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就是要“致中和”。“四書”《中庸》有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當陰陽失去平衡的狀態,中醫便可以根據診斷的結果,分別采取各種醫療方法。
按中醫學的理論,若破壞了人體內陰陽平衡的狀態,便意味著生病。陰陽太過,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不足,如“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所以不管是血、氣、形、誌的太過或太少,都足以構成病因,因此中醫講求陰陽平衡。
人體受到外界環境和內在因素的不斷影響,它的平衡狀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生命的規律、節奏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稱之為動態的平衡。
中醫學主張順天而動,動而有節、有常。形動時仍要保持神靜,動靜結合,以維持人體陰陽的平衡狀態。對於已多病邪所侵的人,中醫可以采取消除或補益的兩大法門,即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去恢複病者的陰陽平衡。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這裏的“庸”有用、常的意思,“中庸”即用中,以中為常道。孔子認為事物的對立兩方是客觀存在的,但主張用“和”的方法,防止激化或轉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中”是天下萬事萬物根本的價值標準,“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中醫學最早的經典之作《內經》大概成書於戰國至西漢之間,它是建基於當時的哲學、天文、曆法、生物等多方麵知識而形成的醫學體係。後又成為中醫學致中和的理論基礎。
如何厘定“中”的標準?如何達致中和(平衡)?
一般衡量正常脈象有幾個標準,即脈搏和緩有力、從容有節和在尺部。沉取時仍有一種從容不迫應指有力的氣象,這便是“發而中節”的平脈(健康的脈象)。
中醫采取的辦法是“和”,即“致中和”,以達到調治的目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衷者補之,強者瀉之”。
中醫學更強調整“過”的危害。如《內經·素問·宣明五氣》有雲:“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並稱為“五勞所傷”。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事物或現象的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天下任何事物都有正麵與反麵,或正與負,既矛盾又統一。《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其實是很顯淺的道理。《內經》就引用陰陽學說來闡釋醫學中的諸多問題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使陰陽學說與醫學結合起來,形成中醫學的陰陽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