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都屬於古代哲學的範疇。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宇宙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們各具特性和“相生”、“相克”的規律。
《內經》將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使哲學理論與醫學知識互相結合,形成了中醫學的五行學說。中醫學用五行學說認識人體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髒的有機聯係,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五行學說貫穿中醫學各個方麵,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臨床診斷和治療,形成中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相生”“相克”規律,作為解釋各種事物相互聯係的基本法則,因而形成五行學說。
推演絡繹法是根據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歸納其他相關的事物,而確定這些事物的五行歸屬,如已知肝屬木,由於肝合膽,主筋,其華在爪,開竊於目,因此,可以推演絡繹膽、筋、爪、目皆屬於木;同樣肺屬金,則大腸、皮膚、毛發、鼻亦屬於金;心屬火,則小腸、血脈、臉、舌亦屬於火;脾屬土,則胃、肌肉、唇、口亦屬於土;腎屬水,則膀胱、骨、發、耳等亦屬於水。
《易經》也是中國哲學的書籍,內容也是取類比象,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古代醫學、哲學、文學都有相通之處,也有互相借用之處。
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所以《內經·靈樞·邪客》說:“人與天地相應也。”如季節對人體的影響非常明顯。當春天的時候,大自然草木生發,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與繁殖,所以氣候溫暖,主萬物升發,主生。而夏天天氣炎熱,草木茂盛,動物活動也多,繁殖也快,所以也主生長及發散。到秋天的時候,天氣涼快,草木開始凋零,一片肅殺景象,而樹木的精華都會向根部收藏,一些動物也準備冬眠,宇宙間一派收與降的景象。冬天來臨時,天氣寒冷,冰封萬裏,動物與人或冬眠地下,或藏於室內,天地間全是閉藏之象。這種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人亦與之相應,如人體的脈象就有相似之處。
人體與大自然五行屬性表
類別內容五行木火土金水五髒肝心脾肺腎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形筋脈肉皮毛骨情誌怒喜思悲恐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化生長化收藏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鹹《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以一日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又說:“棲息之室,必常潔雅;夏則虛敞,冬則溫密。”
中醫強調整體觀,除了剛才提到的大自然外,也包括社會,即天、地、人三者的關係。首先,人是社會組成的部分,人能影響社會,社會的變動對人也發生影響。
社會進步也給人類帶來一些不利於健康的因素,如汽車噪音,工業汙染了水源、土壤及空氣,而過度緊張的生活節奏,也給人帶來精神焦慮、頭痛、頭暈、失眠等症狀。研究發現,發現腎氣旺者,不易耳聾,於是用補腎的方法,以增強人體對噪音的抵抗能力。又如過度緊張的生活,會帶來諸多疾病,但可以通過八段錦、太極拳等方法,使人的精神和肌肉得到放鬆和鍛煉,以起到防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