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粥譜摘粹(1 / 3)

清光緒間,黃雲鶴著《粥譜》,此前曹慈山著《老老恒言》等書,均收集粥方多種,其經驗、見解均來自實踐,茲摘其大要,供讀者參考。

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前卷屢及之。皆不過略舉其概,未獲明析其方。考之軒岐家與養生家書,煮粥之方甚夥。惟是方不一例,本有輕清重濁之殊。載於書者,未免散見而雜出。竊意粥乃日常用供。借諸方以為調養,專取適口,或偶資治疾。入口違宜,似又未可盡廢。不經彙錄而分別之,查檢既嫌少便,亦老年調治之闕書也。爰撰為譜。先擇米,次擇水,次火候,次食候。不論調養治疾功力深淺之不同,第取氣味輕清香美適口者為上品。少遜者為中品,重濁者為下品。準以成數,共錄百種。削其入口違宜之已甚者而已。方本前人,乃己試之良法,注明出自何書,以為征信。更詳兼治,方有定而治無定,治法亦可變通。內有竊據鄙意參入數方,則惟務有益而兼適於口。聊備老年之調治。若夫推而廣之,凡食品、藥品中堪加入粥者尚多。酌者而用。胡不可自我作古耶。更有待夫後之明此理者。

(一)擇米第一

米用粳,以香稻為最。晚稻性軟,亦可取。早稻次之。陳廩米則欠膩滑矣。秋穀新鑿者,香氣足。脫殼久,漸有故氣。須以穀懸通風處,隨時鑿用。或用炒白米,或用焦鍋笆,膩滑不足。香燥之氣,能去濕開胃。《本草綱目》雲:粳米、秈米、栗米、粱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糯米、秫米、黍米粥:益氣,治虛寒泄痢吐逆。至若所載各方,有米以為之主,峻厲者可緩其力,和平者能倍其功此粥之所以妙而神與!(二)擇水第二

水類不一。取煮失宜,能使粥味俱變。初春值雨,此水乃春陽發之氣,最為有益。梅雨濕熱熏蒸,人感其氣則病,物感其氣則黴,不可用之明驗也。夏秋淫雨為潦,水鬱深而發驟。昌黎詩:“洪潦無根源,朝灌夕已除。”或謂利熱不助濕氣。竊恐未然。臘雪水甘寒解毒,療時疫。春雪水生蟲易敗,不堪用。此外長流水四時俱宜。山泉隨地異性。池沼止水有毒。井水清冽,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天一真氣,浮於水麵也,以之煮粥,不假他物,其色天然微綠,味添香美,亦頗異凡。缸貯水,以硃砂塊沉缸底,能解百毒,並令人壽。

(三)火候第三

煮粥以成糜為度。火候未到,氣味不足。火候太過,氣味遂減。火以桑柴為妙。《抱樸子》曰:“一切藥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除風助藥力。櫟炭火性緊,粥須煮不停沸,則緊火亦得。煮時先煮水,以杓揚之數十次,候沸數十次,然後下米。使水性動蕩,則輸運捷。煮必瓷罐。勿用銅錫。有以瓷瓶入灶內,礱糠稻草煨之,火候必致失度,無取。

(四)食候第四

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計頓,饑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此又在常格外。就調養而論,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亦可,但勿再食他物,加於食粥後。食勿過飽,雖無慮停滯,少覺脹,胃即受傷。食寧過熱,即致微汗,亦足通利血脈。食時勿以它物侑食,恐不能專收其益,不獲已。但使鹹味沾唇,少解其淡可也。

(五)上品三十六

蓮肉粥《聖惠方》:補中強誌。按,兼養神益脾,固精,除百疾。去皮心,用鮮者煮粥更佳。幹者如經火焙,肉即僵,煮不能爛,或磨粉加入。湘蓮勝建蓮,皮薄而肉實。

藕粥《慈山參入》:治熱渴,止泄,開胃消食,散留血,久服令人心歡。磨粉調食,味極淡。切片煮粥,甘而且香。凡物製法異,能移其氣味。類如此。

芡實粥《湯液本草》:益精強治誌,聰耳明目。按,兼治澀痹、腰脊膝痛、小便不禁、遺精白濁。有粳、糯二種,性同。入粥俱須爛煮。鮮者佳。楊雄《方言》曰:“南楚謂之雞頭。”

薏苡粥《廣濟方》:治久風濕痺。又《三福丹書》:補脾益胃。按,兼治筋急拘攣,理腳氣,消水腫。張師正《倦遊錄》雲:“辛稼軒患疝,用薏珠東壁土炒服,即愈。”乃上品養心藥。

扁豆粥《延年密旨》:和中補五髒。按,兼消暑,除濕,解毒。久服發不白。莢有青紫二色,皮有黑白赤斑四色。白者溫,黑色冷,赤斑者平。入粥去皮。用幹者佳。鮮者味少淡。

禦米粥《開寶本草》:治丹石發動、不下飲食。和竹瀝入粥。按,即罌粟子,《花譜》名麗春花。兼行風氣,逐邪熱,治反胃、痰滯、瀉痢,潤燥固精。水研濾漿入粥。極香滑。

薑粥《本草綱目》:溫中,辟惡氣。又《手集方》:搗汁煮粥,治反胃。按,兼散風寒通神明,取效甚多。《朱子語錄》有秋薑夭人天年之語。治疾勿泥。《春秋運鬥樞》曰:“璿星散而為薑。”

香稻葉粥《慈山參入》:按,各方書俱燒灰淋汁用。惟《摘元妙方》:糯稻葉煎,露一宿,治白濁。《綱目》謂氣味辛熱,恐未然。以之煮粥,味薄而香清。薄能利水,香能開胃。

絲瓜葉粥《慈山參入》:絲瓜性清寒,除熱利腸,涼血解毒,葉性相類。瓜長而細,名“馬鞭瓜”,其葉不堪用。瓜短而肥,名“丁香瓜”,其葉煮粥香美。拭去毛,或薑汁洗。

桑芽粥《山居清供》:止渴明目。按,兼利五髒,通關節,治勞熱,止汗。《字說》雲:“桑為東方神木。”煮粥用初生細芽、苞含未吐者。氣香而味甘。《吳地誌》:焙幹代茶,生津清肝火。

胡桃粥《海上方》:治陽虛腰痛、五淋五痔。按,兼潤肌膚,黑須發,利小便,止寒嗽,溫肺潤腸。去皮研膏,水攪濾汁,米熟後加入。多煮生油氣。或加杜仲、茴香,治腰痛。

杏仁粥《食醫心鏡》:治五痔下血。按,兼治風熱咳嗽,潤燥。出關西者名巴旦,昧尤甘美。去皮尖,水研濾汁煮粥,微加冰糖。《野人閑話》雲:“每日晨起,以七枚細嚼,益老人。”

胡麻粥《錦囊秘錄》:養肺,耐饑、耐渴。按,胡麻即是芝麻。《廣雅》名藤宏。堅筋骨,明耳目,止心驚,治百病。烏色者名巨勝,仙經所重。栗色者香卻過之。炒研,加水濾汁,入粥。

鬆仁粥《綱目》方:潤心肺,調大腸。按,兼治骨節風,散水氣、寒氣,肥五髒,溫腸胃。取潔白者研膏,入粥。色微黃,即有油氣,不堪用,《列仙傳》雲:“偓好食鬆實,體毛數寸。”

菊苗粥《天寶單方》:清頭目。按,兼除胸中煩熱,去風眩,安腸胃。《花譜》日:莖紫其葉味甘者可食。苦者名苦薏,不可用。苗乃發生之氣聚於上,故尤以清頭目有效。

菊花粥《慈山參入》:養肝血,悅顏色,清風眩,除熱,解渴,明目。其種以百計。《花譜》曰:野生,單瓣色白開小花者良,黃者次之。點茶亦佳。煮粥去蒂,曬幹,磨粉和入。

梅花粥《采珍集》:綠萼花瓣,雪水煮粥。解熱毒。按,兼治諸瘡毒。梅花淩寒而綻,將春而芳。得造物生氣之先。香帶辣性,非純寒。粥熟加入。略沸。《埤雅》曰:“梅入北方變杏。”

佛手柑粥《宦遊日劄》:閩人以佛手柑作菹,並煮粥。香清開胃。按,其皮辛,其肉甘而微苦。甘可和中,辛可順氣,治心胃痛宜之。陳者尤良。入粥用鮮者,勿久煮。

百合粥《綱目》方:潤肺調中。按,兼治熱咳、腳氣。嵇含《草木狀》雲:花白葉闊為百合,花紅葉尖為卷丹。卷丹不入藥。竊意花葉雖異,形相類而味不相遠,性非迥別。

砂仁粥《拾便良方》:治嘔吐、腹中虛痛。按,兼治上氣咳逆、脹痞,醒脾通滯氣,散寒飲,溫腎肝。炒去翳,研末點入粥。其性潤燥。韓茂《醫通》曰:腎惡燥,以辛潤之。

五加芽粥《家寶方》:明目止渴。按,《本草》五加皮根效頗多。又雲:其葉作蔬,去皮膚風濕;嫩芽焙幹代茶,清咽喉。作粥色碧香清,效同。《巴蜀異物誌》:名文章草。

枸杞葉粥《傳信方》:治五勞七傷,豉汁和米煮。按,兼治上焦客熱,周痺風濕,明目安神。味甘氣涼,與根皮及子性少別。《筆談》雲:陝西極邊生者,大合抱,摘葉代茶。

枇杷葉粥《枕中記》:療熱嗽。以蜜水塗炙,煮粥,去葉食。按,兼治氣止渴,清暑毒。凡用擇經霜老葉,拭去毛,甘草湯洗淨,或用薑汁炙黃。肺病可代茶飲。

茗粥《保生集要》:化痰消食。濃煎入粥。按,兼治瘧痢,加薑。《茶經》曰:名有五,一茶,二檟,三,四茗,五。《茶譜》曰:早采為茶,晚采為茗。《丹鉛錄》:茶即古荼字。《詩》“誰謂荼苦”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