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培育新人創新企業文化(一)(3 / 3)

北京繼電器廠為實現“兩個轉變”的戰略設想,他們特別強調要通過“三大紀律”實現產品“三化”。就是通過抓安全生產紀律、工藝紀律、勞動紀律來實現老產品精美化,新產品完善化,裝置生產批量化。他們製定的企業方針是:“質量第一,用戶至上;揚長避短,拾遺補缺5堅持改革方向,打破平均主義;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開拓市場,不斷提高管現水平”。同時歸納了“團結、振奮、求精、務實”的北繼精神,樹立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支柱。他們提出的經營戰略是:“元件生產從仿造轉為創新;從單純元件生產轉變為元件裝置並重”。他們認為,要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必須把提高人的素質放在首位。

要實現以上的戰略設想,就要實行嚴格管理。製定一套嚴格的製度和標準,並不足難做到的事情,問題在於職丄是否能夠揆受嚴格的要求。北京繼電器廠的管理特征就是“嚴”,但它的成功之處,卻是職工對嚴的理解。他們使職工明白轉變企業必須“嚴”字當頭,明白“嚴”出管理,“嚴”出質量,“嚴”出效益,“嚴”出素質的道理。弄清“嚴”是產業工人的特征,“嚴”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特征。正是因為嚴,職工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才能得到極大改善;正是因為嚴,職工的收入在穩步提高;正是因為嚴,作為北京繼電器廠的職工有了尊嚴。這裏的職工不怕嚴,不反感嚴,閑為他們察覺到嚴與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

人的思想意識還是一種超前認識。最令外人費解的事,就是北京繼電器廠工人的收入隻在同行企業的中等偏下水平,而最不讓領導擔心的事就是不會完不成生產任務。這是由於這裏的職工經曆過過去,體驗到今天,向往著未來。他們的工作不僅是為了企業的今天,也是為了企業的明天。他們堅定地相信企業領導者帶領他們創造了美好的今天,還將帶領他們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有企業的明天才有職工的明天。職工具有對明天的明確認識,才有今天的自覺行為。

人的思想意識同時是具有自動化特征的反應,進而會連鎖產生自覺的行動。如果說北京電器廠在整頓之初,嚴格管理還具有強製的意味,那麼現在的北京繼電器廠,嚴格管理已經是職工的自覺要求。許多事情不是職工“必須這樣去做”,而是職工感到“應該這樣去做”。

1989年,企業麵臨市場疲軟形勢,資金緊張,節流挖潛成為企業重要工作。配套科原來是從市場上購買保護屏裝置上的卡子和吸盤,既省事又方便。為了每個節約1一7分錢,他們主動與外協點聯係加工,雖然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不少麻煩,但一年能給企業節省開支近萬元。

醫療費超支是令企業頭疼的問題,這使福利基金的分配產生很大困難。1990年10月底,北京繼電器廠全廠醫藥費突破21萬元,這對一個有著700多名在職職工,300多名退休職工的企業來說,並不一定比外單位的數額高。在許多企業遇到這類事愔著急的隻是廠長。在北京繼電器廠,領導卻把此事交給全廠職工進行討論,充分發動群眾,依靠大家出主意。大家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如要把好人員進廠關,醫療費與計劃生育費分開使用,適當加大自費比例,在職人員與退休人員製定不同管理辦法,采用按工齡、貢獻報銷藥費,醫務人員對多病者巡訪治療,改善廠內環境衛生,增強免疫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積累等,為本廠控製醫療費開闊了思路。

在北京繼電器廠,提高人的思想意識水平不是空泛的議論,而是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工作。它以實現企業戰略為目標,以提高人的素質為著眼點,注重實際效果。他們把追求企業的未來落腳在提高人思想意識水平上,當人的思想意識達到一定境界,企業也就自然發展到一定的水平。

把人的行為養成為良好習慣人的日常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習慣支配,習慣是人實現自動化動作的條件。良好的習慣能促使人按照有效的方式行事,達到自覺效果。眾多人的良好習慣結合在一起,形成某種良好風氣,反過來又能促進個人的良好行為。企業對人的管理,其基本追求就是培養人的良好習慣。

在北京繼電器廠,困難的問題在於原來人們已經養成不良的習慣,不用良好的習慣代替不良的習慣,企業所追求的目標就會落空。習慣是由多次重複而形成的,因此也必須經過多次重複才能轉變過來。要使人們有意識地終止以往的重複,首先要使人在思想上產生震動,進而要通過教育使人產生新的認識,還要促使人進行新的重複達到養成效果。培養人的良好習慣,也是一項係統工程。

北京繼電器廠新領導班子建立之初,為了使職工從思想上產生震動,徹底否定舊的不良習慣,也曾采用了一些強製性和激烈性的措施,事實證明,還是達到了應有的效果。當著眼於未來,他們還是把重心放在思想教育上,使一些教育活動長期堅持下去,促使人的行為達到自然重複的效果,從而養成良好習慣。

思想教育的效果取決於是杏實事求是,就北京繼電器廠職工的現狀而言,職工來廠工作,既有掙錢養家謀求幸福生活的物質要求,同時又有在工作中發揮才能,實現理想的願望。開展思想教育活動,不可片麵搞單打一,而要處理好兩者的關係,使之相互滲透,融為一體。

北京繼電器廠的思想教育,始終把解決1100人吃飯問題作為主體目標,把企業發展的政治方向和社會責任作為主導目標,同時把內外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文化氣氛作為企業的依托目標。他們采用了三個結合、兩個對照、一個現場的方式,以十分生動活潑的方法對職工持久地展開思想教育。

第一個結合,是灌輸與消化相結合。定期不間斷地由本廠領導幹部或外麵的教師,作形勢政策、法製、思想、道德及企業精神等方麵的報告。為達到消化的目的,每次報告後都要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結果在廠報上刊登。

第二個結合,是正效應和負效應結合。在廠報上開辟有《群英讚》和《是非欄》,每期都要報道廠內各方麵的好人好事,同時也要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良傾向,點名道姓地進行批評。在廠門口的櫥窗內既有光榮榜,又有曝光台。將兩方麵典型對照起來,強化好的動機,弱化壞的動機。

第三個結合,是學習與檢查結合。廠裏安排的學習內容,經常突然進行考試,並將成績公布於眾,促使學習者認真思索和努力。例如,職工集體學習每周一次,每月考試一次。各班都訂有《北京日報》,使大家能經常了解國家大事和黨的政策。

所謂兩個對照,是指經常對照先進個人、集體以及企業各種光榮稱號的評選條件進行對照檢查,激發職工的進取精神。同時對照報刊雜誌公布的典型事例,把那些先進又變成後進的企業引以為戒,尋找自己的“滑坡”現象。通過“兩對照”,幫助職工樹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奮鬥思想。所謂一個現場,是指領導者經常有意識地尋找各種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問題,保留住現場狀況,然後通過到場會的方式對職工進行教育。

此外,他們還分層次、分時期對不同人員提出不同要求。對職工的教育工作,黨、政、工、團各有分工,形成各有側重的統一教育體係。

以上的這些教育活動持之以恒地展開,有力地形成了職工的行為導向,促進職工的行為向積極方向發展,抑製了不良行為的發展。這種狀況連續不斷地延伸,日複一日地重複。職工便養成了良好習慣。有人稱習慣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熟練,這種熟練使人的行為產生自動化趨向,管理將這種趨向集中到企業目標上,就使企業既保持嚴肅的紀律性,又充滿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