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粥譜摘粹(3 / 3)

白鯗粥《遵生八箋》:開胃悅脾。按,兼消食,止暴痢、腹脹。《爾雅翼》:諸魚幹者皆為鯗,不及石首魚,故獨得白名。《吳地誌》曰:鯗字從美,下魚。從鯗者非。煮粥加薑、豉。

(七)下品三十七

酸棗仁粥《聖惠方》:治骨蒸不眠。水研濾汁煮粥,候熟,加地黃汁再煮。按,兼治心煩、安五髒、補中益肝氣。《刊石藥驗》雲:多睡生用便不得眠,炒熟用療不眠。

車前子粥《肘後方》:治老人淋病,綿裹入粥煮。按,兼除濕,利小便,明目。亦療赤痛,去暑濕,止瀉痢。《服食經》雲:車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久服身輕。其葉可為蔬。

肉蓯蓉粥陶隱居《藥性論》:治勞傷精敗麵黑。先煮爛,加羊肉汁和米煮。按,兼壯陽,潤五髒,暖腰膝,助命門。相火凡不足者,以此補之。酒浸。刷去浮甲,蒸透用。

牛蒡根粥《奉親養老書》:治中風口目不動、心煩悶,用根曝幹作粉入粥,加蔥、椒、五味。按,兼除五髒惡氣,通十二經脈。冬月采根,並可作菹,甚美。

鬱李仁粥《獨行方》:治腳氣腫、心腹滿、二便不通、氣喘急。水研絞汁,加薏苡仁入米煮。按,兼治腸中結氣,泄五髒、膀胱急痛。去皮,生蜜浸一宿,漉出用。

大麻仁粥《肘後方》:治大便不能。又《食醫心鏡》:治風水腹大、腰臍重痛、五淋澀痛。又《食療本草》:去五髒風、潤肺。按,麻仁潤燥之功居多。去殼煎汁煮粥。

榆皮粥《備急方》:治身體暴腫,同米煮食,小便利,立愈。按,兼利關節,療邪熱,治不眠。初生莢仁作糜食,尤易睡。嵇康《養生論》謂榆令人瞑也。搗皮為末,可和菜菹食。

桑白皮粥《三因方》:治消渴,糯穀炒拆白花同煮。又《肘後方》治同。按,兼治咳嗽吐血,調中下氣。采東畔嫩根,刮去皮,勿去涎,灸黃用。其根出土者有大毒。

麥門冬粥《南陽活人書》:治勞氣欲絕。和大棗、竹葉、灸草煮粥。又《壽世青編》:治嗽及反胃。按,兼治客熱、口幹、心煩。《本草衍義》曰:其性專泄不專收,氣弱胃寒者禁服。

地黃粥《臞仙神隱書》:利血生精。候粥熟,再加酥蜜。按,兼涼血,生血,補腎真陰。生用寒,製熟用微溫。煮粥宜鮮者。忌銅鐵器。吳《山居錄》雲:葉可作菜,甚益人。

吳茱萸粥《壽世青編》:治寒冷心痛腹脹。又《千金翼方》:酒煮茱萸治同。此加米煮,拾開口者,洗數次用。按,兼除濕逐風止痢。周處《風土記》:九月九日以茱萸插頭,可辟惡。

常山粥《肘後方》:治老年久瘧。秫米同煮,未發時用。按,兼治水脹,胸中痰結,截瘧乃其專長。性暴悍,能發吐。甘草末拌蒸數次,然後同米煮,化峻厲為和平也。

白石英粥《千金翼方》服石英法:垂碎,水浸,澄清。每早取水煮粥,輕身延年。按,兼治肺痿、濕痹、膽黃,實大腸。《本草衍義》曰:“攻疾可暫用,未聞久服之益。”

紫石英粥《備急方》:治虛勞驚悸。打如豆,以水煮取汁作粥。按,兼治上氣、心腹痛、咳逆邪氣。久服溫中。蓋上能鎮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濕以去枯也。

慈石粥《奉親養老書》:治老人耳聾。捶末,綿裹,加豬腎煮粥。《養老書》又方:同白石英水浸露地,每日取水作粥,氣力強健,顏如童子。按:兼治周痹風濕,通關節,明目。

滑石粥《聖惠方》:治膈上煩熱。滑石煎水,入米同煮。按,兼利小便,蕩胸中積聚,療黃膽、石淋、水腫。《炮炙論》曰:凡用研粉,牡丹皮同煮半日,水淘曝幹用。

白石脂粥《子母秘錄》:治水痢不止。研粉和粥,空心服。按,石脂有五種,主治不相遠。涪大腸、止痢居多。此方本治小兒弱不勝藥者,老年氣體虛贏亦宜之。

蔥白粥《小品方》:治發熱頭痛。連須和米煮,加醋少許。取汗愈。又《綱目》方:發汗解肌,加豉。按,兼安中,開骨節,殺百藥毒。用胡蔥良。不可同蜜食,壅氣害人。

萊菔粥《圖經本草》:治消渴。生搗汁煮粥。又《綱目》方:寬中下氣。按,兼消食去痰止咳,治痢,製麵毒。皮有紫白二色。生沙壤者大而甘,生脊地者小而辣。治同。

萊菔子粥《壽世青編》:治氣喘。按,兼化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生能升,熟能降。升則散風寒,降則定喘咳。尤以治痰治下痢厚重有殊績。水研濾汁加入粥。

菠菜粥《綱目》方:和中潤燥。按,兼解酒毒,下氣止渴。根尤良。其味甘滑。《儒門事親》雲:久病大便澀滯不通及痔漏,宜常食之。《唐會要》:尼波羅國獻此菜。為能益食味也。

甜菜粥《唐本草》:夏月煮粥食。解熱,治熱毒痢。又《綱目》方:益胃健脾。按,《學圃錄》:甜本作恭,一名莙薘菜。兼止血,療時行壯熱。諸菜性俱滑,以為健脾,恐無驗。

禿根菜粥《全生集》:治白濁。用根煎湯煮粥。按,《本草》不載。其葉細縐,似地黃葉,俗名牛舌頭草,即野甜菜。味微澀、性寒,解熱毒。兼治癬。《鬼遺方》雲:搗汁,熬膏藥貼之。

芥菜粥《綱目》方:豁痰辟惡。按,兼溫中止嗽,開利九竅。其性辛熱而散耗人真元。《別錄》謂能明目,暫時之快也。葉大者良,細葉而有毛者損人。

韭葉粥《食醫心鏡》:治水痢。又《綱目》方:溫中暖下。按,兼補虛壯陽,治腹冷痛。莖名韭白,根名韭黃。《禮記》謂韭為豐本,言美在根,乃莖之未出土者。治病用葉。

韭子粥《千金翼》:治夢泄、遺尿。按,兼暖腰膝,治鬼交甚效,補肝及命門,療小便頻數。韭乃肝之菜,入足厥陰經。肝主泄,腎主閉。止泄精尤為妙品。

莧菜粥《奉親養老書》:治下痢,莧菜煮粥食,立效。按,《學圃錄》:莧類甚多。常有者白紫赤三種。白者除寒熱,紫者治氣痢,赤者治血痢。並利大小腸。治痢初起為宜。

鹿腎粥《日華子本草》:補中安五髒,壯陽氣。又《聖惠方》:治耳聾。俱作粥。按,腎俗名腰子,兼補一切虛損。麇類鹿,補陽宜麋。《靈苑記》有鹿補陰、麇補陽之說,非。

羊腎粥《飲膳正要》:治陽氣衰敗、腰腳痛。加蔥白、枸杞葉,同五味煮汁,再和米煮。又《食醫心鏡》:治腎虛精竭,加豉汁五味煮。按,兼治耳聾腳氣。方書每用為腎經引導。

豬髓粥《慈山參入》:按《養老書》:豬腎粥加蔥,治腳氣。《肘後方》:豬肝粥加綠豆,治溲澀,皆罕補益。肉尤動風,煮粥無補。《丹溪心法》:用脊髓治虛損補陰,兼填骨髓,入粥佳。

豬肝粥《食醫心鏡》:治消渴飲水。用雄豬肝煮取濃汁,加豉作粥。按,兼補虛損,止暴痢,消積聚。《圖經本草》曰:四季月宜食之。豬水畜而胃屬土,用之以治胃也。

羊肉粥《飲膳正要》:治骨蒸久冷。山藥蒸熟,研如泥,同肉下米作粥。按,兼補中益氣,開胃健脾,壯陽滋腎,療寒疝。杏仁同煮則易糜,胡桃同煮則不膻,銅器煮損陽。

羊肝粥《多能鄙事》:治目不能遠視。羊肝碎切,加韭子炒研,煎汁,下米煮。按,兼治肝風、虛熱、目赤及病後失明。羊肝能明目,他肝則否,青羊肝尤驗。

羊脊骨粥《千米·食治方》:治老人胃弱。以骨捶碎,煎取汁,入青粱米煮。按,兼治寒中羸瘦,止痢補腎,療腰痛。脊骨通督脈,用以治腎,尤有效。

犬肉粥《食醫心鏡》:治水氣鼓脹,和米爛煮,空腹食。按,兼安五髒,補絕傷,益陽事,厚腸胃,填精髓,暖腰膝。黃狗肉尤補益虛勞。不可去血,去血則力減,不益人。

麻雀粥《食治·通說》:治老人羸,陽氣乏弱。麻雀炒熟,酒略煮,加蔥和米作粥。按,兼縮小便,暖腰膝,益精髓。《食療本草》曰:冬三月食之,起陽道。李時珍曰:性淫也。

鯉魚粥《壽域神方》:治反胃。童便浸一宿,炮焦,煮粥。又《食醫心鏡》:咳嗽氣喘,用糯米。按,兼治水腫、黃疸,利小便。諸魚唯此為佳。風起能飛越,故又動風。風病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