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午流注與十二時辰(1 / 1)

十二時辰是“子午流注”的重要內容之一。“子午流注”中的子午代表時,將一晝夜劃分為12份,用地支的名字命名。每一份為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現在的兩個小時。

天幹地支,是古代用來記述年、月、日的符號,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兩者可分為陽陰,天幹為陽,地支為陰。每個時辰又分為二個部分,初時和正時。初時是每個時辰的前1小時,正時為後1小時,如子時,子初是23時至零時,子正是零時至1時。

“子午流注”中的子午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和第七時辰。子時是第一時辰,時間是從夜半11點至淩晨1點,後者按序數,依次類推。午時是第七時辰,時間是從中午11點至下午1點。夜半子時陰至極,日中午時陽至極。流指流水,注指輸注。在醫學裏“子午流注”是將人體氣血循環比做流水,隨時間的先後,從子時到午時,再從午時到子時,環流不息。人的氣血盛衰有固定的時間,是有規律的。

十二時辰的由來源:中國古代的記時方法,主要根據太陽的升落,天色的明暗,將一晝夜劃分為不同的時段。殷商甲骨卜辭中,就有“旦”(清晨)、“夕”(傍晚)、“明”(黎明)、“日中”(中午)、“昃日”(下午)、“昏”(黃昏)的記述。《左傳》有十時的劃分。《淮南子》有十五時的劃分。那時候一天時段的劃分,都是晝多夜少,這可能與人類的活動以白天為主有關,用意在於要求白天較精確地定時以滿足勞動和人際交往的需要。漢武帝大初元年的“大初曆”,把一晝夜分為十二份,名字順序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辰、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後來改用十二地支表示。《靈樞·衛氣行》和《靈樞·經別》及《靈樞·邪客》都有十二時辰的記載。

“子午流注”是中醫學根據自然界事物隨時間變化而呈周期性變化的規律,研究時空同步的醫學理論。它是前人勤勞智慧的結晶,具有完整的體係,有係統的理論和學術特點,對醫學有著廣泛的指導意義。確切地講“子午流注”理論始於《周易》,形成體係於《內經》:“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日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有其時必有其氣”。說明自然界、宇宙變化與人體變化相應,這就是“子午流注”理論的萌芽。這一理論在《內經》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該書的諸多篇章對二十七氣循經流注,經氣流注在各個階段的狀態,經氣流行的時間,經氣所處的空間,都做了詳細的記述。

“子午流注”學說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套規律,它不但內涵豐富,而且有嚴密的科學性,是高度整體觀念的體現,是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空間與時間相結合的創舉。它依據一年四季晝夜十二時辰的自然周期性變化,結合十二經脈陰陽表裏,營、衛氣血晝夜循環中的流注開闔,在人體按時循經取穴,達到通其經絡,調其氣血,對立統一,平衡陰陽之目的,使機體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