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企業生命力的探索(二)(2 / 3)

新產品開發在今天的形勢下,已經不單純是一項技術工作,它已經是一項綜合性開發工作。新產品所含的技術,也不是越先進越有價值,而是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技術,才能產生較高的社會效益。

3.經濟實力要求高的創意成功率不高有一些新產品項目,能解決用戶的一些關鍵性難題,也能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所需的投資較大,需動用的物力、人力較多,生產周期又較長,小企業難以承受,最後也不會獲得成功。北京繼電器廠曾研製成功一種用於飛機製造遠動試驗的自動控製裝置,就因為以上原因,最後企業不得不放棄生產。相反,低周波繼電器的開發,既滿足了用戶的要求,又具有先進性,最重要的還在於充分發揮了小企業的優勢,給企業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當初,許長廠親自帶領技術員到南京自動化所爭取這項技術時,人家並沒有把北京繼電器廠放在眼裏,而是把這項產品開發的希望寄托在阿城繼電器廠上。可是阿城繼電器廠卻不把這個小項目放在心上,倒是北京繼電器廠這家小廠,不但熱情而且認真,使南京自動化所也終於認識到這是一家可靠的協作夥伴。當阿城繼電器廠也覺得這是值得重視的一項新技術時,北京繼電器廠已牢牢在市場站穩了腳跟。在這些高技術小項目上,與大廠相比,小企業有小企業的優勢。

三、開發能力產生的條件

新產品開發為企業注入了活力,新產品開發能力是企業的一種綜合能力。北京繼電器廠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提高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必須從三個方麵創造條件,即形成一支技術力,使設備保持良好狀態,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

(一)有人才才有新產品

社會上有許多人才,問題在於怎樣變成企業的人才;企業中也有許多具備人才素質的職工,問題在於怎樣培養成對企業有用的人才;是人才就能發揮作用,問題在於怎樣使人才的作用變成對企業的貢獻。這些問題的答案在領導,在於領導者對人才的態度,在於領導者的主導思想,在於領導者的戰略意識。

原來的北京繼電器廠,領導者靠小生產的經驗經營著爛攤子。他們對知識分子有一種本能疏遠,當然也不會給技術人員提供像樣的工作條件。當時,三個技術人員隻一個繪圖儀,三個人用一個圓規,全科一個訂書器,而且還鎖在負責人的抽屜裏。很難想象,這種企業能生產出什麼像樣的產品來。

新領導班子成立了後,許廠長腦子裏考慮最多的,就是籌集人才和培養人才。從1984年到1989年的5年間,北京繼電器廠通過各種渠道調入技術人員25名。選送廠生產骨幹脫產到大專院校進行專業對口培訓9名。送一名車間主任到日本進行管理培訓。28名技術幹部參加了知識更新培訓。

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行為導向工作,行為導向的實現不是靠領導者的表態,而是靠領導者的行動。把科技人員擺在什麼地位。實際也就表明新產品開發放在企業什麼地位。在北京繼電器廠,許廠長總是強調技術工作是第一生產力,技術人員是全廠的排頭兵。技術工人和生產工人一樣,獎金是一等水平,而包括廠長、書記在內的管理人員,獎金卻是二等水平。1989年,受全國性市場疲軟的影響,有兩個月企業資金周轉不過來,廠領導決定除技術人員和一線工人外,其他人員獎金停發。廠子每年還要組織技術人員到旅遊點休養,一方麵討論新產品開發創意,一方麵休息。知識分子是很容易動感情的,他們從這些待遇中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而企業從他們身上也得到了超出一般工作的成效。

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當人的高級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對低級需要滿足的重視程度就會有所下降。許廠長本身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對這一點有較深的體會。因此,他對技術人員與其說是要求很高,不如說是期望很高;與其說是壓的擔子很重,不如說是給他們以很好的自我實現的機會。正是在廠長的期望與信任支配下,技術人員以忘我的勞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在北京繼電器廠從事技術工作是緊張的,但也是充實的。張翠紅是天津大學的研究生,是她的導師將她推薦給北京繼電器廠的。一個剛走出校門的人,許廠長就把試製故障錄波屏的任務壓在她和另一位天津大學的本科生張士勃等幾人的身上。工作是艱苦的,許廠長布置任務,不是按時間安排土作量,而是以現有的工作量確定宓須完成的時間,技術人員沒有上下班的時間界限。許廠長對人的要求很嚴,但為人考慮的很細。春節期間他囑咐招待所要特意為家不在北京的小張安排過節的夥食,還為春節回不了家的人組織活動。有東北出差的機會安排小張去,使家住吉林的小張可以借機回家探親。但小張感受最深的,還是她的人生價值在北京繼電器廠得到了實現。

張翠紅同誌也沒有辜負領導的期望,她與張士勃等幾個同誌一起去南京自動化所學習了兩個星期,整理出開發生產所需的資料。回來後,他們自己下車間配線,自己跑圖紙,自畫配線圖,自己親自跑件,到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去買,元旦也沒休息,終於將樣機調試出來。當這項新產品研製任務剛剛完成,新的科研項目又交給了她們,剛剛走出了學校,所學的知識就有了用武之地。

許廠長用人不拘一格,他把人的價值與人的貢獻相聯係。在北京繼電器廠的技術部門,有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又進一步深造的人,也有像張翠紅同誌這樣直接從大學分配來的人,也還有自學成才的人。人人在這裏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隻要想幹事業,在北京繼電器廠就有機會。左玉珠是廠裏的老人,在1984年調到技術科之前,是從事校驗繼電器工作的工人,從事技術工作後深感自己理論知識不足。1985年,已經41歲的左玉珠提出想提高理論水平的願望,廠長非常支持,鼓勵她報考夜大,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人的才能就充分顯示出來。1987年,北京供電局提出生產12安培信號繼電器,左玉珠協助供電局工程師計算了電磁力矩和安匝數。1990年,左玉珠又與農業機械研究所合作研製成功5220消弧繼電器,把電磁繼電器與晶體管聯接,起到延長繼電器觸點壽命的作用,並使容量增加3倍。現在左玉珠又開始著手編寫《電磁型產品裝配校驗與維修》一書,將把自己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來。

北京繼電器廠的技術人員最難能可貴的是具有極強的市場觀念和協作精神。他們從事技術工作的基本出發點,不僅是為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而是為了使企業獲得高效益。他們從不分份內份外,隻要覺得是對企業有益的事情就堅決去幹。有一次湖南電廠來電話反映低周波繼電器有問題,技術科知道後立即派技術員去處理。買不到當天的火車票,就買站台票上火車,一路站著到了長沙。可是到現場一看是用戶安裝上的問題,派去的技術人員一句怨言也沒說,就忙著幫助改裝,並且耐心給用戶做了講解。電廠的同誌深受感動,緊跟著和北京繼電器廠訂了長期合同。