強五髒。《壽世青編》曰:鹿肉不補,反痿人陽。按,《別錄》指茸能痿陽。蓋因陽氣上升之故。

淡菜粥《行廚紀要》:止泄瀉,補腎。按,兼治勞傷、精血衰少、吐血腸鳴、腰痛,又治癭。與海藻同功。《刊石藥驗》曰:與蘿卜或紫蘇、冬瓜入米煮,最益老人。酌宜用之。

雞汁粥《食醫心鏡》:治狂疾。用白雄雞。又《奉親養老書》:治腳氣,用烏骨雄雞。按,兼補虛養血。巽為風為雞,風病忌食。陶弘景《真誥》曰:養白雄雞可辟邪,野雞不益人。

鴨汁粥《食醫心鏡》:治水病垂死,青頭鴨和五味煮粥。按,兼補虛除熱,利水道,止熱痢。《禽經》曰:白者良,黑者毒;老者良,嫩者毒。野鴨尤益病人。忌同胡桃、木耳、豌豆食。

海參粥《行廚紀要》:治痿,溫下元。按,滋腎補陰,《南閩記聞》言采取法,令女人裸體入水,即爭逐而來,其性淫也。色黑入腎,亦從其類。先煮爛,細切,入米,加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