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養生第一步應做好精神調養。第二步是要節欲保精。第三步是要加強身體鍛煉。第四步便是順應四時,做好飲食調養。嚴冬時老年人還要注意低體溫。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冬至為“冬令進補”的大好時節。
3.飲食
每年農曆的立冬至立春,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但是進補並非隻是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進補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滋補通常可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五)小寒養生
“小寒節日霧,來年五穀富。”“寒潮過後天轉晴,一朝西風有霜成。”
“(臘月)初一東風六畜災,倘逢大雪早年來,若然此日天氣好,下歲農夫大發財。”
1.風俗
小寒時鬥指戊,太陽黃經為285度,時值公曆的1月5日前後。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小寒三候為:“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
2.起居
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天,是一年天氣最冷的時候。俗話說:“冬煉三九”,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但此時的身體鍛煉也要講究方式和方法。冬日鍛煉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寒冷時節衣服不宜穿得太厚,因為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空氣層的厚度有關。嚴冬時節養成搓手的習慣對身體很有好處。
3.飲食
如今各種藥膳火鍋成了全國百姓消寒壯熱的美味佳肴。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進補的問題,特別是青年人,自恃體強而暴飲暴食,饑飽寒熱無度,最終引來無窮後患。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髒腑。”這說明了飲食對人體的作用。
(六)大寒養生
“大寒早三白,農人衣食足。”
“小寒大寒,冰冷成團。大寒小寒,人馬不安。”
“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熱秋不收。”
“冬前霜多來年旱,冬後霜多晚禾宜。”
1.風俗
大寒時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0度,時值公曆的1月20日前後。此時天氣寒冷,所以稱為大寒。此節氣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風天氣,氣候比較幹燥。近年來,我國常出現“暖冬”現象,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強身體鍛煉,做好養生保健,減少疾病的發生。
大寒三候為:“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醃製年肴,準備年貨。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鬆的節氣。
2.起居
大寒節氣天氣寒冷,北方冷空氣勢力強大,空氣幹燥,雨雪較少,我國大部分地區呈現持續“晴冷”態勢,老年人最需預防的是心腦血管、肺氣腫、慢性氣管炎等慢性病。老年人要注意利用陽光來保養身體,冬季曬太陽對老年人的好處是多方麵的。老年人應堅持在居室中用冷水浴和按摩的方法增強體質,要加強足部的保健,在飲食調理方麵,除堅持飲食的一般原則,還應強調熱量充足,以溫熱性的食物為主。
3.飲食
此節氣中,人們在飲食上應當注意營養的全麵,不能冬補太過,過多的食用肉類,往往會造成體內維生素缺乏,所以應該多吃蔬菜。
§§第五章 中華文化與十二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